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絕句》15篇(熱)
杜甫《絕句》1
唐朝的一個春天,詩人杜甫來到了郊外。
他看見一條河流正在淙淙流淌,小魚兒正在里面跳來跳去的玩耍。遠處的山脈和平原都變成了一望無際綠油油的一片。遠看有幾只小羊在吃草,近看卻發現是一簇簇白色的花朵。
他走進了一個小村莊,看到小孩們玩得不亦樂乎:有的玩過家家,有的捉迷藏……大人們也不閑著:有的.播種,有的織布……一陣春風吹過,如茵的芳草和盛開的花朵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仿佛讓杜甫忘掉了一切的煩惱事。他捏了捏泥土,泥土變得又濕又軟。勤勞的燕子看見了,準備銜泥筑巢。杜甫又坐在沙灘上享受著這花草的芳香。忽然他覺得沙灘不再那么冰冷那么硬,而是溫暖而柔軟。一對對鴛鴦悠閑自在的睡在沙灘上,做著美夢。
杜甫看了這些景象后,不禁贊嘆道: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他回到家后,但寫下了《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絕句》2
春天邁著輕盈的步伐不知不覺地到了我們的身邊。明媚的陽光普照大地,山川,仿佛給萬物都鍍上了一層金子,在蔚藍的天空下,顯得光彩奪目,秀麗無比。溫暖和煦的春風吹過,含苞欲放的花朵和嫩綠的青草都被喚醒了,探出了小腦袋,好奇地四處張望,空氣中彌漫著一陣陣芳香。
一只只可愛的.小燕子就像一個個報信員,從遠方趕來。它們忙碌地飛來飛去,銜著濕潤的泥土忙著筑巢,樂此不疲。有些在嘰嘰喳喳地唱著歌,有的互相間在呢喃細語。沙地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溫暖、柔軟,成雙成對的美麗的鴛鴦依偎在一起,優閑地睡在暖暖的沙子上,讓人不忍心去打擾它們。
春天帶來了萬物復蘇和勃勃生機,也給我們帶來了問候和歡樂。
杜甫《絕句》3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飽經離亂之后,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開的時節,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情隨景生,一連成詩七首。此為組詩之六。
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壓”、“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并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時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人心理上的愉快輕松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余韻。讀這首絕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條通往“黃四娘家”的路上,和詩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
此詩寫的是賞景,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象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秾麗的,則不多見。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莊》),“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這些景都顯得“清麗”;而杜甫在“花滿蹊”后,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秾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講究詩句聲調的和諧。他們的絕句往往能被諸管弦,因而很講協律。杜甫的絕句不為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拗句。如此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的任意破壞,“千朵萬朵”的復疊,便具有一種口語美。而“千朵”的“朵”與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別,聲調上仍具有變化。詩人也并非不重視詩歌的音樂美。這表現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的'運用。“留連”、“自在”均為雙聲詞,如貫珠相聯,音調宛囀。“恰恰”為象聲詞,形容嬌鶯的叫聲,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聽覺形象。“時時”、“恰恰”為疊字,既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的剎那間的快意。這兩句除卻“舞”、“鶯”二字,均為舌齒音,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明刊本《唐詩畫譜》
這一連串舌齒音的運用造成一種喁喁自語的語感,維妙維肖地狀出看花人為美景陶醉、驚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極有助于心情的表達。
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天然渾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后聯駢偶)乃初唐絕句格調,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為這種結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此詩后聯既對仗工穩,又饒有余韻,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鶯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韻上的需要,同時又在語意上強調了它們,使含義更易為人體味出來,句法也顯得新穎多變。
杜甫《絕句》4
《絕句·江碧鳥逾白》
作者:杜甫
原文: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注釋:
1、逾:更加、更多。
2、欲:好像。
3、然:燃燒。
4、過:過去。
5、何:什么。
翻譯: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像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過去了,
不知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家?
賞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描寫出了暮春時的美麗景色,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杜甫《絕句》5
教學目標
1、通過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弄清詩句的含義,在解詞理句的基礎上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全詩的大意。重點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啟發學生依據詩句展開想象,以畫配詩,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畫面,領會詩的意境,從而體驗詩人作詩時的歡快的心情。
3、有感謝情地背誦全詩。
教學準備
引導學生透景司情,通過圖畫再現詩人作詩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歡快心情;理解詩句大意,領悟“含”字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語揭題,激發興趣
1、導入:同學們,我們唐代有兩位著名詩人,一位享有“詩仙”的美稱,是—李白;另一位則被稱為“詩圣”,他是—杜甫。杜甫的詩在唐代詩作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寫的一首絕句。(板書課題,齊讀)
2、指句讀“絕”。
3、指生說記字方法。師:大家都知道,絞絲旁的字多與絲線有關。所以這個字也可以這樣說:絲線染成顏色,稱為天下獨特,就是—絕。
4、擴詞:絕技、絕活、絕招。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師范讀,注意聽老師讀詩的節奏。這首詩的節奏是223。
3、自由練讀,注意節奏。
4、師生合作,接讀。
5、同桌之間像我們師生合作讀那樣讀。
6、指名一對同桌讀。
7、男女生接讀。
8、同學們讀得挺順利,但讀詩要有感情。老師準備了這首詩的配樂,教師配樂讀。
9、指名一名同學來配樂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詩句給我們勾勒了一幅怎樣畫面?
三、創設情境,細讀古詩
1、學習第一句詩
(1)如果把詩配上畫,按詩句的描繪,應首先畫什么?(黃鸝)
(2)出示“黃鸝”剪貼畫。詩中那活潑可愛、小巧玲瓏的黃鸝鳥兒在什么地方呢?(柳樹間)(教師隨機板畫柳樹,并貼上黃鸝)怎樣的柳樹呢?詩人是用哪個字來形容柳樹的?(翠)可見此時正是早春時節,那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做什么?(鳴叫)怎樣記信這個“鳴”字(謎語:鳥兒把口張,叫聲真響亮)擴詞:一鳴驚人、鳴叫、電閃雷鳴。那么你們想美麗的黃鸝鳥兒會在翠綠的柳樹間怎樣地鳴叫呢?(歡快地、自由自在地)
(3)讓我們用歡快的語調讀第一句詩,注意節奏。
2、學習第二句詩
(1)詩人正陶醉于黃鸝悅耳的鳴叫聲中,忽然眼前掠過一道白色的弧線,你們猜猜這白色的弧線是什么?(白鷺)
(2)出示“白鷺”剪貼畫,并介紹:白鷺是一種水鳥,渾身羽毛潔白,在天空飛翔的身姿十分優美。
(3)詩中寫的是一只白鷺嗎?(不是)哪個詞告訴你的?(一行)這一行排列整齊的白鷺正飛向哪兒?(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藍的天空。教師把一行白鷺貼上。)
(4)潔白的鷺鳥飛向蔚藍的天空,這樣的畫面可真美啊!讓我們齊讀第二句,讀出畫面的美來。
3、體會詩境
(1)詩人作詩用語簡潔明快,畫面里的色彩,詩中都體現出來了,你找到了詩中的字嗎?老師請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用標出來(黃、白、青、藍)。
(2)在讀課文前。同學們能不能看著畫面,結合詩句,大家可以按這樣的句式來說:
出示句式: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樹,黃鸝,白鷺。詩人覺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學們描繪得真美啊,讓我們把一、二句詩聯起來讀一讀,讀出畫面的美來。
4、學習第三句。
(1)真是春意融融,生機勃勃,詩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這時他一抬頭,卻又被另一處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遠處的西嶺雪山(板畫西嶺)
(2)西嶺是位于成都西邊的岷山,那里的積雪終年不化,所以詩人說“千秋雪”。出示“今”的'卡片,組詞。
加一點:“今”變為“令”,組詞。
現在我們給“令”加偏旁,按學生的匯報板書:嶺、鈴、羚、領、玲等,口頭組詞。“令”字變成“含”(變的過程中說:大家看,令字一點被咬掉,放在口中不咽下,就是---含)
師:詩人從窗口向遠望,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景色像鑲嵌在窗框里一樣。(教師邊描述邊畫窗框)
5、學習第四句詩
(1)詩人向近處看,又看見門前的什么?(船只)問:船是停著還是行駛著?(師貼船)你是從哪個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泊位的意思。
去哪兒的船?(東吳)我們一起來背一下百家姓前兩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吳是一個姓氏。東吳是三國時期孫權在江蘇一帶建立的政權,所以東吳指江蘇一帶的地方。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里迢迢而來。
(2)所以從東吳來的船只路途遙遠,詩中用一個詞---萬里。現在同學們能明白這句詩的大意了吧。
船的部首是“舟”字旁,作偏旁時,橫變提,而且右半部不出頭。
(3)讓我們一起用愉快的語氣齊讀三、四句詩。
四、背誦古詩
真是一首好詩啊,如此佳作,我們怎能不吟誦吟誦。
(1)自由背誦古詩。
(2)指名背誦。
(3)齊誦。
五、小結
這堂課我們一齊走進詩人,體會詩人作詩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詩的意思,還想象畫面感受詩的意境。相信同學們會利用這種學古詩的方法學會更多更好的古詩,有更大的收獲!
杜甫《絕句》6
前兩天,《絕句》被教。之后我也有了一些反思。
這首古詩是初三第二卷的第一首古詩。就題材而言,它是一首五言絕句,內容簡單。是一首贊美春天的古詩。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回顧講座結束后講解的內容,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內容比較基礎,缺乏一些推廣知識。在這個解釋中,我主要遵循的是課程標準。重要內容雖然沒有省略,但也沒有深入說明。孩子以后遇到稍微難一點的話題可能會很迷茫。
2.缺乏閱讀指導。首先,老師的朗讀示范不夠,講課的.時候播放音頻,但是老師重復會更好。其次,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比如開心的時候怎么讀。我應該在哪里讀得更快?哪里讀的比較慢?這些都給學生詳細講解,孩子會更愿意大聲朗讀。
3.對古詩詞大意不夠重視。初三要掌握古詩大意,但我覺得大意還是要在孩子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最好能理解分析。所以在講課的時候說了但是沒有打動學生,所以可以在最后一次展示出來讓孩子重新記住。
作為一名新老師,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和提高。希望自己能不斷進步!
杜甫《絕句》7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詞句注釋
1、黃鸝:黃鶯。
2、白鷺:鷺鷥,羽毛純白,能高飛。
3、窗含。是說由窗往外望西嶺,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日窗含。
4、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這是想象之詞。
5、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成都水路通長江,故云長江萬里船。
白話譯文
黃鸝在新綠的柳條間叫著春天,成雙作對好喜慶;白鷺排成行迎著春風飛上青天,隊列整齊真優美。那西嶺的雪峰啊,像一幅美麗的畫嵌在窗框里;這門前的航船啊,竟是從萬里之外的東吳而來。
創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時,安史之亂已平定,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詩人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后也不打算擬題,干脆以“絕句”為題。這四首詩就是杜甫初歸草堂時所寫的一些絕句詩,包括其中的《絕句四首》。明末王嗣奭《杜臆》說“是自適語”,“蓋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擬客居此以終老,而自敘情事如此。”
作品鑒賞
這組詩一開始寫草堂的春色,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復雜細致的內心思想活動。此詩兩兩對杖,寫法非常精致考究,讀起來卻一點兒也不覺得雕琢,十分自然流暢。把讀者由眼前景觀引向廣遠的.空間和悠長的時間之中,引入對歷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黃鸝、翠柳顯出活潑的氣氛,白鷺、青天給人以平靜、安適的感覺。“鳴”字表現了鳥兒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現出白鷺的悠然飄逸。黃、翠、白、青,色澤交錯,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傳達出詩人歡快自在的心情。詩句有聲有色,意境優美,對仗工整。一個“含”字,表明詩人是憑窗遠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這兩句表現出詩人心情的舒暢和喜悅。“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東吳”,三國時孫權在今江蘇南京定都建國,國號為吳,也稱東吳。這里借指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千秋雪”言時間之久,“萬里船”言空間之廣。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何等開闊!這兩句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境界開闊,情志高遠。在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拓寬了廣度,使得全詩的立意一下子卓爾不群,既有杜詩一貫的深沉厚重,又舒暢開闊,實為千古名句。
蘇軾曾經說過:“少陵翰墨無形畫”。此詩就像一幅絢麗生動的山水條幅:黃鸝、翠柳、白鷺、青天、江水、雪山,色調淡雅和諧,圖象有動有靜。畫的中心是幾棵翠綠的垂柳,黃鶯兒在枝頭婉轉歌唱;畫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鷺映于碧空;遠處高山明滅可睹,遙望峰巔猶是經年不化的積雪;近處露出半邊茅屋,門前一條大河,水面停泊著遠方來的船只。從顏色和線條看,作者把兩筆鵝黃點染在一片翠綠之中,在青淡的空間斜勾出一條白線。點線面有機結合,色彩鮮明而又和諧。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開闊,出語雄健。全詩對仗精工,著色鮮麗,動靜結合,聲形兼俱,每句詩都是一幅畫,又宛然組成一幅咫尺萬里的壯闊山水畫卷。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絕句》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絕句》,理解古詩的含義,理解詩句中“鳴”、“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積累背誦一些描寫春天的古詩。
3、情感目標:
通過對古詩的學習,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難點:對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理解。
三、教學流程:
(一)導語揭題,激發興趣
1、導入:同學們喜歡讀古詩嗎?我想你們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吧!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幾首古詩就藏在圖畫里,我們一起去把它們找出來,好不好?
(出示《草》、《宿新市徐公店》的圖片,請學生根據出示的圖片背誦描寫春天的古詩。)
2、師:同學們發現了嗎?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生:春天)春天是美麗的、多彩的。有許多人歌頌過春天,有許多人贊美過春天,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優美的詩作。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吧。
它的題目是《絕句》(課件出示)
(板書:絕句,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生跟著老師書空)
課件出示:絕句是一種古詩的體裁,一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
4、師:請同學們翻到課本第78頁,看看杜甫所寫的這首絕句是幾言絕句。
(學生看后回答)
(二)初讀古詩,嘗試感悟
1、學生自由讀古詩: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古詩,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
2、檢查生字:要讀好杜甫的.《絕句》,必須穿過一個美麗的生字花園,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課件出示生字和拼音,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3、師:(課件出示節奏)讀詩不僅要讀準,還要讀出詩的節奏,詩的韻味,這也是絕句的一個重要的特點,讓我們通過一個游戲體會一下。
4、對對子游戲。
師:對對子,同學們都對過吧,和老師一起來對對子!
師:兩個、對生:一行
師:黃鸝、對生:白鷺
師:鳴翠柳、對生:上青天
師:兩個黃鸝鳴翠柳、對生:一行白鷺上青天
(下兩句同上)
師生合作,師1、3句,生2、4句。
男女生合作,男生1、3句,女生2、4句。
5、師:好了,同學們,讀得快樂吧?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去欣賞詩中的美景吧。
三、看圖說話,領悟全詩。
1、同學們快看,多么美麗的風景啊?誰來跟大家說說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啊?
黃鸝、翠柳
白鷺、青天
千秋雪
萬里船(板書)
2、感悟詩中的色彩。
師:美麗的風景之所以打動人心,肯定少不了漂亮的色彩。你能找道這些景物的色彩嗎?
師:同學們真厲害,一下子就發現了藏在這四種景物中的四種美麗的顏色,那么在課前導學單中有沒有答對啊?
現在,老師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這些美麗的風景。
3、感悟前兩句。
(1)師:今天老師介紹兩個新伙伴給大家認識一下,它們來了。(課件出示黃鸝翠柳的圖片)
師:誰來說說你看見了什么?
(生:我看見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唱歌。如果學生沒有說的很完整,比方說漏掉“兩只”“翠綠”,就提醒他們說完整。
提示:小鳥叫,可以用哪個字?(鳴,板書)
師質疑:兩個。“只”在古代漢語里不做量詞用。
師:你能找到藏在這幅畫中的詩句嗎?(課件出示詩句)
(2)指導朗讀。
師:兩只小黃鸝嘰嘰喳喳地叫著,好像在說話呢,它們在說些什么啊?
隨機采訪:小黃鸝,你在說些什么啊?那你的心情怎么樣?(指導朗讀“兩個黃鸝鳴翠柳”。
(3)師:近處的柳樹上有歡樂歌唱的黃鸝,那么遠處的藍色的天空中有什么啊?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出示藍天白鷺圖)。
師:你看到什么了?(生:我看見了一行白鷺在天上飛。)一行:橫著排叫行,豎著排叫列。
(隨機出示詩句)
師:白鷺在藍天飛翔,作者用了一個“上”字?你有什么感覺?請你來讀一讀?哪位同學能讓白鷺再往上飛高一點?(請學生朗讀)
(一行行同學賽讀,理解一行的意思。)
(4)朗讀前兩句詩。
師: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這是多么清新自然的一張畫啊!多么美麗的一張畫啊,你們喜歡嗎?(生:喜歡)此時,大家已經和詩人心意相通了,詩人也很喜歡這風景,讓我們用朗讀讀出你們的喜歡吧。
4、感悟后兩句。
(1)師:看過高飛的白鷺,詩人的視線開始往下移,另一番景色出現在他眼前,這美麗的景色就在這兩句詩中。一起讀一讀。(課件出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3)師:對于這兩句詩,同學們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生質疑,再讓其他知道的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杜甫《絕句》9
作品簡介
《絕句》是唐代詩人創作的作品。這組詩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四川草堂。此組詩有七言絕句《絕句四首》和五言絕句《絕句二首》。《絕句四首》其中第三首絕句曾入選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全詩用詞簡練,用字精準,用意單純,用情至真,是杜詩中寓情于景的佳作。《絕句二首》是一組詠物詩,這兩首詩極生動地、自然地描繪出充滿生機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經過漂泊的磨難后,在草堂暫得生活安寧而產生的閑適情懷。
作品原文:絕句二首
[唐]杜甫
其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作品注釋絕句二首
⑴遲日: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⑵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濕潤。
⑶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⑷鳥:指江鷗。
⑸花欲燃:花紅似火。
作品譯文絕句二首
其一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其二
江水碧波浩蕩,襯托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郁郁蒼蒼,紅花相映,便要燃燒。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
作品原文:絕句四首
[唐]杜甫
其一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其二
欲作魚梁云復湍,因驚四月雨聲寒。
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其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其四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作品注釋絕句四首
⑴行椒:成行的椒樹。
⑵朱老:與下文的“阮生”都是杜甫在成都結識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鄰里朋友。
⑶阮生:后世常與“朱老”連用成“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為詠知交的典故。
⑷魚梁:筑堰攔水捕魚的一種設施,用木樁、柴枝或編網等制成籬笆或柵欄,置于河流中。但因為這里的水勢險惡(“青溪先有蛟龍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說。
⑸青溪:碧綠的溪水。
⑹黃鸝:黃鶯,鳴聲悅耳。
⑺白鷺:鷺鷥,羽毛純白,能高飛。
⑻窗含:謂由窗往外望西嶺,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這是想象之詞。
⑼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成都水路通長江,故云東吳萬里船。
⑽藥條藥甲:指種植的藥材。王嗣奭《杜臆》說:“公常多病,所至必種藥,故有‘種藥扶衰病’之句。”(仇兆鰲《杜詩詳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無此語,仇兆鰲當另有所據。
⑾“色過”句:言藥圃之大。杜甫患多種疾病,故所到之處需種藥以療疾。
⑿隙地:干裂的土地。成形:指藥材之根所成的形狀,如人參成人形,茯苓成禽獸形等。
作品譯文絕句四首
其一
廳堂西邊的竹筍長得茂盛,都擋住了門頭,塹北種的行椒也郁郁蔥蔥的,長成一行卻隔開了鄰村。
看到園中將熟的梅子,便想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看到堂前的松樹,便想和阮生在松下談古論今。
其二
原想筑個魚梁忽然烏云蓋住了急流,隨后又驚訝四月的雨聲如此凄寒。
也許這青溪里面早有蛟龍居住,筑堤用的竹石雖堆積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險。
其三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枝間鳴叫,一行白鷺向湛藍的高空里飛翔。
西嶺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來東吳的航船就停泊在門旁。
其四
藥草的枝葉長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顏色越過棕亭漫入草亭。
“苗滿空山”的美譽我愧不敢當,只怕它們的根在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創作背景
這組詩當作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春。唐肅宗寶應元年(762),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臺)。次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回到成都再次鎮蜀。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杜甫的心情特別舒暢,面對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筆,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明末王嗣奭《杜臆》說這組詩“蓋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擬客居此以終老,而自敘情事如此”。
作品鑒賞絕句二首
清代的詩論家陶虞開在《說杜》一書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詩為畫”的作品。這一組五言絕句,就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
第一首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通過聯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動態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美。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致,“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
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第二首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作品鑒賞絕句四首
這四首詩是杜甫重歸草堂時所寫的一些絕句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后也不打算擬題,干脆以“絕句”為題。
第一首先寫草堂,舉其四景:堂西的竹筍,塹北的行椒,園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樹。詩人處在這遠離鬧市的幽靜環境之中,因看到園中將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樹,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蔭下盡情地談古論今。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草堂的愛賞,以及他對生活的樸素要求。他久經奔波,只要有一個安身之地就已經滿足了。顯然,這首詩雖屬賦體卻兼比興,于平淡的敘事中寓含著詩人的淡泊心情,以作為組詩之綱。當時杜甫因好友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草堂,足證嚴武在詩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賓卻不是嚴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可見詩人當時的心境和志趣。
第二首詩寫浣花溪,狀其水勢浩大,借“欲作魚梁”而,非真“欲作魚梁”也。因為“作魚梁,須劈竹沉石,橫截中流,以為聚魚之區,因溪有蛟龍,時興云雨,故公不敢冒險以取利”(《杜詩詳注》卷十三引)。對此解說,浦起龍《讀杜心解》認為“是為公所愚也”。他說“須知‘蛟龍’之想,只從‘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為這首詩“為作魚梁而賦,而自況不凡”,則未免有點牽強。其實,這首詩并非什么“自況”,只是流露出詩人對能否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擔心情緒。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實含意。詩人覺得自己在草堂盡管心境淡泊,無所奢求,但仍難保不測。詩中謂溪下有蛟龍,時興云雨,固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卻也十分形象化,隱隱可以顯示出詩人身居草堂而對成都局勢的擔心情狀。這也正是詩人當時“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狀態。
第三首詩描寫早春景象。四句詩描繪四幅圖景,分開來如四扇條屏,合在一起又組成一幅生動優美的風景畫。首句寫草堂周圍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呈現一片生機,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第三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末句再寫從門外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只。“萬里船”三字意味深長,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只不能暢行,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能看到來自東吳的船只。“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開闊。詩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全詩對仗精工,著色鮮麗,動靜結合,聲形兼俱,四句詩宛然組成一幅咫尺萬里的壯闊畫卷。
第四首詩賦藥圃。前兩句寫藥圃景色,種藥在兩亭之間,青色疊映,臨窗望去,油然而喜。后兩句雖也是寫藥物的生長情狀,與前兩句寫藥物出土、發苗及枝柯的生長過程相連,對一藥物生長于隙地的根部的形狀作了描繪。這足見詩人對藥用植物形態學的認識。此章就藥寄慨,與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卻不是一般的詠物詩,更絕非某些賞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鰲注:“彼苗長荒山者,不能遍識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淺術及成形身。”浦起龍亦說:“空山隙地,蕭間寂寞之濱也,亦無取于見知矣。”可以參看,以見杜甫雖因嚴武再鎮而重返草堂,但仍擔心著“不測風云”,總是把自己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他畢竟不是那種忘乎一切的趨炎附勢之人。
作品點評絕句二首
其一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杜少陵絕句云:“遲日江山麗······沙暖睡鴛鴦。”或謂此與兒童之屬對何以異。余曰:不然,上二句,見兩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于此而涵泳之,體認之,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大抵古人好詩,在人如何看,在人把做甚么用。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謝茂榛論詩,五言絕以少陵“日出籬東水”作詩法。又宋人以“遲日江山麗”為法。此皆學究教小兒號嗄者。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揚慎曰:絕句者,一句一絕,起于《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是也。今按此詩,一章而四時皆備。杜詩“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四句似之。莫謂“遲日”一首,但似學堂對句也。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只寫春景,未出意。
清·黃叔燦《箋注》:有惜春之意,有感物之情,卻含在二十字中,妙甚。
其二
唐·皎然《詩式》:因江碧而覺之逾白,因山青而顯花之色紅,此十字中有多少層次,可悟煉句之法。而老杜因江山花鳥,感物思歸,一種神理,已躍然于紙上。
明·周珽《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江山、花鳥、著眼易過,身在他鄉,歸莫有期,則所觸皆成悲思矣。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次章言春過可憂。杜詩如:“江碧鳥逾白······何日是歸年。”此即雙起單結體也。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此則對景出情。
清·楊倫《杜詩鏡銓》:佳句(“江碧”句)。
作品點評絕句四首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卷四:詩思豐狹,自其胸中來。若思同而句韻殊者,皆象其人,不可強求也。張祜送人游云南,固嘗張大其境矣,曰“江連萬里海,峽入一條天”。至老杜則曰“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又曰“路經滟灝雙蓬鬢,天入滄浪釣舟”,以較祜語,雄偉而又優裕矣。
宋代曾慥《高齋詩話》:子美詩云:“兩個黃鸝鳴翠柳,……門泊東吳萬里船。”東坡《題真州范氏溪堂詩》云:“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槐高處一蟬吟。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溪南十畝陰。”蓋用杜老詩意也。
宋代曾季貍《艇齋詩話》:韓子蒼云,老杜“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古人用顏色字,亦須配得相當方用,“翠”上方見得“黃”,“青”上方見得“白”,此說有理。
宋代范季隨《陵陽先生室中語》:杜少陵詩云:“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王維詩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極盡寫物之工。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絕句四句皆對,杜工部“兩個黃鸝”一首是也,然不相連屬,即是律中四句也。絕句者,一句一絕,起于《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是也。或以為陶淵明詩,非。杜詩“兩個黃鸝鳴翠柳”實祖之。
明代胡應麟《詩藪》:杜之律,李之絕,皆天授神詣。然杜以律為絕,如“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等句,本七言律壯語,而以為絕句,則斷錦裂繒類也。李以絕為律,如“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等句,本五言絕妙境,而以為律詩,則駢拇枝指類也。
明代顧元慶《夷白齋詩話》:長江萬里,人言出于岷山,而不知元從雪山萬壑中來。山亙三千余里,特起三峰。其上高寒多積雪,朝日曜之,遠望日光若銀海。杜子美草堂正當其勝處。其詩曰:“窗含西嶺千秋雪。”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此四詩蓋作于入居草堂之后,擬客居此以終老,而自敘情事如此。其三,是自適語。草堂多竹樹,境亦超曠,故鳥鳴鷺飛,與物俱適,窗對西山,古雪相映,對之不厭,此與拄笏看爽氣者同趣。門泊吳船,即公詩“平生江海心,夙昔具扁舟”是也。公蓋嘗思吳,今安則可居,亂則可去,去亦不惡,何適如之!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上興下賦,意本一貫,注家以四景釋之,淺矣。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雖非正格,自是絕唱。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卷十二:此皆就所見掇拾成詩,亦漫興之類。所謂漫興,就是觸景生情,隨遇所感,似漫不經心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絕句》10
絕句
杜甫
liǎng gè huáng lí míng cu liǔ
兩個黃鸝鳴翠柳,
yī háng bái lù shàng qīng iān
一行白鷺上青天。
chuāng hán xī lǐng qiān qiū xuě
窗含西嶺千秋雪,
mén bó dōng wú wàn lǐ chuán
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譯文
兩只黃鸝在空中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開來的船只。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于“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
“絕句”是詩的名稱,并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于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只,不覺勾起了鄉愁,細致的內心活動自然地流露出來。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以“鳴”發,黃鸝的啼叫,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這里用一個“上”字很巧妙。這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詩人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像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畫,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詩句的生機。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 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這就是詩人觀物寄情時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終于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并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系。但同時,詩人以這種感受,從另一角度來說明一種艱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積雪則更為困難。于是,詩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卻有著更深的憂慮。因此,這句就不僅僅是對窗前雪的描寫了,它有著更深的寓意,而這種對景物的體察,其實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兩個”、“一行”,數目歷歷分明,觀察仔細,不是因為內心的輕松愉快,而是詩人要排遣那種長期受到閑置的愁悶意緒和百無聊賴的心情。這與《水檻遣心》中“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與《曲江》中“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對景物的體察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現心中百無聊賴的心情。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開”的含義,杜甫用的正是這個含義。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他應該知道,“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在當時很難實現,而且在嚴武向朝廷推薦他之前,他剛剛結束流亡的生活,對朝廷雖有所望,但卻又極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以表示希望不大。這是第一層含義。第二,這只停泊在門前的東吳船并非從東吳來,而是到東吳去的。東吳,正是杜甫心中那點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長安而說“東吳”,原因是,詩人以成都、東吳間相距之遠和路徑之難,來暗示他的抱負難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借東吳代指孫權,不僅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堯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 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 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見。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 在江岸邊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只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 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只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只,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全詩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而一以貫之,使其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正是詩人的內在情感。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就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復雜細致的內心思想活動。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杜甫《絕句》11
陽光明麗,惠風和暢,水碧山清,草木復蘇,鳥語花香,萬象始新。清風拂面,送來了百花的芳香,帶來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凍土融化,冰雪消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呢呢喃喃。河水、沙礫變得溫暖,美麗多情的鴛鴦,在沙洲上相依相偎,恬然靜睡,樣子十分嬌慷可愛。
這是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色園,畫里有微微的輕風,青翠碧綠的山河;這是一幅爛漫無比的`畫卷。有紅的白的黃的花,青的草,綠的葉,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這是一幅明麗和諧的畫面,畫里有輕快伶俐的燕子、溫柔閑適的鴛鴦,它們為春天平添了許多生趣。
杜甫《絕句》12
在收到杜甫的新居入伙請柬的邀請后,朋友們紛紛趕來,一睹杜甫新居為快。
此時正值初春時節,漫山遍野開滿了鮮花。朋友們望著眼前的美景,都不禁點頭贊許。
“這景色真美,猶如人間仙境啊!”大詩人李白感慨地說,其他朋友也紛紛表示贊同。
杜甫聞聲,連忙迎出門外,笑呵呵的說:“各位友人,請進屋喝茶吧。”一位朋友說:“不急、不急,老杜,我們不如先在屋外轉轉、欣賞美景!”杜甫聞言忙說:“行!行!”于是
一行人跟著杜甫走進了院墻邊的柳樹園。一進柳園,濃濃的綠意撲面而來。“天哪!這簡直就是人間天堂啊!”一位友人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呵呵,咱再往里走走,還有更美的景色呢!”杜甫笑著說。走了一陣,景色并無多大的變化,一位朋友似乎走煩了,說:“老杜,哪還有更美的景色呀?”“別急別急,請靜靜地聆聽。”聽了杜甫這么一說,大伙都安靜下來,繼續向柳園的深處走去。
忽然,一陣嬌嫩而又美妙的鳥鳴聲“飄”入大伙的耳際。循聲望去,只見幾只色彩絢麗的小黃鸝立在柳樹枝頭吟唱呢!“原來這就是更美的景色呀,的確很美!”朋友贊嘆道。“別急,還有、還有!”杜甫領著大伙繼續潛心漫步。
突然,湛藍而有寧靜的天空中傳來一陣噗噗的聲音,原來是一群白鷺正撲騰著翅膀飛過藍藍的天空。“真是美哪!”李白連聲贊嘆道。
此時已到正午,大伙的肚子都餓了,于是一行人在杜甫的'帶領下返回屋子,享用了一頓豐盛的飯菜。
飯后,大家去書房參觀,琳瑯滿目的書籍令人目不暇接。“咦,這兒怎么還有一幅畫?”一位朋友疑惑的問。“您仔細瞧瞧,這哪兒是畫啊?”杜甫笑著反問道。原來,那像是畫框的是一扇窗戶,而所謂的畫呢?就是窗外的美景!杜甫介紹說:“你們看遠處的連綿的青山,西邊那座高聳入云,頂上終年不化的白雪和青色的山體映襯在一起,多美啊!”“青白一色,絕!絕!”一位朋友說。
參觀完畢書房,朋友們漫步到杜甫家東側的長江一岸。遠遠望去,江面上航行著大大小小的船,有貨船、客船……還有一些船,就停泊在岸邊。“老杜啊,不如咱乘船觀看水上風光?”李白提議。
“好主意,但眼下天色已晚,大家也要回家,不如約在下次吧。”杜甫笑著答道。
臨別時,杜甫興奮不已,不由得詩興大發,提筆寫到: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寒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13
《戲為六絕句(其一)》原文: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
《戲為六絕句(其一)》參考注釋:
①庾信: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詩人。文章:泛言文學。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②凌云健筆:高超雄健的筆力。意縱橫:文思如潮,文筆揮灑自如。
③嗤點:譏笑、指責。
④前賢指庾信。后生,指“嗤點”庾信的人。畏后生:即孔子說的`“后生可畏”。但這里是諷刺話,意謂如果庾信還活著,恐怕真會覺得“后生可畏”了。
《戲為六絕句(其一)》賞析:
這組詩大約寫于寶應元年(762〕。在我國文學史上,用絕句這種體裁論詩,這是首創。杜甫在這組詩中評點作家,批評當時文人相輕的風氣,談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體會。由于他見識精確,因而不僅他的觀點深為后人認可,而且這種以詩論詩的形式也常為后人效仿。
關于這組詩的創作意圖,宋張戒《歲寒堂詩話》云:“此詩非為庾信、王、楊、盧、駱而作,乃子美自謂也。方子美在時,雖名滿天下,人猶有議論其詩者,故有‘嗤點’、‘哂未休’之句”。《杜詩鏡銓》引蔣云:“公每以庾信自比,殆亦兼遭時言之”。
組詩第一首論庾信。杜甫評庾信曾有“清新庚開府”之語,此又言“老更成”;又云“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跡五首》其一)。明楊慎《升庵詩話》云:"庾信之詩,為梁之冠絕,啟唐之先鞭。史評其詩曰綺艷,杜子美稱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綺艷、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獨子美能發其妙。余嘗合而衍之曰:綺多傷質,艷多無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詩,綺而有質,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為老成也"。
杜甫《絕句》14
[唐]杜甫
聞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將百年興,一望九江城。
水檻溫江口,茅堂石筍西。移船先主廟,洗藥浣沙溪。
設道春來好,狂風大放顛。吹花隨水去,翻卻釣魚船。
注釋
單氏編在永泰元年成都詩內。鮑氏曰:謝克莊任伯云,此詩得于慎文肅家故書中,猶是吳越錢氏時人所傳,格律高妙,其為少陵無疑。《詩說雋永》謂晁氏得吳越人寫本壯詩,如“日出東籬水”六首,乃九章。其一云“漫道春來好”云云。今按:前六首當另為一處,不必并合。
聞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將百年興,一望九江城①。
(首章,欲往荊楚而作。)
①《杜臆》:九江在洞庭。詳見九江落日注。
其二
水檻溫江口①,茅堂石筍西②。移船先主廟,洗藥浣花溪。
(次章,見成都形勝,而仍事游覽也。)
①地志:溫江,在成都西五十里。②石筍街,在成都西門外。
其三
謾道春來好,狂風太放顛。吹花隨水去,翻卻釣魚船。
(末章,見春江風急,嘆不得遠行也。《杜臆》:三首一氣轉下。)
杜甫《絕句》15
[唐]杜甫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
白帝高為三峽鎮,夔州險過百牢關。
白帝夔州各異城,蜀江楚峽混殊名。
英雄割據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群雄競起問前朝,王者無外見今朝。
比訝漁陽結怨恨,元聽舜日舊簫韶。
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
楓林橘樹丹青合,復道重樓錦繡懸。
瀼東瀼西一萬家,江北江南春冬花。
背飛鶴子遺瓊蕊,相趁鳧雛入蔣牙。
東屯稻畦一百頃,北有澗水通青苗。
晴浴狎鷗分處處,雨隨神女下朝朝。
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
長年三老長歌里,白晝攤錢高浪中。
憶昔咸陽都市合,山水之圖張賣時。
巫峽曾經寶屏見,楚宮猶對碧峰疑。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
干戈滿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涼。
閬風玄圃與蓬壺,中有高堂天下無。
借問夔州壓何處,峽門江腹擁城隅。
作品賞析: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長江滔滔東流至四川奉節,即古代的夔州,就進入了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之第一峽──瞿塘峽。此詩作于大歷初,描繪歌頌了此處的山川形勝。
東漢末劉璋據蜀,分其地為三巴,有中巴,西巴,東巴。夔州為巴東郡,在“中巴之東”。“巴東山”即大巴山,在川、陜、鄂三省邊境,詩中特指三峽兩岸連山。“巴”、“東”字在首句重復,前分后合,構成由舒緩轉急促的節拍,使人從聲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氣勢。“中巴之東巴東山”,七字皆陰平聲,更屬創格,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調,有助于氣氛渲染,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次句寫江水,“開辟”用如時間副詞,意為從開天辟地以來,自古以來。不說“自古”而說“開辟”,極見推敲。因為“自古”只能表達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而“開辟”這個動詞聯合結構的詞匯富于形象性,能引起一種動感,仿佛夔門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結果,既形容出自然的偉力,又見出其地勢的.古老和險要。
前兩句從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環境,下兩句進而更具體地描繪其山川形勝。“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東的北岸高峰頂上。這里是公孫述割據稱雄之處,也是三國時蜀漢防東吳的要沖,因它守住瞿塘峽口,足資鎮壓,所以說是“三峽鎮”。在湍急的瞿塘峽江心,舊時有滟滪堆,冬日出水,夏日沒入水中成為暗礁,所以“其間道路古來難”,不可謂不險。“百牢關”在漢中,兩岸絕壁相對而立,六十里不斷,因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來作比。下聯十四字抓住“高”、“險”特征,筆力千鈞,把“高江急峽”寫得極有氣勢。兩句分承山水,句式對仗,音韻砍截,與散行作結風味全殊。
如果我們用盛唐絕句傳統手法作對照,就會發現此詩在寫作上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傳統絕句注重音調的平仄諧調,句格的穩順;而此詩有意追求拗調,首句全用平聲字,給人以奇離突兀之感。二,傳統絕句注重風調,追求一唱三嘆之音,尾聯多取散行,一般“以第三句為主,第四句發之”(楊仲弘語),構成轉合,即使用對結,也多采取流水對;此詩用“的對”作結,類半首律詩,詩意的轉折在兩聯之間,結束的音調戛然而止。三,傳統絕句注重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純寫景的不多,而此詩兩聯皆分寫山水。純乎寫景,卻又并非無情。它通過奇突雄渾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取得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而抒情已存乎寫景之中,讀者能感到詩人對祖國奇異山川的熱愛和由衷的贊美。
【杜甫《絕句》】相關文章:
杜甫《絕句》06-21
杜甫《絕句》04-02
絕句杜甫精選10-11
杜甫《絕句》(精華)07-04
杜甫《絕句》賞析03-27
杜甫絕句翻譯04-25
杜甫絕句譯文04-25
絕句杜甫翻譯04-10
杜甫的古詩絕句01-05
杜甫《絕句》詩詞鑒賞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