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淺談《弟子規》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但要教書,還要教會學生如何說話,讓他們了解口才也是一門藝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哲理。《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書中說,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要言行嚴謹、講究誠信。弟子規,圣人訓,首孝俤,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弟子規教育學生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已,莫閑管。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開口說話,態度要誠懇,要講信用,絕對不可以欺騙別人,否則就會失信于人,也就是說,說過的話要算話,要說到做到,吉訓就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另外,為達目的花言巧語也是絕對不可以的。其次,講話要適可而止,不要口若懸河,要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另外講話要恰當在理,分清場合,實事求是,不可歪曲事實,否則,后患無窮。不說尖酸刻薄、下流污穢的言語,做到有禮有節。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文明禮儀時刻牢記在心。另外,辦不到的事或不適宜的事兒不能輕易允諾別人,假如不經考慮,允諾了別人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沒有親眼見到的或不確定的事情不要輕易傳出去。
最后,講話要穩重舒緩,咬字吐詞要清楚,態度要誠懇,不可以講得太快,容易引起對方誤會,講得含糊不清,有時也會誤了事。還有教育學生不說別人閑話,更不和別人一起說長道短。在別人當面說自己的過失時不要發怒生氣,聽見恭維的話就感到不安,聽見別人的指責反而高興,這樣良師益友就會漸漸接近自己。有時教師的身傳比言教更重要,我們教育學生友善的語言可以建立起美好的友誼,而我們偶爾說出的激烈的言辭則可以無情地傷害學生的感情。實踐證明:一個在學習方面表現良好而經常得到老師贊賞的學生,要比經常受到批評的學生能更快地學會東西。這個事實說明,我們采取批評的方法并不能讓別人產生永久性的改變,相反,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偉大的心理學家席勤說過:“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同樣我們也非常害怕別人對自己的指責。”批評是毫無作用的,因為激烈的言辭、諷刺、挖苦的語言會使學生對你增加一層防御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辯護,同時,批評也是危險的,它傷害一個人自尊心,并激起他的反抗,而批評所引起的嫉恨會令學生對你敬而遠之,會傷害師生之間的感情,同時所指責的事情也不會有任何改善。
我們培養學生的同時,要多對他們的自尊心進行關注,所以有機會別忘了用真誠的話語去贊賞學生,這是生活中最美的插曲,因為那些溫暖的話語會永遠留在人們的內心深處。
美國哲學家杜威教授說: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沖動就是“顯要感”,也就是表現欲,這種表現欲有時也通過學生的語言來表達出來。我們的班長,自稱“凱撒”,當教到“chife”(長官)這個單詞時,他突然大聲說“這就是我”,我就是這個班的“chife”,這個孩子就表現出強烈的表現欲和顯要感。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教師要善于通過學生的語言把握學生的心理,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教會學生學會說話。其次,我們還要重視學生的口才的培養。另外,培養學生的口才與說話技巧,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口才和說話技巧,用自己的魅力口才去征服學生。我們要教育學生說話不但要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還要把握說話的技巧,語調語速,才能更完美地表達明確的目的。善于言談的人,可以借助自己口才的優勢贏得領導的器重,同事的欽佩,可以為廣交朋友,拓寬事業打下一份堅實的基礎,不斷地創造成功的機遇。而拙于言談的人,往往抓不住屬于自己的機會,因而抱憾終生。所以,現代社會的種種機遇,要造你的口才來開拓;個人生活中的種種成功,要靠你的口才來促成。
培養學生的口才,關鍵在于培訓學生的心理素質,首先要下意識地擴大自己的心理開設區域、坦誠、敢于和樂于表現真實的自我,不要擔心自己的弱點會暴露,并通過人際關系這面鏡子來檢驗和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許多學生很善于說話卻不敢說話。只有既敢說話又善于說話,才會錦上添花,產生良好的口才效果。很多人都有這樣的一種表現,當面對很多人上臺講話時,就覺得很緊張害怕,由于過度緊張導致,精力不集中,甚至會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要說的是什么。所以,要想泰然自若地依照邏輯次序侃侃而談,必須找出膽怯的根源,克服心理障礙。當眾說話是一個不確定因素,你不確定聽眾的反應,所以才會產生焦慮和恐懼,只有練習、練習再練習,抓住每一次當眾講話的機會,積極參加演講,當學生發現演講成功的快樂后,就會發現當眾說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可以讓學生試試豁出去的心理,那樣會讓學生更自信,通常人們在講話之前,都會顧慮重重,這種狀態很可能在開講前便抹殺了信心,所以開始講話之前,尤其重要的是注意力集中精神聽聽別的講話者在說什么轉移注意力,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能夠在公眾場合自如說話的,都要經歷一個艱難的“第一次”。大不了豁出去了的想法會你的心態更淡定,講話會更自如。
新課標要求我們改變思想,提升理念,提高組織和教學能力,我們必須整裝待發,把全部的熱情投身于這項改革中去,讓我們的教學更上一層樓。為了迎接挑戰,充分地了解和挖掘新教材的內涵,我決定一步一個腳印的進行實踐和總結,不斷吸取經驗教訓,在教學中善于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實踐能力和創新的意識建立多元的開放的評價體系。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筆耕舍播,在教學園地中結出桃花滿天下的豐碩果實。
拓展閱讀:讀《弟子規》,做好“弟子”
中華民族經典教育讀本《弟子規》,它宣揚以儒家禮義為核心的圣賢之道,指導我們行動,幫助我們實現幸福人生。近年來,社會上掀起了學習國學經典的熱潮,與《弟子規》的最早編著者李毓秀同為山西河東人的李安綱教授,懷著一顆至誠至愛的學者之心重新編寫了這本書。李安綱教授認為,《弟子規》高度概括、展示了人類個體進入社會所必須裝備的道德體系和智慧武器,并且可以身體力行,行之有效。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孝、悌、謹、信、愛、親,文,這七點是孔子教育學生的要義,更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網上流傳這樣一句話:父母想念兒女就像流水一樣,一直在流;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風吹樹葉,風吹一下,樹葉就動一下,風不吹,樹葉就不動。這樣的描述透露出當代人對人倫關系的的憂心忡忡。難道我們不應該把對父母的敬與愛注入我們的整個生命,讓它如流水般綿長?讀《弟子規》,幸福人生從“孝”開始。
李安綱教授編寫的、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弟子規》,是一本薄薄的小書,但李教授不僅將原文加以注音,設“句解”闡釋每條規矩的意義,每一篇后設“篇講”論說全篇大義,還將三字規矩翻譯成七句白話,幾乎把每條規矩的出處都做了明確標注。這是一項繁瑣的工作,但對初讀這本書的讀者十分有益。這也是該書的一大亮點。
人們知道《弟子規》是清朝人編著的,便以為書中都是滿人的規矩。實際上,《弟子規》中幾乎每一條規矩都源遠流長,早自先秦的《易經》《論語》,近自清朝的《宋元學案》《傳家寶》,所有的規矩都是數千年來老祖宗的經驗。可以說,《弟子規》是顛撲不破的人生大智慧。
何為弟子?有人認為,“弟子”是相對于“師傅”而言,即“學生”這一社會角色,那么《弟子規》就是“學生”應該學習的規矩,這種理解未免有些片面。也有人把“弟子”放在整個社會環境中,認為“弟子”就是社會成員,《弟子規》就是人人須遵之規,這種說法對“弟子”的概念有了更廣泛的理解,但卻過于籠統。李安綱教授的《弟子規》不僅對“弟子”的概念做了深入分析,還闡明了“弟子”的社會關系,這是該書的突破點。李教授認為,“弟子”包含“為弟為子為弟子”三個概念,即弟弟、兒子和弟子,其中涵蓋了弟弟跟哥哥、兒子跟父親和弟子跟老師三種關系,這也是基本的社會關系――我們在社會中至少扮演著“弟弟”“兒子”或“弟子”中的一種角色。作為“弟子”,要時刻謹記老師的教導;作為“兒子”,要終生孝敬父母;作為“弟弟”,在家要愛戴兄長,到了社會要用悌道與四海的兄弟相處。因此,《弟子規》就是對社會中的我們的規勸和告誡,其重要性顯而易見。
李教授在解讀《弟子規》時,談古論今,不僅講述了規矩的背景故事,還列舉了發生在當下的事件加以解釋,這是該書的創新點。“冬則溫,夏則。晨則省,昏則定”,這是孝敬父母應該做到的。該書不僅引用了“黃香扇枕溫席”和“周文王給父親請安”的故事,還講述了現在社會一對經商的母子學習了《弟子規》,兒子為母親洗腳的感人故事。這讓我想起一則曾感動過無數人的公益廣告:小男孩看著勞累了一天的母親每天為奶奶洗腳,也端來滿滿一盆水,用稚嫩的聲音對母親說:“媽媽,洗腳!”孝,出自天性,不是矯揉造作。
這本小書蘊含著大學問、大智慧。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弟子規》應是我們每個人的枕邊書,需常讀之,時習之,深悟之。
【淺談《弟子規》】相關文章:
淺談對弟子規的認識08-21
淺談幼兒學習《弟子規》的好處06-29
淺談弟子規的中國文化10-03
淺談《弟子規》在班級管理中的可行性05-18
淺談《弟子規》對國學教育中德育的現實啟示06-30
淺談《弟子規》與班主任的管理工作08-05
淺談《弟子規》在學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04-10
弟子規|《弟子規》創造的奇跡06-30
《弟子規》讀后感淺談11-08
《弟子規》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