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韓愈
《晚春》韓愈1
晚 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賞析
《晚春》是韓詩頗富奇趣的小品,歷來選本少有漏選它的。然而,對詩意的理解卻是諸說不一。
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乃郊游即目所見。乍看來,只是一幅百卉千花爭奇斗妍的“群芳譜”: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艷爭芳,一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于“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再進一步不難發現,此詩生動的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系。“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著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于“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有人認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艷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兩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唐代絕句精華》)姑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會之歧異,就可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說:“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雖未破的,卻不乏見地。作者寫詩的`靈感是由晚春風光直接觸發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過,他不僅看到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無才思”的奇語,當有所寄寓。
“楊花榆莢”,固少色澤香味,比“百般紅紫”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帶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這星星點點的白色,你不覺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為“紅紫”的陪襯,那“雪”點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說,謝道韞詠雪以“柳絮因風”,自古稱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雪如楊花很美,楊花如雪又何嘗不美?更何況這如雪的楊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沒有它,也就失卻晚春之所以為晚春了。可見詩人拈出“楊花榆莢”未必只是揶揄,其中應有憐惜之意的。尤當看到,“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黛玉葬花詞),這勇氣豈不可愛?
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說,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派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不為無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艷的元和詩壇獨樹一幟外,還極力稱揚當時不為人重視的孟郊、賈島,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詩風也是當時詩壇的別調,不也屬于“楊花榆莢”之列?由此可見,韓愈對他所創造的“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說,詩人是以此鼓勵“無才思”者敢于創造。前文所引述的兩種對此詩寄意的解會,雖各有見地,于此點卻均有忽略。殊不知詩人對“楊花榆莢”是愛而知其丑,所以嘲戲半假半真、亦莊亦諧。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里。
《晚春》韓愈2
【教學設想】
《師說》教學擬用3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首段,第二課時學習第2段.第三課時學習3.4兩段并總結全文。(本教案為第一課時)
《師說》是韓愈散文壓卷力作之一。“師”、“道”二字為全篇靈魂,總系于篇首,全文以“浩然之氣”灌注。其勢亦蓄于篇首。故扎實抓好第1段的教學,就奠定了認識全文的基礎。
文言知識方面,按教材系列當重實詞。第1段中,“師”的用法已見3種,中含首次要求作理性把握的意動用法,是為重點;其余“道”和“業”的特定含義,“受”的通假,亦予搞清。此外虛詞中“乎”的介詞用法,“也”的句間停頓作用,“所”字結構,也適當復習。
韓愈師道之論,雄踞中國思想界千二百年,以中唐世情說穿百代通理,于人于文,均有可鑒,因此教學中對韓愈“奮不顧流俗”的精神和“師道”的古今通義,不可不及。
教法當以教學對象為本,以本人執教班級而論,教材處理不擬作大幅跳躍,而優先考慮講授與談話引導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一)了解作者地位,復習文體特點,懂得寫作背景。
1.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師說》是韓愈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2.由已學過的《馬說》、《捕蛇者說》、《少年中國說》等篇總結出:“說”是議論,“說”前的文字提示了文章的論題,“師說”這個標題,表明“說”的對象是“師”。
3.韓愈為什么要專以“師”為論?
①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他大力鼓吹儒學,反對佛老,并希望借提倡先秦兩漢古文傳統的名義來扭轉當時寫文章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歪風,這就要靠師承關系大力宣傳并推行自己的主張,于是“師”的地位顯得異常重要。
②當時在士大夫階層中間,從師學習的風氣衰落到了極點(舉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寫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有關內容為佐證),因此韓愈要靠師承關系推行自己的政治和文學主張非常困難。
所以,韓愈在勇敢地“抗顏為師”的同時。寫了這一篇《師說》,向歪風盛行的社會高聲倡導他“從師學道”的主張。
(二)誦讀課文第l段。
1.以第1句為例提示要重視停頓和重讀。
古之學者/必有師。重讀“必”。“必”語氣堅定,斬釘截鐵,表現了韓愈向“流俗”挑戰的決心。
2.齊讀第1段。
提示:
①不僅要讀得準確,而且要讀出“抗頗為師”的氣勢。
②句中的“也”表語氣停頓.應頓在“也”后,作用是強調“也”前的詞語(“聞道”)。
(三)研習第1段。
1.認識“師”的意義和職能。
韓愈說的“師”,有特定含義,非指“童蒙之師”。他認為“師,必須具備三種職能:傳道,受業,解惑。“道”,就是儒家以仁義道德為中心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整套大道理。即擂家道義。“業”就是“經傳六藝”等闡釋儒家道義的經典。“惑”則指在“傳道”、“受業”過程中產生的疑難間題。“受業”的“受”與今“授\'為一對
古今字。“受”甲骨文中是一只手把東西交給另一只手,所以無論“接受”、“交付“都用這個字。后造“授”表交付,“受”才單表“接受”。這種情況語文課本也歸入通假一類。
2.認識“師”的職能之間的關系。
討論:“師”的三個職能有無主次之分?哪一個是最終目的?
明確:“受業”是為了“傳道”,而“解惑”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業”,從而理解“道”。所以“傳道”是根本職能。若不是這樣的“師”,就無法完成鼓吹儒學、推動古文運動的任務。
學生翻譯“師者”一句,先直譯后意譯。(兼及“所以”用法。)
3.認識韓愈“傳道”之說的價值。
韓愈打破了僅僅把“師”的職能看作教書識字的世俗局限,指明了“師”的根本作用就是通過“傳道”扭轉世風,這點古今有相通之處。
學生討論古今師道的異同。明確:古今“道”、“業”、“惑”的時代及階級內容有所不同。但韓愈師道之說將“傳道”列于首位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4.認識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師”的根本職能是“傳道”。“道”既要“傳”,說明不可先天獲得,所以作者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既然人莫能“無惑”,而“師”可“解感”,則可以推出“一切人都應從師學習”的結論。
示小黑板A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辨析3個“惑”字。翻譯。
5.認識從師學習的正確態度。
誦讀“生乎吾前”至段末。
示小黑板B面:“生乎吾前后,其聞道也,固(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思考:從這三個“師”中先排除一個差別最大的,再辨析剩下的兩個。
討論后明確:
①先排除后面一個(名詞)。
②“師(道)”是“學習(道)”,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師(之),是“以(之)為師”,屬意動用法(用學過的有關例句印證之:不恥下問,草菅其命,吾妻之美我)。兼及“乎”、“所”的用法。翻譯這幾個句子。
討淪:文中提到從師的態度,最明確的是哪一處?這個論斷與上文有何邏輯聯系?
明確:從師的`正確態度概括起來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以有道者為師),它的理論依據就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既然“傳道”是“師”的根本任務,那么擇“師”當然非“道”莫屬,其余無論年齡、地位、學歷……均可置之度外。
6.認識韓愈師道之論的局限性。
思考:“師”是否能傳一切“道”,授一切“業”,解一切“惑”?
明確:韓愈對“師”的作用強調過分了,與我們今天強調社會實踐的觀點相悖,這是他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
7.簡要梳理第一段論證的邏輯關系。
(四)初步理解韓愈寫作的“浩然之氣”。
將本文與《小石潭記》一類散文比較,從感性方面領會本文的氣勢。本文的氣勢從哪里來?
1.文章本來就有戰斗性,幾乎每一個觀點都與世俗偏見尖銳對立,充滿正義之氣。
2.嚴密的邏輯產生了不可辯駁的力量。文章起首就抓住了“師”的實質,為全篇議論樹立了一個正確的前提;在這個基礎上論證從師的必要,顯得理所當然;而師者傳道,學者師道,就必然可推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語言的運用在意義上層層轉接而下,有一種流動的氣勢,文中多處運用“頂真”辭格,使文氣貫接;用詞擇句多帶感情色彩,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表(如用“必”表堅定倡行師道;用“無……無……”的句式,明確排除“道”以外的一切從師前提;用“孰能無惑”這樣的反問句表示一切人概莫能外)。
《晚春》韓愈3
晚春
韓愈
草木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音:
cǎo mù zhī chūn bú jiǔ guī ,
bǎi bān hóng zǐ dòu fāng fēi 。
yáng huā yú jiá wú cái sī ,
wéi jiě màn tiān zuò xuě fēi 。
【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才思:才華和能力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晚春景物的詩。這時,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它們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歸去,所以特別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各逞姿色,爭芳斗艷,盡情舒展生命的機能。而那些全無才思的`楊花榆莢,在春風中紛紛飄落,只曉得如雪花那樣,毫無目的地漫天飛舞。這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了一景。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晚春》韓愈4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花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解(jiě):知道。
試題
(1)分析本詩運用擬人手法有何妙處?(3分)
(2)本詩的主旨有人認為是勸人珍惜光陰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3分)
(3)請說出“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辭手法,并簡析其妙處。(3分)
(4)請發揮想像,用自己的話描繪“揚花”“漫天作雪飛”的情景。(3分)
5、本詩運用擬人手法有何妙處?本詩的主旨有人認為是勸人珍惜光陰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1)使無情的草樹能知、能解還能斗,且彼此還有高下之分,使描繪的晚春景致生動而有奇趣。
(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為作者是以"百般紅紫""斗芳菲"反襯"楊花榆莢"的百首無成;不同意,因為作者在詩中是在嘲笑楊榆莢沒有紅的花,不能為增光彩;不同意,本詩是在歌頌楊花榆莢盡管無才思還是敢于與紅紫爭鳴爭放,為晚春增色。
(3)(3分)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擬人1分,寫出效果2分。)
(4)(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樣,又輕又白,漫天飛舞,隨風飄蕩。(寫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語言生動流暢得1分。):
(5)使無情的草樹能知、能解還能斗,且彼此還有高下之分,使描繪的晚春景致生動而有奇趣。
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為作者是以"百般紅紫""斗芳菲"反襯"楊花榆莢"的百首無成; 不同意,因為作者在詩中是在嘲笑楊榆莢沒有紅的花,不能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詩是在歌頌楊花榆莢盡管無才思還是敢于與紅紫爭鳴爭放,為晚春增色。
二:
(1)在這首詩中,詩人巧妙的使用了 的修辭手法,精妙地描繪出了一幅 圖。
(2)歷來人們對“楊花榆莢無才思”一句的理解頗有爭議,請你結合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談一談你對這句詩的理解。
(3)本詩運用擬人手法有何妙處?本詩的主旨有人認為是勸人珍惜光陰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答案:
(1)擬人、比喻 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
(2)①“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自慚形穢,終憑自己的.一技之長——作雪飛,積極參加到挽留春光的隊伍之中,這種勇氣實在值得欽佩。②“楊花榆莢”平淡無奇,就如同人無才華寫不出華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飛舞的雪花。與前兩句形成強烈的對比,從反面襯托出春光的無限珍貴。
(3)①使無情的草樹能知、能解還能斗,且彼此還有高下之分,使描繪的晚春景致生動而有奇趣。②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為作者是以"百般紅紫""斗芳菲"反襯"楊花榆莢"的百首無成;不同意,因為作者在詩中是在嘲笑楊榆莢沒有紅的花,不能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詩是在歌頌楊花榆莢盡管無才思還是敢于與紅紫爭鳴爭放,為晚春增色。
翻譯: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好像漫天飛雪。
賞析:
本篇是一首寫晚春景物的詩。作品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描寫花草樹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歸去,于是各逞姿色,爭芳斗艷,欲將春天留住,就連那本來沒有任何姿色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提示人們應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的未來。
《晚春》韓愈5
【原文】
晚春 (韓愈)
草木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草樹:指草本和木本的各類花木,即花草樹木。
久歸:意為春天很快將要過去了。
斗:競爭,比賽。
芳菲:本指花草樹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楊花:即楊花柳絮,實際就是楊樹、柳樹種子承受之后隨風飄飛的棉絮一樣的東西,如蒲公英的小傘
榆莢:榆樹籽兒,又名榆錢,形狀圓而小,象小銅錢。
無才思:原指人沒有才華,寫不出美好的詩文。此指楊花榆莢不象百花那樣鮮艷美麗。才思(sì),才氣,文思,此指花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斗艷。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賞析】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晚春》韓愈6
創作背景
此詩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錢仲聯《集釋》系此詩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
原文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時間。
⑵不久歸: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過去了。
⑶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斗芳菲:爭芳斗艷。
⑷楊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榆莢(jiá):榆樹的果實。初春時先于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漢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莢成者,收乾以為醬。”才思:才氣和思致。《后漢書·文苑傳》:“(劉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并極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滿天。宋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之九:“長恨漫天柳絮輕,只將飛舞占清明。
晚春閱讀答案
(1)花褪殘紅的暮春,在古代詩歌中一般帶有凋零感傷的特點;但本詩所描繪的暮春之景,卻是“生氣勃勃”,請結合全詩的內容和表現手法,簡析本詩是怎樣描繪這一景象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分)答:本詩描繪暮春之景,一反常態,不寫暮春凋零,而寫草木的'生機勃勃。(1分)一二句,寫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便各施解數,吐艷爭芳,爭芳斗菲;
(2分)三四句,寫連那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隨風飛舞。(2分)全詩運用擬人手法,寥寥幾筆描繪了暮春的勃勃生機。
(2)(2分)答:本詩通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艷的描寫,(1分)表達出詩人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贊美之情。(2分)
《晚春》韓愈7
晚春
韓愈
蘋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①楊花,詩中指柳絮。
(1)請說出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辭手法,并簡析其妙處。(3分)
(2)請發揮想像,用自己的話描繪揚花漫天作雪飛的情景。(3分)
1.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擬人1分,寫出效果2分。)
(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樣,又輕又白,漫天飛舞,隨風飄蕩。(寫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語言生動流暢得1分。)
《晚春》韓愈8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①將:攜。
②慢綠:遍地綠色,滿眼綠色。慢,通“漫”。妖紅:艷麗的紅花。
③等閑:無端,無來由。
譯文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通常的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將會消逝,所以萬紫千紅展盡光彩;柳絮和榆錢缺少才華和遠見,只好隨風飄散。
站在這個角度,花草樹木是頗具靈性慧根的,感悟歲月不饒人,懂得發奮圖強,一展人生價值。花草尚且如此,何況人乎?豈能仿效柳絮榆錢,虛度大好年華!
我們是否還可以換一個揶揄嘲諷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們將此詩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屬于它們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所以費盡心思只為最后的一抹浮華;柳絮榆錢不屑這些伎倆,飄逸逍遙,俯看蕓蕓紛爭”,如何?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 字退之,洛陽人,文學家,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由嫂撫養成人,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陽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贈禮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贊成改革主張,又反對藩鎮割據。尊儒反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 。
韓愈在文學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師說》、《進學解》等,皆為名篇。韓詩力求創新,氣勢雄偉,有獨特風格,對宋詩創作影響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詩鑒賞
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乃郊游即目所見。乍看來,只是一幅百卉千花爭奇斗妍的群芳譜: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艷爭芳,剎那間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于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再進一步不難發現,此詩生動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系。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著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于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有人認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艷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兩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唐代絕句精華》)姑且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談之歧異,便可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說: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雖未破的,卻不乏見地。詩人寫詩的靈感是由晚春風光直接觸發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過,他不僅看到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這樣才寫出無才思的奇語,可見應有所寄寓。
楊花榆莢,固少色澤香味,比百般紅紫
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帶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這星星點點的白色,你不覺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為紅紫的陪襯,那雪點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說,謝道蘊詠雪以柳絮因風,自古稱美;作者亦有句云: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
雪如楊花很美;楊花如雪又何嘗不美?更何況這如雪的楊花,仍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沒有它,也就失卻晚春之所以為晚春了。可見詩人拈出楊花榆莢未必只是揶揄,其中亦有憐惜之意的。尤當看到,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黛玉葬花詞),這勇氣豈不可愛?
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說,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派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不為無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艷的元和詩壇獨樹一幟外,還極力稱揚當時不為人重視的孟郊、賈島,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詩風也是當時詩壇的別調,不也屬于 楊花榆莢之列?由此可見,韓愈對他所創造的 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說,詩人是以此鼓勵無才思者敢于創造。前文所引述的兩種對此詩寄意的解釋,雖各有見地,于此點卻均有忽略。殊不知詩人對楊花榆莢是愛而知其丑,所以嘲戲半假半真,亦莊亦諧。
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此。
《晚春》韓愈9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賞析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領悟出其中的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注釋
此乃《游城南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不久歸:將結束。
晚春:的最后一段。
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斗芳菲:爭芳斗艷。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斗艷。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寫作背景
此詩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錢仲聯《集釋》系此詩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
《晚春》韓愈10
晚春
唐韓愈
cǎomzhīchūnbjiǔguī,bǎibānhngzǐdufāngfēi。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ynghuāyjiwcisī,wijiěmntiānzuxuěfēi。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飛。
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哲學家。因其常據郡望自稱昌黎韓愈,故后世稱之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世稱韓文公。
注釋解說: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
⑵不久歸:這里指很快就要過去了。
⑶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斗芳菲:爭芳斗艷。
⑷楊花:指柳絮。榆莢:榆的果實。初春時先于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滿天。
全詩解釋:
春天不久就將歸去,花草樹木想方設法挽留春天,一是爭奇斗艷,人間萬紫千紅。可憐楊花榆錢,沒有艷麗姿色,只知漫天飛舞,好似片片雪花。
全詩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雖然詩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這勇氣非常。這就給人以: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此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亦不落俗套。詩人全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于一體,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如果說此詩真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里。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可能有不同的領悟。
《晚春》韓愈1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以畫解詩”的方法來把握詩歌內容。
2、明確哲理詩分類,學習讀詩方法。
3、能夠掌握并運用解讀哲理詩的方法,并自主運用。
二、教材分析:
《晚春》是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課外推薦古詩中一首。對于課外古詩詞,編者在詩歌下面對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有了比較詳細的闡述,但是學生們基本只會草草地瀏覽而不會細細品讀,以至于到了會背的地步依然無法理解詩歌內涵。《晚春》是一首內涵豐富卻極為含蓄的哲理詩,讓學生在探究中多元解讀,初探“詩無達詁”的理念很有必要。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是《晚春》,一首大家都會背了的詩歌,其中的情感與深意大家理解了嗎?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
(二)用平仄,讀出詩韻
1、請一位同學來為我們朗讀詩歌。
2、請同學評價,強調初讀詩歌的要求。
明確:讀準字音;注意句讀(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味(運用平仄的格律讀出詩歌味道)。
3、請同學們劃出詩歌的平仄,讀出詩歌的韻味。
4、學生范讀
明確:強調聲音的延長、重音等。
5、全班齊讀詩歌。
6、初步感知詩歌內容:你覺得這是一首關于什么內容的詩歌。
預設:大多數學生按照平時學習詩歌的方法關注題目、注釋等內容把其定義為“描寫暮春之景”的詩歌。
(三)尋意象,初探哲思
1、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為詩歌插圖,現在請同學們再讀詩歌,劃出詩中的相關景物,說一說同學的畫是否適合作為插圖,為什么?
讓學生暢所欲言,描述詩中之景,展現心中所想與畫作的差異,引導學生根據詩歌內容作答。明確:
百般紅紫斗芳菲:抓住畫作中“斗”不明顯來理解詩意。詩歌中突出“斗”字表現出來的畫面感,花朵以顏色、形態、香味作為競相綻放的資本,呈現出百花競相綻放、爭奇斗艷的畫面。
惟解漫天作雪飛:抓住畫作中沒有呈現“漫天雪飛”之態來講解詩歌內容,以此來幫助學生勾勒腦海中的畫面感。
2、詩中的景物都有什么特點?明確:生機勃勃
3、引入資料,對比閱讀:我們來看看,同是暮春時節,其他詩人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景致呢?插入資料:
昨日杏花渾不見,故應隨水到江濱。
——《暮春》王安石
落花飛絮成春夢,剩水殘山異昔游。
——《暮春感懷》戴叔倫病香無力被風欺,多在青苔少在枝。
——《暮春對花》崔櫓邊讀邊讓學生感受到暮春的凋零、凄冷之感。
4、韓愈筆下的景物為何會呈現出格外的生命力?韓愈想告訴我們什么?
明確:草木之春即將離去,在最后時節盡情舒展生命的本色,作者融情于景,借此告誡我們要珍惜時光,用自己美好的姿態留住美好的時光。
(四)明差異,領會深意
5、插圖應該要展現出花的爭艷楊花榆莢的飛雪之態,可是對于他們誰主誰次卻存在著分歧。我們來看看這兩位同學的創作,他們一位更突顯百花,一位更著重與楊花榆莢。你覺得誰才是這幅插圖的主角呢?請結合詩歌以同桌為單位說說你們的看法。
②楊花榆莢為主角:無才思的楊花榆莢,雖沒有花般艷麗的色彩和迷人的芳香,但它依然不甘心并發揮自己的所長用漫天飛舞飛舞之態來展現自己,展現其樸素之美。
6、為何作者要傾情于樸素的楊花榆莢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此詩的.創作背景。
插入背景:
韓愈科舉考試,四考才中;吏部考試,三考未過。三十四歲才做了個四門博士的小官,一貶陽山三四千,二貶潮州路八千!
元和元年(806)韓愈離開江陵,再度回到京師,任國子博士,十年時間連升六級,但因性格耿直,總與一些宦官權要相對抗,故也不太得志。元和十一年,因他贊同對淮西與蔡州用兵得罪宰相,被借故降職。此詩正是作于這一年。
7、看完創作背景,韓愈想要告訴我們什么?
明確:無論是艷麗特別,還是樸素平凡,我們都應該不甘于現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盡情去展現自我。
過渡語:表面看來《晚春》是一首游覽寫景之作,細細品讀我們卻獲得了多樣的哲理,正所謂“詩無達詁”。其實啊,《晚春》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哲理詩,可是他卻與我們平時接觸的“哲理詩”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四)用方法,牛刀小試
1、這剛好是哲理詩兩種類型:因為唐詩重情,宋詩重理。直接闡述哲理的哲理詩和含蓄類哲理詩。那么面對這類含蓄的哲理詩我們該如何讀書它的哲理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今天讀詩的步驟,歸納一下方法:
首先,我們朗讀詩歌,圈劃出詩中的景物。當景物寄予了作者的情感時我們稱之為“意象”,所以第一步,我們在找意象。
隨后,我們探討著詩中百花的嬌艷和無才思的楊花榆莢,明曉了其中的差異;最后,我們結合創作背景明白了蘊含其中的哲理。
2、我們一起來試一試這個方法,品讀下面兩首詩歌的哲理。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嘆花唐杜牧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小結:詩歌融意象而靈動
哲思蘊景致而深遠
板書:找意象明差異悟哲思
《晚春》韓愈12
[唐]韓愈
原文: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1】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時間。
【2】不久歸: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過去了。
【3】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
【4】斗芳菲:爭芳斗艷。
【5】楊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6】榆莢(jiá):榆樹的果實。初春時先于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漢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莢成者,收乾以為醬。”
【7】才思:才氣和思致。《后漢書·文苑傳》:“(劉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并極其才思。”
【8】惟解:只知道。
【9】漫天:滿天。宋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之九:“長恨漫天柳絮輕,只將飛舞占清明。
《晚春》韓愈13
韓愈《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英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移家別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16、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兩首詩描繪的都是春景。在詩人們的筆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靈。
B.樸實無華的楊花榆英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飛舞,寥寥數筆,風光滿眼。
C.黃鶯頻頻地啼叫,在詩人戎顯看來,是它在之際,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別。
D.韓愈詩語言輕靈,戎昱詩風格清新。兩首詩構思角度新穎,讀起來饒有情趣。
17、《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別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動傳神,請從擬人手法的角度分別加以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6、C.“黃鶯頻頻地啼叫,在詩人戎昱看來,是它在離別之際,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別”有誤,《移家別湖上亭》是唐代詩人戎昱在搬家時所作的一首七絕。“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意思是住了這么久了,亭邊枝頭的.黃鶯,也跟我是老相識了。在這即將分離的時刻,別情依依,鳴聲悠悠,動人心弦,使人久久難于平靜。本句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黃鶯以人的情感,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故選C。
17、“斗”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系”字抒寫不忍離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條,藤蔓修長的特點,又寫出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又符合和風拂拂的情景,表現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
《晚春》韓愈14
韓愈的《晚春》是一首寫晚春景物的詩。這時,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它們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歸去,所以特別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各逞姿色,爭芳斗艷,盡情舒展生命的機能。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時間。
不久歸: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過去了。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花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文藝創作的思路;文思。
解(jiě):知道。
【白話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好像漫天飛雪。
【賞析】
《晚春》是韓詩頗具奇趣的小品。歷來選本少有漏選它的`。然而,對詩意的理解卻是眾說紛紜。
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乃郊游即目所見。乍看來,只是一幅百卉千花爭奇斗妍的“群芳譜”: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艷爭芳,剎那間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于“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再進一步不難發現,此詩生動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系。“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著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于“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有人認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艷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兩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唐代絕句精華》)姑且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談之歧異,便可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說:“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雖未破的,卻不乏見地。詩人寫詩的靈感是由晚春風光直接觸發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過,他不僅看到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這樣才寫出“無才思”的奇語,可見應有所寄寓。
“楊花榆莢”,固少色澤香味,比“百般紅紫”
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帶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這星星點點的白色,你不覺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為“紅紫”的陪襯,那“雪”點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說,謝道蘊詠雪以“柳絮因風”,自古稱美;作者亦有句云: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
雪如楊花很美;楊花如雪又何嘗不美?更何況這如雪的楊花,仍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沒有它,也就失卻晚春之所以為晚春了。可見詩人拈出“楊花榆莢”未必只是揶揄,其中亦有憐惜之意的。尤當看到,“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黛玉葬花詞),這勇氣豈不可愛?
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說,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派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不為無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艷的元和詩壇獨樹一幟外,還極力稱揚當時不為人重視的孟郊、賈島,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詩風也是當時詩壇的別調,不也屬于“楊花榆莢”之列?由此可見,韓愈對他所創造的“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說,詩人是以此鼓勵“無才思”者敢于創造。前文所引述的兩種對此詩寄意的解釋,雖各有見地,于此點卻均有忽略。殊不知詩人對“楊花榆莢”是愛而知其丑,所以嘲戲半假半真,亦莊亦諧。
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此。
《晚春》韓愈15
作品原文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詞句注釋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時間。
⑵不久歸: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過去了。
⑶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斗芳菲:爭芳斗艷。
⑷楊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榆莢(jiá):榆樹的果實。初春時先于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漢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莢成者,收乾以為醬。”才思:才氣和思致。《后漢書·文苑傳》:“(劉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并極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滿天。宋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之九:“長恨漫天柳絮輕,只將飛舞占清明。
白話譯文
春天不久就將歸去,花草樹木想方設法挽留春天,一是爭奇斗艷,人間萬紫千紅。可憐楊花榆錢,沒有艷麗姿色,只知漫天飛舞,好似片片雪花。
創作背景
此詩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錢仲聯《集釋》系此詩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
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雖然詩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林黛玉《葬花吟》),這勇氣非常可愛。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此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人全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于一體,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如果說此詩真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里。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可能有不同的領悟。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韓愈】相關文章:
韓愈《晚春》賞析02-21
晚春韓愈古詩12-30
韓愈《晚春》練習試題05-17
韓愈《晚春》原文及翻譯01-18
晚春唐韓愈的古詩03-28
古詩晚春韓愈譯文06-05
《晚春》韓愈詩詞賞析09-27
韓愈晚春古詩原文09-13
晚春韓愈古詩原文06-08
晚春韓愈古詩全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