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弟子規讀后感受3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受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規讀后感受3篇1
通過弟子規我知道了中國是以孝為先,孝順父母長輩,尊敬兄長。還有許多做人的道理,收獲很大。
讀了《陸績懷橘》的故事,我學會了始終把父母記掛心里,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孝順他們。讀了《木蘭從軍》的故事我學會了孝順父母,該為父母分憂的道理。讀了《煮豆燃萁》的故事我學會了兄弟姐妹之間要相互理解,互相包容的'道理。讀了《君子正冠而死》的故事我懂得了從小要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穿衣打扮要整潔,做個人見人愛的孩子........
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在以后的生活里我要嚴格要求自己,將學到的應用到平時,不斷進步,爭取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后感受3篇2
《弟子規》是我在學前班的必修課。每天早讀的15里,老師都會教我們學習《弟子規》。經過一學年的學習,我已經可以熟練的背誦《弟子規》全文,并且知道了這本書的深刻含義。
記得剛開始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我很不適應,雖然是三個字一句朗朗上口,但是每句話的意思我卻搞不明白。有一次,老師讓我給小朋友解釋一下“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的含義,我不假思索地說:“弟子回來了,剩下沒回來的人就挨訓了,罰他們笑著下樓梯,下次(回不來)要趕緊帶個信。”老師和同學聽了我的解釋后都樂的前仰后合的。老師于是又請了一個小朋友解釋,那個小朋友同樣給了大家一次開懷大笑的機會。后來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
《弟子規》不但教我如何做人,而且還教我們如何學習。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學習的時候,有時候眼在書上,嘴也在念,但是心經常飛到了別的地方,常常是學了很長時間,卻沒什么效果。自從學了這句話后,我在學習的時候盡量做到用心想、仔細看、專心讀。大大的提高了我的學習效率。以前用好幾個小時也寫不完得作業,現在只要一個來小時就可以完成了。使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做我喜歡的事情。
現在我已經上一年級了,雖然學校沒有再要求我們學習《弟子規》,但是我還是會經常誦讀《弟子規》的,更好的體會書中的含義,按照圣人的教誨去要求自己。我想這本書我會一直學下去的,他將成為我生活學習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讀后感受3篇3
《弟子規》是一本教會人做人做事的智慧書籍,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一本必讀的教育讀物,歷經數百年而不衰,足見其魅力。我相信這本經典讀物會得到無數人的喜愛,不單單是引導我們如何約束和規范我們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帶給我們做人的道理。
經典稱作為經典的重要一點就是,不管你讀多少遍,每次都會有新的理解與感悟,這也就是《弟子規》的魅力所在。朗朗上口的三言韻文,傳承了儒家思想,完美詮釋了儒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精髓,這些都是做人做事的原則。它教會人如何對待父母長輩兄弟,如何端正自己的行為,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如何做一個博愛,仁慈的人。舉例可謂面面俱到,可以說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對于作者細致全面的講解,我表示由衷的佩服。每一條行為規范都可以做一個主題展開詳述,其中我對“入則孝”中的如何孝順父母有非常強烈的認同感。這讓我想到現在社會中的一些現狀,完全背離老祖宗的傳統。面對父母的批評,做子女的就應該順從的聽取教誨,而不是貿貿然頂撞。現代人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了,想法多了,聽不進去任何說的話,包括自己的父母,他們能當面頂撞,搞的父母都不敢當面說他的不是。父母在做錯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注意方式方法的耐心勸導,始終把孝和尊重放在首位。不管什么時代,父母對子女的心永遠不會改變,他們最大的期望不是要子女大富大貴、出人頭地,而是平平安安。只有當你為人父母了,你才會理解這樣的心,養兒方知父母恩。
我讀《弟子規》,為的就是及時發現自己的行為,及時改正自己忽略的不良行為,用書中的要求規范自己,鞭笞自己,讓自己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