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葉嘉瑩的《給孩子的古詩詞》
去年九月,由葉嘉瑩先生選編、張靜老師協助整理的《給孩子的古詩詞》付梓。該書一經問世,便獲盛贊,論者唯惜其無注無解,恐入門無法。期年之后,這一講誦版的《給孩子的古詩詞》便應時而生,不僅增添了文字版的講解,更輔以葉先生親自讀誦、講解并吟誦的錄音。古語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苯駡檀艘粌,或可聊補此憾。
迦陵先生為人為師為學,吾不敢妄置一辭,僅引曾與先生合著《靈谿詞說》及《詞學古今談》二書的四川大學前輩學者繆鉞先生致葉先生信札中一語:“您實在是具有靈光英氣的曠世奇才”,表我心跡。
《給孩子的古詩詞》全書共收錄177首詩和41首詞,計218首作品。吾以為此書之特色蓋有兩點:其一曰博通不拘,其二曰因“材”施教。其一博通不拘者,葉先生在序言里已明白交代,這本書“唯一的編選原則就是要適合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所選諸詩對時代、作家、體裁等數量之比例也沒有限制”。本書所選,看上去并無章法規矩可循,可這正是葉先生不主故常,以其靈犀銳感之心接千載、通古今而所得。先生以心為鏡,回照千古,又能反照出真正適合孩子的作品,或可謂之“以心印心”“以心傳心”。其二因“材”施教者,非其本意,所謂“材”者,蓋指作品而言。先生解詩不囿成說,不尊體例,皆其深造自得之言。有些作品明白顯見,便只存其作而不解,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維)、《獨坐敬亭山》(李白)、《小池》(楊萬里)、《憶江南》(白居易)等。有些作品因其獨特的體裁,在詩歌發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登幽州臺歌》(陳子昂);有些作品與作者生活經歷息息相關,體現著作者的修養,如《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有些作品反映了文體興起與時代的密切關系,如《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李煜)。于此,則葉先生都有細細的講解,或可謂之“見微知著”“一葉知秋”。
以上所敘,讀者持書,一覽便知。而隨書錄音之采集過程,或許鮮少人知。筆者有幸參與了多次錄音的采集。葉先生常說“聲音是詩歌生命的一部分”,而吟誦正是使這一生命得以表達和釋放的途徑。中國傳統的詩歌,尤其是言志的詩歌則特別講究“氣”,讀誦,尤其是吟誦起來頗費氣力。這一冊書,二百余首作品,共計采錄了十余次,其中幾度因先生身體不適而推遲甚至取消。而每次一旦開始錄制,葉先生便全然投注在其中,舉手投足、一音一聲便都與詩歌本身渾然一體,聽者也仿佛伴隨先生一同進入到作品的美妙意境。
葉先生以九十高齡,完成了這本書吟誦的錄制。我想是因為先生相信詩歌是不死的,而“詩之為用乃是要使讀詩者有一種生生不已的富于感發的不死的心靈”。唯望更多的讀者能通過此書感受到詩歌那不死的生命。
怎么評價葉嘉瑩編的給孩子的古詩詞
《給孩子的古詩詞》是當今中國古典詩詞講壇影響最大、絕無僅有的葉嘉瑩先生的心血之作。
中國古典詩詞中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和詞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葉嘉瑩先生親自甄別、挑選,將自己心目中最適合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的中國古詩詞結集成冊。
《給孩子的古詩詞》共收錄作品218首,不同風格的177首中國古代經典詩作、41首經典詞作,以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帶給孩子感動和召喚,提升孩子的心靈品質,培養他們成長為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敖o孩子一部好作品”,實現編者長久以來的夙愿。
關于《葉嘉瑩說初盛唐詩》的詩人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結合西方文論中的闡釋學、符號學和接受美學等理論對中國傳統詞學不斷反思,將詞分成了歌詞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三大類別。這三類不同風格的詞,同樣具有一種屬于詞體之美感特質,葉嘉瑩對于這種美感特質在詞體的演進中,對于歌詞之詞、詩化之詞及賦化之詞不同體式的詞作中的影響和作用,做了推源溯流的說明。
1927~1928年,即葉嘉瑩3、4歲時,父母就開始教葉嘉瑩背誦古詩,認識漢字。1930年,6歲的葉嘉瑩就隨家庭教師讀《論語》,9歲考入篤志小學,一年以后,以同等學歷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1945年葉嘉瑩大學畢業,開始了葉嘉瑩的教學生涯。葉嘉瑩以她出色的才華,同時被三所中學聘為國文教師,深受學生的愛戴。1966年,葉嘉瑩被臺灣大學赴派往美國講學,先后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嘉瑩教學與研究領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葉嘉瑩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用英語講授中國古典詩詞的中國學者之一
葉嘉瑩詩詞
1930年,6歲的葉嘉瑩就隨家庭教師讀《論語》,9歲考入篤志小學,一年以后,以同等學歷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8]
1941年,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 專攻古典文學專業。時值抗戰,北平被日本占領已有將近4年之久。她的父親已因“七七事變”隨國民政府西遷,與家中斷絕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癥住院,術后不久即去世。葉嘉瑩便與伯父、伯母及兩個幼弟一同生活。淪陷區中,生活艱苦,幸而一應家務尚有伯母操持,葉嘉瑩在讀書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響。在喪母的悲痛中,葉嘉瑩反而寫作了大量的詩詞。[9]
1945年葉嘉瑩大學畢業,先后在當時的北平佑貞女中、志成女中、華光女中任教。
1948年葉嘉瑩南下到南京結婚,不久隨丈夫遷居臺灣,并在臺灣生活了十八年,度過了人生中一段極為艱辛的歲月。[8]
1954年,葉嘉瑩到臺北二女中任教,1950年被臺灣大學聘為教授,并先后受淡江文理學院、教育廣播電臺、教育電視臺和輔仁大學的聘請,教授詩選、文選、詞選、曲選、杜甫詩等課程。[8]
1956年夏天,臺灣的教育主管部門舉辦文藝講座,邀請葉嘉瑩講了幾次五代和北宋的詞,葉嘉瑩遂由創作逐漸轉至評賞。
1958年,葉嘉瑩為《淡江學報》寫了《溫庭筠詞概說》一文,評詞態度漸漸由主觀轉入客觀,不過葉嘉瑩仍在后來評賞詩詞時帶有一種心靈與感情的感發之力量,并作為一種特色保留下來。
【葉嘉瑩的《給孩子的古詩詞》】相關文章:
倉央嘉措古詩詞欣賞08-03
給孩子的古詩詞08-26
醉蓬萊·漸亭皋葉下古詩詞07-01
紫瑩藍光詩歌07-08
2022恭喜孩子金榜題名的古詩詞10-29
淺談如何才能讓孩子愛上古詩詞07-28
浣溪沙·麻葉層層檾葉光賞析10-13
帶葉的詩句08-19
散文《葉的選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