- 相關推薦
湖心亭看雪全文讀后感
關于湖心亭看雪的全文讀后感如何書寫呢?《湖心亭看雪》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字,卻把湖心亭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抒發作者落寞情懷。
湖心亭看雪全文讀后感篇一:
春節放假,難得余暇,系統地通讀了《古文鑒賞辭典》。這部巨著所編纂的130篇文章,都是歷代文學大家的千古名作,可以說篇篇精彩,字字含金。尤其讀到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更是拍案叫絕。這篇文章僅有159個字,可以說筆墨精練,通篇洋溢著詩的意趣。文章盡管很短,但短而不凡,故將全文敬錄于此,愿與讀者共同鑒賞: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
文章到此作結。開頭兩句點明時間、地點。“十二月”,正是隆冬多雪之時;“余住西湖”,點明作者居住在西湖附近。開頭兩句,看似平常,卻從時間、地點兩個方面非常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緊承開頭。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狀就展現在讀者面前,讀來頓感寒氣襲人。文章之妙,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是通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后西湖封凍,人、鳥都不敢外出,湖上一片寂靜。一個“絕”字,表現出了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嚴冬夜景。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覺上寫出了大雪的威嚴。由此使我不由地聯想起唐代詩人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以視覺著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江雪中獨有一位垂釣的漁翁。而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為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么這里“湖中人鳥聲俱絕”,則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留下了伏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后,嚴寒之日也;“更定”者,夜闌人靜之時也。“擁毳衣爐火”一句,則以御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闌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何等雅興!從這里不難看出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的傲骨。
接下來,作者以極其簡練的筆調來描寫湖中雪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真是一幅傳神的湖山雪夜圖!“霧凇沆碭”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混蒙不分。“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疊用三個“與”字,把天、云、山、水全寫活了。天、云,上也;山、水,下也。這兩句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群山、湖水之間白茫茫一片,渾然難辨的景象。緊接著轉換視角,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詩意濃厚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朦朧般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似無,依稀恍惚的感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數量詞的駕馭功夫已經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地。請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天地化一,混茫難辨,使人唯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描寫湖中之景依稀可辨,使人唯覺其小。從“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用如此幾個簡單的量詞就寫出了視線的移動、小船的前行、景物的變化,真可謂神來之筆,實在讓人敬佩。
隨著小船的行進,距離湖心亭越來越近。在此,作者又道出了一個奇特的境況:“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了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并沒有說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余大喜”,足見其用筆之精道,寫作之技巧。“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雖然發之于二客,實乃作者心聲。這種寫法妙就妙在作者不發一語,卻心跡全然。二客“拉余同飲”,頗有欣逢知己之樂。這似乎給冷寂的西湖增添了一分暖意,然而并沒有因此而改變其凄清的基調。“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為了酬謝知己,也為了不負此湖中勝景。“強飲”者,說明作者本不勝酒力,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別,始“問其姓氏”,卻又語焉不詳,只說:“是金陵人,客此”。至此讓讀者不難理解,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游子,萍水相逢,后會無期。這一補敘之筆并非多余,從中流露出作者的無限惆悵:茫茫乾坤,知己難逢,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眼之間各奔西東,豈不愴然!
文章寫到這里,也算得言清意盡了。但作者筆鋒忽轉:“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讀到此,不能不使人扼腕驚嘆!這20個結尾字有如畫龍點睛,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癡”字;又以相公之“癡”與“癡似相公者”相比較,把一個“癡”字寫得活靈活現。所謂“癡似相公”之“癡”,并非減損相公之“癡”,而是以此來反襯相公之“癡”。“喃喃”二字,把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心態描寫得非常逼真,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20個字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湖心亭看雪全文讀后感篇二:
一抹清雅的筆墨;一處西湖的美景;一點游湖的雅趣;一份絕世的孤傲。此情、此景,張岱獨享那只屬于自己的癡情。
寒,“大雪三日”;靜。“人鳥聲俱絕”;晚,“是日更定”。偏是這樣的夜,張岱挐舟出行,縱使擁毳衣,帶爐火,也無法阻擋他欲出行的腳步。這是他的癡,對一廂山水的癡迷。癡,卻癡得美。獨往湖心亭看雪,只挑這份安逸,只為這份孤寂,他不愿與人相遇,這樣的清高,這樣的自傲,這樣的孤高自賞。這是他的癡,一番靜謐的癡行,癡,卻癡得清靜。
清冷的天地之間,只現一色,便是白,白得潔凈,白得單純,白得單調,白得迷茫,在這一片冰雪之中,張岱對故國的思念無所寄托,同他的內心一樣,漂泊無依。白皚皚的世界中,一切的景物,都那樣渺小,渺小而無力。如此癡景,板著張岱對故國的謹記不忘,獨特而奇妙。
移步湖心亭,偶遇了另外兩個與自己心境相似的知己,三人在這世俗之外的亭中,同品類似的情感。可惟獨這般癡情,只有他自己,才能品盡這份避世愁苦、隱世哀傷沾染過的山水奇景。這樣的癡,縱使有些許消極,卻難掩這安然之中的沉醉,癡,也癡得享受。
張岱癡,為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也為世俗之外的閑情逸致,癡得風雅亦心靜。
他的與眾不同,獨自賞景的癡迷;他的超凡脫俗,是鐘情于美景的癡狂;他的閑情意趣,是只愛山水難自抑的癡心;他的清高孤傲,是脫塵離市不隨波逐流的癡想……
文末一句“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如玻璃了層層束縛,直白地道明張岱此刻的心境。
若只一字,便是——癡。
湖心亭看雪全文讀后感篇三: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歷來受人推崇,《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是兩本非常受人歡迎的書,他的文字淡雅雋永,讀后叫人回味無窮,但也就是在這淡雅雋永的文字背后,隱藏一份悠悠的家國情懷,寄情于山水是中國文人歷來的一種自我解脫的方法,當個體生命面臨不可抗爭之命運時,便會把精神寄托于紛爭喧鬧以外的青山綠水家園,在山與水的調和中覓到一份安寧,以此再來尋求更高遠的超脫,張岱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夢憶》的,里面的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書中的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寫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對于西湖,人們常說: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來西湖雪景在人們眼中是何等美麗!這篇文字,開篇點明時間,其中暗含著對故朝的追念。“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我們都讀過柳宗元的那首著名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回過頭來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篇文字所營造的境界是多么的相似,筆下的山水正是他們孤清寂寥心境的真實寫照,作家沒有直接去寫他的心情,然而他此時此刻的心情早已經躍然紙上了。待到具體的湖中雪景描寫,張岱就只用“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樣一句描寫出,淡淡的筆觸,讀來是那般雋永。張岱是個“癡人”,這是舟子的說法,然而還有比他更癡的人。誰呢?湖心亭上客居此地的金陵人。人生最難得的事是天涯遇知音,“國破山河在”,兩個漂泊天涯的人相遇,那種感慨真實一言難盡呀!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地地道道的美文,我們在迷戀那景物人情描寫的同時,它文字背后的東西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咀嚼的。
【湖心亭看雪全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譯08-01
湖心亭看雪翻譯全文09-10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譯12-02
《湖心亭看雪》全文鑒賞09-03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翻譯09-12
湖心亭看雪全文朗讀09-18
湖心亭看雪全文賞析09-11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譯07-04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重點翻譯07-14
《湖心亭看雪》全文、注釋、翻譯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