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把握古詩中作者的觀點
(一)背景分析法
詩歌是現實生活的典型寫照,一首詩的誕生總是與詩人所處的特定背景和詩人對歷史現象的體察、感悟密切相關,我們分析作者詩中表達出來的觀點或態度,應盡可能聯系詩歌創作的特定歷史背景,結合詩歌的內容作細致、全面的解讀。如,要理解晚唐詩人聶夷中的《傷田家》一詩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態度,就必須結合唐末社會動蕩、民生凋敝這種境況來分析。全詩這樣寫道:“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痹姼栝_篇就描寫了封建社會農村中出現的一種典型怪事,“寅吃卯糧”——“賣青”(即把尚未產出的農產品低價抵押),“挖肉補瘡”,這是何等慘痛的社會現象!觸目驚心的描寫揭示了農民忍饑挨餓,無以生存的艱辛苦況。結尾兩句又用“綺羅筵”和“逃亡屋”構成鮮明對比,反映出尖銳的兩極分化,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具有很強的社會批判性。鑒賞這首詩時,我們若能根據題意,從把握背景信息入手,結合全詩內容分析,就能比較正確地把握作者的態度與思想感情了:對農民的同情,對君王的諷刺,對現實的不滿。
(二)情感領悟法
詩歌是一種凝結心靈情感的藝術,或愉悅歡快,或沉痛哀傷,或贊美仰慕,或清閑恬淡,但不管哪一種情感都隱含著作者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對歷史的態度與觀點,讀詩時要把握詩情,直逼心靈,才能正確領悟作者的態度觀點。如詠史懷古計,從情感的表現方式上來說,大致有兩種:一是對歷史作冷靜、理性的思考,表達詩人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或貶的感情態度。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杜牧為項羽刎烏江而惋惜痛心,“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表達了陷身逆境百折不撓,東山再起的生活態度;而王安石卻認為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殺伐爭奪,勞民傷財,不得人心,江東子弟斷不相從,此種理解體現了詩人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對歷史的冷靜思考。二是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借古諷今,詠史抒懷。對待這樣的詩作我們就應從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相對應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生活態度。如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詞人的情感態度就比較復雜。全詞這樣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痹娮髡呓柙佒苡迥贻p有為及其卓異不凡的業績與自己“早生華發”,功業無成對比,將歷史與現實巧妙地結合起來,透露出蘇軾有志報國,壯志難酬的感慨,從而表達了自己對朝廷的不滿及希望自己能有為于朝廷的政治態度。
(三)詞句品味法
古詩詞一般并不直接表述作者的觀點或態度,而是通過寫景或敘事來含蓄地表達作者對人生、對生活、對社會的情感態度,鑒賞這類詩,要特別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點,揣摩詩句的深層含義,從而達到對作者的觀點或態度的準確把握。如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边@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詩,首句寫蟬的形狀與食性。觸須飄飄似冠纓下垂,令人聯想到宦海官場的顯貴身份;生性高潔,棲高飲露,頗有幾分清華脫俗,孤高獨標的風韻。次句狀蟬聲之清亮遠傳,悅耳動聽,襯以疏桐,又有幾分非良木不棲,非清露不飲的高華逸韻。這兩句繪聲繪色,狀形傳神,寫活了蟬之清華高潔,不同流俗語的品性。三、四句是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表面上是說鳴蟬居高聲遠,不借秋風,而實際上是表達了一個人生哲理,亦即作者的觀點: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德澤世人。通觀全詩,詩人是借詠蟬來禮贊成一種高潔脫俗的人格美,情操美。顯然,由表及里,品析詞句,綜合思考,不難準確把握詩作的意蘊。
(四)典故辨析法
用典,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強內容的豐富性和表達的生動性、含蓄性,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詩人往往借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詩作所表達的觀點和態度。典故的運用有多種方法,有的引用點化前人的詩句,有的引用神話傳說,有的引用歷史故事,等等。如姜夔的詞《揚州慢》多次化用杜牧的詩句,再現揚州的繁華熱鬧,與現在詞人目睹的破敗蕭條形成對比,表達詞人對歷史的昔盛今衰,世事蒼茫的滄桑感。辛棄疾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依次提到了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等歷史人物及其故事,贊孫權的雄才大略和豐功偉業,表達詞人仰慕英雄,建功立業的抱負;寫到劉裕揮師北伐,削平判亂的英雄氣概,表達詞人矢志北伐,收復失地的決心;寫劉義隆好大喜功,北伐失敗的事實,諷刺統治者冒險急進,草率出兵的不當不妥;寫異族統治之下的人民安于現狀,忘記國恥,提醒統治者抓住時機,收復失地;(佛貍祠下,一往神鴉社鼓)寫廉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心,抒發詞人有心報國,壯志未酬之憤。全詞多處運用典故,借以曲折的表明作者對時事的看法,也抒發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和壯志難酬的感嘆。
(五)意境涵詠法
詩歌的主旨往往是通過一系列的意境來傳達的,因此,體味涵詠意境,有助于我們把握作者的觀點與態度。王維的《山居秋暝》就是意境清新,寄情顯豁的典范之作。全詩這樣寫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雨初霽,萬物一新,空氣為之清新,景色因之優美。請看: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銀輝四射;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亭亭直立;時已深秋,卻有山泉清洌,淙淙流淌,多么清幽明凈的自然美。≈蒙砥渲,給人以心明眼亮,纖塵不染之感。再看社會美,茂林修竹之中傳來陣陣歡歌笑語,那是一群天真無邪的姑娘洗衣歸來笑逐顏開的情景;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人們的勤勞善良,無憂無慮,和諧相處的生活折射出作者純潔美好的人生理想,也反襯出官場的污濁黑暗。品讀這首詩,只要進入意境,體味情思,不難覺察詩人的生活態度。
【如何把握古詩中作者的觀點】相關文章:
有關古詩中名垂千古的名言名句08-01
如何把握古詩文重點09-19
古詩中的大自然詩中雨05-17
木蘭詩中的主旨11-15
木蘭詩中的句式09-23
木蘭詩中頂真09-16
王維詩中的風骨10-22
古詩中的春雨11-11
陶淵明詩中的名句09-04
精選古詩中的秋天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