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范文(精選14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規讀后感 篇1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著瑯瑯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獲,很多啟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為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后,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默默地開導著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著。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著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讀后感 篇2
最近,我閱讀了中華傳統誦讀經典《弟子規》,獲益良多。這本書里面有一句話:“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凡是開口說話,誠信要占第一位,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想辦法做到;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于花言巧語的方法和欺騙手段,就更不能使用。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凡事要實實在在,不要說些不著邊際的沒有事實根據的話。這句話讓我明白了“誠信”的重要,這也讓我想起了自己做過的一件錯事。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我剛剛起床,朋友們就一起過來找我,我驚訝地問道:“你們今天為什么這么早來找我了,往日你們都是中午才有空來找我玩的呀?”小潔說:“我們今天想找你一起去種黃豆。因為我們幾個家里都沒有黃豆了,想看看你家有沒有。”我恍然大悟,趕緊進廚房去找,發現家里有些黃豆,便拿了出來給大家分。小靜說:“我們只要六顆就夠了,每人種兩顆。你一定要記得用清水泡一下黃豆,我們下午四點半再過來找你一起種,好嗎?”我開心地說:“好啊!”
送走了她們,我剛想找杯子泡黃豆,家里的.電話響了,原來是媽媽打電話回來說,讓我送點水到田里給她喝。我趕緊盛好水送去后,回來就打開電視看喜歡的節目,把泡黃豆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了。
時間不知不覺到了下午四點,當小潔、小靜她們來找我的時候,我才想起來黃豆還沒有泡。小潔生氣地說:“我們不是約定好了的嗎?你怎么能不守信用,不講誠信呢?你讓我們怎么跟你做朋友?我們不喜歡跟不講信用的人做朋友”我羞愧地說:“對不起,我沒有用心記住這件事,我以后一定好好改正,不會出現不講誠信的事了。請大家原諒我!”
經過我的真誠道歉,朋友們雖然原諒了我,但是這件事卻像警鐘一樣長鳴在我的心里。讀了《弟子規》后,我更明白了“誠信”的重要,懂得了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交往原則,懂得了“人無信而不立”的道理,它會一直成為我人生的信條和座右銘,鞭策我前行!
弟子規讀后感 篇3
在寒假里,老師讓我們通讀《弟子規》,開始我覺得沒什么意思也看不懂,后來,媽媽讓我上網看了《弟子規》電腦版說明,讓我讀一句看一句注解,慢慢得我終于明白了。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范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說。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第一部分"守孝悌"。這三個字看似很簡單,其實內容很豐富。這里包含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師長"這里指"長輩""老師"及"兄長"。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人更應該對養育我們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我們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后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結合我的生活,我發覺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夠,當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有時我明知道不對也要反駁;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我會對他們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
其次,這本書還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范。比如"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干凈整潔就可以了,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貴重、奢華,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這也是我爸爸媽媽經常教育我的,學生要以學習為主,互相攀比對我們的成長是無意義的,只有害而無利。 犯錯誤是難免的,有了錯誤要勇于承認,即使遭到斥責或打罵,也應該拿出勇氣面對。"過能改,歸于無",只有知錯,才能改錯。不能因為掩飾犯下的錯誤,就撒謊,而犯下另一個錯誤。我從小媽媽就教育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長大以后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牢記媽媽的教誨,牢記古人的尊尊教導。
"物雖小, 勿私藏,茍私藏 ,親心傷"這本書還在道德方面教育我們明辨是非的觀念。別人的東西不能占為己有,不能私動,私動是可恥的行為。我記得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曾經說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因為那不是我們自己的,如果喜歡回家跟媽媽爸爸說,我們給你買。至今這句話還印在我的腦海里,永遠不會忘記。"不如人,當自勵"、"見人善,即思齊",如果思想、學習上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應當努力下功夫趕上,以好的榜樣激勵我們自己。上學期我的數學因為不認真、馬虎,成績不理想,得100分的時候很少,于是我暗暗下決心通過努力我一定要得到提高。
這本書產生的時代畢竟是封建社會。有它的歷史局限性,我們要站在現今時代的高度評判學習這本書。有繼承,有摒棄,傳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弟子規讀后感 篇4
我有一個私人的加油站——書柜,爺爺買的《成語小故事》,爸爸送的《十萬個為什么》,媽媽獎勵的《小學生優秀作文選刊》……擺了滿滿一柜子。其中有一本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讀物——《弟子規》,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父母呼,應勿緩……”誦讀著它,我知曉了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份之道。不信,你看!
我是一名住校生,每個星期要乘坐兩趟公交車。每逢周一、周五上下班的高峰期,公交車上的.乘客就特別多。這一天放學,我仗著個小機靈的優勢擠上車,還搶到了個位置,不禁暗自慶幸:“哈哈,今天運氣真好!”
還沒等我屁股坐熱,一位挺著大肚子的阿姨艱難地上了車,她環視了一下車廂,找不到空位了,就無奈地站在了我座位旁。“長者立,幼勿坐”,阿姨比我年長,又挺著大肚子,對,我把座位讓給她!于是,我站起來扶著她:“阿姨,您坐這里!”
“謝謝,謝謝!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阿姨感激萬分,連聲道謝。她剛挪動笨拙的身體想坐下,身后的一位時髦女郎眼疾腿快,“咯噔”一下把位置搶走了。孕婦阿姨看了她一眼,皺了皺眉頭,又把身體挪開了。見此情景,我一步跨到時髦女郎面前,理直氣壯地說:“‘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我們小孩子都懂得給老弱病殘讓座,難道你不懂嗎?”其他乘客也紛紛指責,弄得那位時髦女郎無地自容,面紅耳赤地為孕婦阿姨讓出霸占去的座位……
《弟子規》,你是我成長的坐標,為我的健康成長導航;你是我無聲的良師,默默教我待人處世。
弟子規讀后感 篇5
前幾天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感觸頗多,《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自從學習了《弟子規》,我覺得自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暑假里的一天,我要和同伴去游泳,媽媽說:“今天天氣太冷了。別去!”我說:“我不!我偏要去!”結果游泳后回來我就發起燒來,媽媽急得半夜三更背著我上醫院打點滴。到了醫院,我看著汗水不斷地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心里后悔極了。這時我想起了《弟子規》中“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我明白了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也不能任意而為。如果擅作主張,就容易出錯,因而讓父母擔心,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順父母的行為。現在的我,已經不會擅自做主了,做每件事之前都會咨詢父母的意見,父母說不能做的事,我也就不會再任性了。“冬則溫,夏則清”當我讀到這句時,回想起以前一直都是父母讓我在冬天感到溫暖,在夏天讓我感到涼爽。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倒過來做,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溫暖的懷抱;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地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為我們無私的付出。漸漸長大的我們,也應該學著為父母做些什么了。
一個人如果只有才華,而沒有好的品德,就像花瓶里的花,看起來很漂亮,但因為無根,過不了幾天就枯萎了。而《弟子規》就是我們扎好德育最好的根。
我們的中華民族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弟子規》只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后我將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我相信,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我相信我以后會做的更加的完美!
弟子規讀后感 篇6
“弟子規,圣人訓,守孝第,次謹信……”每天早晨我們的教室都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這是我們入學以來早自習誦讀《弟子規》的聲音,每天我都沉浸在朗朗的背誦聲中,樂此不疲。老師說,《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每個小朋友都要用《弟子規》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我不但學會了背誦《弟子規》,還學會了唱《弟子規》的歌呢,優美的旋律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詞,聽起來很優美,我很喜歡唱這首歌。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有一次,媽媽要帶我外出學小提琴,準備好出門的時候,我還在玩學習機,媽媽說:“翔晨,快點!”我卻像沒聽見一樣,還在那里磨蹭。媽媽急了,大聲說:“父母呼,應勿緩。”我聽見后趕緊關掉學習機,不好意思地跟媽媽出門了。心里想:哈哈,媽媽也會背《弟子規》。
還有一次,我和同桌在班級的過道上撿到了一塊漂亮的橡皮,我的`同桌特別喜歡那個公主的圖案,于是她對我說:“不要告訴老師,咱們倆一起用,行嗎?”我突然想起《弟子規》里的一句話“物雖小,勿私藏”,我連忙擺手說:“不行!不行!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要,那樣是不文明的,應該把橡皮交給老師,請老師幫助找到失主。”同桌聽我這樣一說,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現在我已經把《弟子規》背得滾瓜爛熟了,我時刻用《弟子規》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當我挑食的時候,我會很自然地想起那句“對飲食,勿揀擇”;當我挑剔穿著的時候,我不由自之地想起那句“衣貴潔,不貴華”;當我和媽媽頂嘴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父母教,須靜聽”。
感謝《弟子規》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規》中圣人的訓誡將會伴我成長,讓我受益終生!
弟子規讀后感 篇7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思想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它所創造的輝煌文明史,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無法可比的。曾經,這個歷盡滄桑的中華民族的一些優秀古典文化思想漸漸地被人們遺忘。而現在,這些古典文集被人們重視起來。我們實驗小學就特別注重經典的誦讀及背誦,諸如:《三字經》、《弟子規》……對我而言,其中《弟子規》對我的受益最大。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儒家思想的重要兒童啟蒙讀本,它雖沒有《詩經》、《論語》那樣的'氣勢磅礴,也沒有《三字經》那樣歷史悠久,卻包容了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從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行為規范,教育孩子們懂規矩、守規矩。
當我讀完這本《弟子規》的書后,我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要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要有禮貌,遵老愛幼,守信用。特別是當我了解到(入則孝)里面“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時,對我的受益很深。“百事孝為先”。孝順父母、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我們這些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小孩子們更是認為,父母愛我們就理應去孝敬父母。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去想過,如果父母不愛我們,是不是還要去孝敬他們呢?讀了弟子規后我才知道,父母所說的、做的都是為我們好,都要聽從他們的教誨,不管他們愛不愛我,我都要真心地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并撫養我長大。弟子規里還教了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的道理等等。
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的岔道,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中國經典詩文,因為它聚集了許多成功人士的經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今后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
弟子規讀后感 篇8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比如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以下是我閱讀后的點滴體會。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圣人的學生。“規”是什么意思?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 “長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長輩先嘗。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著太陽轉。
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并提高自己的修養。
弟子規讀后感 篇9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弟子規》,接過書,我就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凡出言,信為先”。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關于曾子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馬上要去殺豬。他的妻子說:“我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你居然信以為真了。”曾子說:“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曾子為了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讓孩子懂得誠信的`道理,可見誠信是多么重要。
所以,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宋慶齡小的時候,折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折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里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后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秀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后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讓我們從我做起,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 篇10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以后,我就愛上了它。因為它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孟母斷機教子”這個故事里的孟母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讀書就像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隨意逃學就像剪斷一塊布一樣前功盡棄。“惜時”故事里的董遇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時間就像金錢,時間就是生命,要抓緊一切的時間努力學習,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要在讀書的年齡努力讀書,發憤圖強。“信守諾言”里的趙柔告訴我們不能因為有利可圖就拋棄信用。
孝順、誠實守信、珍惜時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父母生我養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心血,因此我們長大后也要孝順他們。“你培我長大,我伴你變老”愛是永恒不變的。父母年老時,我要多多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有一次我借了同學的一本書回家看,并約定好星期日歸還。周日到了,但是那天卻下大雨,雨不停地下,我心里可著急了,生怕還不了書給同學。媽媽看見我坐立不安的樣子就問:“怎么了?”我把借書的'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我們做人要誠實守信,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要盡力去完成。”聽了媽媽的話,我拿起書和雨傘往同學家跑去,最后書按時還給了同學。回到家媽媽雖然看見我衣服褲子濕了,但是卻表揚了我,我心里很開心。
這本書還有很多有意的內容吸引我不停地閱讀和反思。里面的許多故事都讓我記憶深刻。以后我要以這本書作為我做人做事的準則,不斷地鞭策自己,努力成為長大后對國家和社會有奉獻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 篇11
暑假里,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因為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平時說話時要謹慎,不要隨意亂說,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再次,和他人相處時要平等待人,有愛心,與品德好的人交朋友,并學習他的優點和長處。最后,在做到了以上這些后,就可以認真學習書本上的科學文化知識了。以前我也明白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但沒有把它們系統化。原來“弟子”也有“規”啊!
讀《弟子規》,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句話:一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一句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的意思是: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恭敬敬的將父母的話聽到心里。當我們犯了錯,父母責備時,我們應當順從的聽父母的教誨并且承擔自己所犯下的過失,不可以頂撞父母,使他們傷心。以前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雖然也知道這方面的道理,但就是做不到,經常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我今后堅決要改正,做個聽父母話的好孩子。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疼愛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那是極其自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如果父母討厭子女,子女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是有賢德的體現呀!這方面在以前我還真做不到。以前只要父母一批評自己,哪怕是自己錯了,心里也會想:父母現在對我不好,長大后我也不對父母好。看來我是大錯而特錯了,今后我一定改正,做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
這就是我初讀《弟子規》后學到的道理和感想,寫出來與大家共同交流。
弟子規讀后感 篇12
上二年級的時候,李開始教我們學習《弟子規》。我通過一遍一遍的吟誦,漸漸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弟子規》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通過的詳解,我知道這些淺顯易懂的道理中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
學習《弟子規》最困難的就是背誦了,老師讓我們反復讀,直到理解,熟記于心。可是,我總有背不會的時候,這時總是陪伴在我的身邊,讓我體會到溫暖的愛。記的有一次,我在背誦“事雖小,勿擅為”的時候怎么也背不下來。這時爸爸看見了就對我說:“我來和你一起背吧!”爸爸自告奮勇的說:“我先背。”說著就背了起來:“事雖大!”“停,不是事雖大而是事雖小。”我打斷了爸爸的背誦。“對!事雖小,不擅為”“不對,不是事雖小。不擅為,而是事雖小,勿擅為”我又一次打斷了爸爸的話。這里我發現我已經把這句話記在心里了,原來爸爸通過背錯來教我背會《弟子規》的。
還記得有一次,當我背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我想起了一件事情,一天,我正在專心的看書,正看到精彩處時忽然聽到叫我下樓去買兩袋鹽,我裝作沒聽見繼續看書,“寶,家里沒鹽了,幫媽去買兩袋鹽。”我說:“你自個去買吧!我正忙著呢!”氣匈匈的'走來;一把搶過書說“給我背一遍《弟子規》,《弟子規》你白學了。”說著,把書給我收了,然后去做飯,邊走邊說:“你今天不去買鹽,我們就做一頓無鹽飯。”我只好下樓買了兩袋鹽,提回來。今天想起來,我想對媽媽說聲“對不起”。
自古以來,“父母命,行勿懶”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可我卻是怎么做的呢?學習弟子規讓我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如何做人。今后,我一定要體貼父母,孝順父母,做個懂孝順、知感恩的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 篇13
我很喜歡讀書但是《弟子規》是我的最愛,學習了《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顯圣鏡,可以顯現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德行。《弟子規》同時也是照妖鏡,對照一下看你是否做到《弟子規》哪些,假如沒有做到那就“有則改,無加警”。“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人指路”,誰是名人?我們的老祖宗呀也就是古圣先賢,《弟子規》就是古圣先賢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人生中的131件事情,每件事情都意味著一個人生的哲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按照《弟子規》所說的來做人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幸福快樂的。
《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于時時刻刻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境,要有舍得的精神,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范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說《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弟子規》熏陶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有感恩的心,才會有愛人的心。知恩才能報恩“,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那么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生活在感恩和愛的世界里,就能時時品嘗幸福的感覺。
蔡禮旭老師說,有愛的地方就有家,有感恩的地方就有家。把愛和感恩帶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學會愛學會感恩和諧就在你我身邊,愿我們用《弟子規》攜手共同營建一個和諧幸福的家。
弟子規讀后感 篇14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作為總綱,資料也是圍繞這幾部分來寫。意思是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兄弟和睦、與人交流言行慎重和與人交往誠信為先,要對任何人都熱情友好,要親近仁者。《弟子規》還提倡要懂得所有道德與禮儀后才能夠學知識。
“百善孝為先。”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當然要擺在第一位。所以,《弟子規》開篇就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24個字,四次出現“父母”這兩個字,可見“父母”在古人心中的位置。這些規矩,看似簡單,很容易做到,可是我們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呢?
《弟子規》教育我們要注重與人交流的態度,要廣交朋友,也要多學知識。有一句俗話叫:禮交天下友。《弟子規》里講了很多關于禮儀的知識,告訴大家做事應當謹慎細致。出門在外時,要與他人和睦相處,不可隨意出賣、誹謗別人。可見古人是多么講究禮儀。現代社會,在家里也好,也社會上也好,和人交流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善于和不一樣的人進行良好的溝通,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與人交往的'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要誠信,這是對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平時要多親近比自己優秀的人,并學習知識,可謂知書達禮。
《弟子規》這部經典告訴我們許多文化禮儀,所以才會流傳至今。就如錢文忠教授所說:“學習弟子規,將文化落地為禮貌。”我們必須要好好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讓國學經典國伴隨我們成長,將優良的文化傳統代代傳承。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后感作文-弟子規讀后感范文10-22
《弟子規》09-22
對《弟子規》的理解08-13
《弟子規》的啟示03-25
傳統弟子規09-05
《弟子規》心得07-24
弟子規心得07-30
《弟子規》教案07-15
弟子規說課稿06-02
《弟子規》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