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化石吟》教學指導
《化石吟》為我們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贊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節奏、音律之美。
2、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教學策略】
1、吟誦法:
詩歌教學首先應重在朗讀吟誦,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節奏,詩歌的韻律,詩歌的感情;在誦讀中揣摩詞語的形象精煉,句子的含義雋永,在誦讀中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2、聯想想象法:
科學的探索同樣需要豐富的想象。依據現存的化石推測逝去的世界,依據科學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聯想想象中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學習方式】
1、自覺參與:
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創設適宜誦讀的情境活動,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誦讀中來。讀中見意、讀中品詞、讀中悟情,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發揮,參與意識不斷加強,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自主探究:
依據化石推測上古的生物世界,打開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充分聯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發言中主動思考,在表達中善于探究,逐漸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3、小組合作:
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人都明確分工,分別指定讀題員、記錄員、報告員、協調員等;小組之間公平競爭,合理比較,使學生群體間產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益。
【課前準備】
1、教師與學生一起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
2、結合生物課了解生物的進化,化石的形成。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有關化石的圖片,并配以音樂、旁白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茫茫宇宙,地老天荒;?菔癄,滄海桑田。但無論多久多遠,無論變化多大,都阻擋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從遠古駛向現代。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那億萬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二、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2、學生掌握生字詞。
3、教師指導閱讀:
例:詩歌的節奏,詩歌的韻律,詩歌的感情。
4、問題討論:
例: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中那些地方體現了這種感情?
5、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詩歌,整體感知體會。
三、揣摩研讀
1、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2、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詩歌語言的形象、精煉。
例:重點字詞: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重點語句: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
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
3、學生集體朗讀詩歌,仔細研讀賞析。
四、拓展運用
1、聯想想象: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資料,推測猛犸的死因。鼓勵學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動描述。
2、表達感受:面對這幅猛犸圖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請用一兩句詩來表達。
五、教師小結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學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尋生命的足跡。同學們,愿這首詩不僅給你們帶來文學的享受,也給你們帶來探索科學世界的動力。
六、布置作業
1、收集有關化石的文字資料、圖片等,辦一份手抄報。
2、你喜歡科學詩嗎?請模仿著寫一首。
【教學效果及反思】
1、這節課把握住了課文的兩個重點來教,一是科學性,一是文學性,并且能巧妙地借助吟頌法和聯想想象法來落實,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自覺參與,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于表達,激發了愛科學和愛文學的熱情,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2、在品味詩歌語言這一環節上,學生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比較少,說明對詩歌語言的揣摩理解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引導、研讀和訓練。
3、推測猛犸死因的時候,有些學生的想象過于離奇,與上古時期的氣候、地理條件等都相差太遠。說明學生的課前準備不足,對有關古代生物的知識了解太少,知識不夠廣闊。以后應指道他們開闊視野,廣泛吸收各類知識的營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拓展閱讀:“化石”考源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過化石,該書卷二十一的《異事》中有題為“竹筍化石”和“蛇蜃化石”兩則記述性的文字。很顯然,這兩個題目中的“化石”都不是詞,它們是動賓結構的詞組,是句子的謂語部分,意思是“化為石”。
“竹筍化石”講的是一種植物化石,“蛇蜃化石”講的是一種動物化石。在“竹筍化石”這一節中,沈括說道:“近歲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土下得竹荀一林,凡數百莖,根干相連,悉化為石。”“化為石”也是一個動賓結構的詞組,而且這個詞組在后來的文獻中經常出現,尤其是在晚清。1866年,斌椿在《乘槎筆記》中就有:“觀公所,鳥獸各骨,有取于山石及海中者,骨化為石,尚可辨認。”(斌椿《乘槎筆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重印本,第127頁)也是在1866年,張德彝也使用了“化為石”:“古多奇獸,其形亦奇,死于山內海邊,久則化為石矣。”(張德彝《航海述奇》,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重印本,第545頁)此外,在崔國因1893年在美國所寫的日記中,我們也見到了“化為石”這一詞組:“古棺一具盛骸一具,亦由地中掘得,均化為石。”(崔國因《出使美日秘國日記》,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杭州:杭州古籍書店,第19冊,第12帙,1985年,影印本,第145頁陰面)。
當年沈括在“竹筍化石”和“蛇蜃化石”中用過的這種“化石”,在晚清也有人使用。1877年,郭嵩燾在倫敦參觀一個博物館時,看到了動物化石,當時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一獸骨高逾丈,嘴尖若橐駝,四蹄有爪,長七八寸,身旁巨骨,與石無異,云地中掘得之,不辨為何物。疑盤古未開辟時所有,陷入地中近萬年,骨皆化石。……穿山甲一具,狀如石缸,尾長二尺許,鱗甲皆已化石,則竟疑為盤古以前物矣。”(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載王立誠編!豆誀c等使西記六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第82頁)這里兩處出現了“化石”,這兩個“化石”和沈括用過的“化石”是一樣的,也是“化為石”的意思。
雖然沈括及后人所用過的“化石”、“化為石”都還不是詞,還是屬于詞組的范疇,然而,它們卻為后來名詞“化石”的創立打下了基礎。
正當動賓式的“化石”、“化為石”頻繁使用的時候,名詞意義的“化石”悄然出現了:1876年,李圭在《環游地球新錄》中使用了這個詞:“巳正,又偕游博物院,亦仿西法開設,廣人見識者。每人以寬永錢五十文購木牌,始可進院。內列各國貨物機器,各種化石,有枯木成石,骨殖成石,皆歷久所變化者。”(李圭《環游地球新錄》,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重印本,第321頁)這是迄今為止作者所找到的一個最早的名詞“化石”的用例。
由此看來,名詞“化石”是由動賓結構的“化為石”、“化石”演變而來。
名詞“化石”雖然在19世紀中晚期已經出現,但并沒有流傳開來,因為當時用來指化石的另有一個詞,而且這個詞是常用詞,這詞就是“僵石”。例如,瑪高溫和華蘅芳合譯的《地學淺釋》:“地中海之大島其石層中滿螺蛤僵石,其形類與今時地中海所生之螺蛤無異。”(《地學淺釋》,卷五,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譯館,1873年,第1頁陽面)嚴復也使用“僵石”,在他的《天演論》中“僵石”一共出現了兩次。還有康有為,他也使用“僵石”:“七日游博物院。院制壯偉,體制亦仿倫敦,但遜其大耳。然印度最多古物,則亞洲以此院為第一矣。其資考證者,以物質僵石為最。有大象僵石,牙長二丈,首亦幾丈。”(《列國游記 ──康有為遺稿》,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2頁)1903年,一部以問答形式寫成的《西學關鍵》,也使用了“僵石”一詞,并有一段以 “何謂僵石?”為題的文字,專門介紹了有關化石的知識(見匯報館教士譯《西學關鍵》,卷八,上海:匯報館,1903年,第46頁正面)。梁啟超也多次使用 “僵石”這詞。
可以這么說,19世紀中晚期到20世紀初,在漢語中,用來指化石的主要是“僵石”一詞,而“化石”這詞幾乎沒有它的立足之地。
后來,“化石”在沉默了20多年以后的20世紀初,終于又在漢語中出現了。1903年,在《新爾雅》中就有了“化石”一詞:“水成巖中,所含有之有機體遺跡,謂之化石。”(汪榮寶、葉瀾《新爾雅》,上海:明權社,第115頁)從那時開始,“化石”在漢語中流傳了開來。
20世紀50年代末,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漢語教研組寫有一本小冊子──《五四以來漢語書面語言的變遷和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該書認為, “化石”是一個來自日語的詞(見該書第83頁)。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觀點,如意大利馬西尼(F· Masini)認為,“化石”是一個漢語本族詞,因為在1886年的《和英英和語林集成》中還沒有“化石”這個詞(馬西尼著,黃河清譯《見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215頁)。結合本文在前面所作的詞源考證,馬西尼的這種觀點有著一定的可信度。
綜上所述,漢語中的“化石”可能經歷了這樣的歷程:它出現于19世紀中晚期,但沒能使用開來,當時中國人一直在使用“僵石”這詞?赡芤彩窃谶@個時候,日本人將“化石”借了過去,這個詞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使用。20世紀初,當大批日語詞進入中國時,“化石”也傳了回來。并且取代了“僵石”,逐漸流行了開來。
【《化石吟》教學指導】相關文章:
《化石吟》教學04-18
化石吟教學04-19
《化石吟》教學實例04-17
化石吟的教學案03-24
化石吟經典教學案04-11
化石吟 教學設計03-29
化石吟教學稿04-19
化石吟教學材料04-19
《化石吟》教學課件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