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杜甫《贈李白》古詩原文賞析及詩意翻譯

時間:2024-07-21 06:50:03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杜甫《贈李白》古詩原文賞析及詩意翻譯

  《贈李白》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大約寫于天寶四載(745年)杜甫游齊趙時,此時李白遭奸佞排斥、遠離京都、漫游齊魯,與杜甫幸會于山東。詩中慨嘆二人漂泊不定,學道無成。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杜甫《贈李白》古詩原文賞析及詩意翻譯,僅供參考!

杜甫《贈李白》古詩原文賞析及詩意翻譯

  贈李白

  作者:杜甫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注釋:

  1.飄蓬:草本植物,葉如柳葉,開白色小花,秋枯根撥,隨風飄蕩。故常用來比喻人的行蹤飄忽不定。時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無所歸宿,故以飄蓬為喻。

  2.未就:沒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認為煉砂成藥,服之可以延年益壽。葛洪:東晉道士,自號抱樸子,入羅浮山煉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煉丹藥,并在齊州從道士高如貴受"道箓"(一種入教儀式)。杜甫也渡黃河登王屋山訪道士華蓋君,因華蓋君已死,惆悵而歸。兩人在學道方面都無所成就,所以說"愧葛洪"。

  3.飛揚跋扈:不守常規,狂放不羈。

  翻譯:

  秋天離別時兩相顧盼,像飛蓬一樣到處飄蕩。沒有去求仙,真愧對西晉那位煉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飲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這樣意氣豪邁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為了誰?

  賞析:

  《贈李白》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寫給偉大詩人李白的兩首贈別詩。其一為五言古詩,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了對都市生活的厭惡和對隱居山林的羨慕之情;其二為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作者自嘆失意漫游,憐惜李白興致豪邁卻懷才不遇。

  天寶三載(744)四月,杜甫與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在洛陽相識,遂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省開封市、商丘市一帶),天寶四載(745),二人又同游齊趙,他們一同馳馬射獵,賦詩論文,相愛如弟兄。這年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杜甫寫了這首贈詩。詩中慨嘆二人漂泊不定,學道無成。"痛欽"二句,既是對好友的規勸,也含有自警之意,語重心長,可見二人友誼之誠摯。這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絕句。《杜詩鏡銓》引蔣弱六語:"是白一生小像。公贈白詩最多,此詩最簡,而足以盡之。"

  杜甫與李白相互敬重,交誼深厚,這首七絕《贈李白》,就是杜甫以心靈的筆觸所刻劃的一幅李白肖像。它僅僅用了二十八個字,就構成一幅生動的藝術形象,李白的風采、氣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此詩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時李白遭奸佞排斥、遠離京都、漫游齊魯,與杜甫相會。李白也在這年秋寫下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詩云:“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中流露出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與杜詩中的“秋來相顧尚飄蓬”句,可以參照。李白被賜金放還,與杜甫幸會于山東之時,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詩表面看來,似乎杜甫在規勸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樣潛心于煉丹求仙,不要痛飲狂歌、虛度時日,何必飛揚跋扈、人前稱雄,實際上,杜詩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視權貴,拂袖而去,淪落飄泊,雖盡日痛飲狂歌,然終不為統治者賞識;雖心雄萬夫,而何以稱雄?雖有濟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贊嘆之余,感慨萬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將自己的憤懣之情,訴之筆端,乃至于運用反詰的語氣,發出似在埋怨、實則不平的詢問。他的感慨既是為李白而發,也是為自己而發的。

  此詩突現了一個狂字,顯示出一個傲字。傲骨嶙峋,狂蕩不羈,這就是杜甫對于李白的寫照。在七絕《贈李白》中,正突現出狂與傲的風采、骨力、氣度,顯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精神,這正是此詩的詩眼和精髓。它不僅同杜甫歌詠李白的其他詩篇是一脈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氣質特征。

  這首七絕,沉郁有致,抑揚頓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詰口吻,把全詩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錢謙益在評注此詩時,獨注“飛揚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論,可謂獨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詩中的重要價值:“按太白性倜儻,好縱橫術。少任俠,手刃數人,故公以飛揚跋扈目之。猶云平生飛動意也。舊注俱大謬。”(《錢注杜詩》卷九)是說從新的角度和側面頌揚了李白的豪俠精神,并突出“飛揚跋扈”的飛動性。仇兆鰲注云:“飛揚,浮動之貌。跋扈,強梁之意。考《說文》:扈,尾也。跋扈,猶大魚之跳跋其尾也。”(《杜詩詳注》卷之一)此雖就字注字,就詞注詞,但在《贈李白》中,卻是用來象征李白豪放不羈的精神。

  此詩言簡意賅,韻味無窮。為了強化全詩流轉的節奏、氣勢,則以“痛飲”對“狂歌”,“飛揚”對“跋扈”;且“痛飲狂歌”與“飛揚跋扈”,“空度日”與“為誰雄”又兩兩相對。這就形成了一個飛動的氛圍,進一步突現了李白的傲岸與狂放。

  創作背景

  這首七絕《贈李白》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絕句,作于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秋季。天寶三載(744年)初夏,杜甫與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在洛陽相識,遂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省開封市、商丘市一帶)。天寶四載(745年),二人又同游齊趙,他們一同馳馬射獵,賦詩論文,親如弟兄。這年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杜甫寫了這首贈詩。當時,李白也寫下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詩云:“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中流露出李白依依惜別的深情。杜甫在乾元元年(758年)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說:“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這再次表明,李白被賜金放還,與杜甫幸會于山東之時,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在情感上便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贈李白》古詩原文賞析及詩意翻譯】相關文章:

杜甫《客至》古詩原文賞析及詩意翻譯07-21

杜甫《畫鷹》古詩原文賞析及詩意翻譯09-03

李白《贈汪倫》原文古詩翻譯賞析07-10

《贈汪倫》李白古詩原文鑒賞及詩意賞析06-23

李白《贈汪倫》原文詩意注釋賞析05-10

杜甫《贈花卿》古詩翻譯賞析03-30

杜甫《贈花卿》古詩翻譯賞析06-13

贈李白原文及賞析06-19

杜甫《飲中八仙歌》古詩原文賞析及詩意翻譯08-20

《贈孟浩然》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