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壇經(jīng)的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六祖壇經(jīng)》的感悟(精選7篇)
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某些事或人產(chǎn)生不一樣的想法,在這個時候,不妨試試寫篇感悟的文章,便于記憶。那么,感悟的文章一般都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六祖壇經(jīng)》的感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六祖壇經(jīng)》的感悟 1
每次讀完一本書,我都會更理解一點老師為何經(jīng)常提醒我們多讀書、讀各門各類書。讀萬卷書不僅有助于我學(xué)習(xí)到更多的人生哲學(xué),也有助于我將各家觀點與老師心理咨詢的理念結(jié)合思考。讀完《六祖壇經(jīng)》,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六祖強調(diào)人的“自性”,強調(diào)“一切般若智慧,都是從自性中出生”。也就是說智慧不是憑借外在力量或條件獲得的,而是人本身具備的,這也是“眾生皆佛”的原因之一——眾生的自性都能生出智慧。能不能生出智慧是一回事,有沒有生出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沒有成佛的人便是能生出卻還沒有生出智慧的人。
聯(lián)系心理咨詢,所有的來訪者是能生出智慧,但還沒有生出智慧的眾生。咨詢師的工作便是幫助他們生出自性中的智慧。因此,咨詢師決不能“看不起”來訪者,要相信來訪者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很人本主義,看樣子人本主義的思想也不過是我們古代先賢思想的一種形式,我們與其逐“末”,不如究“本”。
2.六祖說的智慧是,在一切地方,一切時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老師提倡的“念念覺察”不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種表現(xiàn)嗎?每一念都很重要,不僅是因為我們生命短暫由不得我們?nèi)涡缘卦囌`,更是因為“一念愚蠢,一念智慧;一念凡夫,一念成佛”,每一念都可以讓我們的生命狀態(tài)瞬間變樣。但這種理念有個前提——我們是可以因為一念而立即改變的。倘若把人生當(dāng)成一份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答卷,我們的每一念都是這張答卷上的題目,念“錯”得越多,得分越少。如果是這樣,我們一定會像考試時認真對待每一道題目一樣,去對待我們的每一念。再細想,對于每個個體而言,一輩子最重要的答卷不就是自己的人生嗎?可我們好多時候卻沒有按照對待最重要的考試的態(tài)度去對待它、對待里面的每一道試題。
3.關(guān)于六祖渡化的“有緣人”,我發(fā)現(xiàn)他們都有一個規(guī)律,即無論他們原來有怎樣的認識或理念,擁有什么樣的地位或榮譽,當(dāng)六祖指出他們身上的不足時,他們都能立刻接受指正,并且遵循六祖的教導(dǎo)去修行。如果我們在一輩子中,也能如此對待我們生命中的'機緣,一定會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反,生活里,我有太多不愿意承認和接納自己錯壞差的時候,也有太多不愿意改變自己假惡丑一面的時候。如果還是用考試來比喻,那些經(jīng)歷就像被打紅叉的題目,而我就像個考生,總是倔強地用上一次的錯誤答案來回答這次的題目。
六祖所傳授的佛法智慧博大又精妙,里面蘊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心理咨詢的理念。愿自己做個人生智慧的“有緣人”。
讀《六祖壇經(jīng)》的感悟 2
每讀完一本書,我就會更明白為什么老師經(jīng)常提醒我們要多讀書,各種書都要讀。讀萬卷書,不僅讓我學(xué)到更多的人生哲理,也讓我把各種觀點與老師的心理疏導(dǎo)思路結(jié)合起來。讀完《六祖壇經(jīng)》,我有以下感悟:
1、六祖強調(diào)人的“自性”,強調(diào)“一切般若智慧,自性生”。也就是說,智慧不是靠外力或條件獲得的,而是人自己擁有的。這就是“一切眾生都是佛”的原因之一——一切眾生都能從自性中生出智慧。能不能生智慧是一回事,能不能生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未成佛的人,是能生智慧而未生智慧的人。
聯(lián)系心理咨詢,來訪者都是能生智慧,但尚未生智慧的眾生。輔導(dǎo)員的工作是幫助他們發(fā)展他們與生俱來的智慧。因此,顧問千萬不能“看不起”來訪者,一定要相信來訪者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很人文的,看來人文思想只是我們古圣先賢思想的一種形式。與其追“終”,不如研究“本”。
2、六祖所說的智慧,就是處處、任何時候、每一個念頭,都沒有愚癡。老師提倡的“心覺”不就是追求智慧的體現(xiàn)嗎?每一個念頭都很重要,不僅因為我們的生命太短,不能任性地試錯,而且因為“一念是愚,一念是智;一念是凡,一念是佛”,每一個念可以瞬間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但是這個概念有一個前提——我們可以因為一個念頭而立即改變。如果我們把生活當(dāng)成一張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答卷,我們的每一個想法就是這張答卷上的一道題,讀得越“錯”,得到的`分就越少。如果是這樣,我們一定會像對待考試的每道題一樣認真對待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再想想,對于每個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答案不就是自己的生命嗎?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像對待最重要的考試那樣對待它和每道試題。
讀《六祖壇經(jīng)》的感悟 3
最早讀《六祖壇經(jīng)》是20年8月,在北京潭柘寺,一共50多人一起共修,現(xiàn)在想來甚為懷念,為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林中的蟬鳴,不時傳來的鳥叫聲,盛夏的驕陽,寺里卻獨有一種寧靜的清涼。一共九天的時間,每天都是晚上兩個小時共讀《壇經(jīng)》,郎朗讀經(jīng)聲,在黑暗的夜空中閃閃放光。
如今一晃已近八年過去了,期間對于《壇經(jīng)》也曾經(jīng)一讀再讀。記不得這是第幾次讀了。行由品第一仍然讓我很驚艷,在于惠能的智慧言行,當(dāng)他初到五祖堂前,被五祖呵斥"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他的回答是"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就是這一句,已經(jīng)再次震撼到我,正如佛祖一手指天,一手之地所說的“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一樣擲地有聲,平等無二。這是何等的智慧心性才有的自信和自尊啊!不由得贊嘆!復(fù)贊嘆!雖然他大字不識一個,卻沒有任何的`自卑,發(fā)自本心,出自本性的活潑潑的佛性禪性流露無疑。
還讓我很有感覺的就是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輕拂拭,勿使惹塵埃”,第一次看到這個偈子就有喜歡的感覺。
惠能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更讓我傾心,拜倒,愛極!與內(nèi)心很多的感覺非常相似相應(yīng),忽遠忽近,若有若無,神龍見首不見尾,慨然長嘆,心向往之。
師父在惠能偈基礎(chǔ)上的闡發(fā)又是另一重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心中無一物,處處惹塵埃”,如此意境,也是不可說,不可說!看看我們在紅塵俗世中漂流浮沉的蕓蕓眾生,哪個不是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都佛性圓滿具足,卻又在在處處,沾染招惹了多少的貪嗔癡慢疑,煩惱障礙迷惑啊!同時這些個塵埃原本也沒有,只是借假修真,一旦勘破,嗚呼哀哉,真的就是空空如也!只不過是一場游戲一場夢,我們?nèi)雺籼睿褖舢?dāng)真,如此想來,只要看到這些塵埃,也就如白雪見日,化為無形了!這也是“煩惱即菩提”的轉(zhuǎn)化吧!所以感恩所有的貪嗔癡慢疑,感恩所有的煩惱障礙迷惑,感恩所有的塵埃,如果沒有這些,也就沒有所謂的借假修真了。
惠能在五祖為其秘密講法開悟后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從八年前初見的驚鴻一瞥,到之后不斷讀誦的反復(fù)玩味,到近幾年在生活工作中的結(jié)合,尤其是與《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一書閱讀并實修一年的相輔相成,讓我越來越有感覺!星云大師在《六祖壇經(jīng)》的一次演講中所說六祖開創(chuàng)中國禪風(fēng),禪不離行住坐臥,禪就在日常呼吸吃飯睡覺以及工作和生活之中,本來就是活潑的新鮮的流動的,本來就是啊!丁愚仁師所傳授的“知道有念,知道無念,知道就行”的咒語正是禪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實用的妙法!還要繼續(xù)使用,多用,時時處處使用!
此時此刻此人此文,也是塵埃,也無塵埃矣!
讀《六祖壇經(jīng)》的感悟 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舉世公認。然而,隨著這個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貧富懸殊、道德淪喪、人性潰敗作為共生現(xiàn)象,也威武地走到了歷史的前臺。這學(xué)期有幸通過《禪宗文化》課程,學(xué)習(xí)到了《六祖壇經(jīng)》,讓我對中國道德危機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六祖壇經(jīng)》是禪宗南宗祖師慧能一生說法的記錄,也是其禪學(xué)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中國佛教思想由外向內(nèi)轉(zhuǎn)變的樞紐。善惡問題是倫理的核心問題,它評價人類的行為的道德價值,規(guī)定人們道德生活中的是非準(zhǔn)則。揚善抑惡是一般倫理思想的基本訴求,是人類社會生活得以正常運行而必須堅持的基本準(zhǔn)則之一。
一、中國道德危機的現(xiàn)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dāng)以“修身”為先,個人品德乃道德大廈的第一塊基石。而今天,這塊基石在動搖、在風(fēng)化、在腐爛。
道德問題隨時隨地在挑戰(zhàn)公眾的心理底線。有些機關(guān)干部辦事拖拉,門難進,臉難看;有些官員對人民群眾冷漠無情,對群眾疾苦不聞不問;有的執(zhí)法人員吃拿卡要,不秉公辦事;有的醫(yī)生吃藥品回扣,收病人紅包;有的歌唱演員對口型假唱;有的學(xué)校和教師亂收費,不教書育人,不為人師表,虐待和性侵學(xué)生的現(xiàn)象不勝枚舉;有的媒體炒作假新聞,制作虛假廣告等等,無不折射少數(shù)官員官德的嚴重淪喪。
二、《六袓壇經(jīng)》對善惡問題的論述
《六祖壇經(jīng)》對于善惡問題的論述大致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是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其二是具體的善惡行為。
關(guān)于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六祖壇經(jīng)》認為:/世人心邪,愚迷造惡,自開眾生知見;世人心正,起智慧觀照,自開佛知見。”把認識是否符合佛之知見作為區(qū)分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佛之知見(即智慧)是善的,眾生之知見是惡的。人的認識如果符合佛之知見,就是善的,否則就是惡的。
《六祖壇經(jīng)》又討論了善惡行為的具體規(guī)范,其對慈、悲、喜、舍四種具體的善心、善行的規(guī)定,在出世的形式中蘊涵深刻的人間關(guān)愛之情,顯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倫理走向。煩惱,指生命中的各種雜染;毒心,指雜染中的毒害之心;塵勞,指對外境的貪求;虛妄,指主觀的妄念;三毒,即貪、嗔、癡;愚癡則是指生命中深層的心理愚昧。以上這些,乃是《六祖壇經(jīng)》關(guān)于惡心、惡行的具體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不僅將生命行為與其惡果聯(lián)系起來,更將生命行為與1起心動念”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了人的行為動機對道德善惡的決定意義。
三、《六袓壇經(jīng)》對人性與佛性問題的論述
一般倫理學(xué)在討論倫理道德問題時,常常是從人性論的角度介入問題。而《六祖壇經(jīng)》的論述,體現(xiàn)慧能的倫理思想是從人性上升到佛性,又從佛性落實到人性,即人即佛,即佛即人。正因為人性即佛性,所以說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內(nèi)在性。人性、佛性是清凈的,是一切眾生的本性,是一切眾生得以解脫成佛的依據(jù)。這種人性即佛性的觀點,說明道德行為的終極根源、決定動機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內(nèi)部,或者說,在生命內(nèi)部具有先天倫理道德的`律則。
《六祖壇經(jīng)》的這種論說,體現(xiàn)了慧能倫理思想的深刻性。因為對人性存在狀況的估計是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前提,道德修養(yǎng)的目標(biāo)可以實現(xiàn)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制約的。正因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人能夠通過一定的修養(yǎng),于世間不染,并終致成佛。這樣,慧能的這種倫理思想,不僅是一種超越性的倫理思想,而且是一種先驗自律的倫理思想,它通過1人性”與/佛性”的終極融貫,把倫理修養(yǎng)最終歸結(jié)為個體內(nèi)在生命力量的自覺自悟了。五、結(jié)語
盡管是少數(shù)人的現(xiàn)象,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道德的喪失,就意味著人性的淪落,就是佛性的泯滅和善惡標(biāo)準(zhǔn)的模糊化。社會上那一套具有狼性的游戲規(guī)則、價值觀念輕而易舉就可以控制一個人的心靈,成為他思考和行動的背景。假如合適的情境出現(xiàn),他的狼性就會表現(xiàn)出來,使社會彌漫著暴戾之氣。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置身于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風(fēng)險社會。風(fēng)險不僅來自于人的活動和科學(xué)技術(shù)無法控制的負面后果,還來自于社會人心的被敗壞。任其惡化下去,風(fēng)險何時轉(zhuǎn)化為危險,根本難以預(yù)測。有理由相信,我們社會的自我拯救能力并沒有衰竭。而從什么地方出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也得從什么地方開始。通過學(xué)習(xí)《六祖壇經(jīng)》無疑能為我們重塑和升華佛性,完成對社會人性的救贖。
讀《六祖壇經(jīng)》的感悟 5
首先,我想表明,我沒有悟道,我甚至不知道"道"是什么。禪是不立文字的。任何文字描述出來的東西都不是禪的本體。就好比,我們需要坐飛機,換火車,才能來到一片大海邊。然后,有人告訴你,禪就在大海另外一邊,但是沒有方法可以過去。海不是禪,所有關(guān)于禪的文字就好比是那些交通工具,我們完成了禪的旅行,可能只是在海邊看到禪的表象,并沒有獲得禪的真諦。禪就是這樣無門而入,入門之前,不知道禪在何處,甚至進入之后,門也并不存在。這個時候,唯有等待機緣巧合,才得悟出禪的真諦。
坐禪分為三個階段。從小我到大我,從大我到無我。這就好比取一升空氣置于真空的瓶子中,當(dāng)瓶子由一升變?yōu)閮缮諝庾兊孟”。黄孔拥捏w積繼續(xù)放大,空氣逐漸變得更加稀薄;當(dāng)瓶子的體積無限大的時候,瓶子內(nèi)部就接近真空。人從小我到大我,從大我到無我的過程,就是逐漸的擴大自己,放空自己,最后和整個宇宙合二為一。
小我,有點類似儒家里面的"修身"。人需要有健康的身體,需要有豐富的內(nèi)心。這些需要我們堅持做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己的境界。
小空間里面的事情,如果站在空間以外看,就不是事情了。
就好比散步的人看不到公車里面的繁亂嘈雜,他只能看到公車這個整體。就好比同樣忠誠卻抱有不同政見的謀士,外界看不到他們的明爭暗斗,卻能看到整個團體日趨衰落。就好比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只能記得五代十國被宋一統(tǒng)天下,卻忽略了某國嬪妃的爭風(fēng)吃醋。就好比站在銀河系中看地球,地球只是個藍色的水球,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人類的爾虞我詐,風(fēng)譎云詭。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得越高,看到的東西就越全面。當(dāng)我們站在家的`高度,我們就可以齊家;當(dāng)我們站在國的高度,我們就可以治國;當(dāng)我們站在天下的高度,我們就可以平天下;當(dāng)我們站在宇宙的高度,我們就可以天人合一。于是,小我就變成大我了。
我們還可以讓自己的高度更高。最高是多高?最遠是多遠?如果高和遠還可以被度量,那就不是最高和最遠。當(dāng)高得已經(jīng)沒有高的念頭,遠得沒有遠的想法,這才是真正的高遠。這個時候就到達了無我的境界了。唯有無我,才可以放空自己,放下一切,達到無所牽掛自由翱翔的狀態(tài)。
仰山禪師度完暑假來看望溈山禪師,仰山一個暑假用于耕種,溈山一個暑假白天吃飯晚上睡覺。兩位禪師的暑假都沒有白過。萬事萬物都有佛性。禪在于轟轟烈烈的大事,也在于平平凡凡的小事。吃飯是修禪,睡覺也是修禪。萬事萬物在我眼中都是禪。而我在萬物的眼中卻是個平常人。不同的只是內(nèi)心的境界。
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那種足夠一輩子珍惜的朋友。一路上,有過快樂,傷心,有過感動,失望,有過收獲,失去。我很認真的對待我認定的人,并且希望朋友用相同的認真對待我。接下來的話,不知道怎么寫了。一切真的是執(zhí)念。朋友在于平凡,就好比坐禪也在于平凡。我們在平凡中珍惜彼此吧。
讀《六祖壇經(jīng)》的感悟 6
這一品講的是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派內(nèi)侍薛簡迎請六祖惠能到朝中接受問道。惠能堅決地拒絕了。星云大師對惠能為什么拒絕的理由是這樣解說的,第一,神秀當(dāng)時在京城,北方有他足夠,惠能要遵守忍大師的叮囑在南方弘法;第二惠能大師對榮華富貴沒有羨慕心,有的是出離心;第三惠能生在南方,身材矮小,北方人都比較高大,自己到北方后外表可能無法讓人生起尊敬,對人不尊敬,對法也會不尊敬。因此不去京城。
因其拒絕進京,薛簡就請教他指示心要,以便帶回京城給武皇交差。
薛簡問“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xí)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六祖的'回答是“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jīng)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妙哉,妙哉,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心悟是第一要義,行住坐臥都可以用功,去來自由,無拘無束,才是如來本意啊!簡單明了,真正做到,殊為不易!叮囑自己,好好修吧!
薛簡問六祖何為大乘見解,六祖的回答是“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nèi)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凡夫見二,智者了達”,佛法是不二佛法,我們往往因為處于這個二元世界,執(zhí)著于對錯,就什么都有對立,也才有了無窮無盡地競爭、論諍與戰(zhàn)爭!生活中不是如此嗎?
在家里,夫妻之間對于所有的事情都可能各有各的見解,我們常常要伴侶認同自己,同意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而恰恰伴侶要的也是這個,于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伴侶是錯的,就開始了無休無止地辯論,講道理,煩惱由此產(chǎn)生啊!如果按照六祖所說,我的想法是對的,伴侶的想法也是對的,沒有對錯之分,只是觀點不同,實際上是對同一個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而升起的念頭和想法而已。如此一來,所有的二實際上都是屬于一的,是整體的一部分呀!
又想起大學(xué)開頭講“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中講“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查乎天地”,以及“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家庭真的是最好的道場,所有的人事物都只為度化我而來!所以惠能大師告訴我們,在家里也一樣可以修行,圣人講的都是一樣的,殊途同歸!
感恩,感恩,感謝,感謝,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又何曾生,何曾滅呢?
讀《六祖壇經(jīng)》的感悟 7
前面一個月自己經(jīng)歷了很特別的狀態(tài),因為我覺得自己經(jīng)常陷入了某種無法去思考和行動的狀態(tài),這嚴重影響了我的工作。我把這個困擾和種子說,種子問我覺得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說覺得這是好事的樣子,因為我隱約覺得這和自己修行的法門有關(guān)的樣子。因為之前學(xué)習(xí)道德經(jīng)、壇經(jīng)、傳習(xí)錄,我都有感它們是統(tǒng)一的,都指向同一個本源。然后我就逐漸在從小我的各種思維、感受中脫離,在回歸那個本源的樣子,也就短暫影響了工作。
前兩天在讀兩本零極限的時候,我很驚訝這本西方的著作和東方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而且它還是用很現(xiàn)代的語言去描述古老智慧的應(yīng)用。所以在學(xué)習(xí)零極限的時候也是進一步的加深了自己對它們的融合。回歸零點的過程,也就是回歸空性、無相的過程,同時又能夠更加清楚的感知到宇宙的變化,知道宇宙想讓我們?nèi)プ鍪裁葱袆印_@和壇經(jīng)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壇經(jīng)也是要找到那個無念無相無住的本心,然后再來指導(dǎo)人生的方方面面。
今天再讀《六祖壇經(jīng)》,深感禪宗博大精深。六祖說迷時師渡,悟了自渡。而自己目前應(yīng)該就是在自渡的階段,因為我很清楚接下來的方向是在哪里。而禪宗的頓教法門,也是告訴人成佛的那個方向在哪里,然后一直順著那個方向最后也就是佛了。而自己現(xiàn)在是知道,宇宙的本源,是那個最初的極點,可以稱它為空、無。而我們的當(dāng)下能夠察覺到各種思想、感受,也是因為我們是從那個零點生出來的.,因為零點的原因我們能夠察覺。
所以接下來自己的方向,始終都是去回歸那個零、空、無的狀態(tài),去回歸到本源的狀態(tài)來覺察當(dāng)下的一切。而六祖又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及了了分明,應(yīng)用便知一切”,這也是對當(dāng)下的生活工作很好的指導(dǎo)。也就是那個本質(zhì)的東西一直在察覺著一切,可以稱呼它為宇宙之心。它一直在指引自己,告訴我怎么樣是最好的行為,給我智慧。所以我所有的思考、行動,并不需要我刻意的去怎么樣,只要我回歸那個“本心”,自然就知道要如何思考,行動了。
更關(guān)鍵的是,自己現(xiàn)在已經(jīng)放下了所謂的執(zhí)著、意義等東西了。我不再會覺得悟道、學(xué)習(xí)經(jīng)濟是我必須要做的事情,我必須要去實現(xiàn)某種使命。我所有的行為,只是回歸本心之后,宇宙指引我去做的,也是我在順應(yīng)宇宙本身的行為。我也不用刻意去找本心,本心本來就在那里,察覺著一切。這樣自己整個過程,都會是平靜喜悅,圓滿幸福的。
【讀《六祖壇經(jīng)》的感悟】相關(guān)文章:
《六祖壇經(jīng)》文獻考察10-30
六祖壇經(jīng):坐禪品淺釋07-04
《六祖壇經(jīng)》錄要:定慧10-05
“六祖壇經(jīng)生活禪”普說10-27
《六祖法寶壇經(jīng)》的開示及其現(xiàn)代意義04-11
《六祖壇經(jīng)》中的現(xiàn)實人生觀及贊頌11-03
從“六祖壇經(jīng)”的“懺悔品”談個人的懺悔經(jīng)驗10-15
六祖壇經(jīng)的讀后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