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登鸛雀樓現代的意思

時間:2024-08-31 14:10:08 登鸛雀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登鸛雀樓現代的意思

  《登鸛雀樓》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登鸛雀樓現代的意思,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原文】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現代的意思】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拓展延伸】

  有考證說,王之渙是在赴京趕考途中,過河中府登鸛雀樓而賦此詩的。

  唐都在長安,想那王之渙從河東絳郡(今山西絳縣)出發去京,因龍門那邊無橋可過,因而他取道蒲州,從蒲津橋那里過黃河。從絳郡到河中府,百十來里,赴京已走了一半的路程,在此歇歇腳,逗留小住數日也是情理中的事。《西廂記》里的張生不就是赴京趕考途中,在蒲州的普救寺里小住,才有了那段纏綿悱惻的愛情嗎?

  王之渙來到了蒲州。一個晴朗的傍晚,他信步出城,登上了鸛雀樓。大自然的森嚴萬象頓時撲面而來――

  巍峨的中條山綿延起伏,從東北向西南逶迤而去,在山的盡頭處正與徐徐下降的太陽會合,晚霞似火,落日熔金。

  此時,鸛雀樓下的黃河仿佛也流得更為急切了。那冰崖轉石的怒濤,正掀起滔天的巨浪,呼嘯著,翻卷著,往南奔騰流淌,向著預定的目標,向著遠方的大海……

  詩的開頭兩句構思出來了。高山、大川多么令人胸襟開闊,白日、大海何等引人無限遐想!王之渙望著那落日銜山、水天相接的瑰麗景象,不覺已陶醉其中了。是的,太陽就將要漸漸收去它的余暉,落到大山后面去了,但一瀉千里的黃河,還將以她的雷鳴般的轟響和一往無前的力量,滾滾向前,奔流到海不復回。

  此刻,詩人的開闊的胸臆,激蕩的詩情,猶如盤馬彎弓,呼之欲出了!王之渙登上鸛雀樓,面對如此勝景,萬千氣象,涌出了開頭的兩句詩。鸛雀樓樓高三層,這兩句詩他是在第幾層樓寫的呢?王之渙沒有說過,后人也無人考證,我們當不必過份較真。但接下來的詩的后兩句,卻一定是在樓的最高層即第三層寫下或構思而成的。即使他寫前兩句時身在二層,此時他也必定健步登上了三層。登上了最高層第三層,視野已達到了天的盡頭,當然也就是“千里目”了;然而,詩人卻意猶未盡,還要“窮”其目而登其“樓”,還要登樓外之樓,拓出一片更加高遠的天地,追尋和領略一個更加理想的境界。

  我們可以猜度一下,詩人此刻是怎樣想的呢?我王之渙登上了前人建造的鸛雀樓的最高層,縱目遠眺,落日,黃河,一派多么充滿生機的天地!但大千世界,萬類霜天,如何使它盡收眼底,盡入吾人之彀中呢?只有再上更高的層樓,登臨遠眺。而那更高的第四層、第五層,卻是要我自己去建造的。我王之渙是赴京趕考去的,當朝以詩取仕,我王之渙能詩,是因為有李(白)、杜(甫)等前輩的引導,一如前人建造了這座鸛雀樓我才能登高而見白日、黃河那樣。我若是不能“更上一層樓”,別說對不起前輩,也對不起我多年的寒窗苦吟了……王之渙可能想到了很多,也可能此刻他什么也沒有想,而是久宿的大志、不息的奮發精神,在此時噴涌而發,詩句抖擻而出,一揮而就……

  于是,《登鸛雀樓》這首千古名作就這樣誕生了。

  現在我們可以把沈括所推祟的三首同題詩作一比較了。這三首詩,都可堪稱杰作。但如果稍作深一些的比較,仍不難有高下之分。暢當的詩也和王之渙的詩一樣,同為五絕,氣魄不可謂不大,然而通篇寫景,缺乏了王詩那種深邃而高遠的意境;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在寫景之外,寄寓了作者吊古傷時的感懷,立意也不可謂不深,但和王詩相比,一低沉牢落,一奮發昂揚。這里,兩詩的風華神采則已有軒輊可分了。

  今天我們所知的盛唐的邊塞詩派,其重要作家有高適、岑參、王之渙、王昌齡、李頎等,他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絕的形式,描寫將士們從戎報國的英雄氣慨,不畏塞漠艱苦的樂觀精神,并描繪了奇特壯麗、寥廓廣漠的邊地風光。筆勢豪健,雄渾奔放,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之渙以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名世,只可惜他的作品大都散佚了。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是膾炙人口的王之渙的《涼州詞》。

  涼州,即今甘肅武威。這首詩描繪了唐代西北邊塞壯闊的自然風光,抒發了征人久戌不歸的哀怨。詩的境界闊大,意蘊豐富,格高調逸,可稱是唐代絕句的珍品,有人甚至稱它是唐代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

  王之渙的詩氣勢雄渾,意境闊大,語言凝煉優美,音調和諧,所以他的詩即使在當時也多被樂工譜曲歌唱,“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名動一時。

  薛用弱《集異記》載: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一次三人到旗亭飲酒,亭中有歌伎十多人。三人相約說:“我輩均有詩名,今天看歌伎們唱誰的詩多,就算誰贏。”一位歌伎先唱王昌齡的“寒雨連江夜入吳”,昌齡高興地在墻上畫個圈,口中說道:“一絕句。”接著第二個歌伎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高適也得意地在墻上畫個圈,說道:“一絕句。”第三個歌伎唱起了“奉帚平明金殿開”,這又是王昌齡的詩,昌齡眉飛色舞,一邊畫圈,一邊說道:“二絕句。”這時王之渙指著歌伎中最俏麗的一位說道:“如果這一位不唱我的詩,我今生甘拜下風了。”話音剛落,只見那位打著雙鬟的美麗歌伎唱起了“黃河遠上白云間”,果真是之渙的《涼州詞》。三人樂得相對大笑,痛痛快快地暢飲了一天。

  這就是被傳為美談的“旗亭畫壁”的故事。

  從《登鸛雀樓》到《涼州詞》,就王之渙個人來說,他是沒有辜負自己在鸛雀樓上許下的壯志和諾言的,他終于“更上一層樓”,登上了他所追求的詩歌創作的高峰,成為被后人譽為“四十八字壓倒李(白)、杜(甫)”的著名詩人。所謂“四十八字”,其中的“二十字”是指《登鸛雀樓》詩,另外“二十八字”就是指他的《涼州詞》了。

  當然,這種說法恐有失其偏頗的地方。“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杜的詩確是我國詩歌創作的峰巔,但僅從王之渙留存的6首詩來看,他所達到的高度也是當世和后來的許多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登鸛雀樓現代的意思】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中登的意思09-05

登鸛雀樓整首意思10-18

唐詩登鸛雀樓的意思08-23

登鸛雀樓意思解析06-08

登鸛雀樓的大概意思07-28

登鸛雀樓意思及啟示07-04

關于登鸛雀樓意思08-07

《登鸛雀樓》的大概意思07-28

登鸛雀樓這詩的意思08-28

登鸛雀樓古詩解釋意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