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清照《蝶戀花》感悟
《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是李清照的一首詞作。我們為大家整理了李清照《蝶戀花》感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
李清照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感悟一
詞作當寫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時趙明誠為萊州守,李清照從青州赴萊州途中宿昌樂縣驛館時寄給其家鄉姊妹的。它通過詞人自青州赴萊州途中的感受,表達她希望姐妹寄書東萊、互相聯系的深厚感情。
眼淚濕了衣服,臉上胭脂妝容化開。詞開頭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難分難舍的情感。四疊陽關唱了幾千遍但是還不足以形容自己內心對妹妹的萬種離情。“千千遍”則以夸張手法,極力渲染離別場面之難堪。“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妹妹此行路途遙遠,而自己已經到了“山斷”之處,離妹妹更加遙遠了,加上又有瀟瀟微雨,自己又是獨處孤館,更是愁上加愁。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自己在臨別之際,由于極度傷感,心緒不寧,以致在餞別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淺也沒有印象。詞人以這一細節,真切形象地展現了當時難別的心境。“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詞人告慰姊妹們,東萊并不象蓬萊那么遙遠,只要魚雁頻傳,音訊常通,姊妹們還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僅僅表現的是離情別緒,更表現了詞人深摯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約派代表人物,通過這一詩詞,看出李清照詞細膩生動,而又不乏姿放的特點。
《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感悟二
此詞一開頭就寫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厲害,以至珠淚漣漣,浸濕身上羅衣,并且連臉上的脂粉也沖落下來沾滿了羅衣;這時,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時,一遍遍吟唱《陽關曲》時的情景。《陽關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詩人兼音樂家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 輕塵,西出陽關無故人。”后歌入樂府,以為送別之曲。至“陽關”句,反復歌之,所以李清照稱“四疊陽關”。如今,這長長的山路已將親人隔于兩地了,她孤身一人在這異地的旅館中,聽著這凄苦的蕭蕭雨聲,心里無比憂傷,竟使自己的心緒全亂了,亂得忘記了姊妹們送她時,餞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淺還是滿。不管多么想念,親人已經別于兩地了,只好靠鴻雁來傳遞音信吧。好在東萊是個實實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萊仙山那樣遙遠飄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萊”,指蓬萊山,也稱醫壺,古人傳說與方丈、瀛洲并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說它“遠”。
這是一首開闔縱橫的小令,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到了她的笑下變成“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極夸張,卻又極親切、真摯。通首寫惜別心情一層比一層深入,但煞拍“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出人意料地作寬解語,能放能收,小令詞能用這種變化莫測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這就是所謂善方情者不盡情。
拓展閱讀:《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創作背景
此詞寫作背景有兩說,一是以為作者在滯留青州時寫給移守萊州的丈夫;一是以為作者在赴萊州途中的昌樂館寫給留居青州的姊妹們。龔克昌《談〈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以為,當以后者說為勝。理由是:一、元代劉應李《事文類聚翰墨大全》后丙案卷凹收此詞,題為《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但劉氏對作者失考,歸入無名氏;其實,在此之前,也即在宋代曾慥的《樂府雅詞》里,已標明此詞為李易安作;曾氏生活年代與作者同時,其說當較可信,正可補正劉氏將此詞編入無名氏之誤。而以為此詞為清照思夫念舊之作均出后代,殊無實據。二、詞中出現的“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句,與所標“晚止昌樂館寄姊妹”題意正合,以詞中所流露的也恰是作者身處旅途中的口氣,和寄宿孤館中的心境。因此,斷此詞為作者寄姊妹之作,當較近是。
平慧善《李清照詩文詞選譯》認為,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辛丑)八月間,李清照自青州赴萊州,途經昌樂宿館。作此詞奇姊妹。
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公元1121年9月中旬。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庚子)趙明誠知萊州,李清照未與之同去,仍居青州。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辛丑)秋天次年起身赴萊州與丈夫團聚,行到昌樂,遇雨宿于旅館中,一時難以見到久別的丈夫,又思念家中姊妹,在寂寞凄苦中寫了這首《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李清照《蝶戀花》感悟】相關文章:
蝶戀花李清照 答案11-08
李清照蝶戀花的原文07-29
《蝶戀花》李清照賞析08-28
蝶戀花李清照答案10-27
蝶戀花李清照原文08-30
李清照《蝶戀花 離情》10-24
蝶戀花 李清照 答案09-29
蝶戀花李清照賞析06-27
蝶戀花李清照朗誦10-25
李清照蝶戀花詩詞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