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一)導學案
【學習目標】
1、 了解“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生活經(jīng)歷,全面理解陶淵明其人。
2、 反復吟詠,運用鑒賞詩歌的方法,把握意象,體會意境,感悟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3、 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田園風光,用心靈之筆描繪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 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學習重難點】
1、 把握意象,感受意境,體會情感。
2、 反復誦讀,感受五言詩的魅力,了解其對后世的影響。
3、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的精神。
4、 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時安排】
1學時
【學案內(nèi)容】
一、知人論世
1、認知作者
陶淵明,又名--------,字--------,---------(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又自稱作 “------------”。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yè)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xiàn)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xiàn)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縣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 41歲,以后終老農(nóng)村,死后世人稱他為“--------------”。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xiàn)農(nóng)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詩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fā)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shù)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fā)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2、感受時代
迷惘的年代
三國和兩晉是一個統(tǒng)一王朝消失的時代。漢末到魏晉,階級矛盾、社會矛盾不斷惡化,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相互傾軋,致使社會動蕩不安,政局變幻不定。東漢末年的政治敗壞引發(fā)了黃巾起義,隨后軍閥割據(jù),出現(xiàn)三國鼎立的局面。到了西晉,雖然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但不久爆發(fā)了“八王之亂”,北方游牧民族趁機入侵,西晉的統(tǒng)治也隨之結束,中原成了諸族爭斗的戰(zhàn)場。晉室南渡后,建立了東晉王朝,偏安半壁,但由于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爭斗不斷,農(nóng)民起義的高漲,最后劉裕取代了司馬氏政權,建立了劉宋王朝。
這些混亂而痛苦的歷史事實,讓當時的名士們思治而不得,茍全性命于亂世,對文化、思想和社會風氣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那些循規(guī)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個個玩笑,傳統(tǒng)的力量在無形里消失,越來越多的名士在無望的明天面前選擇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與沉醉里優(yōu)游,在痛苦和癲狂里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謂的“魏晉風流”。
3、文人風貌
魏晉風流
“魏晉風流”也稱作“魏晉風度”,為文化史上的專有名詞,“風度”原是魏晉時用來品評人物的詞語。魏晉時期,人們對人物的品評由道德風范轉(zhuǎn)向人物外貌,進而發(fā)展到人物的精神氣質(zhì)。魏晉名士有一種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歷史時期的言談舉止。風度不僅僅是個人文化素質(zhì)與精神狀態(tài)在言談與儀表上的反應,對於一定的社會階層來說,風度集中體現(xiàn)了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集中塑造了他們的社會形象。它不僅是一種政治和文化現(xiàn)象,而且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與行為,從而構成了這一時代所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晉名士的時代精神。
“魏晉風流”是魏晉士人所追求的一種具有魅力和影響力的人格美,或者說是他們所追切的藝術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詩文、藝術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這是在魏晉玄學的大背景下出現(xiàn)的,魏晉玄學的形成改變著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時尚、價值觀念。構成魏晉風流的條件是:玄心、洞見、妙賞、深情,其外在特點是:穎悟、曠達、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淵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賢等。
二、析詞辨義
適------ 俗------ 韻------ 塵網(wǎng)------ 羈鳥------ 池魚------- 故淵------ 守拙------
曖曖------ 依依------ 墟里------ 戶庭------ 塵雜------ 虛室------- 余閑------ 樊籠------
三、自主探究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
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
2、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四、吟詠品味
反復誦讀詩歌,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
明確:---------------------------------
追問:塵網(wǎng)、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
2、為何歸來?
明確:
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
追問:據(jù)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
追問:“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xù)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
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守”?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3、歸向何處?
明確:---------------------------------
追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
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nóng)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明確:---------------------------------
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
5、小結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nóng)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寫法借鑒
1、探討并歸納寫景的特點
明確:----------------------
2、分析鑒賞本詩的寫作特點
明確:----------------------
六、拓展延伸
山水田園詩
派發(fā)展脈絡 晉 陶淵明 田園詩派
南朝·宋 謝靈運 山水詩派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 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唐 王 孟 渭川田家
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問題:試比較這兩首唐朝詩歌在寫景和思想感情上的異同。
七、背誦指導
內(nèi)在邏輯:本性 ------- 遭遇 ------ 理想 ------ 實現(xiàn) ------ 自得
八、總結全詩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舍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他不僅創(chuàng)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著并將繼續(x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歸園田居》其一導學案】相關文章:
《歸園田居·其一》導學案07-03
《歸園田居(其一)》導學案07-26
歸園田居其一學案07-06
《歸園田居》導學案設計09-17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案09-20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案09-11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案07-12
《歸園田居其三》導學案08-26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學案08-24
《歸園田居·其一》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