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觀滄海》翻譯

時間:2024-08-09 16:27:17 觀滄海 我要投稿

《觀滄海》翻譯

  導語:對于《觀滄海》,大家來好好進行學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滄海》翻譯,供各位參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滄海》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翻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觀滄海》注釋

  (1)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8)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9)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漢:銀河。

  (13)幸:慶幸。

  (14)甚:極點。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7)詠:歌吟

  (18)詠志:即表達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詠志:以詩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觀滄海》教學設計

  一、教學準備:

  相關時代背景,曹操《步出夏門行》《苦寒行》等詩歌。

  二、教學目標:

  1、結合時代背景,了解詩人的心態。

  2、結合詩歌內容,把握詩歌的精神。

  3、結合相關詩歌,了解詩人的氣度。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描寫大海的著名詩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創者毛澤東主席來到秦皇島后,想起這首詩,揮筆寫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的名句。那么這首詩究竟有什么力量,可以讓人千古不忘呢?我們來看這首詩。

  2、開宗明義,直面主題

  通讀全詩,說說這首詩中,最能體現出詩人情懷胸襟的詩句是什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表現了什么樣的胸懷?(包容萬物,胸懷宏大)

  3、條分縷析,漸入主題

  那么詩人在此之前描寫了什么景物來襯托這一胸懷呢?請大家讀詩歌的前八句,看看可以分成幾個層次,歸納一下內容并思考這些描寫與詩人宏大胸懷之間的聯系。(學生回答,總結)

  提示:“日月之行”四句描寫的是想象中的景物,那么現實中是什么景象?“觀滄海”這一題目在詩中如何點明?詩人腳下的碣石山什么樣?

  “東臨……竦峙”交代觀海的地點及環境。

  提示:

  ①在這幾句詩中,有哪些詞語的含義與地點相關?(臨,登上。竦峙,聳立。均能感受到觀海的地點之高。)

  創作背景1:走向人生巔峰的曹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后,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曹操采用謀士郭嘉的意見,率師北征,一戰告捷。

  總結:此刻,站立于高山之上的曹操統一了經歷了多年戰亂的北方,正處于自己人生的巔峰。

  ②曹操眼前的大海什么樣?(“水何澹澹”,起伏不定)為什么曹操不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去描繪大海的廣闊或平靜,而是描寫這樣的景象呢?結合背景來看。

  補充材料:平定北方的戰爭經歷了整整七年時間,雖然官渡一戰獲勝,但戰勝袁紹及其家族還是極其艱險的。特別是在北方進軍的過程中,曹操甚至開挖了兩條運河來運送物資。為此,他曾經寫下了著名的《苦寒行》來記載這次艱苦的行軍過程: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登上高聳的太行山,陡峭道路艱險難行!羊腸小路彎曲盤旋,車輪顛跛屢次摧折。幽幽深林冷落凄寒,北風哀號催人心碎!)

  那么,起伏不定的大海與曹操的內心有什么關聯?

  總結:表現出曹操起伏不定的內心。

  “樹木……涌起”描寫眼前的景物

  提示:

  ①從中你了解了什么內容?(季節,海島的環境)

  ②什么季節?(秋天剛到,草木還很茂盛)

  ③但秋風吹來,從“蕭瑟”一詞中,你可以發現,眼前郁郁蔥蔥的一切很快會發生什么變化?(凋零)“洪波涌起”,說明此刻風很大,才能卷起巨浪,剛才還只是起伏不定的大海會在轉瞬間涌起巨浪嗎?(這是曹操內心的反應)那么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如此大的浪濤呢?

  創作背景2:此刻曹操雖然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特別是在他獲勝之后,他最重要的謀士郭嘉因病去世,年僅37歲。在官渡之戰前,由于勢力相差懸殊,曹操也曾經猶豫過,是郭嘉幫他分析了他與袁紹之間的優劣之勢,堅定了他必勝的信心。在進軍北方的時刻,面對艱難的道路他也曾遲疑過,又是郭嘉敦促他不能給袁氏兄弟以喘息之機,最終使他贏得了最后的勝利。郭嘉的去世對曹操打擊極大,在第二年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這是他軍事生涯中最慘重的失敗,此前他雖然也失敗過,但都能東山再起贏得勝利,可此戰失利后,他曾幾次進兵南下都無功而返,統一天下的機會就此失去。赤壁之戰敗后,曹操就痛哭郭嘉,認為如果郭嘉還在自己不會如此慘敗。

  總結:眼前的景物讓曹操看到了生命的無常與脆弱,在飛逝的時光中,曾經茂盛繁華的一切,轉瞬間都會凋零、消失。

  4、延伸閱讀,深究主題

  面對變幻無常的生命,曹操又拿出了什么態度?請大家看《步出夏門行》的另一章《龜雖壽》:(學生朗讀,并依據注釋理解詩意)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烈士:有節氣有壯志的人。盈縮:指壽命。養怡:謂保持身心和樂。)

  曹操以什么態度來面對無常的生命,飛逝的時間?(樂觀積極的心態)

  為什么他會拿出這樣的心態?(統一天下的重任還未完成,他還要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

  我們再來看結尾的幾句詩,“日月之行”,還可代表什么?(飛逝的時間)“星漢燦爛”還可代表什么?(浩翰無垠的星空)曹操胸懷博大,他還包容了什么?(時間與萬物)他不在意時間的流逝,而帶著包容萬物的胸襟試圖去建立更大的功業。

  5、總結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起伏不定的大海與曹操有什么關聯?(是他心態的表現)島上的景物讓他聯想起了什么?(時間的飛逝,生命的脆弱)面對這一切,曹操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懷?(包容時間萬物,建立偉業的期望)

  我們知道,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后,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曹操親歷了東漢末年的亂世,親眼目睹了“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因此把重整山河,再現盛世作為自己的責任。盡管在寫作《觀滄海》時曹操已經步入暮年(曹操時年52歲,終年65歲),但依然是以昂揚的精神試圖書寫生命新篇章,這才是這首詩的價值所在。

  四、教后記:

  《觀滄海》已經教過多次,我感覺到,作為一個政治家,曹操的詩歌與他本人的政治、軍事生涯是無法割裂的。因此,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們了解曹操,對于理解詩歌也有著極大的幫助。同時,曹操詩歌的風格大體是統一的,因此引用其它相關內容的詩歌,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在教學中,朗讀自然是重中之重。在朗讀時,我注意啟發學生將朗讀的高低起伏與詩歌中詩人心情的起伏對應,以此來感受詩歌的情感變化。從教學效果上看,學生的朗讀效果很好。平時,我要求學生在早讀時也要注意朗讀語調的變化,堅持下去,學生能夠通過朗讀來感受詩歌的魅力。

【《觀滄海》翻譯】相關文章:

《觀滄海》原文翻譯06-10

《觀滄海》的原文及翻譯09-08

觀滄海——曹操翻譯07-14

《觀滄海》注釋及翻譯04-11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06-06

曹操觀滄海的翻譯07-14

古詩《觀滄海》的翻譯10-07

觀滄海翻譯及原文07-31

觀滄海古詩翻譯06-17

觀滄海全文及翻譯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