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古詩文看古時的生態理念
“勸君莫打技頭鳥,子在巢中盼母歸”。應該說是最具人性化的一句倡導生態的詩句了。
前些年在家鄉時,有時與友人去大排擋吃燒烤,很多次都將烤麻雀和烤蠶蛹作為必點的食物,其它的板筋肉串之類則由店主隨意。
因為朋友們也不知看過哪本街邊的盜版養生書上說:吃鐵雀(麻雀)和蠶蛹都是大補壯陽的。
自打投身到生態環保這行業工作之后,對生態信息關注得就多了起來。特別是想知道我們的袓先古人在當時地廣人稀禽獸飛竄的條件下是怎樣對待自然生態的。
象前句的詩,只是一種詩人的呼吁和感慨,而真正能操權柄的政治家則是通過立法方式來進行生態調節的。
據《尚書·舜典》記載:上古時代舜設置了一個管理山林川澤草木的官職叫虞。而做這個官的是個叫伯益的人。
從那以后到了夏代就有了“春三月,山林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的禁令。說明夏代就開始了重視時節,指導人們什么時節可以伐樹割草,什么時節可以張網捕魚,什么時候禁止用網捕魚,就有了規定。
戰國時期,荀子明確提出“以時禁發”,他在《王制》中說:“修火憲,養山林藪澤草木魚鱉百索,以時禁發,使國家足用而財物不屈。”
荀子還提出“不夭其生”,就是不要捕捉還沒有長大的動物!安回财渖,不絕其長也”,這樣“百姓有余用也”。
現在想想,古人們說得真有道理,再美味的食物也不能好吃不留種啊。
由“勸君莫打三春鳥”這句詩,又使我想到了中國剛對外開放那年我在俄羅斯時,一個俄國伙伴要請我們公司的老總去他家做客吃他新打的野味。
當他到警察局去申辦進山打獵許可證時,那個警官告訴他只能打雄性的。他唯唯地答應。
晚上到他家吃野味時,果然熏兔和山雞都是雄性的,而我們再問有沒有別的野味時,俄羅斯伙伴搖晃著大胖腦袋告訴我們批準的就是打野兔和山雞,別的沒批準不能打的。
那時我還沒有認識到他們生態環保方面管理得這樣嚴格,更沒有想到他們的公民是這樣的遵守國家的法度,批準打什么就打什么,批準打幾只就打幾只,不讓打雌性的就專把槍口瞄向雄類。
而我國很多國民的心理則有一種是不論什么都是越幼小越好,烤乳豬,魚籽醬、紅燒鹿鞭、驢三件等等名吃是專挑能繁衍后代的部位。
前些時看解放軍空軍的一個高級將軍抨擊中國人在飲食方面的荼毒生靈時說:
你們知道廣東人什么都吃。天上有翅膀的除了飛機不吃,地下帶腿的除了桌椅不吃,其余通吃!叭小敝腊桑堪褎偝錾男±鲜筻駠魍坛浴?曜訆A起來蘸醬油是第一叫;放進嘴里用牙齒一咬,是第二叫;咽下肚是第三叫。河北有一道菜喚作“生離死別”。把活甲魚塞進蒸籠里,只留下一個小孔,孔外放一碟香油之類的調料。甲魚在蒸籠里受熱不過,就伸出頭來喝一口香油。甲魚熟了,香油也浸進五臟六腑了。再把梨切成瓣放在周圍,就是生梨(離)死鱉(別)。什么玩意!動物何辜,遭此荼毒?
這胡吃海吃后的人們又怎樣去發泄呢?
近日網上又爆出海南有衣冠禽獸的校長和房產局員工兩人為了尋歡帶走了6個在校的小學女生去開房新聞。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莫非八百年前的楊萬里早就預測出了現代的人生活?
【從古詩文看古時的生態理念】相關文章:
古時的追時間句子09-26
古時候感謝恩師的詩詞06-06
古時候民間寓言故事06-03
陶淵明經典古詩文06-25
王維經典的古詩文06-26
白居易的古詩文08-02
陶淵明經典的古詩文06-24
古詩文的經典傳承08-10
王維優美古詩文07-11
經典古詩文摘抄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