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8-05 02:31:12 浣溪沙 我要投稿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攤破浣溪沙

  納蘭性德

  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攤破浣溪沙

  一霎燈前醉不醒,恨如春一夢畏天明。淡月淡云窗外雨,一聲聲。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又聽鷓鴣啼遍了,短長亭。

  攤破浣溪沙

  林下荒臺道韞家,生憐玉骨委塵沙。愁向風前無處說,數歸鴉。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似柳綿吹欲碎,繞天涯。

  【翻譯】

  風中的柳絮殘飛刀水面化作浮萍,

  河泥中的蓮花雖然剛勁果斷,但是它的莖卻依然會絲絲縈繞不斷;

  別離時拈一花一瓣贈與對方,記念以前的事情.

  人們常說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會很深,

  現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

  回到以前傷心離別的'地方,淚水禁不住悄悄流下來.

  【賞析】

  忘了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對方忘了你。

  “你既無心我便休。”據說有個人看到這句詩,頓時大徹大悟,從此出家做了和尚。

  有情也罷,無情也罷,佛說紅塵中人出家叫大徹大悟,其實如今只怕眾生會說出家人還俗叫大徹大悟。

  我說,欲|望就像海水,只會越喝越渴。

  什么叫做大徹大悟,觀點不同,無法勉強。究竟哪個算是大徹大悟,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只愿天下人人快樂。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2

  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

  晏殊〔宋代〕

  楊柳陰中駐彩旌。芰荷香里勸金觥。小詞流入管弦聲。

  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雨條煙葉系人情。

  譯文

  在楊柳的綠蔭中彩旗飄飄,空氣中彌漫著陣陣荷花的香氣,主人殷勤地勸客人多飲幾杯,在悠揚的樂曲中一同欣賞歌女婉轉的歌唱。只有醉中的吟唱可以寬慰離別愁恨之心,不要早早晚晚急著踏上歸程。絲絲細雨,柳葉含煙,似乎都在牽系著離人的難合之情。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駐:車馬停止不前。

  彩旌(jīng):插于車上的彩色旗子,此代指車輛。

  芰(jì)荷:菱角花與荷花。

  勸金觥(gōng):勸酒。

  觥:酒杯。

  醉吟:飲醉而后吟詩。

  寬別恨:使充滿別恨之心得以放寬。

  雨條煙葉:象雨絲一樣的枝條,象煙霧一樣的葉子。指楊柳的枝葉。

  系:聯綴、牽動。

  賞析

  上片寫柳陰宴別。夏日楊柳飄拂的時節,綠陰郁處,送別友人,暫時挽留行人車騎,在荷花香郁的水邊設宴送行,荷花芳香之中舉杯暢飲,筵席上吟詞配曲歌唱,酒宴間有管弦與小詞助興。“楊柳”,贈別之象征物,開頭便暗員題旨。“駐彩旌”,中途駐車設宴餞別。

  下片寫郁情話別。詞人對朋友的感情之真、之郁,以及他們之間即情別恨,頗有動人心魄之處。“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與劉夢得《赴連州途經洛陽諸公置酒相送張員外賈以詩見贈率爾酬之》的“如今暫寄尊前笑,明日辭君步步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人勸慰行者,多飲酒能夠紓解別恨,旅程中要放寬心情,不要朝暮惦記著歸程。結尾總束一句,煙雨?濛中的柳枝、柳葉,都牽系著即別的情思。煙雨楊柳無邊,即思也就漫無邊際,那密如雨絲的煙葉柔條已經牽系住了人們的'即情別緒。

  在寫法上,此詞將景、事、情融合在一起來抒寫,最后繳足“惜別”的題旨。楊柳為古詩詞中贈別、惜別的象征物,此詞即用之作為貫穿首尾的抒情線索。開篇即寫在楊柳陰中暫駐車馬,中間鋪敘楊柳陰中開設的餞別酒筵,以及筵上的感情交流;末尾移情于楊柳的“雨條煙葉”,使之成了即愁別恨的負載物。這樣寫,不但形象生動,而且含蘊無窮,耐人尋味。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汛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著細雨,過著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注釋

  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山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汛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汛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汛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吳王散花灘”。該詞中所寫散花洲系與西塞山相對的`浠水縣管轄的散花洲。

  鱖(guì)魚:又名“桂魚”,長汛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產。

  庇:遮蓋。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賞析: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4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須。

  譯文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一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濤和沙渚上彌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變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饑餓的肚子里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潮濕的柴火像桂木一樣寶貴,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里捻著胡須吟詠詩句?

  注釋

  會黃州太守徐君猷攜酒來訪,蘇軾就此事寫下五首《浣溪沙》,稱為黃州《浣溪沙五首》以別于徐州《浣溪沙五首》,此詞為其四。

  半夜:夜里十二點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維《扶南曲歌詞》之四:“入春輕衣好,半夜薄妝成。”

  銀山:雪堆積貌。

  積蘇:指叢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風上知府秘書》之一:“身輕亦仙去,罡風與之俱,俯視舊籬落,渺莽如積蘇。”

  九陌:田間的道路。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靈宮》之一:“雨收九陌豐登后,日麗三元下降辰。”

  隨車:謂時雨跟著車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為民解憂。《后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捻髭須:捻(niǎn),同“捻”。捻弄髭須。沉思吟哦之狀。

  賞析

  蘇軾注:“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可知這一系列詩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徐君猷攜帶酒到臨皋亭探望蘇軾。蘇軾即景就事,油然生情,遂作此詞。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5

  浣溪沙·江村道中原文

  作者:范成大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云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浣溪沙·江村道中譯文及注釋

  譯文

  金燦燦的十里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艷艷的木槿花開在農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

  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濕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云又遮住了太陽,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注釋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音節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②疇(chóu):田地。

  ③槿(jǐn)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艷,可做欣賞植物,也可以作為一種中藥使用,同時可以食用。

  ④飛蓋:用以遮蔭的篷蓋。

  ⑤戎(róng)裝:詞人當時為四川制置使,故戎妝出游,帶有隨從張蓋遮蔭。

  浣溪沙·江村道中賞析

  范成大是一位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生活的詩人,他雖然“累官權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嘗帥蜀,繼帥廣西,復帥金陵”,但卻對鄉土具有一種赤子之心的感情,從“不須飛蓋護戎裝”一語來看,這首小令當寫于戎馬倥傯之中,寫于他軍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闋寫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見:十里平疇,稻穗已黃,微風裊裊,送來陣陣新谷的芳香,而那素凈的木槿花在農家籬笆前飄落下片片潔白的花瓣,叢叢的青竹間縷縷游絲正在秋天的麗日下閃著熠熠的金光,詞人騎著馬來到一處果木林立的山岡下,舉頭一望,滿樹果實累累壓在枝頭,有的還青綠未熟,有的則已經透著成熟的金黃。這三句詩是三個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農村的美景作了極其形象的概括,寫出了江南農家的獨特風貌,而且,富有視角的流動感和行蹤的變化性,使讀者隨著詩人的馬蹄“走馬看花”地欣賞江村道上的一路風光,詞人對農村生活與自然景物的熱愛也便由這景物的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下闋寫詞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當然上闋也是詞人的一種感受,但偏重于主觀上的一種情緒的抒寫:“濃霧知秋晨氣潤”,寫出清晨在濃霧中行進的那種微妙的感覺:秋晨田野上往往飄散著濃濃的'霧靄。古人說“一葉知秋”,殊不知濃霧亦可知秋,這種由藝術到哲理性的提煉為人所未道,因而顯得非常新穎獨特。霧濃則濕度大,濕度大則空氣潤。“秋晨氣潤”又是一句藝術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寧是詞人希望歸返自然的象征。“薄云遮日午陰涼”是詞人行于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覺感受,它與“不須飛蓋護戎裝”相連,就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薄云”就是一柄遮天蓋地的太陽傘嗎,有了這樣的天傘,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蔭涼,而避免酷日當頭的曝曬,這比用車前的飛蓋來遮陽要強似百倍。詞人在這里好像也有一種寄托:歸返大自然比之戎裝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層意蘊就在這里。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樓下欲三更。

  霧柳暗時云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

  注釋:

  ①波撼城:孟浩然《臨洞庭》詩:“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②水流螢:月下荷葉露珠閃光,晶瑩如螢火。

  ③蕭蕭:疏散貌。

  翻譯:

  青山環繞,湖面遼闊。洶涌的波濤似乎要撼動城垣。湖波平息,湖光瀲滟;周圍高山倒影湖中,呈現一抹碧藍。徘徊水晶樓下,欣賞湖上風光,不覺快到夜半。

  一片烏云飄來遮蔽了月光,堤上楊柳仿佛罩上一團煙霧。云腿月出,荷葉上露珠隨風搖晃,如無數流螢光點閃閃。我披著散亂的白發吟賞,直到天邊曙色出現。

  賞析:

  作者寫這首詩的具體時間不詳。詞中云:“水晶樓下欲三更”。據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三“水晶官”條去:“吳興謂之水晶宮,不載之于《圖經》,但《吳興集》刺史楊漢公《九月十五夜絕句》云:‘江南地暖少嚴風,九月炎涼正得中。溪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宮。’因此詩也。”可知此詞為作者晚年游覽江浙一帶時所作。

  “一別三吳地,重來二十年”。這是元干在《登垂虹亭二首》中描寫舊地重游時的心情,而詩中描寫“山暗松江雨,波吞震澤天”的山水情景則與詞中描寫的自然景物相接近。首句“山繞平湖波撼城”,真實地展現了連綿不斷的`山勢與波濤洶涌的水勢。“波撼城”是化用唐孟浩然《臨洞庭》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句意。但他的詞情不是從浪濤洶涌的“波撼城”中激發,而是從廣闊的水面上出發,特寫湖光蕩漾、青山綠水的優美景色。“水晶樓下欲三更”,承上進一層寫湖光月色相映,意境遠,仿佛如杜牧《悲吳王城》詩中所描寫的那樣“水精波動碎樓臺”。這里的“欲三更”,既點出月夜登樓眺望流連忘返,又宛轉地表達出作者浸沉于清曠秀麗的大自然之中的情趣。

  下片承上繼續寫景。“霧柳暗時云度月”二句,寫詞人登樓望去,看見沐浴在月光之中的夏夜景色。

  當天上飄動的浮云遮住月亮時,夜霧中的柳樹頓時顯得暗淡難辨,而水中含露的荷葉,隨風輕輕搖曳,水珠閃爍,就好像無數的流螢在不斷閃光使人留連往返。

  如果說作者在《登垂虹亭二首》詩中所描寫的“熠熠流螢火,垂垂飲倒虹。行云吞皎月,飛電掃長空”一樣,目的是顯現出一種江上風雨欲來的壯觀,那么,作者在這里勾勒的是一篇天空浮云遮月,湖光水色清麗而寧靜的畫面。

  最后“蕭蕭散發到天明”一句,寫散要獨坐,沉吟至天明的情景。“蕭蕭”為頭發稀疏,如陸游《雜賦》:“覺來忽見天窗日,短發蕭蕭起自梳。”這首詞既寫了湖光山色之美,又表達了作者沉浸在自然風光中的忘返流連的感情,流露出一種閑適、瀟灑的超脫情懷。全詞情景相生,密切相連。詞人不僅把幾件自然物景——飛云度月,湖光倒影,青山,岸柳和露荷,巧妙地結合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而且更突出景中人領略自然美景的特有的神情。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

  [清代]納蘭性德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殘雪凝聚的余暉照射在繪有山水畫的屏風上,透著陣陣寒意。已到三更時分,遠處卻傳來《梅花落》的笛聲。夜深人靜突然憶起往事,月色于無人處也好像朦朧起來。

  我是人世間一個惆悵的過客,我知道你為何事而淚流滿面淚流滿面。怕是在斷腸的笛聲里,你回憶起了平生的點點滴滴。

  注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殘雪:尚未化盡的雪。

  畫屏:繪有彩畫的屏風。

  落梅:古代羌族樂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橫笛吹奏。

  月朧(lóng)明:指月色朦朧,不甚分明。

  惆悵:傷感,愁悶,失意。客:過客。

  賞析:

  這首詞采用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手法,是一首以抒發人生惆悵為主題的詞。

  詞的上片整體比較平實,主要下力在于營造氛圍上。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點明了環境,包括地點是在書房,時間則是在稍有月色的殘雪之夜。接著視覺轉換,由視覺轉移到聽覺上。這句通過“殘雪”、“凝輝”、“落梅”、“三更”、“月朧明”等字句,營造出了一種既清且冷,既孤且單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而這種感覺大抵只能給人帶來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圍籠罩下,突然情感爆發出來。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問句,可謂起的妙絕。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傷身世的.哀嘆。這兩句中似乎有相對的主體,一個是“我是人間惆悵客”的“我”,另一個是“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君。但從詞意看來,更應該是靈犀暗生的獨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間當面的對談傾訴。所以說,這個“君”指的是容若自己。當一個人倦了,累了,苦了,傷了的時候,便不禁會忍不住地自言自語,自怨自艾,自問自答,何況是納蘭這樣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斷腸聲里憶平生”更是點睛之筆,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淚下。見慣了哀而不傷,隱而不發,反而更容易被這樣痛徹心扉的凄絕之美打動。閉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詞人在那一片斷腸聲里,落淚傷神。這句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聯系了上片下片,將夜半笛聲同憶平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用一個結尾來營造一個新的開始,也就是“憶平生”三個字,這三個字能引導人們聯想到詞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東西,可以說是個很好的留白。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8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云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翻譯

  金燦燦的十里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艷艷的木槿花開在農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

  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濕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云又遮住了太陽,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注釋

  疇:田地。

  槿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艷,可做欣賞植物,也可以作為一種中藥使用,同時可以食用。

  飛蓋:用以遮蔭的篷蓋。

  戎裝:詞人當時為四川制置使,故戎妝出游,帶有隨從張蓋遮蔭。

  賞析

  范成大是一位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生活的詩人,他雖然“累官權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嘗帥蜀,繼帥廣西,復帥金陵”,但卻對鄉土具有一種赤子之心的感情,從“不須飛蓋護戎裝”一語來看,這首小令當寫于戎馬倥傯之中,寫于他軍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闋寫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見:十里平疇,稻穗已黃,微風裊裊,送來陣陣新谷的芳香,而那素凈的木槿花在農家籬笆前飄落下片片潔白的花瓣,叢叢的青竹間縷縷游絲正在秋天的麗日下閃著熠熠的金光,詞人騎著馬來到一處果木林立的山岡下,舉頭一望,滿樹果實累累壓在枝頭,有的還青綠未熟,有的則已經透著成熟的金黃。這三句詩是三個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農村的美景作了極其形象的概括,寫出了江南農家的獨特風貌,而且,富有視角的流動感和行蹤的變化性,使讀者隨著詩人的馬蹄“走馬看花”地欣賞江村道上的一路風光,詞人對農村生活與自然景物的熱愛也便由這景物的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下闋寫詞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當然上闋也是詞人的一種感受,但偏重于主觀上的一種情緒的抒寫:“濃霧知秋晨氣潤”,寫出清晨在濃霧中行進的那種微妙的感覺:秋晨田野上往往飄散著濃濃的霧靄。古人說“一葉知秋”,殊不知濃霧亦可知秋,這種由藝術到哲理性的提煉為人所未道,因而顯得非常新穎獨特。霧濃則濕度大,濕度大則空氣潤。“秋晨氣潤”又是一句藝術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寧是詞人希望歸返自然的象征。“薄云遮日午陰涼”是詞人行于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覺感受,它與“不須飛蓋護戎裝”相連,就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薄云”就是一柄遮天蓋地的太陽傘嗎,有了這樣的天傘,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蔭涼,而避免酷日當頭的曝曬,這比用車前的飛蓋來遮陽要強似百倍。詞人在這里好像也有一種寄托:歸返大自然比之戎裝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層意蘊就在這里。

  賞析二

  上片三句詞人以顏色變換為線索,先遠后近,凝具匠心。第一句寫遠景,金燦燦的十里平疇,稻香撲鼻。第二句稍近些,紅艷的木槿花后,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風搖曳。第三句寫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掛滿枝頭,青黃相間,低頭搖晃,招人喜愛。好一派豐收景象。充分體現了這位著名田園詩人在描繪江村美景方面的才華。

  下片旨在寫詞人的旅途感受。時已初秋,晨霧漸渭,空氣濕潤,即使到了中午,因薄云遮日,也漸覺涼爽宜人。末句寫詞人舍車騎馬,戎裝而行,飽覽這迷人的秋色,寄托了詞人對于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詞中描寫了詞人身著戎裝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見優美的田園風光。一個秋天的早晨,詞人戎裝出游。江村的早晨,濃霧彌漫,秋氣涼潤。太陽出來后,濃霧散去,只見十里平川,稻谷飄香;村莊周圍,槿花盛開,細長的竹枝隨風飄舞;村后小山坡上掛滿或青或黃的累累碩果,好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詞人一路巡行,興致極高,走在太陽底下,連隨從為他打傘遮陽他都不需要。作為一個負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詞人在看到防區內這一派美麗而又豐饒的田園風光時,既充滿了欣喜與熱愛之情,同時也平添了保家衛國的信心和力量。

  創作背景

  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南宋時,川蜀、襄漢和兩淮為沿邊重鎮,與金國接壤,常須戒備。所以范成大在擔任四川I制置使期間出游時常常要身著戎裝。這首《浣溪沙》詞大概就是詞人在蜀中所作。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9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

  古今幽恨幾時平!——清代·納蘭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向著北方邊疆一路前行,凜冽的北風吹散了駿馬的嘶鳴。在遙遠的`邊塞,蕭瑟的深秋季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落日時分,一抹晚煙荒涼蕭瑟的營壘上,半竿紅日斜掛在舊時關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來金戈鐵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那畔:那邊。

  若為:怎為。

  荒戍壘:荒涼蕭瑟的營壘。戍:保衛。

  賞析

  該詞上片“身向”句說明行程遼遠。“北風”句片寒風吹來,滿耳盡是馬嘶之聲。然后作一小結。下片“一抹”二句寫眼前景色,末句畫龍點睛,指出了這首詞傾主旨在于“境今幽恨”。全詞情景交融,結尾處更是點明主旨,風強語意,抒發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點明此行之目傾地,很容易聯想起同是納蘭傾“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北風”言明時節為秋,亦稱“秋聲”。唐蘇颋《汾上驚秋》有:“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邊地北風,從來都音聲肅殺,聽了這肅殺之聲,只會使人愁緒紛亂,心情悲傷。而納蘭在此處云“北風吹斷馬嘶聲”。聽聞如此強勁,如此凜冽傾北風,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難依他會感慨“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以簡境疏墨之筆勾勒了一幅充滿蕭索之氣傾戰地風光側面。晚煙一抹,裊然升起,飄蕩于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時至黃昏,落日半斜,沒于旗桿,而關城依舊。詞中傾寥廓傾意境不禁讓人想起王維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范仲淹傾“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故而張草紉在《納蘭詞箋注》前言中言,納蘭傾邊塞詞“寫得精勁深雄,可以說是填補了詞作品上傾一個空白點”。然而平心而論,無論是“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萬帳穹廬人醉,星影要搖欲墜”,還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納蘭都不過是邊塞所見所歷傾白描,作者本身并沒有傾注深刻傾生命體驗,這類作品傾張力無法與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同日而語。不過,納蘭傾邊塞詞當中那種漂泊傾詩意傾自我放逐感傾確是其獨擅。比如該篇傾結尾“境今幽恨幾時平”,極寫出塞遠行傾清苦和境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關外傾流人凄楚哀苦傾呻吟,又不是衛邊士卒萬里懷鄉之浩嘆,而是納蘭對浩渺傾宇宙,紛繁傾人生以及無常傾世事傾獨特感悟,雖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勝真誠,其感不勝拳摯。

  歷史原因與環境原因以及詞人自身傾性格交織在一起,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這一曲邊塞蒼歌。全詞除結句外,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納蘭傾一草一木皆有靈性:雖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發要表達傾情感,但人們從字里行間揣摩出作者傾感受。“吹斷”二字寫盡了北國秋冬之險惡,“若為情”傾發問中帶出了作者對到任傾迷茫與不安。環境險惡,前途未卜,納蘭胸中風起云涌:懷境之心,戀鄉之情,憂慮之思,紛紛擾擾難以平靜。此時邊關傾云煙、堡壘、落日均染上了情緒傾色彩。整個邊關不再是唐人筆下傾雄渾、蒼涼、悲壯,取而代之傾是滿目蕭瑟傾冷清與破敗。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

  [宋代]歐陽修

  湖上朱橋響畫輪,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凈無塵。

  當路游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日斜歸去奈何春。

  譯文

  帶有彩繪的的豪華馬車經過朱紅色的橋,車輪的響聲在湖上響起。春水豐盈的湖面,倒映著柔美的白云。湖面平靜的好像碧綠的玻璃,平滑干凈沒有灰塵。

  春季里昆蟲吐出來的細絲,隨風飄舞在花草樹木之間,網住春光,留住游人。花叢中的鳥兒不停地鳴叫,仿佛在召喚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誘人,游人游賞到夕陽西斜才無可奈何地離去。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

  朱橋:欄桿朱紅的橋。

  畫輪:指有彩繪的豪華車子。

  溶溶:指水盛貌。

  春水:指春天時的湖水,表現出湖水的柔和之感。

  春云:即春天的云,表現出湖上天空的云之舒緩柔美。

  碧:即綠色。

  游絲:本指春季里昆蟲吐出的細絲。

  縈:即縈繞,留住之意。

  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游人。

  歸:指離開。

  賞析:

  歐陽修這首《浣溪沙》抒發了作者對春光的深深眷戀。詞中的春光,使讀者聯想到人生的青春、愛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雋永蘊藉的意境,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

  上片寫湖面風光很有特色。首句詞湖上朱橋響畫輪”,寫游客們乘坐著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著朱紅欄桿的橋梁,來到西湖游賞春光,傳達出一種喧騰熱鬧的'氣氛。第二句詞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之中,并列兩個詞春”字,是名副其實的詞加一倍寫法”,目的就是把這個字突現出來。這句里的詞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說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說成是真的云,通過這種詞真實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來,從觀察體驗的錯覺中描繪景物的狀態。第三句詞碧琉璃滑凈無塵”,用琉璃的光潔平滑來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現了湖面泛舟時輕快、暢適的心情,形象而有詩意。

  下片寫游興未盡的留連之情。前兩句是對偶句:詞當路游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這兩句描寫春物留人,人亦戀春,是全詞的重點所。歐陽修說游絲詞縈醉客”,這既是游人賞春縱飲,也有游人被美景詞喚住”之意,下句詞隔花啼鳥喚行人”,這一句是從聲音的角度來寫,不但寫出了春天具有的詞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境界,也寫出了春天西湖的詞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蔥綠景象。詞人通過把游絲、啼鳥對游人的詞挽留”,表現出游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舍不得歸去之情。把游絲、啼鳥說成頗通人性的靈物,這便是詞體以婉曲寫情的特別處。末句里的詞日斜歸去”四字,說明西湖景色美好,讓人流連:詞奈何春”三個字使得全詞更顯得精彩,它表達了作者郁積于心的留連惆悵之情。這首詞的結尾,是用陡轉直下的筆法揭示了游人內心深處的思維活動,表現了由歡快而悲涼這種兩極轉換的心理狀態,故而能夠取得含蓄蘊藉、余味不絕的藝術效果。

  從藝術上看,詞人借景抒情,在描寫詞樂景”之中,暗示了詞哀情”,具有含不盡之意現于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蘊含在寬闊的境界之中,給讀者以無盡的想象和思考。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雁怯重云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西,打頭風浪惡禁持。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

  譯文

  重疊的彤云低壓著,連大雁也嚇得不肯啼叫了。當航船經過石塘西畔時,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濃重。船兒被迎頭打來的風浪惡作劇地擺布著。

  迎著歸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漸生出一層嫩綠;小小的梅樹,新枝該長得壓著門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燈節已經開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點回來啊!

  注釋

  浦:水濱。

  棹(zhào):劃船的工具,船槳,也指船。

  長(zhǎng)亞門:長得靠近門楣。

  一年燈火:指春節至元宵節的燈籠、焰火之類。

  要:通“邀”。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

  重云:重重云層。

  石塘:在蘇州的小長橋。

  惡(wù):猛,厲害。

  禁(jīn)持:“禁”通“今”,擺布。

  賞析:

  這首詞寫還家過年之情。過年是中國家庭天倫之樂的重要體現。家往往是中國人人生理想的'起點和躲風避雨的港灣。特別是對多年飄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覺異常溫馨。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籬下,輾轉飄泊,除夕不能回家過年,已是常事。宋寧宗慶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從無錫乘船歸杭州(當時白石移家杭州,依張鑒門下),途中經過吳松,遂作此詞。

  “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筆寫向空中。大雁無聲,穿過重云,飛向南方。南方溫暖,對大雁來說,是一溫馨的家。長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兒心情緊張,故說“怯”字。但雁兒急于回家,一個勁往南飛,故不肯啼。此一畫面,恰成詞人歸心似箭的寫照。妙。“畫船愁過石塘西,次句寫出自己。石塘,蘇州之小長橋所在。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畫船,是載了滿船清愁而行。又妙。既是歸家,又有何愁?原來是:“打頭風浪惡禁持。”歇拍展開水面。頭指船頭。惡者,甚辭,猛也、厲害也。禁持,擺布也,禁,念陰平。都是宋人口語。滿河風浪,猛打船頭,阻擋詞人歸路。人間有風浪猛打船頭。天上,有重云遮攔鳥道。又怎得令人不愁!然而,南飛之雁,豈是重云所可遮攔?歸家之人,又豈是風浪所能阻擋?

  “春浦漸生迎棹綠”。過片仍寫水面,意境卻已煥然一新。浦者水濱,此指河水。河水漲綠,漸生春意,輕拍槳櫓。雖云漸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覺已是春波駘蕩,春意盎然。歇拍與過片,對照極其鮮明。從狂風惡浪過變而為春波蕩漾,從風浪打頭緊接便是春波迎槳,畫境轉變之大,筆力幾于回天。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詩)的突兀感和欣悅感。筆峰驟轉,卻不顯得生硬,兩相對照,只覺筆意輕靈,意境超逸。時猶臘月,詞人眼中之河水已儼然是一片春色,則此時詞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溫暖。“小梅應長亞門枝。”下句更翻出想象。離家已久之詞人,揣想此時之家中,門前小梅,新枝生長,幾乎高與門齊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溫柔。小梅之句,頗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兒女之生長。經年飄泊在外之人,每一還家,乍見兒女又長高如許,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應長亞門枝,正是這種人生體驗之一呈現。“一年燈火要人歸。”結筆化濃情為淡語。除夕守歲之燈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燈火催人快回家,歡歡喜喜過個年。一筆寫出家人盼歸之殷切,亦寫出自己歸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詞情發展之必然結穴,于淡語中見深情。

  此詞的顯著藝術特色,是以哀景寫歡樂,以淡筆寫濃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畫船載愁,浪打船頭等慘淡景象反襯歸家之歡欣,下片的春浦漸綠,小梅長枝,燈火催歸等淡語寫想法的濃情。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病起蕭蕭兩鬢華。

  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譯文

  兩鬢已經稀疏病后又添白發了,臥在床榻上看著殘月照在窗紗上。將豆蔻煎成沸騰的湯水,不用強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讀書是多么閑適,門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著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注釋

  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在唐五代時即將《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個字的結句,成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攤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又因南唐李璟詞“菡萏香銷”之下片“細雨夢回”兩句頗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稱。雙調四十八字,平韻。

  蕭蕭:這里形容鬢發華白稀疏的樣子。

  豆蔻:藥物名。熟水:當時的一種藥用飲料。陳元靚《事林廣記》別集卷七之《豆蔻熟水》:“夏月凡造熟水,先傾百盞滾湯在瓶器內,然后將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則香倍矣……白豆蔻殼揀凈,投入沸湯瓶中,密封片時用之,極妙。每次用七個足矣。不可多用,多則香濁。”《百草正義》則說:“白豆蔻氣味皆極濃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種清澈冷洌之氣,隱隱然沁入心脾。則先升后降,所以又能下氣

  分茶: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由此可見,“分茶”是一種巧妙高雅的茶戲。其方法是用茶匙取茶湯分別注入盞中飲食。

  書:《歷代詩余》作“篇”字。

  醞藉:寬和有涵容。《漢書·薛廣德傳》:“廣德為人,溫雅有醞藉。 ”

  木犀花:即桂花。

  賞析:

  這首《攤破浣溪沙》,從“病起蕭蕭兩鬢華”可以看出創作時間,當是李清照后期作品。“木犀花”點出月份當在八月,桂花開時。當時正值大病初愈,心情漸好遂填此詞。此詞明確的創作時間無定論。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須。

  古詩簡介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三日。該詞描繪了黃州冬日雨雪交加的風光,此詞為該組詞其四,當時友人徐君猷已去。蘇軾對著茫茫大雪,曠野江渚,即景而賦。

  翻譯/譯文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一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濤和沙渚上彌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變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饑餓的肚子里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潮濕的柴火像桂木一樣寶貴,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里捻著胡須吟詠詩句?

  注釋

  會黃州太守徐君猷攜酒來訪,蘇軾就此事寫下五首《浣溪沙》,稱為黃州《浣溪沙五首》以別于徐州《浣溪沙五首》,此詞為其四。

  半夜:夜里十二點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維《扶南曲歌詞》之四:“入春輕衣好,半夜薄妝成。”

  銀山:雪堆積貌。

  積蘇:指叢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風上知府秘書》之一:“身輕亦仙去,罡風與之俱,俯視舊籬落,渺莽如積蘇。”

  九陌:田間的道路。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靈宮》之一:“雨收九陌豐登后,日麗三元下降辰。”

  隨車:謂時雨跟著車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為民解憂。《后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捻髭須:捻(niǎn),同“捻”。捻弄髭須。沉思吟哦之狀。

  賞析/鑒賞

  蘇軾注:“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可知這一系列詩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徐君猷攜帶酒到臨皋亭探望蘇軾。蘇軾即景就事,油然生情,遂作此詞。

  此詞為其四,作于元豐四年十二月三日,友人徐君猷已去。蘇軾對著茫茫大雪,曠野江渚,即景而賦。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古詩帶拼音版

  huàn xī shā

  浣溪沙

  yī xiàng nián guāng yǒu xiàn shēn , děng xián lí bié yì xiāo hún 。jiǔ yán gē xí mò cí pín 。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mǎn mù shān hé kōng niàn yuǎn , luò huā fēng yǔ gēng shāng chūn 。bù rú lián qǔ yǎn qián rén 。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古詩翻譯

  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東流,一去不返,深感悲傷。于是,頻繁的聚會,借酒消愁,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

  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河山,突然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愛憐眼前的人。

  古詩賞析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是北宋詞人晏殊所作。這是一首傷別之作,嘆人生有限,抒寫離情別緒,所表現的及時行樂的思想,反映出詞人的'無奈與灑脫。全詞在章法結構上下關合:下片“滿目”句照應上片次句,因離別而念遠;“落花”句照應上片首句,因慨嘆人生短暫而傷春。結句借用《會真記》中的詩句,即轉即收。全詞一改詞人的閑雅之風,取景闊大,筆力雄厚,深沉而溫婉,別具一格。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浣溪沙·春情

  宋代: 蘇軾

  道字嬌訛語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傾。

  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困人天氣近清明。

  譯文:

  道字嬌訛語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傾。

  睡夢中柔聲細語吐字不清, 莫非是情郎來到她的夢中? 假如不是跟他夢中歡會呀, 為何見她早起時發髻斜傾?

  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困人天氣近清明。

  秋千上她象燕子身體輕盈, 紅窗內她睡得甜不聞鶯聲。那使人困意濃濃的天氣呀, 已不知不覺地快要到清明。

  注釋:

  道字嬌訛(é)語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huán)傾。

  “道字”二句:意謂少女說話時咬字不準,還不應在閨房中做多情的春夢。 朝來句:謂低頭沉思不知何故。

  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yīng)。困人天氣近清明。

  趁燕:追上飛燕。這句寫蕩秋千。 睡重不聞鶯:睡得很濃連鶯啼聲也聽不見。因人天氣: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氣。

  賞析:

  這首詞體現了作者對婉約詞的一個極好的開拓與創新。詞中以含蓄蘊藉、輕松幽默的語言,描寫一位富裕家庭懷春少女的天真活潑形象。整首詞新穎工巧,清綺細致,雅麗自然,表現人物形象不僅能曲盡其形,且能曲盡其神,曲盡其理,顯示出非凡的藝術功力。

  上片寫少女朝慵初起的嬌態。首句寫少女夢囈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現少女懷春時特有的羞澀心理。接下來二句語含諧趣,故設疑云:如此嬌小憨稚的姑娘是不會被那些兒女情事牽扯的吧,那為什么早晨遲遲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幾句將少女的春情寫得若有若無,巧妙地表現了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理特點。

  詞的下片通過少女蕩秋千和晝眠這兩個生活側面的描寫,寫她貪玩好睡的憨態。姑娘白天秋千上飛來蕩去,輕捷靈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來以后,她就一覺睡到紅日當窗,鶯啼戶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晝酣眠,是為排遣煩憂,作者卻說是因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節。

  這首詞傳神地描寫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態,寫出了少女懷春時玫瑰色的夢境。寫作上,它撮筆生新,不落陳套,始終圍繞少女春日貪睡這一側面,用饒有情致的筆調加以渲染,使一位懷春少女的神思躍然紙上,呼之欲出。詞以上下問答的形式寫出,這種結構造成了一種意深筆曲的效果,而無一眼見底的單調淺薄之感。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浣溪沙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0-26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7-22

浣溪沙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9-28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8-04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浣溪沙原文的翻譯及賞析11-03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熱門】03-05

[精選]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09-19

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10-09

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