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賞析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詩文解釋】
諸葛亮的大名永遠留在天地間,他的遺像清高讓人肅然起敬。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籌劃策略,萬代好像鸞鳳高翔,獨步青云。伊尹、呂尚難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揮軍隊作戰(zhàn)鎮(zhèn)定從容,讓蕭何曹參都為之失色。漢朝帝位轉(zhuǎn)移是因為運氣,諸葛亮也難以復興,但他意志堅決,因軍務繁忙而鞠躬盡瘁。
【詞語注釋】
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羽毛:指鸞鳳。
身殲:身滅。
【白話譯文】
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jié)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鸞鳳。
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
漢朝的氣運已經(jīng)衰落難以恢復,他意志堅決終因軍務繁忙殉職
【詩文賞析】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大歷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跡,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跡,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詩人贊頌了諸葛亮一生的功業(yè)和他崇高的人品及他鞠躬盡瘁的精神。全詩議論高妙,頗有情韻。層次分明,動人肺腑。
這是《詠懷古跡五首》的最末一篇。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發(fā)而為詩。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對其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這一深遠影響的論斷和贊語。這首詩,由于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吊古,故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層層推選,波濤翻卷,愈漲愈高,至尾聯(lián)蓄勢已足,突遇萬丈絕壁,瀑布而下,空谷傳響。金圣嘆把杜甫詩列為六才子之一,梁啟超稱杜甫為情圣。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垂于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讀者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峰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詩人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jié),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總領(lǐng)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shù)構(gòu)思講,它緊承首聯(lián)的進廟、瞻像,詩人看了各種文物后,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紆,屈的意思。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云,奇功偉業(yè),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個“紆”字,突出諸葛亮委屈地處在偏僻的地方,經(jīng)世懷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yè),也只不過是“雄鳳一羽”罷了。“萬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托于形,是議論中高于其他詩人之處。
詩人聯(lián)想起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膽略,如同見到了他那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贊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贊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zhèn)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這一方面是表現(xiàn)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不以事業(yè)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說:“臥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為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發(fā)之。”黃生說:這一評論,“區(qū)區(qū)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讀者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后,“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人抱恨漢朝“氣數(shù)”已終,長嘆盡管有武侯這樣稀世杰出的人物,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yè),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于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高尚品節(jié)的贊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于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吊古,所以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跡外,其余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yè),在后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蕭曹”尚不足道,那區(qū)區(qū)“三分”就更不值得掛齒。詩句寫得這樣曲折跌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這首詩通篇議論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層層蓄勢,到詩的尾聯(lián)達到高潮:“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jié)束于這里的最強音上。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shù)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詠懷古跡其五》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詠懷古跡·其五》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9-27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全文及鑒賞08-28
《詠懷古跡·其五》07-06
詠懷古跡杜甫翻譯及賞析11-02
杜甫《詠懷古跡賞析五首其三》賞析11-09
杜甫詩詞《詠懷古跡五首》的詩意賞析09-07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賞析09-22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11-01
杜甫《詠懷古跡》10-25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 其三》翻譯賞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