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時間:2025-01-06 10:29:54 美云 春江花月夜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精選10篇)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1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課型: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小學省編教材第十二冊第二課

  教材內容:

  欣賞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力圖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曲的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生動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形象地描繪祖國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貼切地表現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這首樂曲的生動音樂語言,激發著人們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因此,它遠遠地超過了用詩歌語言所表現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曲,曲名為《夕陽蕭鼓》,這首作品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多次變奏及尾聲構成的。這首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奏曲,每個樂段前面都有一個小標題。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學生了解有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了解一些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魚咬尾”和“換頭合尾”。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教學重點:

  欣賞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使學生感受民族樂器的音色特點和民族管弦樂演奏形式。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兩個特點:“魚咬尾”和“換頭合尾”。

  教學難點:

  感受樂曲所描繪的春江月夜恬靜優美的意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口風琴、12冊音樂課本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 (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導入:音樂游戲:“魚咬尾”( 分鐘)

  方法:

  1、用“1、3、5”三個音符進行旋律接龍:例如:“11335--”、“55331—”、“13153—”等

  2、用五聲音階“1、2、3、5、6”創編旋律接龍:例如:“12356—”、“65321—”、“13235--”、“56513—”等

  3、中國傳統音樂結構---“魚咬尾”

  二、聆聽主題音樂 “江樓鐘鼓”( 分鐘)

  方法:

  1、聆聽主題音樂--“江樓鐘鼓”,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可用簡筆畫的線條、色彩輔助)

  2、請用簡單的語句說說你從音樂中感受到意境,給音樂取一個標題。

  3、點題: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中國古曲音樂-----《春江花月夜》

  三、《春江花月夜》作品簡介:( 分鐘)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獨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傳抄本,距今2006年年,同學們算一下已流傳了多少年?學生答:“2006-1875=131年”。原曲名為《夕陽簫鼓》。20世紀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樂家將這首曲子改編為絲竹合奏,取名為《春江花月夜》,并組合若干段落,每個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動的小標題。請同學們打開書P6頁,劃下各個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舟唱晚、洄瀾拍岸、橈rao鳴遠瀨lai、欸乃歸舟及尾聲。新中國成立以后,音樂家們又在絲竹合奏曲的基礎上,將此曲編配為民族管弦樂合奏曲。

  四、了解《春江花月夜》的音樂結構特點:( 分鐘)

  這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弦樂曲,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在欣賞這首作品之前,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樂曲中這些很有意思的結構特點。

  1、 江樓鐘鼓:

  這段江南風格的主題音調(琵琶、簫、古箏、二胡等)絲竹樂器奏出。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段主題音樂。

  請同學們看P6頁譜例:第二次聆聽這段主題音樂后視唱主題(用師生接唱的形式),在反復地視唱過程中,發現:樂句一頭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貫串連接的.。

  這段主題旋律如歌,給人以恬靜安謐、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句民間的俗語來形容它叫“魚咬尾”。要求學生掌握這個特點后熟悉主題旋律。

  2、 “江樓鐘鼓”這段主題,它在不同的音樂段落里變化展衍,從不同側面充分展示它所蘊含的美質。請同學們聽其它三個段落“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漁舟唱晚”。感受在不同的段落中,這個主題音樂往往改變它開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給人以新的享受。

  思考:

  A、歸納出每個樂段都有什么相同之處?(提示:是開頭相同還是尾巴相同呢?)

  (特點是:每段的結尾樂句相同:我們把這種中國傳統音樂的典型的結構特點叫:“換頭合尾”。)

  B、當你聽到“花影層疊”這個樂段時請選擇一種你認為適合表現這段意境的“水”的字體,請說說你的理由。

  (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選擇自己認為適合表現這段意境的“水”的字體,說出自己的理由。)

  五、走進民族音樂廳:欣賞中國民族管弦樂團演奏家的現場演奏錄象片段,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寫下來,進行交流。( 分鐘)

  六、課堂小結: 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對欣賞中國古代的音樂作品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從音樂作品中獲得美的感受,更能從音樂的本身發現美。

  七、拓展作業:

  1、口風琴視奏《春江花月夜》的音樂主題,并能在下節音樂課時背唱音樂主題。

  2、讓我們在課外感受音樂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例:現代版女子十二樂坊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等。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

  一課時

  過程:

  一、導入

  在星光燦爛的唐代詩壇,《春江花月夜》帶著皓潔的月光像鉆石一般熠熠生輝,引人注目,聞一多先生曾將此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評論家說張若虛這一首詩可以“孤篇蓋全唐”。今天我們來欣賞這篇經典詩作。

  二、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三、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1、提示: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并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重點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三)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同時,詩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詩句,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統一,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生命。

  五、再次欣賞教師誦讀這首的配樂范讀錄音

  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吟誦,細細體會詩歌美好而幽遠的意境。

  六、作業

  用現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的美好意境表現出來。

  (作業參考答案: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么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板書: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遠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暫——永恒

  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凄清婉轉

  課外延伸:

  古人在詩歌中常常喜歡用“月”和“江水”的意象來表情大意,試找出幾句,并分析這兩種意象含蓋的情素。

  (1)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蘇軾)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唐劉禹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張九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意象含蓋的情素:思念,懷想,寂寞,冷落,凄美。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李之儀的《卜算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宋辛棄疾《南鄉子》)

  “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意象含蓋的情素:人生短暫,自然永恒,綿延思念,愁情。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是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導入】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主題,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一、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張若虛(約660-720)唐代詩人,江蘇揚州人。張若虛所生活的時代,正值唐朝鼎盛時期,同時也是唐詩發展進入空前輝煌時期的前奏。張若虛從小致力于詩文學習,以擅長詩歌而聞名于世,與當時的賀知章、張旭、包融,并有“吳中四士”之稱。赴長安求官時,他曾以“文辭透逸”一度轟動過京城,不知為什么,張若虛的仕途卻不佳,從現存的資料來看,僅做過一任兗州兵曹地方小吏。張若虛的作品,今僅存詩兩首,其一便是上面這首膾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另一首為五言律詩《代答閨夢還》,兩首均收入《全唐詩》。

  2、背景提示

  《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詩人以清新自然的筆調、反復詠嘆的手法,細膩地描繪了春江月夜的綺麗景色,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廖廓靜謐的迷人境界.《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舊題,《舊唐書.音樂志》記載:“《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為陳后主所作。”《樂府詩集》中收錄的一些《春江花月夜》,多為五言四句,且內容平平。張若虛此篇雖說也沒完全擺脫游子、思婦的傳統主題,但全詩氣象恢宏、意境深沉,與那些同名作品有天壤之別。特別是其詩情與哲理自然融合的筆法、清麗新穎的語言風格,與初唐流行的浮艷詩風截然不同,以至于李白、杜甫等一些大詩人,都從中吸取過藝術營養。后人還將《春江花月夜》中運用回環、往復、連珠、對偶等修辭手法,以及音韻調配這些藝術特色,總結為“《春江花月夜》之格”。聞一多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3、寫月亮的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二、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滟滟皆似霰繞芳甸汀上皎皎扁舟子搗衣砧碣石瀟湘

  2、再讀課文,解釋下列加點詞含義:

  滟滟霰窮已但見扁舟清風浦上不勝愁不知乘月幾人歸逐月華搖情可憐樓上月徘徊水成文3、熟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三部分:()由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后為一層,寫()。

  三、合作探究

  1、欣賞詩的景物美

  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在前八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副畫面。

  2、領悟詩的哲理美

  讀“江天一色無纖塵,……但見長江送流水”,本段引發怎樣的人生哲理問題?

  3、體會詩的情感美。

  讀“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搖情滿江樹”,賞析思婦懷遠片段。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4

  設計說明:

  《春江花月夜》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孤篇橫絕”的名篇,千百年來已經被專家名流進行過各種各樣的解讀,要想談出新意難度很大。那么作為課文這篇名作應該怎樣教,我試圖以《春江花月夜》為例,來展示我對于古典詩歌教學的一種思路:在反復吟詠中置身詩境,體會詩歌作為最講究藝術的文學體裁的整體美感——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緣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內蘊的解讀中,根據詩歌中意象自身的特點、組合方式、情景關系等,讀出詩義,讀出自己,讀出問題。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進入詩歌意境。

  3、賞析本詩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學習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學習時數:

  1課時

  學習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學習步驟:

  一、導入新課(出示幻燈片——楊廣《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請大家齊讀這首小詩,大家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和題目嗎?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這首詩的作者是歷史上的大名人:楊廣,他還有另一個名字——隋煬帝。這首詩的題目是——春江花月夜。我想提到這個名字,大家會很快忘掉隋煬帝,而走近——張若虛。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張若虛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因為“孤篇橫絕”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絕千古。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整體感知。

  1、略介此詩,創設情景

  這首詩寫農歷二月間詩人在長江邊上思念家鄉揚州的種種感慨和想象。

  2、配樂示范朗誦,【多媒體】學生整體感知。一個任務:糾正字音。朗讀結束多媒體打出幾個字并注音,霰(xiàn)汀(tīng)砧(zhēn)由學生齊讀一遍。

  三、學生自讀詩歌。

  解決兩個問題:一個分句算一句,這首詩共有幾句話,共分幾韻。

  四、深入賞析。

  明確上述問題:共36句,四句一轉韻,共9韻。在中國古詩當中,不管多長的詩,語言、音節、思想內容等,一般都需要連續四句,才可以停頓下來。比如《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古詩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四句為一節,才能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概念,或說一個思想段落。這樣的四句詩,在南北朝時期的文藝理論當中,就稱為“一絕”。絕,就是斷絕的意思。晉宋以后的詩,差不多都是四句為一絕,成為中國古詩的一個傳統。這就是后來的格律詩中“絕句”名字的由來。

  現在我請大家繼續深入朗讀詩歌,我們可以以“絕”為單位,反復讀,在讀的過程中完成三個問題:第一,把你最喜歡的那一絕背誦下來,第二,用四個字概括你所選擇的這一“絕”的主要內容(或畫面),這四個字當中至少要用到題目中的一個字。第三,在反復誦讀中,讀出兩種東西:一是從中讀出問題、困惑、啟迪、感悟,二是讀出你自己。為了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感受,我先給大家示范一段:

  我選擇了第三絕: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一步,我把它背下來,第二步,我給它擬了個題目叫:孤月臨江。碧空如洗,江天一色,孤月高懸,夜色如水。此情此境,我讀出了詩人的孤獨與高邁,我看到了詩人的深邃與無奈,我從中讀出了詩人那種迥絕的宇宙意識,作者從對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中,轉入對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這種探索古已有之,且常說常新,成為人類恒久探討的哲學命題,并成為文學的主題之一。“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個天真而稚氣的孩子的疑問,也是一個穿越亙古、永無答案的哲學家的天問。張若虛的這一問應該是受到了同時代詩人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啟發,張若虛之后,李白在《把酒問月》中說:“清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從這一輪高懸的明月中,我也讀出了自己,是的,這一輪照過李白、也照過蘇軾的月光,正照耀在我身上。張若虛、李白、蘇軾們已經在時光中永恒,巴爾蒙特說: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了世上。那么我對著同一輪明月,是不是應該思考,我來到世間是為了什么?我應該留給這個世界什么,雖然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但哪怕如雪泥鴻爪,哪怕只留只語片言,也不枉對這一輪明月,不枉對浩瀚的星空和清晨的鳥鳴!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我們每一個個體,雖然都如蜉蝣寄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但是,我們能不能讓后來人在某一個不期然的瞬間,看到過我們曾經存在的生命足跡,這,是一個問題。

  好,現在請大家閱讀,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時間5分鐘。5分鐘后我請大家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學生閱讀展示,可以根據時間伸縮調整。【說明:這里是開放性課堂的集中展示,教師的預設與學生的生成可能會有很大的差距,教師要充分熟悉文本,適時引導點撥。】

  教師板書:春江花月夜:春江月生,江月籠花,孤月臨江,江月待人,游子思婦,月伴離人,望月懷遠,江月流春,落月搖情。

  五、深入探究。

  現在,請大家來分析這首詩的題目中的五個字中,沒有直接描寫而只作為背景來寫的是哪兩個字?【春、夜】,再結合我們剛才對上述9個章節的四字概括,看剩下的三個字中哪個字用得最少?【花】。寫得最多的兩個字是【江月】

  既然江月就能概括這首詩的主體內容,我們現在把這首詩的題目改一下,改為兩個字“江月”,和“春江花月夜”比較一下,哪個好?為什么?

  【明確】題目本身就具有詩情畫意,先聲奪人,把讀者帶入如詩如畫的情境當中。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應該是最適宜寫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體裁,比如我們說“詩情畫意”,就是指詩畫一般的美好意境。所以德國美學家阿多諾說:“在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由此可見,這首詩的題目也是它經久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不能擅自改動的。

  六、課堂演練。

  改寫第一絕,你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把這首七絕改成五絕,第二種選擇是把這首七絕改寫成散文。

  根據改寫結果評點:古詩不是用來翻譯的,而是用來吟詠的。意義可譯,意境難翻;語言可譯,文化不傳!弄懂文意之后,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反復吟詠,現在我們齊讀這首詩。

  小結:是一輪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詩如畫的美景;是一輪明月,引出了詩人對宇宙人生的無窮感慨;是一輪明月,平添了思婦游子的幾多愁情?一輪明月將景情理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愿同學們美好的人生路上永遠有一片皎潔的月光。

  七、作業:

  全文背誦《春江花月夜》。

  八、板書設計:

  春江月生

  江月籠花

  孤月臨江

  江月待人

  春江花月夜游子思婦

  月伴離人

  望月懷遠

  江月流春

  落月搖情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2)理解融情于景、虛實相生的藝術特點。

  (3)培養學生帶著情感欣賞詩歌,有情地朗讀詩歌的習慣。

  教學重點及難點:

  培養學生結合詩歌意境,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內容,品味詩歌的情感,進而欣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準備:

  (1)制作課件,多媒體的使用。

  (2)以第一人稱改寫思婦懷遠的片段“白云一片去悠悠……魚龍潛躍水成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首詩,它是一曲思鄉的歌,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有這樣一首詩,它是那壺醉人的酒,浸濕了多少斷腸人的眼;有這樣一首詩,穿越創世清光寥遠的長河,流淌在行客孤獨的心田。《春江花月夜》就是這樣一首詩,今天我們一起來傾聽來自初唐的這曲千古絕唱。

  二、賞析全詩:

  (一)、整體感受:

  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誦,以此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聽讀:請大家聆聽此詩的朗誦,聆聽時注意他朗誦的語速的緩慢急促、語調的激越平緩低沉、停頓與重音。

  自讀: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全詩,希望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來。

  齊讀:朗讀時請注意聲音的緩急輕重,詩人抒發了一股怎樣的情思?

  明確:鄉愁

  朗讀點評(略)

  整體概說:

  《春江花月夜》從春天、長江、花林、明月、夜晚五方面切入,其中以“明月”為詩情的.紐帶,由此引出種種意象,互相穿織在一起,吟詠詩人拂拭不去的鄉愁。

  (二)、分片段欣賞:

  A、景致:

  全詩融情、景、理于一體,下面請大家找出描繪月景的詩句。

  明確:前八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讀:(1)請大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八句詩,盡量讀出詩句的意境來。注意語速快慢、語調的輕重。簡評(略)

  描述:請大家展開豐富的想象,將這八句詩用自己優美的語句描繪下來。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致?

  展示:師生皆可。

  如:煙波浩淼的江面上潮水奔騰,仿佛與大海連成了一體,雄偉壯闊。一輪明月伴隨著滔滔江水一同生長,綿延的江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哪處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下!江水蜿蜒曲折地繞過芳草遍布的原野。月色傾瀉在花樹上,像撒了一層潔白的雪。夜空中飄飛的微霜在月光的清輝中也似乎迷失了蹤跡,江邊小塊陸地上的白沙也看不清楚了。

  詩人由遠及近、從上到下,描繪了一幅浩淼壯闊、明麗清幽的春江花月夜圖。

  集體朗誦:在剛才我們描述的基礎上,一起有感情地朗誦這八句詩。

  教學設想:學生從有感情的朗讀到用優美的語句描述詩句,讓自身融入詩歌內容來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B、情理:

  問:詩人面對如此良辰美景,發出了怎樣的人生感嘆?請朗讀相關詩句。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讀:請大家自由朗讀,感受詩人內心涌動著怎樣的情懷?

  學生回答:

  如:(1)、“皎皎空中孤月輪”,詩人借這輪孤月抒發內心孤獨寂寞的思鄉之情。

  (2)、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感受到詩人因人生的短暫與宇宙的無窮而深感惆悵。

  (回答從這兩方面入手,意思相同即可。)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回憶古人相關主題的語句,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身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等。

  小結:人生短暫與宇宙無窮,歷來是文人感嘆的主題。詩人卻從短暫的人生中,看到了人類存在的綿延悠長。“代代無窮已”的人生與“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從中得到了欣慰。詩人雖對人生短暫而感傷,但并不頹廢而絕望,這源于他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C、思婦懷遠片段:

  生命之河就像這流水一樣經久不息。流水無情,江月有恨。由此引出下篇思婦懷遠的情結。請大家齊聲朗讀下面六聯,注意語速、語調的變化。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樓上剪不斷,理還亂的相思,我們同學化用自己一雙雙巧手描摹出了這位女子的心事。下面請大家一起來欣賞。

  投影展示學生的想象片段:

  如:白云隨著風悠然飄去,離我遠去。青楓浦的楓葉紅了又綠,春去了又回。我的愁還是愁,思依然思。你卻是不歸,今夜又是誰家飄蕩江湖的游子,又是哪位對月寄托著思念。樓上的明月正照著梳妝臺,照出一片相思冰涼,一片寸斷肝腸。只恨月太明,卷起玉簾,卷不去它半分清輝。照在砧上,拂去了水也拂不去它的一寸光華。相思無限化作淚,涼如水,更勝清輝。只愿隨著月光,照耀著你。卻只能仰望鴻雁,俯視魚龍,卻依舊比不上月光,只是泛起微微水紋,化作點點相思,相思點點。

  (選擇其中一兩篇既可。)

  點評:同學們將思婦的內心世界描寫得非常形象細膩,其中一卷、一拂這兩個小動作的描寫可謂細致入微。同學們,除此之外,詩人還運用了哪些表達手法來描寫思婦的愁苦?先請大家來了解一下詩歌的表達手法。(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

  詩歌的表達技巧

  一、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動作描寫等)、議論、抒情

  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表現手法:虛實結合(聯想和想象)、點面結合、

  襯托(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烘托、渲染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對仗、反問、設問、反復、互文等

  要求:下面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兩句分析詩人采用了怎樣的表達手法來書寫思婦的愁苦?請你書寫在書的空白地方。

  學生發言:略

  如以下角度,意思相近就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運用“白云”、“青楓浦”這幾個詩歌中常用來表示離愁的意象來渲染離愁別緒,達到了融情于景的效果。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中的“扁舟子”、“相思”詩人直接流露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可憐樓上月徘徊”的“徘徊”一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月光似乎也對這位思婦心生愛憐,在樓上徘徊,不忍離去,來陪伴她,為她疏愁解悶。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此時同在一輪明月之下,卻人隔天涯。只希望多情的月輝能帶去我對你的思念。“愿”直接抒發了思婦的愁苦與期待。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本想叫魚雁傳遞音訊,可如今鴻雁長飛卻飛不出光的影子,魚龍潛躍,只激起點點波瀾。詩人借景抒情,思婦內心的愁苦無以言語。

  D、游子思鄉

  從別后,憶相逢,柔腸一寸愁千縷,幾回魂夢與君同。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詩人以思婦懷遠的方式虛寫游人的鄉愁,達到了虛實相生的效果。下篇水到渠成地生發了游子的思歸之情。

  請大家自由朗誦。

  三、總結全詩:

  朗讀:集體朗讀(注意朗讀時語速的緩慢急促、語調的激越平緩低沉、停頓與重音)

  由朗讀較好的學生來朗讀,其它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全詩總結: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唐詩鑒賞詞典》)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以“月”為線索,賞析本詩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2、發揮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感受詩中美景。

  3、緣景明情,把握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基調。

  教學重點:

  賞析詩歌的景、理、情。

  教學難點:

  把握詩歌感情基調。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的時候,心中總是會產生無限遐想,也自然會想到一些與月相關的詩句,同學們,你們讀過哪些關于月亮的詩句?

  詩人們總是對月亮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就是一種“月亮情結”。

  1、思鄉懷親之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4、時空永恒之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師: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更有位詩人因為這輪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這首詩被成為“孤篇橫絕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便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詩人便是張若虛。板書課題、作者

  二、詩歌美讀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意境。

  2、學生齊讀

  三、以“月”為線索,具體研讀課文

  ﹙一﹚展開聯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詩主要寫了哪些意象,在眾多的意象中哪一個意象是能統攝全詩的意象?明確:月。

  2、全詩哪幾句是集中描寫月下美景的?

  明確: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輪”。

  指名讀

  3、緊扣“月”這一意象,請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優美語言來描繪月下春江美景。

  配樂營造氣氛,請學生有感情的讀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漲,潮水翻滾著、奔騰著、咆哮著,浩茫茫一片仿佛與大海相連。霎時,一輪明月在浩瀚無垠江面上,隨著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頓時,萬頃江波之上籠罩了一層空靈、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瑩瑩。江水宛然前行,環繞著一處芳草萋萋、繁花滿樹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彌漫在這開滿鮮花的樹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動,像是撒了一層潔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開的雪蓮一般晶瑩剔透,散發出圣潔的光芒。這時,天空中飄灑、飛舞的流霜,沙灘上潔白、柔軟的細沙都與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師小結:詩人用月光統攝群象,采用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順序,最后將筆墨凝聚在了一輪明月之上,為讀者描繪了一幅色澤柔和、幽美深遠的春江月夜圖。

  ﹙二﹚領悟“月之理”

  1、望著高懸于空中的那輪皎潔而孤獨的明月,詩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確:從“江畔何人初見月?”到“但見長江送流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樂,請一名學生朗誦本節。

  3、“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以下詩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

  蘇軾《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教師總結:

  他們都感慨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所以有人說這是少年似的哀嘆,輕煙似的惆悵。全詩的基調“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三)鑒賞“月之情”

  教師導: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間長明不衰,好像是因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況游子、思婦?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在游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這輪明月也表現得極為多情。

  1、在游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哪些詩句表現了月亮的多情?

  明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及“落月搖情滿江樹”。

  2、賞析“可憐樓上月徘徊”,“徘徊”一詞的表達作用。

  參考答案:

  (1)寫出月因浮云游動,光影明滅不定的動態。

  (2)擬人手法,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

  (3)與后文的“卷不去”、“拂還來”相呼應,寫出月亮的不忍之心。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婦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

  3、賞析“落月搖情滿江樹”一句。

  參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虛為實的表現方法,通過一個“搖”字將無形的離情寫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動感。一個“搖”字,可以讓人聯想到月光的浮動,開滿鮮花的樹林在微風中的搖動,浩闊無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蕩漾。同時讓讀者仿佛看到繚亂不寧的別緒離情伴隨著殘月的余輝散落在江邊的樹林里,讓讀者仿佛聽到這離情飄落時還伴隨著細碎、空靈的風鈴的聲響。

  一個“滿”字讓人感覺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溢著、蕩漾著、縈繞著這種濃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帶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師小結: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哀而不傷”的。所詠非一時一地一人之情,而賦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濃濃的離別相思在美景之下,化為淡淡的哀愁。這種離愁始終透露出一種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調,象輕夢飄過,卻又籠罩心頭。

  5、朗讀最后20句。

  四、再讀全詩。

  五、課堂結束語:

  詩人張若虛將眾多意象巧妙地統攝于一輪明月的光華之中,匯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優美深邃意境。在時間線索上,詩人也以月為紐帶,整幅畫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懸、西斜、落下的順序徐徐展開。月亮落下有再升起來的時候,詩人通過月落、月升的循環往復給我們傳達一個“永恒”的訊息,讓讀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們在純凈、空靈、迷朦的月色中不斷地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愿同學們美好的人生路上永遠有一片皎潔的月光。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情畫意的能力。

  (3)理解并掌握“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技巧。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性學習,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知識儲備。

  (2)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感悟旋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揣摩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3)學習張若虛曠達的生活態度。

  (4)感悟哲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重點、難點

  1、體會詩情,感受人間真情。

  2、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3、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三、教具選用

  多媒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語

  大家知道,盛唐是唐詩發展的頂峰時期,可以說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盛唐之所以出現如此繁榮的景象,有一個人功不可沒,此人是初唐后期人,處在初唐與盛唐的過渡時期,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等四人以文詞俊秀馳名京都,合稱“吳中四士”(因其均為江蘇揚州一帶人,屬“吳中”),只可惜他的大部分詩歌都已失傳,目前全唐詩中僅收兩首,其中一首《代答閨夢還》因寫閨情,毫無特色;但另一首非常有名,人稱“孤篇橫絕全唐”。又有人評價這首詩是“點亮盛唐興象的藝術靈光”。這個人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體會詩情

  人間美好的愛情有很多種,我把它大致的分為三類:

  (1)生死之戀。生死相許,雙方徇情是一種凄美的愛。這種愛往往是不得己而為之,但這種生死戀也傳為佳話。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民間流傳的哪些愛情故事屬于此類?(參考答案:梁祝,焦劉)

  (2)完美之戀。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志同道合,伉儷情深是最完美的愛,人皆向往之,但人間少有。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民間流傳的哪些愛情故事屬于此類?(參考答案: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梁鴻與孟光)

  (3)牽腸之戀。雖天各一方,但彼此的愛忠貞不渝;雖不能朝夕相處,但彼此心中裝著對方,想著對方,這是牽腸掛肚的愛,是純潔的愛情。比如李清照與趙明誠他們的愛就屬于這一種。

  同學們,大家說張若虛在這首詩里所謳歌的是哪一種,對,應該是第三種。那么大家看看詩人用哪些語句來謳歌這種牽腸掛肚的愛?

  齊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風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教師賞析:

  詩中寫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風浦上不勝怨。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一個是天涯游子,思念家中的妻子;一個是閨中思婦,想念外地的丈夫;一個是望月懷鄉;一個是憑欄盼歸。在春江月明之夜,這種情景多么常見,有多少這樣的夫妻值得我們去歌頌,令我們羨慕,這是人間至真至美的愛情,正所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三)賞析畫意

  師生互動

  點撥:“春江花月夜”單從題目上看,就富有詩情畫意。大家看詩人給我們勾勒了那些畫面?你能用四字短語概括其中的五幅嗎?請看老師的概括:

  江潮戀春月涌春江銀輝照花游子望月思婦守夜

  (注:守夜,即月夜守望盼歸)

  同學們,你有沒有發現老師概括的五個短語里的奧妙?對,我把“春江花月夜”藏在里面了,這就是“藏頭詩”,那么請你模仿老師的手法,用四字短語也概括其中的五幅畫面,把“春江花月夜”藏在第一、二、三字的位置上。

  參考答案:春江涌月江潮戀花花容照水月夜思歸夜闌懷遠

  ((四)感悟哲理

  1、學生自主欣賞

  齊讀:“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蘇軾在他的《前赤壁賦》里的這樣寫道:“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請同學們結合這段文字來感悟張若虛在詩中所揭示的哲理。

  2、教師總結

  詩人由眼前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發出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般評論家認為這是對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我對此觀點不敢恭維,我倒認為它是對人類的情感本源的探索。到底是哪一個人最先到江邊望月懷鄉的,到底江月哪一年開始照著思鄉的游子的,這無需考證,只要我們明白這一點就行,那就是:炎黃子孫的感情共鳴——對月懷遠,“月”就是人們思鄉的激發點,動情物。

  再看“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在詩人看來,人生是一代一代的`無窮無盡,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總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但就整個人類而言,則又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與日月共存。所以,張若虛在這里,面對明月與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暫,也有所感慨,但他一掃以往詩人的消極哀怨之情,這無疑與蘇軾的《赤壁賦》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探究學習

  教師點撥:本單元的欣賞指導一再強調鑒賞詩歌要“置身詩境,發揮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下面我們來訓練這種能力。宋代有位詞人叫“張先”,他的詩作不是很出色,但他對“影子”的體會與描寫可以說無人能比,其中有三首寫影子的名句最有特色,人送外號“張三影”,下面是他的寫“影”名句,請發揮想象,體會它們的意境美。

  (1)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

  (2)隔墻送過秋千影——《青門引》

  (3)無數揚花過無影《木蘭花》——《木蘭花》

  (六)感悟旋律

  播放《春江花月夜》樂曲,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默讀課文,感悟優美的旋律,想象美好的畫面。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內容:景、理、情

  2、引領學生在品讀中鑒賞美景,體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鑒賞、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賞析過程中,學習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比較鑒賞等欣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鑒賞景物美

  2、緣景明情,品悟詩歌哲理和體悟詩歌感情

  教學難點:

  景、理、情的賞析

  教學方法:

  1、多媒體

  2、誦讀賞析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無論是浪跡天涯的游子,還是空待閨中的思婦;抑或是征戰沙場的將士人們抬頭望月,總是心有感慨,或傾注愛恨,或寄托悲歡因而浩瀚的詩海中從來不乏優美的寫月詩篇

  (老師引導學生自由背誦寫月名句)

  在眾多吟誦明月的詩歌中,有一篇被人稱為“孤篇蓋全唐”,那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思考:這首詩題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體寫了哪些內容?

  學生邊讀邊把握詩歌的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詩的主要內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賞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賞析美景

  1、要求:學生范讀,其他學生劃出寫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寫景物

  明確: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運用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再現畫面

  教師點評,總結學生結論,描繪畫面

  學生齊讀,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點

  月夜特點:幽美、朦朧、靜謐、澄澈、空靈

  4、方法指導:

  鑒賞寫景詩,不僅要捕捉畫面,感悟美景,還要了解把握景物特點,把握詩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對美景,作者有怎樣的感慨?

  明確:作者獨立江畔,看到那輪孤月,引發了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討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在面對美好河山,優美風光時都會思考宇宙與人生

  (老師補充資料: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學生討論交流,比較前三位與張若虛對宇宙人生思考的異同

  明確: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暫,但張若虛禮贊人類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誦讀詩文

  4、方法指導:緣景明情,比較鑒賞

  (三)體悟月下情思

  1、解讀詩歌情感

  方法指導:緣景明情

  明確:作者看到孤獨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間相思的游子思婦

  2賞析游子思婦的情思

  方法指導: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體悟情感

  學生自讀,討論交流,自由發言

  明確:

  思婦:離愁牽掛,游子:寂寞思歸

  3、探究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把握月與情的關系,

  游子思婦:睹月思人,借月抒懷

  4、解讀明月意象

  拓展:中國人的明月情結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總結月亮意象的含義:思歸懷人,離愁別恨

  5、反復吟誦,在讀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婦相思

  學生選擇讀寫游子或者思婦的詩句

  教師點評

  齊讀,感受相思

  四、鑒賞小結

  全詩以月為線索,將月與江、月與花、月與夜、月與人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贊美,對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對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情的`謳歌,意境清新邈遠

  五、美讀詩文

  分析詩歌之后,學生對這首詩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變化有很明確的把握教師引導他們感受詩歌跌宕起伏的音樂美就順理成章

  教師范讀

  學生再自讀揣摩

  六、課堂總結

  她是朦朧的美,悲傷而輕盈;她是清純的美,寧靜而空靈;她是跨越時空的感動,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業布置

  自讀,背誦全詩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了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注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范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 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系起來。

  2、 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搖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 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游子夢鄉、夢醒后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夢醒后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作業)

  學生搜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患。

  教學難點:

  景、情、理是怎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我國古今文學長廊里,無數文人墨客對月興嘆,月亮一直是他們吟詠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從而寫下了無數吟誦月亮的美麗詩句。

  同學們在平時的'閱讀中讀到了很多關于月的詩句,如:

  “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凄涼,“明月照松間”的寧靜恬淡;“雁子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惆悵無奈,還有“一夜飛渡鏡湖月”的夢幻神奇。等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家作品介紹及題解。

  1、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人,初唐詩人。曾以“文詞俊秀”而名顯長安,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并稱為“吳中四士”。但《全唐詩》僅錄存《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兩首。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2、古今評價:《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為世人所傾倒,詩人因此名垂后世。

【音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雨過山村》古詩欣賞課程教學設計及反思09-25

《竹里館》詩歌欣賞課教學設計10-07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11-17

《春江花月夜》的教學設計06-23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10-20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05-24

《春江花月夜》 教學設計07-17

《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教學反思05-18

《春江花月夜》音樂教學反思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