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聯的來歷及春聯故事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春聯吧,春聯又稱“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我們該怎么去寫春聯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聯的來歷及春聯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聯的來歷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為高潮。在除夕當天我們都有貼對子的習俗。
春聯故事:
王羲之妙書春聯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于是王羲之書寫了一副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是: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世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副,讓家人再貼出去。這幅寫的是:鶯啼北星 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都掛上了春聯,唯獨自己家門口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幅,寫完后,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于門口: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副對聯寫的不太吉利。盡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是也不能將這副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掛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著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的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蘇小妹生氣難和尚
清水池邊洗和尚,浪浸葫蘆;碧紗帳里坐佳人,煙籠芍藥。
一天,蘇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蘇東坡正為她煎藥,佛印和尚正巧來訪蘇東坡。東坡一見老友來訪,非常高興,就和佛印飲茶談天,竟忘了給臥病在床的小妹按時送藥,蘇小妹見哥哥還沒有送藥來,就在床上高聲念出一聯:清水池邊洗和尚,浪浸葫蘆;
以“葫蘆”隱喻和尚的“光頭”,實在大為不敬。蘇東坡曉得小妹脾氣,知道她又生氣了,連忙去為她送藥。佛印就苦了,既挨了“罵”,還要對下聯,但思來想去,一時難得佳對。忽然,他抬頭看見蘇東坡端了藥碗,撩起碧紗帳,正要給蘇小妹喂藥,猛地觸動靈感,立即對曰:“碧紗帳里坐佳人,煙籠芍藥。”蘇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將藥喝個精光。
春節貼春聯是什么寓意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為春節增添喜氣的氣氛。春聯都是紅底黑字或者紅底金字,加之各種紋飾,符合新春的喜慶和歡樂,為春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表達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聯中的紋飾,如魚,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語言,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美好的祝福語表達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渴望。
民間說法有避兇免難的作用 。這一說法來源于“年獸”的傳說,據說年獸怕紅,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就是為了驅除年獸,因此貼對聯的習俗流傳至今,表達了人們避兇免難的愿望。
春節貼春聯的由來
春聯一開始不叫“春聯”,而叫“桃符”。據說貼桃符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為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降住它。后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于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來,這樣的桃枝被稱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來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據記載,當時后蜀主孟昶讓張遜在桃木上題詞,他寫完之后,孟昶覺得不對仗,便又寫道:“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中國第一幅春聯,而在當時還被成為桃符。后來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真正的出現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于是大街小巷處處貼滿了春聯。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年關將至,有著許許多多的過年習俗。貼春聯就是其中之一。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春節貼春聯的傳說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里,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
于是漢族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愿。
春聯的貼法是怎樣的
貼春聯比較通用的方法即平仄法,一般的春聯用平仄來分上下聯是不會出錯的,平聲(國字注音第一、二聲)在左邊,聲包括上聲、去聲(國字注音第三、四聲)在右邊。例如天增歲月人增壽(右),春滿乾坤福滿堂(左)。當然記得還要結合下面的幾點來具體的分析,以免鬧出笑話。
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聯“一順百順事事順,千好萬好年年好”,把握語境才能區分上下聯。
上下同平收尾,如春聯“岸上麻葉,伸綠掌要啥。池中蓮藕,握紅拳打誰”,弄明白語序才能區分上下聯三,上平下仄收尾春聯“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錯了”,弄明白聯語邏輯關系才能區分上下聯。
上仄下平收尾春聯“祖國山河壯,神州景物新”,這是上仄下平收尾對聯,但這種對聯區分上下聯不能單靠平仄。
最后,貼春聯還要找準春聯和橫額(橫批)的關系,可千萬不能牛頭對馬嘴哦。
過年時怎么貼春聯?
1、上下聯
從平仄上區分,上聯的最后一個字為仄聲(現代漢語中的三聲和四聲),下聯的最后一個字為平聲(一聲和二聲),如“歲”為仄聲,“新”為平聲。從意境上區分,下聯的意境一般比上聯的意境深刻遠大一些,如“雄雞辭舊歲,靈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辭舊歲的意境深刻些。區分上下聯另外一個方便的區分點就是時間,或者因果聯系。
比如辭舊之后才能迎新,這個在很多對聯里都非常常見:風送鶯歌辭舊歲,雪伴梅香迎新春。比如今年是馬年所以上聯可以描寫蛇年,下聯就可以描寫馬年。比如:上聯:無須添足蛇歸洞。下聯:不待揚鞭馬奮蹄。
2、貼橫批
古人書寫順序是從右至左,現在很多橫批人已經不按過去的書寫方式了,也有從左向右書寫的。所以,主要看橫聯。從面對大門的方向看:如果正規的話應該按照古代的寫法!即從右往左書寫!
3、上下聯
貼對聯的位置,面對大門右手邊貼上聯,左手邊貼下聯,這是最傳統的貼法。當然這里也說一個特例,對聯的橫批也指示了對聯的方向:橫批從左往右寫,上聯就貼在左手側。橫批從右往左寫,上聯就在右手側。(因為漢字書寫放心指示了閱讀方向)但是一般會采用傳統的右邊貼上聯。
4、怎么貼
現在貼在大門上的春聯一般稱為門聯,貼在里門(二門)上的稱為重門聯。很多家庭現在都安裝了防盜門,此時張貼對聯直接把上下聯掛在防盜門上即可,如果貼在周邊的墻上,反而顯得不夠工整。
貼春聯的寓意
1、繼承傳統習俗:春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代表著我國傳統文化種延續。
2、祈福民俗:春聯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傳統民俗功能,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春聯的書寫要求
春聯借鑒中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盡管律詩或駢文中的對仗句,往往就是絕妙的對聯,但只有在它們脫離律詩或駢文而獨立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
【春聯的來歷及春聯故事】相關文章:
春聯的來歷01-30
貼春聯的來歷及寓意介紹01-03
生肖春聯:龍年春聯02-03
王羲之妙寫春聯的故事12-02
經典春聯01-30
銀行的春聯01-16
數字春聯01-30
小學春聯02-05
經典勵志的春聯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