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時間:2025-02-05 14:55:36 思穎 歸園田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精選11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歸園田居》教案內容,歡迎大家分享。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精選11篇)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1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初中的時候,學習過一篇優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記》,那么,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呢?(陶淵明)在這篇文章中,他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風俗淳樸、雞犬之聲相聞、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和諧安寧的“世外桃源”,描繪了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理想的生活場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他所寫的《歸園田居》這首詩,去詩人所生活的田園去看一看,去感受他所追求的那種和諧安寧、閑適自在的田園生活。(板書題目)

  二、了解作者

  在研讀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了解一下作者陶淵明的生平。有哪位同學能說說你對他的了解。

  明確:陶淵明,又叫陶潛,東晉末年偉大詩人。曾幾次做官,又幾次辭官,最后一任官職是彭澤縣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辭官,直到63歲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徹底歸隱田園。

  他有這樣一句名言:“不為五斗米折腰”。他這種不愿在污濁官場混跡,想要保持高潔、獨善其身的文人情懷對后世文人影響很深,譬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與此一脈相承。也正是因為他生前的這種氣節,后人稱他為“靖節先生”(板書)。同時,還有人叫他“五柳先生”,這是因為他寫了《五柳先生傳》一文。

  三、學習朗誦

  了解了詩人的生平情況,現在就來看看大家的預習情況怎樣。

  《詩經》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讀節奏是什么?(“二二”節拍)而這首詩是幾言句式?(五言)所以,它的朗讀節奏是“二三”節拍。好,今天早上我們已經聽過名家的朗讀了。現在請一位同學試著模仿,來誦讀這首詩。請注意:要讀準字音,把握詩歌節奏、停頓,讀出情感。有誰能自告奮勇地讀一讀呢?(生讀)

  同學們,剛才他讀的怎么樣?是不是讀出了情感呢?(生答)

  (學生點評完后教師總結)所以今后大家朗誦詩歌時一定要注意節奏的停頓變化,讀出詩歌中所蘊涵的情感,真正做到聲情并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幾個字的讀音:

  羈(jī)鳥戀舊林:羈——馬籠頭,羈鳥,籠中鳥。

  守拙(zhuō)歸園田:拙——笨拙,守拙,在這首詩中,是愛丘山,固守住節操,不隨波逐流的意思。

  曖(ài)曖遠人村:曖曖——就是昏暗,模糊,光線暗淡的意思。那么,大家猜猜這大概是什么時候呢?(傍晚,黃昏,夕陽西下時)

  久在樊(fán)籠里:樊籠——比喻官場生活。如此比喻,可見作者對官場的厭惡!

  四、疏通詩意

  (1)好,下面請同學們同桌之間相互合作,解決其它的疑難字詞,疏通這首詩的大意。

  (2)同學們還有不理解的字詞嗎,請提出來。(生問)那么誰能夠幫助解答這個問題呢?咱們有惑就需要解惑。(生答)

  (3)這首詩比較簡單,容易理解,一些重要的字詞意思請同學們再熟悉熟悉,給大家一分鐘時間。

  五、分內容

  剛才我們一起理解了整首詩的大意,現在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詩主要是圍繞題目中的哪個字而寫的呢?(歸)那么,本詩圍繞這個“歸”字又主要寫了“歸”的什么內容?

  明確:歸的`原因,從何而歸,歸向何處,以及歸后的田園生活。

  問:那歸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確:厭惡官場,喜愛田園。

  問:哪些詩句說明了詩人的這種態度呢?請找出來。

  明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反自然。”

  又問:可是這些詩句中并沒有出現官場、田園兩個詞呀,那么我們該如何來理解呢?

  明確:塵網、樊籠喻指官場,舊林、故淵喻指田園,羈鳥、池魚喻指官場中人。

  “羈鳥”,是籠中的鳥,“池魚”是養在池塘中的魚。

  問:這二者的共同特點是什么?(都失去了自由,受到束縛)那么這反映了詩人身在官場時是一種什么感受呢?(沒有自由,痛苦不堪)

  六、鑒賞語言

  (1)詩人身在官場是這樣的感受,他歸向田園后又是什么感受呢?他所生活的田園到底是什么樣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直接描寫描寫田園生活情景的詩句。

  明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2)我們一起將這些詩句朗誦出來。(師生齊讀)

  (3)這里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呢?(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4)這種農村生活景象都是最常見的,十分普通,可是在詩人筆下怎么就顯得這么的美麗呢?請大家鑒賞這些詩句的美感,深深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情感。(學生答,教師引導、補充)

  明確:a.“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十余”、“八 九”,這兩個約數,顯示出主人的生活應該是十分簡樸的,表達出詩人對這種生活有一種滿足感。

  b.“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春天,榆樹柳樹濃蔭覆地,夏天,桃花李花互相爭艷,弄姿堂前,素淡與絢麗交相成趣。尤其是“蔭”和“羅”兩個動詞的使用,更讓人體會到它們幾乎是含情有意的,是一幅色彩紛呈的圖畫。

  c.“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你看那暮靄中隱約可見的遠處村莊,還有那輕柔漂浮在村落上空的炊煙,是不是有著濃濃的鄉村氣息啊?畫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一樣慢慢拉開,充滿農家風味的草屋也融入到這深遠的背景之中,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同時,“曖曖”、“依依”都是疊音詞,又使詩歌具有了一種音韻美。

  d.“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這使畫面一下子活了起來,詩人不寫蟲吟鳥唱,不寫人,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寫了人們生活的環境。狗在幽深的巷子中吠叫,雞在桑樹的頂端打鳴,這完全是一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世界,讓我們不禁想到在這里生活的人們必定是怡然自得、幸福快樂的。同時,狗吠、雞鳴雖寫動,訴諸于聽覺形象,卻分明讓我們感受到田園生活的幽靜,正是這種“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動襯靜的寫法,不會讓你感覺到喧囂和煩躁,營造出的是一個和諧、安寧的意境。

  e.“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寫出了田園生活之樂,反映了詩人閑適自在的心情。“無塵雜”是說沒有官場上亂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厭惡的“官場現形記”。“有余閑”是說可以不必做官場上的那些客套應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時間來讀書吟詩。這一無一有,正是詩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這是多么安寧和諧的田園生活啊,現在同學們再次深情朗誦描寫田園生活情景的詩句,認真地去感受這田園生活所帶來的情趣。(生讀)

  (5)我們一起鑒賞了這首詩的語言,現在就請同學們再回憶以前學過的陶淵明的詩篇,說說他的詩歌的藝術風格及特點。(生答,教師及時引導)

  明確:語言樸實如話,意境清幽恬淡,感情真摯自然。(板書)

  補充:由于他的這種詩風在當時獨樹一幟,開創了田園詩一派,為我國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到唐代又發展為一個頂峰,形成了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所以陶淵明被后人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始祖”(板書)。另外,由于他的歸隱田園的追求為后世失意文人提供了一個精神歸宿,因次又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板書)。

  七、拓展延伸

  (1)那么你對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陶淵明選擇放棄官場、歸隱田園的生活方式怎么看呢?請大家各抒己見,發表你的見解。給大家兩分鐘的討論時間。

  明確:陶淵明選擇放棄官場、歸隱田園的生活方式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社會 黑暗、官場腐敗的時代,他這種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品質是值得我們后人尊敬的,是有其時代意義的。

  (2)下面請同學們再思考一個問題:在當今社會,也有人遠離喧囂的都市,選擇隱居的生活方式,你又怎么評價呢?

  明確:在當今社會,有些人選擇隱居的生活方式,這是由一個人的性情所決定的,或許是因為他們在都市間找尋不到精神世界的寧靜,渴望于山水田園中尋得一種心靈的和諧。也有人是以一種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態度面對人生,希望干出一番大事業,成就輝煌。當然,第二種選擇于當前來說,這是一種主流意識。但是我們對每一種選擇都不能夠否定,因為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所喜愛的生活方式,只要這種選擇對社會無害,我們都應該尊重,不該去干涉。

  八、課堂作業:

  最后,就請同學們再次來體會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的樂趣,自由地朗誦這首詩《歸園田居》。這首詩通俗易懂,最好能夠做到當堂背誦。(學生讀一段時間后,師生齊背。)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解讀詩歌,品讀詩歌,努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

  過程與方法抓關鍵詞,分析意象,體味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反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教學重難點】

  品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情感。

  學習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法、誦讀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黑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蘇東坡在評論王維的作品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下面我們來觀賞一幅畫,你能聯想到哪句詩。

  (二)學生自由誦讀,找出讀不準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詞,討論研究。

  小結解讀詩歌的方法:抓住關鍵詞

  (三)學生朗讀,同學互評。(注意節奏、語氣、語調等)

  (四)理清本詩的脈絡厭惡官場田園風光喜歡歸隱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國維《人間詞話》: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六)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讀出情感,教師示范讀。學生嘗試背誦。

  (七)引入后代詩人對陶淵明的評價,你對陶淵明有何評價。

  李白: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謝手。

  白居易: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陸游: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

  板書: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厭惡官場田園風光喜歡歸隱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陶淵明其人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2、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3、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意境。

  2、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二、教學重點

  1、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

  1、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四、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閱讀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語:期中考作文以“學會放棄”為話題,通過這次作文,我們懂得,取與舍貫穿于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棄,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與官場徹底決裂,選擇歸隱田園,這是為什么?他歸隱田園之后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簡介陶淵明,并解題

  《歸園田居》是一組詩,共五首,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于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敘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后輕松喜悅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三)誦讀課文

  (1)范讀正音并提示五言詩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學生朗讀,并加以評價。

  (3)聽錄音,然后學生自由朗讀。

  (4)全班分成兩組進行朗讀比賽。

  (5)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四)、討論鑒賞

  1、提問:詩中哪些詩句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詩眼或關鍵語句并分析)

  明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

  塵網羈鳥池魚

  厭惡官場生活(樊籠里)

  向往田園生活(返自然)

  愛丘山戀舊林思故淵歸園田

  2、提問:哪些詩句描寫鄉村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余畝,草屋七八間”等詩句。

  3、提問:詩中描繪的田園風光圖景有什么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讓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

  農田草屋

  榆柳桃李簡樸幽雅

  見

  遠人村安詳悠閑

  墟里煙(動靜結合)

  狗吠深巷寧靜和平聞

  雞鳴桑樹(以動襯靜)

  無塵雜閑適自在感

  有余閑

  總之,這些詩句,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劃或導游,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家游”這項服務?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1、從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后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濁,不能單靠“歸隱”與“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

  3、成因分析: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為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極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誤落塵網”13年之后,“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為形役”為“形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學朗讀課文并練習背誦

  (七)作業

  1、課外探究: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提示:

  (1)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2)徹底悔悟。

  (3)也許是一種托詞。

  2、比較閱讀《歸園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1)進取與隱退的對立。

  (2)文學有著廣闊的胸懷,只要是美的,都有價值。

  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

  塵網羈鳥池魚

  厭惡官場生活(樊籠里)

  向往田園生活(返自然)

  愛丘山戀舊林思故淵歸園田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3

  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歸”為線索,通過詩中的意象來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滿現實,反抗黑暗,不與當時黑暗的上流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難點:

  把握詩歌意象,欣賞詩歌的意境,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句話里面含有一位詩人的名字,大家注意聽,猜猜他是誰?“田園趣,山水情,潛心修意堪陶醉。”(陶淵明)好,那我們在初中的時候都學過陶淵明哪些課文?有詩歌《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還有學過《桃花源記》,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風淳樸,與世隔絕,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國。這美好的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嗎?那么,在現實生活中,陶淵明向往的'居住地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塊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記得板書標題和作者)

  二、知人論世,詩人簡介

  學習詩歌不僅要學會賞詩,還要學會品人。我們要學會知人論世,知人論文。對于詩人陶淵明,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們一起來溫習一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人。自稱為“五柳先生”,后人稱他為“靖節先生”。陶淵明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到他幼年時,家世已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是他到了29歲才出仕,出仕后他看到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官場黑暗,政治腐敗,不久他又歸隱。后又幾次時隱時仕。到了41歲那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太守派一名督郵來彭澤督察,陶淵明因不愿為見督郵而穿官服束腰帶等繁文縟節,他再也忍不下去了,長嘆一聲:“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于是就有了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從彭澤縣令職位上退下來后,就再也沒有出仕了。從此他就結束了時隱時仕的生活,終老田園。

  而陶淵明的作品大多都是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的贊美,因此有隱逸詩人之宗的美稱。并且他還開創了田園詩一派,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境界。從此,田園詩不斷發展,唐代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又被稱為田園詩人。

  三、朗讀詩歌,釋題。

  今天我們學的這首《歸園田居》也就是他退隱后做的《歸園田居》詩一組里的第一首。下面我們全班一起來朗讀這首詩。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那么,“歸園田居”這個標題的題眼是哪個字?(“歸”)那題目的意思是?(回到田園生活)

  2、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已經明確告訴我們陶淵明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的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呢?今天我們就從題眼展開,通過思考下面四個問題來解讀詩歌。

  ①從何而歸②為何而歸③歸向何處④歸去如何

  3、下面給大家3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并思考這四個問題。

  四、詩歌分析

  (1)從何而歸?(官場)

  1.詩中作者把官場比喻成什么?(塵網、樊籠)

  2.把自己比喻成什么?(羈鳥、池魚,羈鳥是籠中鳥,池魚是池中魚)

  3.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比喻?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對官場的厭惡。)

  (2)為何而歸?(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1.“適俗”在文中具體指什么?適應仕途中繁縟的禮節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愛丘山”、“守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愛丘山”,那為什么還要出仕?從哪句詩可以看得出來?(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一個大失誤。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為官入仕。而此時作者已經深刻的感受到在那樣的門閥制度,官場黑暗的年代,要建功立業,實現政治理想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幻想。一個“誤”字顯出作者是那么的悔恨和痛恨,“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夸大的說法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長。)

  (3)歸向何處?(歸向園田)

  1.那作者他希望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找出文中的詩句。(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顛)

  2.詩人筆下描寫的這八句田園景色抓住那些意象來寫呢?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生字詞,能夠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體味詩歌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同時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境。

  2、分析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陶淵明的田園詩平淡自然,通過學習,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教學重點

  體味詩歌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鑒賞陶淵明田園詩的能力 。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同時有利于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與理解作者情感,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

  2、講授法。抓住關鍵的詩句進行分析、講解,啟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知識遷移法。通過兩首詩的學習與比較,擴大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陶淵明與《歸園田居》組詩情感的理解。

  教具準備

  黑板、粉筆、圖片

  課時字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一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片,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詩意的田園風光,進入一個世外桃園,引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與他的思想。

  提問:看到這些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圖有什么感覺?你們喜歡嗎?這有沒有讓你們想到世外桃園?我們上個單元也學過一篇有關世外桃園的文章,記得是哪篇課文啊,誰寫的?(《桃花源記》陶淵明)請同學們根據學過的內容談談對陶淵明的理解。

  找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記》向我們描述了一個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社會的向往,批判了現實社會的黑暗。從《愛蓮說》里知道他是一個隱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陶淵明隱居田園的生活過得怎樣。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二、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釋,對詩歌有一個總體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三、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介紹作者:(同上)

  寫作背景:詩人曾幾度出仕做官、歸隱,在官僚與隱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 。此后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四、重點分析詩歌

  1、解題:文章與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傳達出或暗示許多信息。提出題眼——歸(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師生共同歸納:從何而歸?歸去何處?歸去如何?為何而歸?

  2、感知詩意:讓學生自讀詩歌,想象詩中景物構成的`畫面。讓學生帶著“歸去如何”這個問題在詩中找答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想象中的畫面。提問:“為什么會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從中體會到什么?教師抓住學生答案中的關鍵字句進行分原,將學生帶入詩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問: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很艱苦,他對此有什么感覺呢?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為”)教師指導學生著力挖掘“愿”的深層內涵,點出作者的主旨。

  三、課外延伸

  為了加深同學們對《歸園田居》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自主學習《歸園田居》其一,解決四個問題:從何而歸?歸去何處?為何而歸?歸去如何?教師簡單講解。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我們主要是圍繞著四個問題展開,主要是訓練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堂課的重點是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情景交融,賞析意境美。請同學們回去之后好好體會體會。

  五、布置作業

  1、《歸園田居》其三中,“但使愿無為”的“愿”具體是指什么?根據學過的內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寫100字的小短文。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5

  教學目標知識

  目標

  1、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2、了解鑒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鑒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提高文學作品的欣賞層次,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

  2、體悟古典詩歌中融注的積極健康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逐步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詩中形象及語言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手段:

  自制多媒體課件、播放誦讀錄音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展練習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介紹新知

  1、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靖節先生”、“五柳先生”之稱的東晉最杰出的詩人是陶淵明。

  2、《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描寫了田園生活。

  3、陶淵明的詩歌喜寫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了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贊美。他的詩歌語言像雨后麥苗一般清新。風格像田野間的春風一樣真實、自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學們能說一說陶詩的影響嗎?

  4、明確: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題材,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朱自清也說:“中國詩人里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詩歌,明確主旨

  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模仿誦讀,熟悉作品,了解詩歌內容。

  3、列結構圖摒棄世俗喜愛自然

  村居生活

  田園美景

  本性復蘇

  心曠神怡

  4、歸納主旨

  學生歸納:贊美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表達回歸后的舒暢喜悅,透露出其對官場污濁生活的憎惡、摒棄。

  三、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欣賞詩歌意境。

  1、教師點撥: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寫表現出來的?

  2、學生選出描繪景物的詩句。

  3、教師點撥:

  這些鄉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詩人筆下卻組成了一幅優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像世外桃源一樣。詩人怎樣點石成金,化平凡為神奇的呢?我們來品味寫景詩句的語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鑒賞提示)

  4、學生討論詩句“方宅十余畝”到“雞鳴桑樹顛”,分析景語,體會情思,教師點撥。

  5、師生總結本詩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師小結:

  “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古典詩歌以抒情為主體,非常重視意境的創造,把情景交融作為創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讀者解讀詩歌、鑒賞詩歌,正是要通過揣摩詩句,借助想象,再現情境,鑒賞融注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臨其境,領悟到詩歌的韻味、情趣。

  四、拓展練習,鞏固鑒賞方法

  1、鑒賞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等詩歌的情思意境。

  (課件展示詩文)

  2、學生各抒己見,注意仔細分析、研讀品味、體會意境。

  3、學生討論、回憶所學過的古典詩歌,進一步品味詩歌意境

  《歸園田居》原文和譯文

  原文:

  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_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譯文: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

  一、學習目標簡要明確。

  學生學習古詩,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學習。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將這一節課的教學設定為“目標導學”課。我認真研究文本后,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五個會”,即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這樣的目標即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這樣的目標,學生更易于執行與記憶,它為整節課的學習定下了科學的基調。

  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落實到位。

  整節課,我都十分注意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落實。在“會朗讀、會理解”的層面上,我指導學生學習了古今字詞的讀音差異,如“荷花”與“荷鋤”中“荷”等字的讀音,也指導學生理解了古詩字詞的意思,如“荒穢”等字詞句的.意思。在“會背誦、會默寫”層面上,我注重了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訓練。這些教學環節的成功進行,使學生的古詩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三、學生能力得到了切實的訓練與確實的提高。

  我在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式學習的過程中,注重了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自學能力、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賞析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從他們的課堂表現來看,他們的這些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

  四、學生有了情感的體驗。

  教學中,我把詩歌中的語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賞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他們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體驗。

  五、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學習的目標,有層次、有步驟、有主見地完成了既定的學習任務,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這種明了的學習古詩的方法。這不正是我們教學的宗旨嗎?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體等的輔助教學,教學缺失明顯。

  這一節課,雖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也比較積極主動,但課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閱讀雖然有了安排,但遠遠做得不到位;詩歌的相關習題也沒進行專門的訓練;對于詩人當時的田園生活場景想象的訓練時間也過少等。這些缺失值得我認真思考與改進。

  這一節課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我會從這一節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不斷進步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6

  教學目標:

  1、解讀山水田園風光構成的意境。

  2、解讀作者歸山水田園前的心境,解讀作者形像。

  3、簡單了解陶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山水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習方法:

  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同學們做一道選擇題:如果大家走入社會,有兩條道路給你們選擇——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農民,平平淡淡。同學們選擇哪條路呢?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去,又不斷地得到。東晉著名文學家作者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課文。《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學習作者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作者:作者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作者開創了山水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山水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山水田園的作者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析題:

  課文和詩歌的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那么,“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請同學們看屏幕,我們這節課就要了解的幾個問題: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四、誦讀

  1、聽錄音,解決生字詞,理清大意。

  2、全班齊讀。(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3、自由朗讀:

  思考: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五、討論鑒賞:

  1、從何而歸?

  明確:官場。

  作者將官場說成“塵網”、“樊籠”,這些詞反映了作者對官場的什么態度?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請同學們打開優化方案128頁。我們班哪個同學說話最大聲的,自告奮勇起來讀給大家聽,好嗎?

  2、為何而歸?

  (1)山水田園。

  (2)由于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抱負,作者歸隱山水田園為獨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羈鳥”是籠中的鳥;“池魚”是池塘中的魚。這二者的特點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覺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說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山水田園的心情,以喚起人們對自由的向往。

  3、歸向何處?

  明確:園田。

  找出描寫山水田園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描述。

  明確:“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同學自由發揮)

  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劃或導游,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家游”這項服務?

  4、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有“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神”之感。作者是在寫自己寧靜、閑適的生活狀態,和那種輕松、平和、喜悅之情。

  5、詩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動靜結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它要求畫家只用白線勾描,不著顏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體的特征。描寫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繪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6、如何看待作者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六、小結:

  1、《歸天園居》主要寫作者擺脫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返樸歸真”。“返樸歸真”,第一是“樸”,處世要樸實,不做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這是我國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藝術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好處地與詩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作者歸隱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銘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動形象,作者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為“塵網”、“樊籠”,把誤入官場的人比作“羈鳥”、“池魚”,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蘊含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語言樸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隨手寫來,明白如話,正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第二課時

  七、品讀、探究

  學習《歸園田居》組詩中的另外四首詩,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藝術情趣。

  (課前印發詩歌資料,發給同學閱讀學習)

  1、出示四首詩歌內容(多媒體2)。

  2、同學分組研讀四首詩歌,準備派代表發言交流學習體會。(研讀重點由同學自己確定,或內容情感、或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

  ①窮巷寡輪鞅

  ②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③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④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⑤常恐霜霰至

  ⑥零落同草莽。

  【注釋】

  ①野外:這里指農村。人事:人際交往,這里主要指與官場的來往。

  ②輪鞅(yāng):鞅是拉車的皮帶,這里指車馬。

  ③塵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撥開野草。

  ⑤我土日巳廣:我開墾的田地一天天在擴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

  ①,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

  ②,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

  ①南山:指廬山。

  ②興:起床。理荒穢:即除雜草。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游

  ①浪莽林野娛

  ②試攜子侄輩

  ③披榛步荒墟

  ④徘徊丘壟間

  ⑤依依昔人居

  ⑥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⑦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馀。一世異朝市

  ⑧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注釋】

  ①去:離開

  ②浪莽:聯綿詞,廣大貌

  ③試:這里作副詞用,初也,偶也,轉意為“偶爾有一次”

  ④榛:榛莽之榛,泛指叢生的雜草荊棘

  ⑤丘壟:墳墓。

  ⑥依依:隱約可辨的樣子

  ⑦焉:何。如:往

  ⑧一世:三十年為一世。異朝市:市朝變遷

  ⑨幻化、空無:佛教大乘教派的教義是空,東晉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無宗、本無異宗、幻化宗、心無宗,詩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義解釋,不含宗教色彩。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

  ①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②漉我新熟酒

  ③只雞招近局

  ④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注釋】

  ①策:策杖,拄杖。

  ②遇:焦本作“可”。

  ③漉:過濾。濾掉酒糟。

  ④招近局:招近鄰而成局。多人聚合歡飲稱局。一說:局,曲也,近局指近鄰。

  3、同學分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學習體會。

  4、展示某小組學習成果,用點評法研讀《歸園田居(其三)》。

  ⑴“種豆”,代勞作之事;“南山下”,點勞作之地;“草盛”,雜草叢生;“豆苗稀”,“草”、“苗”對舉,形不善經營之狀,更顯樂此不疲之心。

  ⑵“晨興”,早起;“理荒穢”,整刈野草;“帶月”,披著月光;“荷鋤歸”,扛著鋤頭回家。三四兩句中,“晨”、“月”對舉,表明時間的推移,寫出了一天勞作的大概情況。尤其第四句,更是寫出了一種漫步田塍、心滿意得的情狀。

  ⑶“道狹”,道路狹窄;“草木長”,草木牽衣,歸途難行;“夕露”,晚間露水;“沾我衣”,沾濕衣服。從五六兩句我們可以感到山水田園的荒蕪、環境的幽清和夜氣的濕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為“沾衣”懊惱;“但使”,只要讓;“愿無違”,不違背自己歸園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作者卻言“不足惜”,只要“愿無違”,從而將自己摒離塵俗、躬耕自食、返歸自然的心志和盤托出。

  這首詩語言質樸、平淡、自然,將勞動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靜謐景致融為愜意出俗的意境,記錄著作者參加勞動的情況和感受,抒寫了作者脫離塵俗回歸自然的閑適喜悅的心情。

  追問:能否結合《歸去來兮辭》來分析《歸園田居(其一、其三)》?

  討論、明確:《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將歸隱時所作,是作者的歸隱宣言,情感激切、興奮,其中所寫山水田園生活是其美麗的憧憬;與《歸園田居(其一)》相比,《歸去來兮辭》中所寫歸隱生活較為飄灑,浮于現實之上。作者描寫的山水田園生活尤其是農田之事,是作為士大夫的作者的主觀上的想象,是并未親歷其中者對之的一種遠距離的關照,是一種審美的描繪,而不是客觀的.寫實。與《歸園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實的山水田園生活,彌漫著人間的煙火,人間的生氣。依依炊煙,雞鳴狗吠,所寫景物非常質樸、平淡,營造的是寧靜而不乏生機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圍環境中。并且從《歸去來兮辭》到《歸園田居》,作者從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現實中的山水田園生活其實并不那么輕松閑適,甚至有些貧乏艱辛(《歸園田居(其三)》)。但《歸園田居(其一)》所構造的寧靜平和的意境氛圍中卻更可見出作者的安貧樂道思想。

  5、 小結: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于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作者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通觀五首,官場污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酒至暢懷,物我皆已忘,日月身邊流。真個是“何陋之有”?這樣,作者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都包容到他渾厚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污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作者的藝術情趣。

  討論、交流:能從《歸園田居》組詩的學習中,談談你所感受到的陶詩的藝術風格嗎?

  小結:作者描繪的是常景,抒發的是真情,闡釋的是至理,挑選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作者的藝術情趣,這就是作者一生的藝術寫照。

  八、播放山水田園風光的音樂畫面(多媒體3),同學齊讀詩歌收束課堂。

  九、布置作業:

  1、仔細品味下列作者的詩句,說說它們在動詞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點。

  ⑴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⑵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時運》其一)

  ⑶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擬古(其七)》)

  ⑷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

  2、結合《歸園田居》組詩、《歸去來兮辭》《飲酒》,談談你對陶詩感受最深的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7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誦讀是學習詩歌的基礎,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能讀出詩人蘊含在平淡語言中的濃烈情感,并最終熟讀成誦。再者,賞析意境是學習田園詩歌的必要環節,希望能通過描繪畫面,學生能感受陶詩的意境。另外,知人論世是學習詩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過背景的引入,學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淵明的志趣和情懷!這節課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三個問題: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1、探究詩人回歸園田的原因。

  2、賞析陶淵明營造出的閑適、恬淡、寧靜、自然的意境。

  【教學難點】

  1、詩人出仕的時代背景。

  2、領悟詩人的志趣、情懷。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東晉有位著名的文學家也曾經做過重要的人生選擇,他選擇的是舍棄官場回歸田園,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這個人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歸園田居》(其一),學習他的舍與得。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自讀釋疑,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詩意。

  2、理清思路:

  (1)為何而歸?

  (2)歸向何處?

  (3)歸去如何?

  四、品讀詩文,賞析探究。

  (一)誦讀、思考:為何而歸?

  ——因為熱愛田園,厭惡官場。

  誤落:從一個“誤”字中,你能讀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塵網比喻官場,官場是很多人追逐的對象,但詩人卻為什么將之比喻成網?體現出一種怎樣的感情?——對官場的厭惡。而且詩人被網住了多少年?三十年,盡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覺到詩人極端的厭惡,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讀出這種感覺?應該重讀哪些詞?(再讀,齊讀)

  羈鳥、池魚:羈是什么意思?籠中鳥、池中魚。這實際上也是詩人的一種——自比。鳥和魚本來應該是自由自在的,但現在卻成了“籠中鳥,池中魚”,所以他們特別渴望自由,所以應該重讀?——戀,思。(誦讀,齊讀)

  誦讀是情感的藝術,所以,同學們首先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問:詩人既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又為何要出來做官?

  看大屏幕,介紹詩人的.生平和當時社會背景。學習詩歌,也要學會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往往是解讀詩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歸園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為了獲得個性的自由,為了保持人格的獨立,為了保持品格的高潔!

  陶淵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這十三年,是理想如鏡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個性被束縛,人格被壓抑的十三年。

  最終,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瀟灑回歸田園。

  (二)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齊讀)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遠近結合,動靜結合。白描手法,清新質樸。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么幽雅美麗!這里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三)歸去如何?(齊讀)

  明確:“無塵雜”/有余閑/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品格上的高潔和正直。

  最后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沖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總結全文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舍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

  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著并將繼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六、再讀體味,深切感受。

  1、請帶著對詩人生平的深切感受來再次美讀詩文。(學生個讀,教師范讀。)

  2、請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

  七、結束語。

  海子說: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法國詩人蘭波說:生活在別處,選擇和舍棄都是為了追尋心中的理想!陶淵明找到了心中的園田,希望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這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從自己心靈的召喚,不白活一回。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以“心靈的召喚”為話題寫一段文字。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8

  一、【學情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在理解與鑒賞本詩方面存在著以下問題:

  1、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對照注釋,理解詩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夠回答詩歌抒發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學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厭惡官場、渴望回歸田園等已有的閱讀經驗以及教材上的閱讀提示。

  3、很多學生提出疑問:中間一段景物描寫,讀起來也并沒有感到多美,為什么就能成為流傳千古的經典?

  4、對詩歌題目的停頓,存在著疑問。

  5、部分同學提出,不知道學習這首詩歌的意義在哪里,特別是在現在這樣一個功利化的時代。

  6、個別同學在背誦方面存在困難。

  二、【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1.賞析陶淵明在本詩中構建的"兩個世界",提高學生理解詩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詩意化"的鑒賞方法,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教學時數】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第一步:導入

  在一個"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的社會里,做官是讀書人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唯一途徑。但是陶淵明卻"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別官場,回歸田園,那么,"田園世界"真的那么吸引人嗎?讓我們一起走進《歸園田居》。

  (二)第二步:解題

  首先來看題目,題目是"歸園田居".我們都大致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但是都無法從語法角度進行清楚的解釋。一般的讀法是"歸園/田居",似乎"歸園"是一個意思,"田居"是另一層意思。其實不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經過考證,認為:"園田居"乃淵明之一處居舍(另有"下澤田舍"等),其少時所居,地近南山,即廬山。他二十五歲前后離開此處,至五十五歲方重歸"園田居",大約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觀點,題目正確的讀法應該是"歸/園田居",應該是一個動賓短語。文本中還有一處旁證就是詩句"守拙歸園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畝",上句的"園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構成了銜接。本首詩正是圍繞"歸"和"園田居"展開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淵明構建的"田園世界" 教師朗讀,學生自讀,最好能夠熟讀成誦,并且對照注釋,對詩歌進行白話還原。時間大約為5分鐘。

  初次把握詩歌大致內容之后,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陶淵明在這首詩中構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塵俗世界",一個是"田園世界",再讀詩歌,填寫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詩中與之相關的詞語

  特點

  塵俗世界

  田園世界

  第一列的問題并不難,學生很快就能找到:塵網、樊籠/丘山、舊林、故淵、自然。不過可能有的學生會忽視詩歌最后一句話"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整體觀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問題,即兩個世界的特點分別是什么?這就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與概括能力了。為了突出"田園世界"的特點,有必要先把握"塵俗世界"的特點。

  學生答案預設一:骯臟。理由:作者說"誤落塵網中","塵網"中的"塵"不就是灰塵嗎?灰塵當然是臟的,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場的骯臟。

  教師 點評:這位同學能夠抓住關鍵詞句進行解讀,很好。但是,帶"塵"字就意味著骯臟嗎?我們說"滾滾紅塵""塵世",難道就是骯臟的世界嗎?

  學生答案預設二:黑暗。理由:"塵網"其實只是比喻的說法,并非真的有塵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場,陶淵明因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憤而辭官,這也看出官場的黑暗。

  教師評點:這位同學能夠透過"塵網"的表層意思,去把握其指代的意義,并且能夠聯系陶淵明的生平進行理解,很好。但是"黑暗"一詞的感情色彩是不是太濃了?

  學生答案預設三:拘束。不論是"網",還是"樊籠",都有約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場,一切都要按照官場規則辦事,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為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為此,陶淵明才辭官回家。

  教師 點評:這位同學能夠分析"網"和"樊籠"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義,并且能夠結合陶淵明的辭官經歷進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徹。

  學生答案預設四:繁忙。雖然文中沒有直接點出這一點,但是作者說"虛室有余閑",既然在田園里有悠閑的感覺,那么與之對應的官場肯定就是公務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閑,因此向往回歸田園。

  教師 點評:這位同學能夠從對立面的意思入手進行分析,很機智,很準確!

  在把握了"塵俗世界"的特點之后,那么"田園世界"的特點也就"呼之欲出"了。

  學生答案預設一:自由、悠閑。在官場如同"塵網",如同"樊籠",沒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園,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閑的生活了。

  教師 點評:依然從對立面的意思入手進行分析,不錯。

  學生答案預設二:美感。"塵俗世界"充滿了社會主流價值的功利性,例如入世、立功、做官、經世致用等,那么"田園世界"的特征就應該是無功利、詩意、出世、隱居、審美等。

  教師 點評:這位同學能夠深入表層世界的價值觀層面,去把握"田園世界"的精神價值,可見,他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層了。

  (四)第四步:進一步賞析陶淵明構建的"田園世界" 學生再次朗讀詩歌,特別是從"方宅十余畝"到"虛室有余閑"這十句詩,要反復朗讀。讀完之后,教師提出問題:陶淵明的"田園世界"真的很美嗎?或者說,你認為這段描寫的景物美不美?請闡述你的理由。

  學生答案預設一:作者選取的意象本身并不具有美感,例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煙,特別是雞和狗,都是農村最平常最常見的景物,怎么會美呢?

  學生答案預設二:雞和狗固然都是農村常見的動物,但是榆柳和桃李,還有炊煙,其實本身還是具有美的特征的,這一點可以通過想象獲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顏色、煙的形態特征,還可以聯系其他詩歌中類似的意象。

  學生答案預設三:就算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個獨特的場合,即對剛剛脫離了官場的苦海的詩人來說,他離開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長大的地方,那種親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詩人獨特的審美、詩意的目光的觀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閑,一切都是順應自然,自然即美。

  教師 點評:剛才幾位同學都談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學回答問題不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具體分析炊煙、桃李的美,這種思路值得贊賞;有的同學能夠將寫作語境、作者的心境與詩歌本身結合起來解讀,收到了很好的閱讀效果。那除此以外,有沒有別的視角,例如詩歌的文體特征? 教師引導學生從詩歌的`"文體特征"的角度去賞析詩歌,這就是一種依據文本體式的閱讀策略。也就是說,我們要回答的不僅僅是"景物本身美不美",或者說是"作者的心境使得景物描寫很美",而且我們還要站在讀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言說形式"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文體特點讓作者筆下的景物描寫顯得很美?或者說,景物本身美不美,這是次要問題,主要問題是:作者對景物描繪得美不美?這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可能一時還找不到思路。不過教師提示了詩歌的"文體特征",學生的答案也會朝著這個方向思考。

  學生答案預設一:這十句詩都講究押韻,例如田、間、檐、前、煙、顛、閑,雖然不如后代的律詩那么有法度,但讀起來確實朗朗上口,從而使日常事務帶上詩歌的獨特的韻味特征,這一點可以反復朗誦。

  學生答案預設二:詩歌講究對偶。對偶,則是一種語言構造技巧,"無"與"有"的對照,"形"與"聲"的對照等,"遠"與"近"的對照、"聚"與"散"的對照等等,這不僅是一種修辭技巧,一種描寫技巧,而是一種詩歌的獨特的文體特征。

  學生答案預設三:作者很講究煉字,疊詞"曖曖"和"依依"、動詞"蔭"和"羅"的使用等等。"曖曖",寫出了遠方村落的稀疏朦朧的特點,"依依"寫出了炊煙裊裊上升的狀態。"蔭"和"羅",似乎并非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帶有了人的特征,"蔭",好像是人物的活動,"羅",似乎是人物在羅列某種東西。

  學生答案預設四:作者在詩歌句法方面也很有考究。試比較"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和"狗在巷中叫,雞在樹上鳴",顯然,后者帶有強烈的口語化的特征,前者則是很講究句法的使用,即狀語后置。

  教師 點評:上述同學抓住了詩歌的押韻、對仗、煉字、句法等角度,對這幾句的景物描寫進行了文體方面的觀照,這其實就是鑒賞的要義所在。所謂鑒賞,不僅能夠說出詩歌之美,而且還要講出道理來,講講詩歌因何而美。

  (五)第五步:進一步理解陶淵明構建的"田園世界"的意義

  按照現代人的看法,做官意味著富貴,意味著特權,意味著更高的平臺與更多的社會資源,誰都向往做官,誰都向往考公務員,其實對于陶淵明而言,做官也是一種物質意義上的保障,既然如此,怎么理解"歸園田居"的獨特意義呢?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首先是"隱居"的文化母題對后世詩人的影響。后世詩人,無不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反復徘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闕之下",這也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道獨特的風景,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大批流傳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如何正確對待"立功"與"自由"之間的矛盾沖突,在這個點上,切不可對"功業價值"進行過度批判,而應該辯證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價值、精神享受等價值觀念中做出理性的選擇。

  這部分,不必過度展開,價值觀引導即可。

  (六)第六步:結束語

  《歸園田居》我們就學完了,掩卷沉思,確乎回味無窮。其實,對于詩歌,理解和鑒賞是兩大能力,前者著重于內容,后者著重于文體。希望我們在閱讀詩歌時,多在內容理解方面下功夫,多在詩歌的文體特征方面花心思。謝謝大家!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⑵了解鑒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 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鑒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目標:通過學生對詩歌的審美領悟,繪畫出詩歌的詩意圖,由此促進學生與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方法目標:以引導為主,學生體驗為輔,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詩歌的鑒賞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加深學生的文化積累,領悟詩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時要逐步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詩中形象及描寫手法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展練習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考勤

  二、導入: 師:初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福快樂。

  生:熱情好客,淳樸。

  同學們,還記得在你們初中時學過一篇散文,其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那篇詩歌是什么,作者是誰,還記得嗎?(《桃花園記》,陶淵明),詩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那么這篇詩歌跟《桃花源記》一樣?又是要反映什么呢,還是純粹的寫作者要歸田當農夫的單純愿望呢?

  三、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時期是一個政治高壓的時代,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他還有一個稱號叫“五柳先生”,緣由是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

  陶詩今存125首 ,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 、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而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10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這首詩,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過反復讀詩,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3、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想法、點撥法、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入,營造氣氛

  課件展示環境優美,和平安寧的圖片。師生共賞,由優雅安寧的世外桃源,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拼音節奏。

  2、自由朗讀。解詞釋句

  3、詞語小測試。

  三、研讀賞析,解讀文本

  1、品讀

  一讀:讀出農夫的無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興月歸,夕露沾衣)

  二讀:讀出耕者的`樂觀和堅定。

  (理穢荷鋤,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讀:讀出詩人的情趣和愉悅。

  (帶月晚歸,悠然愜意)

  四讀:讀出隱士的潔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脫俗)

  2、解讀陶淵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

  五、練習設計,鞏固知識

  六、深層思考,升華思想

  1.評價陶淵明。

  2.探討:你欣賞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嗎?

  如果陶淵明生活在當代,他還會隱居起來嗎?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 11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他曾飲酒而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曾為世人描繪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數家珍般描繪了“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鄉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淵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詩情來自田園,下面我們來學習他歸隱田園之后的《<歸園田居>其一》。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自稱“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傳》),謚號“靖節先生”。被后世人稱為“百世田園之主,隱逸之宗”。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幾做個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往返于官場與田園之間,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直到他63歲去世,終老鄉村。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家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而充實的隱居生活,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誦讀

  請同學們欣賞詩歌朗讀,同時解決難讀的字詞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羈鳥jī 蔭后檐yìn 曖曖ài 墟xū 吠fèi 桑顛diān 樊籠fán

  1、聽名家范讀。

  2、自由誦讀,根據注釋及手頭資料疏通課文。

  3、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往往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四、探究、合作

  以“歸” 字為核心解讀詩歌。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愿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成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斗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2、為何而歸?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糊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門閥制度: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閥閱、門閥世族、士族。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為官的大姓豪族。)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屈原:“固時俗之工巧兮競周容以為度”,而他選擇的是“回朕車以復路兮之未遠制芰荷以為衣兮長余偑之陸離”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歸去來兮辭》。)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詞語含義、特點、情感)

  明確:(1)“羈鳥”是關在籠中的鳥; “池魚”是禁在池中的魚。

  (2)特點: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3)運用比喻說明作者身在官場,而心系田園的心情,對自由的向往。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

  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靈棲息之所。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么幽雅美麗!這里襯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樂的愉悅心情。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又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簡筆勾勒出優美的田園風光,由近到遠,聲色相調,淡濃相宜,描摹了詩人心中的桃園——樸拙自然、寧靜中不失生機的鄉村圖景。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寧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

  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余閑/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因為厭惡官場所以更為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后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沖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俯仰之間處處春了,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總結全文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實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慕浮華利祿,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樂,恣意游弋,縱情揮灑。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 陶淵明思想的溯源:

  《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也沒有讓這兩位風塵仆仆的大夫太難堪。

  他只問了兩位衣著錦繡的大夫一個似乎毫不相關的問題:楚國水田里的烏龜,它們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讓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裝著它,用絲綢的巾飾覆蓋它,珍藏在宗廟里,用死來換取“留骨而貴”呢,還是愿意拖著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著?二位大夫此時倒很有一點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說:“寧愿拖著尾巴在泥水中活著。”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這是由超凡絕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清潔的精神,又由這種清潔的精神滋養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我仍很高興能看到在中國古代文人中有這樣一個拒絕權勢媒聘、堅決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的夜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

  2、 賞析山水田園詩

  《山居秋瞑》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夜歸鹿門山歌》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夜來去。

  七、作業:

  1。背誦《歸園田居》。

  2。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欣賞音樂:聽羽泉的歌曲《歸園田居》。

  這首歌曲正是田園鄉謠風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靜靜流淌在我們心頭,正契合了我們回歸自然、尋找自我的想法。

  附:

  1、“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史書上記載,為了生計,陶淵明“投耒去學仕”。從29歲到41歲,13年的時間里,他曾四次奔走“學仕”。請一位同學依據老師下發的學習資料介紹一下這四次學仕的經歷。 第一次:393年(29歲),任江州祭酒。“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去”。 (不久解歸)第二次:400年(35—36歲),在桓玄手下當幕僚。做官一年多,母親去世,歸家居喪。 (三年后歸隱)第三次:404年(40歲),居喪結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辭職。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 (三年后歸隱)

  第四次:405年(41歲),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因“公田之利,足以為酒”,再次做官,80多天后就不辭而別。(很快辭職)任彭澤縣令。 (81天后辭歸) 2、“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守拙歸園田”。 出身: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親:陶逸,曾官至太守。(早死)

  本性:受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對《老子》《莊子》和儒家經書的研讀,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3、小結:這十三年,是陶淵明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是理想如鏡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他的一腔熱情化為一片冰水。但也正是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一個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名字,因為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地濾出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所以,我們要感謝東晉社會,它沒有讓陶淵明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卻造就了一塊人格的豐碑!

【《歸園田居》教案內容】相關文章:

《歸園田居》教案09-12

《歸園田居》教案10-23

《歸園田居》的教案09-03

歸園田居教案08-04

歸園田居教案09-21

《歸園田居》教案09-17

歸園田居06-22

歸園田居優秀教案08-01

歸園田居一教案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