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讀后感范文(通用20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的讀后感 1
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叫你,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命,應勿懶: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父母責,須順承: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育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爸爸媽媽生氣。
從這段話中我知道了:父母讓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父母的話去做,不要不聽爸爸媽媽的建議,也不要懶洋洋的去做,要很快的去執行命令。做一名聽話的好孩子。
《弟子規》的讀后感 2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十二個字: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這四句,這四句話的`意思是:當你在路上遇到長輩時,要馬上向長輩打招呼、敬禮。當你要向長輩問問題,但長輩正在跟別人講話或思考等時候,我們就要在旁邊等待。這四句話也讓我改變了許多。以前,我要問老師一個問題,當時,老師正在和其他老師講話,我總會叫道:“老師老師!”直到老師聽到為止。但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比如:當我要去找王老師問問題的時候,老師正在和家長講話,我就在旁邊慢慢的等待著老師。
《弟子規》好似是一塊魔鏡,找出了我自生的缺點。
《弟子規》的讀后感 3
我學《弟子規》《弟子規》中有兩句話:“父母呼,應勿緩”。意思是,爸爸媽媽叫喚我們的時候應該及時回答。可是,每當爸爸媽媽回到家叫我“優優,優優”時,我往往只顧自己做作業、玩玩具,并沒有立即回答。爸爸媽媽說,他們很無奈。
學了《弟子規》后,我努力做到及時回答。有時,還幫他們拿拖鞋呢!有一次媽媽喊我,我還沖上去擁抱、親吻了媽媽呢!(還有一點小小的原因,媽媽手里還拿著我最愛吃的草莓。)
現在,爸爸媽媽漸漸忘記了“無奈”是什么感覺了。
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
《弟子規》的讀后感 4
這學期孫老師布置我們每天讀《弟子規》這本書,這本書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比如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告訴我父母教育我的時候應該聽父母的話。想到平時我犯錯誤的.時候,常常和媽媽頂嘴,惹媽媽生氣,真是不應該。
比如說“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這句話告訴我不應該拿別人的東西。有時媽媽的零錢放在桌子上,沒經過媽媽的同意我就把錢用了,以后不能這樣做了。
書里還有很多道理,我覺得自己做的應該像書里說的一樣,爭取越來越棒。
《弟子規》的讀后感 5
這一陣子,我們一直都在背《弟子規》。里面有不少的真理,簡直可以說是經典之作,但是再偉大的東西也有不對的地方。
我認為它里面有很大部分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如: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這里,前兩個可以說是正常的,應該的。可是,最不怎么樣的就是:過猶待,百步余。大家都知道,當今社會,節奏比較快,時間非常寶貴,但“弟子規”就有這個問題:路上看到老年人必須看著他走遠,而且必須看年長的.人消失在地平線上,才可以行動。這么一來不就亂了嗎!我不管古代生活是怎么一回事,但我絕對知道:這樣的規則在現代世界,就是不適用。可我還要記住一點,這只是它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也……還可以……。
《弟子規》的讀后感 6
小的時候,我非常不懂事。現在,我知道什么叫做懂事。因為除了虛心聽取老師的教導,我還在一年級起就學習了《弟子規》。還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去別人家的時候,我看見了一直喜歡的游戲卡,我就忍不住偷偷拿走了。藏在了我家的院子里。第二天媽媽看見了。媽媽說:“你為什么拿人家的東西?趕快還給人家。偷拿人家的東西是很丟人的`事情!再這樣媽媽就要教訓你了!”從此我決定要改正不拿別人的東西的缺點,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現在我已經知道了什么“事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我不能再丟自己的人,丟媽媽的臉。
《弟子規》的讀后感 7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每天的清晨,這種瑯瑯的讀書聲總能在校園的上空回蕩。這個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全校師生共讀《弟子規》的活動。每天早上,當美麗的朝陽把光輝盡情地灑向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學校的音樂也隨之響起。這時,同學們個個捧起國學誦本,跟著音樂專心致志地大聲誦讀《弟子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樣日復一日地誦讀,漸漸地,我感悟到了許多道理,學會了做人的根本,也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缺點,并下定決心把這些壞習慣改正過來。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孝從古流傳至今,可是,我們這一代人卻因為父母的溺愛、呵護,忘記了孝。
《弟子規》中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媽媽叫我幫忙做一些事時,我總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愿,媽媽叫我動作快點,我還是拖拖拉拉;練琴的時候,媽媽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卻是置若罔聞,還覺得很煩;犯錯時,媽媽責備我,我還經常頂嘴,直到衣架在媽媽手中時,我才害怕。想想過去的自己,真是覺得非常慚愧。自從學了《弟子規》之后,我經常用里面的話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現在,媽媽叫我,我就會趕緊到媽媽身旁,并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媽媽教導的時候,我不敢再頂嘴了,而是低頭反省,虛心接受。我的這一改變也讓我嘗到了甜頭,不但媽媽說我懂事了,變孝順了,而且自己的各項學習也進步了許多,這可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啊!《弟子規》中還說“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可以前的我呢?吃飯的時候,老是很慢,有時還會挑食,食量總是不多。可是,如果有一天太餓,吃了很多還覺得不飽,再吃,到了最后,感覺肚子多快要撐破了!以前的我很瘦,還經常生病。去年,我就是因為生病,所以“藝術節”的很多活動都不能參加。現在,我不斷地改變自己不好的飲食習慣,努力做到《弟子規》里面的要求。漸漸地,我的身體變健康了,今年還在“校運會”上獲獎了,真得感恩《弟子規》!從《弟子規》中我學會了感恩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等許多做人的道理。
心情不好或者脾氣暴躁的時候,我會想一想《弟子規》,心里自然而然就平靜了許多。《弟子規》雖只是一本幾百個字的小本子,卻有著神奇的力量,是我的良師益友,更是我人生的指明燈。
《弟子規》的讀后感 8
這個假期我讀了《弟子規》,它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要與德性好的人打交道,遠離那些品行差的人。
父母生病時,要日夜守護在身邊,湯藥要自己先嘗,然后再讓父母喝。如果自己外出工作,一定要稟告父母,回來時也要和父母打招呼,以免父母牽掛。
它讓我明白了細心是由專心和認真組成的。取得好成績也不能驕傲,要繼續努力,才能再次取得好成績。
弟子規雖然是一本并不起眼的.小書。,但是它卻包含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我們應該好好讀這本書,不要辜負作者的一苦心。
《弟子規》的讀后感 9
借人物,準時還,人借物,有物慳。這句話是中華民族的國學經典。它的意思是:借別人的東西,肯定要準時還給別人,這樣別人才會再借給你東西。
明朝的宋濂就是這樣的。宋濂從小就喜愛讀書,家里很窮,買不起書。他就問別人借,無數富人都不肯把書借給別人。有一年冬天,宋濂借到了一個富人家的書,約好十天內償還。他一到家就開場抄,可天氣嚴寒,手指都伸不開,墨汁也快結冰了,宋濂還是埋頭抄寫,最終在第十天晚上抄完了,外面下著大雪,他一頭扎進風雪中去還書,富人感動了,同意宋濂隨時借他家的書。
讀完這個故事,我也被宋濂的精神感動了,要完好地抄一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太難了,想想自己,教師每天留的'作業有時都寫不好。還有宋濂老實守信的品質也深深地感動了我。以后,我肯定向宋濂學習,做一個老實守信的人。
《弟子規》的讀后感 10
暑假開始了,媽媽讓我每天晚上讀一本書,書名叫《弟子規》。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各個方面給我們指導和教育,雖然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和文字不是太懂,通過經常的閱讀和爸爸媽媽的指導和講解,我也懂得了許多。
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么叫愛,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寬容,什么叫友誼。回想以前爸爸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學校老師教育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真是太好了,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了,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回報老師和家長,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
總之,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的學習成績和行為品德會有很大的提高。
《弟子規》的讀后感 11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弟子規》是千古流傳的兒童啟蒙讀物,它蘊含了種種做人的道理:孝、敬、恭、勤、信,等等。讓我感受很深、印象深刻的地方很多很多。
“入則孝,出則弟”,尊敬父母兄長,尊敬長輩。兄弟和睦,家庭才能和睦。不要把財物看得很重,也不要去管那些流言蜚語。要向舜帝學習,不管長輩多么不喜歡我,也都要更加孝敬長輩。
“謹而信”,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切禍源,始于嘴下”,管好自己的嘴,收起好奇心,做事、說話,行為都需要謹慎。養成良好的'習慣,成就更好的未來。
做一個好人、一個受人愛戴的人,首先就要守信。古人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到就要做到,當然,也要“事非宜,勿輕諾”,不然就會“茍輕諾,進退錯”。
我也要向《弟子規》中的圣人、賢人學習,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謹慎守信的人。
《弟子規》的讀后感 12
學校的讀書節給了我一個接觸《弟子規》的機會。看完之后,我不禁佩服李玉秀能寫出這樣一本圣明的書。原來有同學說是因為玉秀和玉秀的發音一樣,所以學校要求我們背誦。事實上,學校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為它包含了我們一生需要做的`事情。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
“父母呼,不要慢;父母生活,不要懶惰;父母教,一定要聽;父母責任,一定要順從。”
我們要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百善孝為先。也許此刻的孩子早已不能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例如,在家里,當父母打電話給我們時,他們應該立即回答,不要慢慢同意;父母要求我們做事,我們應該迅速行動,不能拖延,或者不在乎,不愿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我們,應該恭敬地聽,不能隨意打斷他們,聽心;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怪,應該服從他們,承擔錯誤,不能反駁他們,讓他們悲傷。
《弟子規》的讀后感 13
一年級上學期,趙老師教我們背誦弟子規則。老師教我們閱讀和背誦弟子規則,并向我們解釋意義和真相,這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和真相。
父母呼,不要慢,父母生活,不要懶,父母教,必須聽,父母責,必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這一段告訴我父母給我打電話的時候,要馬上回答,不慢; 當我父母讓我做事時,我應該馬上做。我不能拖延懶惰的時間。父母努力撫養孩子。作為孩子,他們也應該照顧父母。冬天,他們應該有一張溫暖的`床休息,夏天,他們應該放松和涼爽。早上問問父母,晚上給他們鋪被子,為父母睡覺。
我生來就是一個只會哭的孩子。我的父母必須照顧我的牛奶和尿液。我一天一天地撫養我,教育我,培養我,讓我快樂,讓我快樂。現在,我的父母帶我去上學了。他們工作很累,但也給我最喜歡的食物,洗衣服,檢查作業。
這一切都是爸爸媽媽給我的,我要孝敬爸爸媽媽,聽爸爸媽媽的話。
《弟子規》的讀后感 14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
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弟子規》的讀后感 15
讀過《弟子規》的"冬則溫,夏則;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后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講一個"孝"字。我們要好好陷阱我們父母。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要隨時查看父母的衣、食、住、行是否合理,不能讓父母擔心。既然古人都懂得,以"孝"為先,說什么也不讓自我父母受罪,如果看到自我的父母受罪,而幫不上忙的話,就會十分心痛。我們也應當向他們學習,畢竟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最親的.人,不論他們對我們多不好,我們也要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孝敬我們的父母。我們英愛像古人一樣關心父母、愛護父母、孝敬父母、照顧父母。
我們應當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從心底里感激,一輩子為了子女幸福的每位父母。是他們給予我們一生的光明,我們應當孝敬他們,尊重他們啊!
《弟子規》的讀后感 16
我每天認真閱讀《弟子規》卻發覺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復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全部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如今我得好好整理整理,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經常遺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知媽媽,我回到家里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后,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不安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了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肯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善的好孩子。
《弟子規》的讀后感 17
《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體現了一個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告訴了我們青少年時代該干的事,本書有許多小故事,都寓意深刻,令人終身難忘,啟發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缺點與優點。
讀《弟子規》中,讓我有難忘的一句話是: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他的典故是管寧與朋友讀書時朋友三心二意,不認真讀書,出外面亂逛,管寧割斷了席子與他絕交,對他說:我不與你這三心二意之人坐一張席子。說完,管寧認真讀書,不再理朋友了。其他故事也很吸引人,也深刻的教育了我們。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偉大的道德思想,包括尊敬長輩,尊老愛幼等等,我覺得啟發很很大。這就是我讀《弟子規》的讀后感。
《弟子規》的讀后感 18
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時應該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用父母。父母叫你做事要利索的去做,不要去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是對我們好,應該恭敬地傾聽。做錯事了,長輩教導我們時應虛心接受,不能狡辯。不能讓父母傷心生氣。看到這兒我心里非常內疚,以前爸媽叫我我都不聽,只顧玩,媽媽讓我做事,我都叫姐姐去做,嗯,都把爸爸媽媽的話當耳邊風,每當他們教我做人處事時,都不當回事,每當他們說我時,我都會頂嘴。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不懂事。從此以后我要改掉這些毛病,決不犯錯,聽從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個好孩子。
《弟子規》的讀后感 19
學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藥湯,我們應該先嘗一嘗。還要不分晝夜的在病床旁服侍兵種的父母,一刻也不能離開。“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明確的提出請求,以征得別人的同意。倘若不征求別人的意見就去使用別人的物品,這樣的行為就是偷竊。借用別人的'東西,用完了要及時歸還,這樣以后要是有什么急需,再次借用的話就不難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倍皆要。”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對于讀書來說這三點都很重要。當然,《弟子規》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親愛的同學們,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加入到誦讀國學經典的活動中來,讓我們把經典傳承下去。
《弟子規》的讀后感 20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對國學的教育就非常重視,在日常學習中老師教我們研讀了《弟子規》、《三字經》,其中的育人警句至今讓我歷歷在目。
如《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不僅讓我們懂得尊敬父母,更讓我們明白了做人、處事的道理。父母平時的教導是為了我們更好的成長,我們應該恭敬地聆聽。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父母的'責備教誡,更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因為父母的責備大部分都是出自于關心,所以即使是父母說錯了,我們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頂嘴,有則改之,無則加冕。
通過學習國學,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良苦用心。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孝順父母,學會感恩老師、學校,用自已得所學回報學校、回報社會!
【《弟子規》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后感作文-弟子規讀后感范文03-28
《弟子規》03-27
《弟子規》教案01-02
弟子規心得11-22
《弟子規》教案07-15
弟子規的感悟12-13
弟子規的故事03-13
國學經典弟子規03-25
《弟子規》鑒賞07-07
弟子規內容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