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原文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即207年)在北伐告捷后,帶領軍隊返回南方,當他行至碣石山(今秦皇島)時創作的一首四言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下面是觀滄海原文,歡迎參考!
觀滄海
曹操(東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他的詩歌風格慷慨悲涼,氣韻沉雄,《觀滄海》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
創作背景:這首詩創作于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曹操為了徹底鏟除袁氏殘余勢力,穩定后方,決定遠征烏桓。在這場戰役中,曹操大獲全勝。回師途中,他登上碣石山,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心潮澎湃,于是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主旨:詩人通過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展現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宏偉氣象,表達了自己渴望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以及寬廣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 。
重點字詞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
澹澹:水波搖動的樣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 ,高起。峙,挺立。
星漢:銀河。
藝術特色
借景抒情: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對大海的描繪中,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夸張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運用夸張和想象的手法,創造出一種雄渾壯闊的意境,表現出詩人的博大胸懷。
動靜結合:“水何澹澹” 寫的是動景,“山島竦峙” 寫的是靜景,動靜結合,使畫面富有層次感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也是動靜結合,秋風蕭瑟為動,洪波涌起更顯大海的磅礴氣勢。
賞析
《觀滄海》作為曹操的經典四言詩,以其雄渾壯闊的意境、深沉飽滿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手法,展現出獨特魅力。我將從創作背景、詩歌內容、藝術特色等方面,為你賞析這首詩。
曹操北征烏桓獲勝后,在歸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他心潮澎湃,揮筆寫下《觀滄海》。烏桓當時是東北方的大患,曹操遠征烏桓,不僅是為了徹底鏟除袁氏殘余勢力,更是為了穩定后方,為統一大業奠定基礎。這場戰役的勝利,讓曹操的雄心壯志達到了新的高度,也為這首詩注入了豪邁的情感基調。
詩開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直接點明詩人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一個 “觀” 字統領全篇,引出下文對海景的描寫。“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詩人視線由遠及近,先描繪出大海水波蕩漾的動態,再刻畫了山島高高聳立的靜態,動靜結合,展現出大海的遼闊與威嚴。“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進一步描繪島上與海面的景象,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充滿生機;秋風陣陣,掀起洶涌波濤,盡顯大海的磅礴氣勢,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是全詩的高潮部分,詩人運用夸張和想象,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推向極致。在詩人眼中,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宇宙萬象,這種雄渾壯闊的意境,不僅展現了大海的宏偉,更表達了詩人廣闊的胸襟和渴望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是全詩的思想精髓所在。
從藝術特色看,《觀滄海》最大的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對大海的描繪中,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情景交融。詩中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手法也運用得恰到好處,使詩歌富有層次感和藝術感染力。同時,詩歌語言質樸剛健,節奏明快,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美,體現了曹操詩歌 “慷慨悲涼,氣韻沉雄” 的獨特風格。
【觀滄海原文】相關文章:
《觀滄海》原文08-15
《觀滄海》原文01-26
2017 觀滄海 原文06-06
《觀滄海》的原文及翻譯09-08
《觀滄海》原文賞析10-16
《觀滄海》原文及注釋10-15
曹操《觀滄海》原文10-13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06-06
曹操觀滄海 原文11-08
觀滄海的出處及原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