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弟子規》讀后感1000字(通用37篇)
引導語:《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弟子規》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讀后感1000字2篇
《弟子規》讀后感1000字【一】
《弟子規》這本書是青少年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若能恭敬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的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應該多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感覺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回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也沒有對他們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依百順,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我們覺得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怪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認為,一方面,作為子女,就應按照《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去做,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作為孩子的父母,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味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的最大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 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非常深,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老師布置做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愿意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老師請教,含糊了事。這幾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學習的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老師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后,我終于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學習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時時刻刻用這本書鞭策自己,并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其實我覺得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我們處處在感恩,我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責罰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智慧。感恩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恩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
就讓我懷著一顆恭敬的心寫完這篇文章吧,抬頭看看,《弟子規》散發的璀璨光芒照亮了前方。
《弟子規》讀后感1000字【二】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http://m.isangil.net/wenxue/)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知識拓展]
弟子規·入則孝
作者:李毓秀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譯文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緩慢答應。父母交待事情,要趕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 ,應恭敬聆聽。父母責備教訓時,應恭順地虛心接受。
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冬天寒冷時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睡前為父母鋪床扇涼。早晨起床,應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晚上伺候父母安睡 。
外出時,須告訴父母去處,回家以后,也要當面稟報父母,讓他們心安。平常起居作息,要保持規律,做事有規矩,不任意改變世代相沿的事業。
縱然是小事,也不能擅自做主,不稟告父。如果任性而為,就有損于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的行為。
公物雖小,也不可私自收起站為己有。如果這樣,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做子女的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厭惡的事情,要小心謹慎去除。
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之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要注重自己的品格修養,不可以做出有違道德的事情,讓父母蒙羞。
當父母喜愛我們時,孝順不難做到;當父母不喜歡我們時,或者管教過于嚴厲時,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反省自己,體會父母心意,努力改過并做得更好,這樣的孝順才最為難能可貴。
父母有過錯,應規勸使之改正。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需柔和,和顏悅色。
如果父母不聽規勸,尋適當時機再繼續勸導;若父母仍不接受,我們要痛哭流涕,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到責打也不怨悔。
父母生病時,子女應盡心照顧親嘗湯藥,(一旦病情沉重)要晝夜服侍,不離病床。
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守孝期間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并戒絕酒肉。
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拜時要誠心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樣的恭敬。
【《弟子規》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后感作文-弟子規讀后感范文03-28
《弟子規》03-27
弟子規全文01-20
《弟子規》原文08-08
弟子規標語12-28
《弟子規》心得01-10
弟子規說課稿06-02
弟子規內容08-28
弟子規注釋12-17
弟子規「謹」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