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原文及注釋
蝶戀花原文及注釋1
蝶戀花原文:
援可逾。
既望之夕,張因梯樹而逾焉。
達于西廂則戶半開矣。
無幾紅娘復來,連曰:至矣,至矣。
張生且喜且駭,謂必獲濟。
及女至,則端服儼容,大數張曰:兄之恩,活我家厚矣,由是慈母以弱子幼女見依。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氵失之詞。
始以護人之亂為義,而終掠亂而求之。
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
誠欲寢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明之母,則背人之惠不祥;將寄于婢妾,又恐不得發其真誠。
是用托于短章,愿自陳啟。
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必至。
非禮之動,能不愧心。
特愿以禮自持,毋及于亂。
言畢,翻然而逝。
張自失者久之,復逾而出,由是絕望矣。
奉勞歌伴,再和前聲。
//商調十二首之五屈指幽期惟恐誤。
恰到春宵,明月當三五。
紅影壓墻花密處。
花陰便是桃源路。
不謂蘭誠金石固。
斂袂怡聲,恣把多才數。
惆悵空回誰共語。
只應化作朝云去。
蝶戀花注釋
【桃源路】1、通往理想境界之路。唐孟浩然《高陽池送朱二》詩:“殷勤為訪桃源路,予亦歸來松子家。”宋辛棄疾《水龍吟·題雨巖》詞:“有怒濤聲遠,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清納蘭性德《海棠春》詞:“落紅片片渾如霧,不教更覓桃源路。香徑晚風寒,月在雀飛處。”參見“桃花源”。《白雪遺音·南詞·烏啼花落》:“臨別訂期贈肺腑,緣何心口不相同。莫不是,另覓桃源路,許久全無信一封,害得我小侍兒報花無心賞。”參見“桃源洞”。2、指通往美人住處的路。南唐馮延巳《酒泉子》詞:“隴頭云,桃源路,兩魂銷。”明陳汝元《金蓮記·湖賞》:“挑燈夜半自嘆吁,幾回夢入桃源路,須再聘沉魚美姿。”
蝶戀花原文及注釋2
蝶戀花
月到東南秋正半。雙闕中間,浩蕩流銀漢。
①誰起水精簾下看。風前隱隱聞簫管。
②涼露濕衣風拂面。坐愛清光,分照恩和怨。
③苑柳宮槐渾一片。長門西去昭陽殿。④
作者:
王國維借用宮詞的體裁,以寓對君國的情思。封建宮廷中,專制君主和宮人的關系,純粹是主奴關系,宮人們仰承君主的鼻息,盼望能得到恩寵,這與文人們希冀進入朝廷,謀取官位是一致的,所以歷來文人宮詞中的宮怨,實質上也就是文人失意時的怨憤。作于1908年秋。
【注釋】①月到三句:月亮轉到東南方的天中,正是秋半時候在宮殿的`雙闕中間,銀河在浩蕩奔流。月到句,在北半球地區,秋天時月亮偏向東南。雙闕:古代宮殿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以二闕之間有空缺,故名雙闕。銀漢:銀河。秋天時,銀河傾斜向西方的天空。②誰起二句:是誰人起來在水精簾下窺看?只聽到晚風吹送來隱隱的簫管之聲。水精簾:形容質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子。元稹《離思》詩:水精簾下看梳頭。上句寫失寵的宮人。正句寫君王在別殿作樂。即下文的怨與恩。③涼露三句:涼露沾濕了她的衣裳,西風拂面。她自個兒在欣賞明月的清光———分別照著宮中兩處的承恩和孤怨。涼露句,寫出失寵者在露天凝情久立。坐愛二句,寫同一明月照耀下兩種不同的命運。④苑柳二句:苑中的楊柳和宮里的槐樹,望去連成一片,唉,長門宮西去就是昭陽殿了。苑柳宮槐:喻承雨露之恩者。長門宮:漢武帝的陳皇后失寵,居于長門宮中。因以指失寵后妃的居處。昭陽殿:漢成帝皇后趙飛燕所居,因以指得寵者承恩之處。王昌齡《長信宮》詩: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兩句補足恩、怨之意。饒宗頤《人間詞話平議》評云:拳拳忠悃。或謂為影射珍妃之事。
蝶戀花原文及注釋3
《蝶戀花》作品介紹
《蝶戀花·越女采蓮秋水畔》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所作,此詞以通俗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明快的節奏,曲折深婉地表現了越女采蓮的動人情景。境界迷離惝恍,啟人遐想,曲終而味永,正是這首詞的妙處。
《蝶戀花》原文
蝶戀花
越女①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②,暗露雙金釧③。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
鸂鶒灘頭風浪晚④。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⑤遠。離愁引著江南岸。
《蝶戀花》注釋
①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②輕羅:質地輕軟而薄的絲織品。
③釧(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來做成的鐲子。
④鸂鶒(xīchì):是一種類似鴛鴦的水鳥,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稱紫鴛鴦。
⑤棹:船槳。歸棹:歸船。
《蝶戀花》原文翻譯
明凈的秋水畔,一位美麗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蓮。輕盈的羅袖,玉腕上時隱時露的金釧,勾勒出她綽約的豐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嬌顏倒映在水上,與蓮花爭妍,她的纖手摘取了香藕,卻不防藕"絲"縷縷,撩起了她的綿綿情思……轉眼天晚,風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驀然回神,卻只見一派晚煙輕浮,不見了同來的伙伴。此時,遠處傳來了隱隱的棹歌聲,只聽得那歌聲愈去愈遠,余音裊裊于江南岸邊,似是灑下了一路離愁。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主人公是一位采蓮女,寫的是她的相思離愁。或為作者觀有所感。時作者歐陽修景祐元年(1034)任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言事,得罪宰相被貶,被降知夷陵縣。
《蝶戀花》賞析
此詞以通俗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明快的節奏,曲折深婉地表現了越女采蓮的動人情景。起首三句即點明人物身份和活動環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美麗的荷塘里,用靈巧的雙手采擷蓮花。
她們的衣著頗與文獻記載相符——據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四六《樂考》云:宋時教坊有采蓮舞隊,舞女們均“衣紅羅生色綽子(套衫),系暈裙,戴云鬟髻,乘彩船,執蓮花”。這里詞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飾的一部分,便把她們的'綽約豐姿、婀娜舞態勾勒出來,筆法至為簡練。“暗露雙金釧”一句寫得更好,富有一種含蓄的美、朦朧的美。玉腕上的金釧時隱時露,閃閃爍爍,便有一種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顯露出來,即毫無意味了。以下兩句分別寫采蓮姑娘的動作和表情,在明白曉暢的語言中蘊藏著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語淺意深,以俗為雅。以荷花比女子,在唐宋詞中屢見不鮮。李珣《臨江仙》云:“強整嬌姿臨寶鏡,小池一朵芙蓉。”陳師道《菩薩蠻》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開。”但它們都離開了荷塘的特定環境,沒有具體的形象作為陪襯,而且格調不高。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面”,俗中見雅,形象逼真。它的精神實質是較高雅的,可以娛悅和陶冶人們的性情。就意義來講,這句話寫的是采蓮女子先是臨水照影,接著伸手采蓮,然后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由于層次多,動作性也很強,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內在感情。“芳心只共絲爭亂”一句,便是表現人物的內心矛盾。芳心,是形容姑娘們美好的心靈。“絲”字指采摘蓮花拗斷蓮梗時從斷口中拉出來的絲,即溫庭筠《達摩支曲》所云“拗蓮作寸絲難絕”的絲。隨事生發,信手拈來,以此絲之亂擬彼心之亂,構想絕妙。
下片采蓮船在風浪中顛簸、掙扎,有的竟被風浪沖散,似乎只剩下一個采蓮姑娘。“鸂鶒灘頭風浪晚”七個字渲染出一種緊張氣氛。鸂鶒是一種類似鴛鴦的水鳥,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稱紫鴛鴦。接著詞筆轉而寫采蓮姑娘尋找失散的伙伴。“露重煙輕”,是具體地描繪暮色。此時天幕漸漸暗下來,暮色蒼茫,能見度極低,也許失散的伙伴相去不遠,但采蓮姑娘卻找不到她們。其焦急之情,倉皇之狀,令人可以想見。
根據“隱隱歌聲歸棹遠 ”一句來看,她們已快樂地回家,當然是找到了;而“離愁引著江南岸”,則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沒有找到。
名家點評
譚獻云:“‘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句,言小人常態。‘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句,言君子道消。”(《徐珂歷代詞選集評》)
沈際飛云:“美人是花真身。”又云:“如絲爭亂,吾恐為蕩、婦矣。”(《草堂詩余續集》)
《蝶戀花》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蝶戀花原文及注釋4
蝶戀花 上巳召親族 李清照 宋
永夜懨懨歡意少,
空夢長安,
認取長安道。
為報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
酒美梅酸,
恰稱人懷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憐春似人將老。
【注釋】:
這首詞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懨懨歡意少”開門見山。南渡以后,清照雋永含蓄的風格,一變而為沉郁蒼涼。上巳雖是傳統的水邊修禊節日,但詞人此時心情不愉,歡意甚少 。“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 ”,寫長夜輾轉反側,夢見汴京,看到汴京的宮闕城池,然而實不可到,故說“空 ”,抒寫對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二句寫“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樣好,而今年的政局遠遠不如從前了。“為報”二字,點明這春天的消息是從他人處聽來的,并非詞人游春所見。實際上是說,今年建康城毫無春意,雖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無。“宜相照”的“宜”字,作“本來應該”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說它們沒有相照,更確切一點,是詞人對此漫不經心,反映出她的憂悶。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承上啟下,點明題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無心過好這個上巳節日,酸梅釀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懷抱是相稱的。這兩句,貌似率直,其實極婉轉,極沉痛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這里把“花”擬人化 。“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這一層詞意,與末句“可憐春似人將老”緊接,意思是說最需要憐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樣快要衰老了 ,“春”暗喻“國家社稷”,“春將老”國將淪亡。
《蝶戀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詞,這首詞題是“上巳召親族”,帶含豐富的思想內容,深厚的感傷情緒,寫得委婉曲折,層層深入而筆意渾成,具有長調鋪敘的氣勢。寫出作者的國破家亡之恨,寄寓詞人對國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蝶戀花原文及注釋5
《蝶戀花·鳳棲梧》亦是一首離別相思之作,詞人寫春夜懷人,描繪了一幅迷蒙凄楚的黃昏高樓望遠圖,景中含情,表現了懷念的深情!
原文
【朝代】宋代
蜀錦地衣絲步障。屈曲回廊,靜夜閑尋訪。玉砌雕闌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爐溫斗帳。玉樹瓊枝,迤邐相偎傍。酒力漸濃春思蕩。鴛鴦繡被翻紅浪。
譯文
我佇立在高樓上,細細春風迎面吹來,極目遠望,不盡的愁思,黯黯然彌漫天際。夕陽斜照,草色蒙蒙,誰能理解我默默憑倚欄桿的心意?
本想盡情放縱喝個一醉方休。當在歌聲中舉起酒杯時,才感到勉強求樂反而毫無興味。我日漸消瘦也不覺得懊悔,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注釋
⑴佇(zhù)倚危樓: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桿上。佇,久立。危樓,高樓。
⑵望極:極目遠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喪憂愁。生天際: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
⑷煙光:飄忽繚繞的云靄霧氣。
⑸會:理解。闌:同“欄”。
⑹擬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羈。
⑺強(qiǎng)樂:勉強歡笑。強,勉強。
⑻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十九首》:“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⑼消得:值得。
賞析
柳永這首《風棲梧》(亦作《蝶戀花》),是懷念遠方戀人的作品,上片寫登高望遠,春愁油然而生,由望遠而懷遠。下片寫為消除相思的痛苦,打算借酒澆愁,強自寬解,但又覺強樂無味,最后痛下決心,執著地追求他思念中的伊人,為了她,可以不惜一切,寧愿“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本篇亦是一首離別相思之作,詞人寫春夜懷人,描繪了一幅迷蒙凄楚的黃昏高樓望遠圖,景中含情,表現了懷念的深情。
上片寫登樓遠望所引起的無盡愁思,以迷離的景物描寫渲染出凄楚悲涼氣氛。“佇倚危樓風細細”詞人登高望遠,離別愁恨油然而生。“佇倚”二字足見主人公憑欄之久、懷想之深。然極目遠望,看到的卻是黯然銷魂的“春愁”,詞人不說“春愁”由心而發,卻說生之于天際,一方面是為了將無形變成有形,以具象說明抽象,增加了詞的畫面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愁怨是景物所觸發。“草色煙光”即是詞人極目天涯的所見之景,面對此情此景,詞人一聲感嘆“無言誰會憑欄意”,又有誰能知我默默憑倚欄桿的心意?這是對獨自倚欄、希望成空的'慨嘆,也是不見心上人、難訴情懷的凄涼感喟。
下片直抒胸臆,抒寫了為心上人死而無悔的堅貞執著的心懷。詞人為了排遣內心深沉的離愁之情,決意借酒澆愁,“擬把疏狂圖一醉”,打算任情放縱喝個一醉方休,而且還要“對酒當歌”放聲高歌抒發自己的愁懷,但強顏歡笑,卻是“無味”。從“擬把”到“無味”,筆勢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回百折,直到末句“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語道破:“春愁”緣起“相思”,如此一波三折,激情回蕩,頗具感染力。結尾二句是柳詞中流傳千古的名句,曾得到王國維的高度評價。王用以比喻“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的第二境界,即獻身精神,并說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
全詞抒情寫景,構思巧妙,感情真摯,蕩氣回腸,頗具柳詞的抒情特色。
【蝶戀花原文及注釋】相關文章:
蝶戀花原文、注釋、賞析02-28
《蝶戀花》的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6-16
《蝶戀花》晏殊原文注釋和賞析08-13
《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原文及注釋07-03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11-25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08-11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10-25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