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1
說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第一篇。這個單元學習重點是要求“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通過把握意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洞航ㄔ乱埂纷鳛槭灼,最能體現詩歌意境美的特點。詩人通過對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寫以及豐富的想象,將讀者引入一個情思濃郁的詩境,引領讀者感受游子、思婦兩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詩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繪了一幅月夜的美麗畫面,又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情韻悠長而又不乏深刻。
說學情
學生對詩歌是不陌生的,對學詩也有一定的經驗體會,但對詩歌鑒賞方法并不能系統的掌握。本詩作為選修內容,重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積累詩歌鑒賞的經驗方法,所以教學過程要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全程參與。
本詩內蘊豐厚,學生難以輕易把握,教學時我將及時點撥,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想象和大膽質疑。
說教學目標(根據前面的分析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和聯想,感受意境,體驗詩情,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單元主要就是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本課也不例外,要求學生隨著詩篇的進度,循著月光的擴散,展開豐富、奇妙的想象,在腦海中再現一幅幅美麗的月下風景變幻圖,同時還要細細品味畫境中縹緲、朦朧的情思,感覺詩人感情節奏的變化和詩歌跌宕起伏的音樂美。因此設置以下重點和難點:
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難點: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這就是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而情境是個很好的引子,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能夠深刻體驗情感、閃現思維火花、發現疑難問題、交流心得體會、激發創新思想,實現主體性的角色本位。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依據以上分析,預設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為:
情境導入法、自主探究法
說課前準備
本詩意蘊豐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算是長詩了,學生必須要課前預習才能一節課完成教學計劃,根據教師的預設問題學生預習,學生能在上課前初步讀懂詩歌。
預習任務:了解作者,初讀詩歌,根據注釋疏通詩歌了解大意,閱讀課文后面的賞析示例,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初步感受寫了何景?蘊含了何理?抒發了何情?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學生回憶有關“月”的明詩,教師投引收集的名句。學生品味詩句,思考這些詩句通過寫月表達什么情懷。學生基本能答出是思鄉、相思之情。教師因勢利導,導出本節課學習內容。)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從古詩切入,引出月這一詩歌意象,創設情境,自然親切。向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鑒賞熱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投影展示問題) (學生自主探究,把握詩歌主要內容。)
1、一讀 播放朗誦。(播放,展示圖片和配樂)
學生傾聽范讀,體會感情和節奏。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系起來,春、江、花、夜都只是作為月的陪襯。
2、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搖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游子夢鄉、夢醒后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夢醒后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種對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
作者簡介(教材注釋①)
知人論世,主要是了解作者生活在盛唐時期,從而深刻感受詩歌的感情旋律,詩人的情緒哀而不傷,我們聽到的不是哀怨和絕望,而是青春、熱情的盛唐之音在詩人心中的回響
“孤篇壓倒全唐”
“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
問題的設置主要涉及對詩作內容的理解。教師預設的問題具有連貫性:
問題1的“月”意象是本詩的.主要意象,一切夜景正是因為有了月才能看得見;
問題2主要是明確本詩中月的幾種變化狀態,景物也在月的變化后發生變化;
問題3是月景變化后作者的感情也隨之變化。
由“月”的導入直接進入本詩主要意象更有思路上的連貫性,文本解讀是基本的,學生自主解讀、自主把握,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為后面的賞析作基礎。
三、合作探究:(22分鐘)
二讀學生齊聲朗讀
教師向學生明確誦讀要求:進一步感受詩歌內容和感情旋律,因聲求氣,涵詠詩韻。學生在錄音范讀后展開誦讀,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所要賞析的內容,并在誦讀中感受詩篇的音韻美。
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學生自主總結學習詩歌的方法。學生自主總結,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也利于學生的學習經驗積累。同時符合新課程理念。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想、意象分析等。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的段落。請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聯想力,深刻感受和創造性地體味詩歌意境,分九組探究“春江花月夜”風景圖,用散文般的筆觸,優美的語言表述出來。從而更好的領會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成果展示:
1、 學生自主思考,把詩歌內容用優美的語言表現出來。
2、 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遴選出比較優秀的篇章。
3、 教師主持,請每小組的代表朗讀優秀的改寫片段。
4、 提示學生從片段中領悟蘊含的哲理,體會作者的情感。
5、 教師總結歸納,收集學生的思維成果。
此環節要求學生置身詩境,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畫面,談美在哪里(注意語言的優美性),學生可能只描繪畫面內容,此時我將引導學生緣景明情,體會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還可提醒學生從語言、表現手法、結構等角度賞析詩歌。賞析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賞析,調動學生積極體驗和感受詩歌字里行間滲透出來的情感。想象和聯想是賞析詩詞的一種方法。學生描述有助于其對內容的把握和理解,并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學生賞析的基礎上,我提供下面賞析示例,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學會鑒賞方法,形成鑒賞能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詩一開頭先點出題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詩人的視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進來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訴我們那一輪明月乃是伴隨著海潮一同生長的。詩人在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長的“生”字,一字之別,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過是平時習見的景色,比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滲入詩人主觀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們像一對姊妹,共同生長,共同嬉戲。這個“生”字使整個詩句變活了。三四句:“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滿的樣子。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涌進江來,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隨到哪里,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四、教師引導學生總結:(5分鐘)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這個環節是對全詩內容的整理,利于學生對詩作的整體把握。理解了情景理的融合,也就理解了本詩的精髓。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來完成這個難點。)
。ㄒ唬⿲懨髟抡找碌慕值慕k麗景觀,為下面對景抒情打下基礎。 景物美
。ǘ┯蓪懢稗D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的感嘆。 哲理美
。ㄈ┯筛袊@人生進而抒寫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
五、拓展練習:(1分鐘)(作業)(學生課后自主完成。教師檢查)
、賹W生搜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②背誦全詩。
。ㄍ卣硅b賞重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并積累鑒賞方法。)
六、三讀 師生共同誦讀 (3分鐘)
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誦讀全詩,在含蓄、雋永的美妙旋律中結束這節課(僅僅一節課,不一定能領略這首流傳千年的經典之作的意蘊。師生共同誦讀,加強理解。在誦讀聲中結束本課,令人回味。)
板書設計
春江花月夜
唐 張若虛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1、《春江花月夜》這篇選自高二選修課本《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高中語文課程必須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必修課反映基礎性,選修課反映選擇性。選修課考慮學生的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詩詞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說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唐詩是中國文學的奇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鑒賞唐詩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這首詩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張若虛的詩僅存兩首于《全唐詩》中,其中張若虛憑借《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足以立于詩壇而永垂不朽,成為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孤篇蓋全唐”的大家。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3、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1)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通過意象,借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2)發揮聯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能力目標:(1)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賞析本詩含蓄、雋永、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2)賞析本詩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點和難點解析: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復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這是欣賞詩歌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我把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我把賞析詩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是我們當前教育教學中提高學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教學法
“誦讀”,顧名思義,就是反復朗讀,直至背誦。詩歌中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有著和諧的韻律,最適合出聲朗讀。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為學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畫面可以給學生更為直關的理解。通過反復吟誦感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語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于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采用“自主學習了解課文——確定個性化的合作研究內容——集體討論深化理解課文內容——擴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學程式。
。础⒅v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春江花月夜》的鑒賞中,由于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很難理解詩歌中作者所發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結合課本后的賞析內容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內部。同時在教學中運用補充一些他人所發的感慨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
4、置身詩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根據詩中的景去推斷詩中的情,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三、說學法
教學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向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
采取粗讀的方法,使學生從整體感知作品的內涵。但《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詩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聯想、想象教學法。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像空間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首先要通過想像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詩歌語言帶來的豐富美感以及廣博的內涵。
四、說教學程序:
課前準備:課前讓學生搜集關于“月亮”的詩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
1.新課導入。
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應爭取學生參與,為此我用出示幻燈片--古人的月亮情結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詩歌中的象征意義。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他們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具體如下:
同學們,月亮這個意象千百年來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它承載了人類豐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她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親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到底是從何時月亮掛在了天上,又是誰第一個成為欣賞它的人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吧。2.整體感知。
這一部分我承接導語首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有關月亮的詩句,然后介紹了作者和有關詩歌的簡單介紹,其中對《春江花月夜》的歷史意義及人們對它的評價說的比較多一點,這也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從而使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整體的、全面的認識。然后配樂朗誦全詩,使學生整體感受詩歌的美妙意境。
3.賞析詩歌。
首先給學生介紹了一點欣賞詩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賞析手法。這一單元在此基礎上學習用“緣情明景”的手法賞析詩歌內容。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
具體賞析中我把全文分為三個層次,按這三個步驟來賞析這首詩歌,一是欣賞詩的景物美,二是領悟詩的哲理美,三是鑒賞詩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賞詩的景物美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根據詩歌內容展開聯想、想象,描繪畫面意境,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
在領悟詩的哲理美的教學過程中,我在同學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把“江月照人”這一節深入展開,理解古人對人生的探索,開拓學生的視野。
鑒賞詩的情感美是本首詩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婦懷遠”這一片段作為重點賞析部分,基于此,我讓學生從思婦的角度,改寫這一片段,寫出思婦的情感和心理。學生交流所寫的內容,感受詩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人文主義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點,在這一課中張若虛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樣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游子思婦的離恨閨怨之情。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這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為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在這里,我用“月”這一意象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以月為紐帶,貫通情、景、理這一寫法的,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5.小結。結尾在一堂課中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它具有深化中心,點明主旨的作用,同時又是讓學生仔細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體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輕彩淡痕,澄明恬靜,神韻飛動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詠的母題,在詩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一種寄托,成為詩人宇宙意識的覺醒和人生哲理載體。從中我們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間照”的空靈靜寂,“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夢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凄涼;感受到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無奈惆悵。從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間的情,月在張若虛筆下變得如此妖嬈多情,奧妙無窮!
。.布置作業:
作業部分我是把它作為課堂的延伸來設計的。自古以來,春、江、花、月、夜就與詩歌結下了解不開的意象情愿,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請大家繼續回顧學過或聽過的詩詞佳句,比較這些意象創造的詩境。
。. 關于板書設計如下所示:
意境圖: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樓、鴻雁長飛、月落滿樹
景: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我要說的課是《春江花月夜》,我將從七個方面來說這篇文章,依次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教學延伸等七個方面來說。
一、我們來看教材
《大學語文》是21世紀高職高專規劃教材,旨在以濃厚的優秀歷史文化積淀構筑學生的精神支柱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把大學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豐富知識、學有所長的高素質優秀人才。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學欣賞里很重要的一首詩歌,它選自上篇的第二單元,生命之悟單元,是唐初張若虛寫的一首著名的詩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與一體,讓我們不但欣賞到美景,感覺人世間的真情,而且還能引起我們對生命,對人生,對宇宙進行深思。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古人對這首詩的評價是“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 、“春風第一花” 、“孤篇橫絕,竟為大家”,F代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而且通過這首詩的欣賞,我們會掌握一些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二、學情分析:
高職一年級的學生,欣賞詩歌基本上只是從感性上來欣賞,還停留在高中時候的學習方法,習慣于聽老師講,所以要改變他們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調動他們的積極參與的意識。讓他們欣賞詩歌從感性欣賞上升到理性欣賞。
三、目標分析:
主要完成三個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本詩的欣賞講解,掌握欣賞詩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這也是教學中的重點。
能力目標:訓練同學們進入詩歌的意境,說出詩歌的美妙之處,鍛煉同學們領悟詩歌韻味的能力、朗讀能力和說話能力。這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情感目標:通過本詩的講解,培養同學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東西(包括熱愛大自然,熱愛全人類;珍惜親情、友情和愛情;珍惜時間、珍惜青春)等情感。
四、教法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韻律優美的詩歌,它帶有一點淡淡哀愁的離別愁緒。這種離愁始終透露出一種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調,象輕夢飄過。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把本課教學分為四大板塊,
即“聽讀?朗讀?品賞?遷移”。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誦讀法、欣賞法、發現法、情境法、討論質疑法。
誦讀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誦讀可讓學生體會情感美,節奏美,音樂美。
欣賞法:引導學生欣賞本詩的美景,美理,美情。
情境法:再現詩歌的情境,走進詩歌的意境。
發現法:引導學生發現,比方說此詩中月亮的變化,此詩月亮與其它詩歌的月亮有何異同。
討論質疑法:就一些評論和問題進行討論和質疑,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五、學法分析:
我將結合教學中的四大板塊,聽讀、朗讀、品味、遷移,指導學生“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力爭能通過這四個環節,使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審美能力。
1、自主學習法。自己誦讀,自己欣賞本文,說說自己的感受。老師作點評。
2、合作探究法。通過“問題?探究”教學途徑,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分析、比較、思考、討論、釋疑中達到“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的目的,把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會學習,善于學習。
六、教學過程:
將用兩個課時來完成這首詩歌的.教學任務。
1、引入新課(讓同學們聽):先欣賞民族音樂《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再聽配樂詩朗誦《春江花月夜》,旨在營造一種優美的氣氛。
2、整體感知(讓同學們讀與品):讓同學們讀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及原因,并感受本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
3、欣賞此詩(讓同學們品與說):通過一些問題的設置,來引導學生怎么來欣賞詩歌和怎么樣走進詩歌的意境,然后根據同學們剛才整體的感知來談每一部分的內容與自己的感受。老師作點評與深化。旨在從獨立學習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落實了教學重點和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4、討論一些問題(讓同學們說)。針對前人對此詩的相反的評價,我們來討論,并適當的設置一些較有難度的問題來引起同學們的討論。讓他們暢所欲言使他們的思維呈發散型,拓寬他們的思路。
。▎栴}①:有人說這首詩哀而不傷,艷而不糜。怎么理解這句話。
問題②:本詩寫的明明是離別相思之苦,為什么還說是情美?)
5、板書設計:(見說課課件)
七、教學延伸:
1、本文最重要的意象是“月”,我們學過哪些關于“月”的文章和詩歌,總結一下它們的特點,并說明一下“月”這個意象有哪些含義,想想為什么中國文人為什么這么喜歡月亮。還有“江水”和“落花”這倆個意象,有哪些含義。教學延伸旨在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綜合欣賞,發現它們中的相似點。提高同學們的欣賞水平。
2、欣賞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并談談《望月懷遠》與《春江花月夜》有何異同。旨在讓同學們鞏固所學知識:怎么樣來欣賞詩歌。并讓他們找出異同,提高他們的判斷能力、思維邏輯能力和欣賞水平。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4
開場白: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說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第一篇。這門選修課既是對學生以前詩歌學習的繼續,也是對學生詩歌學習的深化。作為選修內容,本教材更是一個專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積累古詩文鑒賞的方法。第二單元是“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重在通過對古典詩歌意象的把握,發揮審美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為單元首篇,最能體現詩歌意境美的特點。本詩是流傳千年的經典,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是本單元的重點賞析篇目;谝陨险J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本詩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能力目標:
、、賞析本詩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⑵、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點和難點解析: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復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這是欣賞詩歌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我把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中專學生,他們對古文學方面的知識不是很深,但他們卻需要從總體上提高自己的文學水平、文化修養和人格素質,因此我把賞析詩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教學法
詩歌中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有著和諧的韻律,最適合出聲朗讀。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復吟誦,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討論法。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語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于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3、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春江花月夜》的鑒賞中,由于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很難理解詩歌中作者所發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因此在教學中進行簡要的點撥很必要。
4、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春江花月夜的美、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三、說學法
教學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向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勾通,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聯想、想象教學法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像空間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要通過想像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采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意象分析法。
分析詩歌意象是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本詩就包含有許多經典意象,如“明月、江水、落花”等,學生要多品味,要將意象連綴,揣摩、感悟詩情,方能體會詩境之雋永、高妙。
四、說教學程序:
課前準備:課前讓學生搜集關于“月亮”的詩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
1、新課導入。
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學生學過的有關明月的詩句切入,從明月意象導入全篇。這樣導入親切自然,學生不感到陌生,還能引發學生探究熱情——即將學習的詩是如何寫月的呢?
2、整體感知。
這一部分我承接導入語首先介紹了作者和對詩歌進行簡單的介紹,其中把古今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介紹多一點,這也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從而使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整體的、全面的認識,然后播放配樂詩朗誦,使學整體感受詩歌的美妙意境時能夠有的放矢。
3、賞析詩歌。
首先給學生介紹了一點欣賞詩歌的方法和理念,中專一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這一部分我分三個層次,也是三個步驟來賞析這首詩歌,一是欣賞詩的景物美,二是領悟詩的哲理美,三是鑒賞詩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賞詩的景物美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根據詩歌內容展開聯想想象,描繪畫面意境,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在領悟詩的哲理美的教學過程中,我在同學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拓展了古人對人生探索的內容,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鑒賞詩的情感美是本首詩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婦懷遠"這一片段作為重點賞析部分,基于此,我讓學生以思婦的口吻,用第一人稱改寫這一片段,寫出思婦的情感和心理。學生交流所寫的內容,感受詩歌的情感美。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人文主義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點,在這一課中張若虛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游子思婦的離恨閨怨之情。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這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為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在這里,我用"月"這一意象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以月為紐帶,貫通了情景理這一寫法的,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5、總結。
小結是教學的必要環節,學生自主總結本課內容及學習心得。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和意義,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6、布置作業:
作業部分我是把它作為課堂的延伸比較部分來設計的。把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比較,分析兩首詩的異同。
張若虛的詩顯然遠遠超過了前者,特別是它反映的宇宙意識和人生哲理,更是前者所沒有的。讓學生試著從意象的組合、意境的創造、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加以比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7、關于板書設計也即結語,如下圖所示: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我這樣設計主要是根據作者的寫作手法
對于說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希望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們年輕人一個不斷進步的機會!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5
本次說課教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延伸拓展六個方面的內容。
一、教材
1.課程定位。本文選自孫昕光主編的《大學語文》(中國高教出版社,2008年5月第二版)詩歌單元第5篇課文,這是本期的第三次課,授課對象是應用英語高職新生,《大學語文》是其公共必修課,總課時為64課時。
2.課程地位與作用。應用英語專業是培養了解英美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文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能在外事、經貿、新聞出版、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和接待服務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作為公共必修課的《大學語文》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學好翻譯、西方文學等專業課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3.內容定位。這個單元是學習詩詞,本單元重在通過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發揮審美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詩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 “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向后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本詩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學文化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朗讀、鑒賞中國古典詩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及蘊含的情理。
2.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美。
能力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閱讀古典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的景、情、理相融的特點
品味古典詩歌語言美。
教學難點:理解本詩的思想價值。
三、教法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在教學方法上以誦讀法為中心,綜合運用了創設情境、分析講解、討論、提問等多種教學方法。
因為詩歌中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有著和諧的韻律,最適合出聲朗讀。利用多媒體(CAI)課件播放根據本詩意境改編的'“中國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創設情境,通過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多媒體音像資料的美讀,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
讀只是一種整體的感知,具體到詩歌《春江花月夜》的鑒賞中,考慮到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比較短,再加上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有的同學可能一時之間很難理解詩歌中作者所發出的深沉的有關宇宙人生的思索感慨,因此在教學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針對學生理解的盲點通過提問激疑、分析講解,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討論等方法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四、學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采用了以下學習方法:聯想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收集資料法。
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詩歌的語言精煉優美,留給人們想像空間更大,回味余地更多。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這根琴弦就是通過想像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從而走進畫面的意境中。大學語文的學習更應該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通過收集資料、合作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利用知識的共同因素,由已知獲取新知,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五、教學過程:
為了凸顯語文課堂的審美性、實踐性、開放性和創造性的特點,我是這樣來安排教學過程的。首先有一個課前的準備:讓學生搜集古詩中描寫“月亮”的詩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同時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習慣和能力。
1.引入詩歌(15分鐘)
好的導入,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學生課外搜集的中國古典詩歌中描寫月亮的詩句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討論出古人借月亮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并用一張幻燈片概括出月亮在詩歌中的象征意義。這樣既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他們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同時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本首詩歌中“明月”這個意象的涵義。
2.感知詩歌.(15分鐘)
這一部分我首先介紹了作者,并對詩歌進行簡單的介紹,其中對《春江花月夜》的歷史意義及人們對它的評價說的比較多一點,這也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從而使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理性地認識。然后播放配畫詩朗誦,在美讀、美圖當中感受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賞析詩歌(40分鐘)
意境美
一是欣賞詩的景物美,二是領悟詩的哲理美,三是鑒賞詩的情感美. 在欣賞中引導學生緊緊扣住本詩景、理、情之間的內在關系,抓住月輪的升落和詩情的起伏,加深對詩意的領悟。
為了培養學生對詩歌語意境美的感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安排了一個課堂討論:找出詩中含有暗示意義的寫景句,分析其暗示意義。通過課前搜集描寫明月的詩句的分析,同學們是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暗示意義的句子,但也許不是很全面,教師可以根據討論的情況加以點撥提醒。正是這種暗示手法的運用使得詩歌人與物、景與情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語言美
本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全詩36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有人說《春江花月夜》就象一首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蓄雋永。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分組討論,找出本詩的韻腳字,仔細體會換韻所營造出的音樂美。雖然學生對于古音韻知識沒有什么概念,但是通過普通話的朗讀還是可以感受到由于韻腳字開口度的大小、平仄的變化,形成的高低音相間,平仄交錯運用的特色,具有極強的音樂節奏,而且這種語音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婉轉諧美。
4.難點突破:認識本詩的思想價值(15分鐘)
春江花月夜本是良辰美景,離別相思本是人間憾事,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但整首詩總的看來并不頹廢,聞一多先生稱贊此詩展現了“夐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而寂寥的境界”。如何認識整首詩歌的思想價值是理解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人生經歷的有限,教師可以插入屈原、曹操、曹植、蘇軾等人對宇宙人生的感慨,通過橫向比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的思想價值。
屈原《天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曹操《短歌行》: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贈白馬王彪》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唏。
李白《把酒問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蘇軾《前赤壁賦》 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5.考核評價:(10分鐘)
張若虛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題材又是漢末以來屢見不
鮮的游子思婦的離愁,但他還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開拓了新的意境,表現了新的情趣,使這首詩成為了千古絕唱。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本詩的語言美、意境美,檢驗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感悟情況,請同學們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考慮到個體的差異性,有的同學不能當堂完成背誦,至少要做到能夠有感情的朗讀。)
六、課外延伸
這一環節我是通過兩個課外練習來檢驗教學目標完成的情況,并通過師生QQ群、教師博客等方式來并了解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1、第一個作業我也是把它作為課堂的延伸來設計的。請大家課后繼續回顧學過或聽過的描寫江水、夜月、落花的詩詞佳句,比較這些意象創造的詩境。
2、課后請同學們從網上下載《春江花月夜》的英文翻譯,比較英語翻譯與原文之間差異,體會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語言美。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6
一、教學目標設計:
(一)認知目標:熟悉樂曲及主題思想,初步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換頭合尾”變奏法,通過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解和學生演唱、演奏樂曲主旋律,加深對樂曲各段的理解。
(二)能力發展目標:讓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引導他們在欣賞中聽、唱、思、議、記、看,全方位開拓思維空間,在欣賞中訓練學生的形象藝術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啟發學生通過音樂欣賞進行文學藝術創作,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個性自由和諧地發展,達到藝術熏陶與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養目標:
通過對中國古代名曲的欣賞,了解我國優秀音樂文化的悠久傳統,培養熱愛祖國優秀音樂文化的感情,從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增進民族文化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繼承祖國悠久文化、弘揚優秀音樂文化的意義。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一)教材內容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華民族音樂”“古代音樂”部分的必聽曲目。它是一支典雅優美的民族管弦樂曲,是我國古代音樂中的“極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在國際樂壇上享有崇高聲譽。它的主題曲調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樸、典雅,節奏比較平穩、舒展。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采用同一樂句出現,運用民間音樂中“換頭合尾”的變奏法,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了音樂表現的內容,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高中學生的特點,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個性自由和諧地發展,全面提高審美素質,達到藝術熏陶與塑造人的目的。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初步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換頭合尾”變奏法。
(2)熟悉樂曲及主題思想,演唱、演奏樂曲主旋律,在音樂律動的過程中提高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簡單合奏協作能力與群體意識。
2、難點:通過音樂欣賞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喚起學生潛在的創造想象力。
三、教學對象分析:
1、高中學生已具有初步的音樂理論知識和一定的思維分析能力,經過訓練能夠做到自己識譜視唱。他們對音樂的學習熱情很高,充滿自信,但對中華民族音樂還缺乏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音樂綜合能力也有待進一步加強與提高。
2、通過直觀教育方法,能夠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印象,從而更好地發揮其想象力,進而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創作。
3、在動中學、在樂中學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規律。通過參與教學活動的愉快學習,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加深對音樂內涵的理解,更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發揮創造精神。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一)聲像呈示行為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聽覺與視覺相結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強度大等優點,靈活再現教學內容,從而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增大課堂信息量,加強視覺享受,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學生能更高效地學習、掌握音樂知識,并將學生由感性認識逐步引導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發揮學生創造能力,體現現代教育的效能觀。
(二)啟發誘導式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抓住學生對音樂“不完美的音響感知”的心理狀態,運用啟發誘導式教學法,創設意境、展開聯想,引導學生以主題因素的發展為主要線索,通過對各樂段的分析與描述,層層深入音樂的意境,整體把握作品的脈絡。在此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音樂聯想空間里得到熏陶與教育。
(三)交互合作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師生雙方互為主體、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師與學生都處于一種平等、民主、和諧、自主、自覺的角色環境中,通過一系列程序,教師與學生在一種自由空間里相互發展,相互創造,相互提高。課堂教學既是師生雙邊心理互動的過程,又是學生與周邊環境(教材、教具、同學等)互動的過程,也是學生內部的多種心理因素(認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對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發揮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在與學生進行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的雙向互動。
(四)激勵創新教學策略: 整堂課由“情境導入——熟悉主題——“畫面”聯想——合作演繹——創作升華”五環節構成,在教學中采用藝術融合為主要形式,將音樂、美術等直接訴諸于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嘗試將欣賞和創作活動結合起來,創造條件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引導他們在欣賞中聽、唱、思、議、記、看,全方位開拓思維空間,突出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通過課件的展示、教師言語的引導和激發,誘發學生的創作動機和創造靈感,促進學生的多向思維,鼓勵和啟發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對學生富有創意的創作過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揚,培養學生的成功感,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五、教學媒體設計:
采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平臺進行課件演示,在教學過程中運用CAI課件進行輔助教學,集文字、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多種媒體于一體,動靜結合、聲像合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記憶,勃發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欲望。通過交互式的練習設計,創設藝術體驗與實踐的空間,突現學習的主體性。
六、教學過程設計:
【課件演示】
課前展示課件封面,播放《高山流水》背景音樂。
【一、情境導入】
1、情境導入在上一節課,我們系統地學習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華民族樂器的基本常識。今天,老師將要向大家推薦一首用中華民族樂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樂曲《春江花月夜》。 【課件演示】
1、向學生展示配有背景音樂且具有古色古香風格、寫有《春江花月夜》標題的頁面。
2、簡介樂曲:這是一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弦樂曲。它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地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這首樂曲以動人的旋律,巧妙的構思與手法,使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是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在國際樂壇上也享有崇高聲譽,曾多次在西方國家進行演奏,受到極大歡迎,被譽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內樂團媲美”的優秀曲目。 【課件演示】展示寫有樂曲簡介并附有與樂曲情境相關圖片的多媒體頁面。
【二、熟悉主題】
1、音頻演繹,學生思考問題,教師在樂曲播放過程中適時地啟發誘導學生圍繞問題有目的地進行欣賞。
【思考題】 ①在樂曲中多次出現了哪些中華民族樂器? ②比較樂曲每段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課件演示】
1、先展示寫有思考題的頁面,之后播放音樂及與樂曲意境相關的視頻,伴隨著畫面的切換進行欣賞。2、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僭跇非卸啻纬霈F了琵琶、洞簫、古箏、二胡等中華民族樂器。
、跇非囊魳芬饩硟灻,樂曲結構嚴密。它每一段的.結尾都是一樣的,而前面卻有 所變化。這就是中國傳統樂曲中常用的“換頭合尾”變奏法。它能充分發揮各種樂器的作用,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或主題。
【課件演示】
、僬故舅姆N有代表性的樂器的相關圖片。
、诤唵谓榻B“換頭合尾”變奏法。
3、揭示音樂主題。這首樂曲一般分為十段。人們遵循中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為每段加了一個富于詩意的小標題。(出示樂曲結構圖) 【三、畫面聯想】 運用畫面聯想法,分段欣賞樂曲,教師在此過程中繪聲繪色地進行講解。
①江樓鐘鼓
②月上東山
、埒P回曲水
、芑ㄓ皩优_
、菟钤齐H
、逎O歌唱晚
、呋貫懪陌
⑧橈鳴遠瀨
⑨欸乃歸舟
、馕猜
【課件演示】
放各段音樂的同時,向學生演示包含各段基本內容及相應圖片的頁面。
【四、合作演繹】師生視唱樂曲主題,并用電子琴和打擊樂器進行演奏。
【課件演示】展示標有各打擊樂器演奏譜的頁面。
【五、創作升華】
1、創作:
①欣賞由琵琶獨奏的《春江花月夜》,要求學生根據音樂意境,體會樂曲所表達的情景和神韻,并根據音樂的意境在電腦上選擇適合的圖畫。(請幾名學生到電腦上進行操作,之后師生進行鑒賞。) ②欣賞一段以《春江花月夜》為題的古典舞,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意境自己繪畫或寫一首小詩。在此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參與到學生的創作過程中,啟發和指導學生的創作。學生自主創作結束后,挑選學生富有創意的作品進行展示,請學生闡述創作思路,之后進行評價。
【課件演示】
、賏、展示有琵琶獨奏《春江花月夜》背景音樂、包含有五十多幅風景圖片的頁面(課件中出現提示文字:“歡迎來到尋寶屋。請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體會樂曲所表達的情景和神韻,并根據音樂的意境,尋找認為合適的圖畫,放到‘學生文件夾’中,希望這里的‘寶貝’能夠滿足您。請同學們試試看!”) b、在電腦上展示學生選擇的圖片。
②播放《春江花月夜》舞蹈視頻文件。
、墼趯嵨锿队皟x上展示學生作品。
2、升華:這一節課,我們通過欣賞、視唱和創作等環節,了解到樂曲通過變奏,不僅描繪了“傍晚”、“小舟”、“簫鼓”等江上秀麗的晚景,表現微波蕩漾、溫馨恬靜的春江景色,而且借景抒情,激起人們對祖國山河無限贊美的深厚情感。它還使我們領略了中華民族管弦樂曲的神韻,充分展示了我們民族器樂的魅力,使我們了解到中華民族樂器在世界之林中永遠是一株光彩奪目的奇葩。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7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一課時
過程:
一、導入
在星光燦爛的唐代詩壇,《春江花月夜》帶著皓潔的月光像鉆石一般熠熠生輝,引人注目,聞一多先生曾將此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評論家說張若虛這一首詩可以“孤篇蓋全唐”。今天我們來欣賞這篇經典詩作。
二、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三、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四、賞析詩歌
。ㄒ唬╅_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ǘ┙酉掳司錇榈诙糠,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1、提示: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并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重點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三)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同時,詩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詩句,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統一,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生命。
五、再次欣賞教師誦讀這首的配樂范讀錄音
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吟誦,細細體會詩歌美好而幽遠的意境。
六、作業
用現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的美好意境表現出來。
。ㄗ鳂I參考答案: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罩辛鳛⒅律缢,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么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嗫嗵魍瑓s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板書: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遠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暫——永恒
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凄清婉轉
課外延伸:
古人在詩歌中常常喜歡用“月”和“江水”的意象來表情大意,試找出幾句,并分析這兩種意象含蓋的情素。
。1)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保ㄌ仆醪g)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蘇軾)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唐劉禹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保ㄌ.張九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保ㄌ.李白)
意象含蓋的情素:思念,懷想,寂寞,冷落,凄美。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墩撜Z》)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李之儀的《卜算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宋辛棄疾《南鄉子》)
“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意象含蓋的情素:人生短暫,自然永恒,綿延思念,愁情。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8
首次試上,筆記本上寫滿了文字。值得肯定的是,三維目標明確, 有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例如,學完這首詩教師總結說:“我們收獲了很,除了無盡的美感,還了解了詩歌鑒賞的方法,拿到一首詩,我們知道該如何下手了:
1、讀一一美讀幾遍,初步感知
2、找一一找出詩中的景物與人物,體會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3、合一一找到景物與情感的匹配點,整體感知詩歌。
如果長期堅持使用這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將有利于學生詩歌鑒賞素養的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的能力。不足之處也很明顯:主線不明,思路不清。
一、一改:設主線,明思路
張若虛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因為《春江花月夜》“孤絕橫篇,竟為大家”。這首詩也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圍 “春、江、花、月、夜”鋪開,月是詩人震動的脈搏,月光灑輝處,江水、沙灘、桃樹、花林、飛霜、白云、扁舟、鏡臺、詀石、鴻雁、魚龍、思婦、游子組成了一副幽美恬靜、充滿人生哲理的畫卷。
落月搖情,情韻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蕩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學呢?
別林斯基有句話說得好:“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此,賞析這種情韻幽雅的美文,應該是一次賞心悅目的心靈之旅。學生是讀景、賞景的主角,教師是導游。美在哪里? 這條學習主線,應念而生。
圍繞這條主線,設計了這樣的課堂流程:美聽一美讀一美品。其中,美品是關鍵,它可以設計以下兩個思考題:
1、你在詩歌中看到了什么?請以月亮的推移為順序找出描寫對象:(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體現人物情感的詞)。
2、你最喜歡哪句詩?說說喜歡你的理由。結合你最欣賞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語言品一品。
再次上課,我們明顯感到,課堂是教師的課堂,學生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互動,僅有的一次討論也只是流于形式。學生似乎是游離于課堂外的陌生人,課堂冷冷清清,局面尷尬。
傳統教育確實存在忽視學生個性,忽視學生自主意識的弊端,強調集體意識和絕對服從,用一種僵化、教條的思想禁錮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結果是學生個性品質缺失,自主意識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懷缺失,公民意識缺失。高中新課程的實踐者應充分意識到以人的發展為根本點,培養高中學生自覺的社會責任與愛國主義精神、正確的價值判斷力、初步的全球意識與國際視野、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與敬業精神以及健全的身體心理素質是我們的責任。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個體,尊重生命,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我們真切地感到,課堂不能靜若止水,需要波瀾起伏,需要激蕩人心,需要創造一個美的藝術境界,否則便會枯燥無味、蒼白無力。那么怎樣為教學創造一個藝術的境界呢?
二、二改:創設藝術氛圍,營造審美情境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需要創設迷人的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深入詩文的深處。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創設:
1、美導。
一位同行的導語設計值得借鑒:在我國浩瀚的詩海中,有無數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寫下吟誦月亮的美麗詩句,同學們讀過哪些關于月亮的詩句?
學生打開了記憶倉庫之后,教師再深情地說:“是啊,月在詩歌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寄托,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凄涼,‘明月松間照’的寧靜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惆悵無奈,還有‘一夜飛渡鏡湖月’的夢幻神奇。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張若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他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生沉浸于超常的審美情境、傾心于審美的情境和把審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閱讀對象的審美注意。
2.美聽。
教師范讀,學生傾聽潺潺連綿的流水、流利婉轉的鳥鳴,他們情不自禁地沉醉于這迷茫朦朧的月色中,沉浸于濃濃的思念、深深的愁緒里,浸入美讀釀成的美境中。有了這種傾聽,那種躍躍欲試的萌動之心, 怎能不呼之欲出?
3.美讀。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需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3) 誦讀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有 自由體驗讀、個人表演讀、小組競賽讀、集體體悟讀”。誦讀這首詩要讀出輕重,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激情。各種形式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于自己的體驗之中,選擇、感悟、深思,產 生旺盛的求知欲、強烈的參與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經過反復朗讀,學生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詩中表現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滄桑之嘆,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體悟,學習的積極性也被激發出來了。更重要的是:美讀,不但了解作者說了什 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有了溝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鳴。學生進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狀態,在吟誦過程中,語感語氣有了,內容有了,思想有了,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通過第三次上課,我們認為,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是整堂課的主題。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讀,教學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因此,《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點,不在課外延伸了多少,而應該在美品課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課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壯觀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無處不在,江天一色,清純空靈
(3)月落——落花搖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霧,迷茫無盡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飛霜、沙汀、白云、青楓、扁舟、高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等, 春江潮動,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傷美,優雅空靈的純凈美,交織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江月夜圖。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浮想聯翩,思接千載,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無奈。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詩人又頓悟,人生是短暫的,而人類則是綿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 讓人讀出了人生短暫的悲劇之美、宇宙無窮的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蕩滌萬物,充滿生命活力的壯觀美,躍然紙上;江水流春,江樹迷蒙,凄涼感傷之情油然而生。詩中的情感美還指落月藏海霧, 月落妝臺,長夜不眠的思婦的依戀惆悵之情;春光將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讀落月搖青滿江樹,那月光之情, 思念之情,詩人之情,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學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后探討問題,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選擇的自由,不受約束,大膽想象、聯想,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并闡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維、分享閱讀成果。
詩歌欣賞沒有標準答案,因此,要給學生一個藝術再創造的空間。雖然學生談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們己在教師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濃濃的審美樂趣。這樣設計,不僅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價值的認可,它能喚起學生積極探討的活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設計,更是從課堂教學的完全預設轉向動態生成,賦予了課堂活力,使課堂異彩紛呈,活力四射。
總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學設計是以課文為載體,從課文出發,通過聽、讀、品,把朗讀、美品、探究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領悟課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從而最終學會鑒 賞詩歌。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內容:景、理、情
2、引領學生在品讀中鑒賞美景,體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鑒賞、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賞析過程中,學習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比較鑒賞等欣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鑒賞景物美
2、緣景明情,品悟詩歌哲理和體悟詩歌感情
教學難點:
景、理、情的賞析
教學方法:
1、多媒體
2、誦讀賞析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無論是浪跡天涯的游子,還是空待閨中的思婦;抑或是征戰沙場的將士人們抬頭望月,總是心有感慨,或傾注愛恨,或寄托悲歡因而浩瀚的詩海中從來不乏優美的寫月詩篇
(老師引導學生自由背誦寫月名句)
在眾多吟誦明月的詩歌中,有一篇被人稱為“孤篇蓋全唐”,那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思考:這首詩題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體寫了哪些內容?
學生邊讀邊把握詩歌的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詩的主要內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賞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賞析美景
1、要求:學生范讀,其他學生劃出寫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寫景物
明確: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運用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再現畫面
教師點評,總結學生結論,描繪畫面
學生齊讀,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點
月夜特點:幽美、朦朧、靜謐、澄澈、空靈
4、方法指導:
鑒賞寫景詩,不僅要捕捉畫面,感悟美景,還要了解把握景物特點,把握詩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對美景,作者有怎樣的.感慨?
明確:作者獨立江畔,看到那輪孤月,引發了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討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在面對美好河山,優美風光時都會思考宇宙與人生
(老師補充資料: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學生討論交流,比較前三位與張若虛對宇宙人生思考的異同
明確: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暫,但張若虛禮贊人類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誦讀詩文
4、方法指導:緣景明情,比較鑒賞
(三)體悟月下情思
1、解讀詩歌情感
方法指導:緣景明情
明確:作者看到孤獨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間相思的游子思婦
2賞析游子思婦的情思
方法指導: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體悟情感
學生自讀,討論交流,自由發言
明確:
思婦:離愁牽掛,游子:寂寞思歸
3、探究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把握月與情的關系,
游子思婦:睹月思人,借月抒懷
4、解讀明月意象
拓展:中國人的明月情結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總結月亮意象的含義:思歸懷人,離愁別恨
5、反復吟誦,在讀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婦相思
學生選擇讀寫游子或者思婦的詩句
教師點評
齊讀,感受相思
四、鑒賞小結
全詩以月為線索,將月與江、月與花、月與夜、月與人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贊美,對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對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情的謳歌,意境清新邈遠
五、美讀詩文
分析詩歌之后,學生對這首詩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變化有很明確的把握教師引導他們感受詩歌跌宕起伏的音樂美就順理成章
教師范讀
學生再自讀揣摩
六、課堂總結
她是朦朧的美,悲傷而輕盈;她是清純的美,寧靜而空靈;她是跨越時空的感動,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業布置
自讀,背誦全詩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10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和體驗詩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詩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體會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對人生、對宇宙的聯想與感慨,體會詩中表現的游子與思婦相思相愛之情。
教學重點
1、展開聯想與想象,體味詩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優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學難點
1、把握水乳交融、優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詩境,理解詩中的畫面及由此產生的人生感慨
教學方法
情境設置法、學案導學法、點撥法學法指導
1、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梳理詩歌中的意象
2、通過誦讀,合作探究,讓學生掌握詩歌內容,領會詩歌中的情感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PPT)
教與學互動設計
(課間利用多媒體播放民樂《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圖片暖場)
一、情境導入
我們中國自古便是詩的國度,唐詩更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在我國浩瀚的詩海中,有無數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寫下吟誦月亮的美麗詩句,同學們讀過哪些關于月亮的詩句?
現在我們展示、交流一下課前分組搜集到的古典詩詞中的詠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載了人類哪些豐富的思想感情。
。ㄐ〗M展示。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識:“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薄懊髟聨讜r有?把酒問青天”
3.望月懷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情怨遙夜,竟夕起相思!薄霸陆庵貓A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
4、思家戀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詩歌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詩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張若虛就是如此。現在,我們就一起去領略他筆下那輪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書課題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誦讀賞析
三、知人論世
小組代表根據課前搜集的信息發言,介紹張若虛及《春江花月夜》教師補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樂府民歌的內容和形式,采用優美的抒情旋律,細致地描繪了江南水鄉春江花月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發出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寫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全詩格調清麗婉轉,抒情纏綿幽怨,意境高遠闊大,是一首寫景、敘事、抒情完美結合的詩歌極品,讀來如癡如醉,如飲瓊漿玉液,沁人心脾。
此詩自明代后頗受評論家的重視和推崇。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稱:“那是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四、置身詩境
1、播放音樂,誦讀詩歌。播放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誦讀詩歌。
2、設置問題,交流感受。設問:讀后覺得這首詩美嗎?美在哪些方面?學生發言。師生共同歸納。教師板書: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緣景明情
(對照導學案預設的思考題,分組推選代表發言;學生互評,補充完善;教師相機點撥)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第一組代表回答;其它小組評價補充)
明確:
作者依題摹寫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們構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圖。景物的特點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靜。這部分寫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絢麗景觀(意境美)。
2、面對良辰美景,作者產生了怎樣的遐想?(第二組代表回答;其它小組評價補充)明確:
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此,“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應是“哀而不傷”的。以短語概括本詩節的意境:清明潔凈,奧妙無窮。
第二部分,由寫景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的感嘆。(哲理美)
第三部分內容(白云一片去悠悠------結尾)重點寫什么?游子、思婦的相思情景如何?(第三組代表回答;其它小組評價補充)
提示:可以找到這一部分詩句所描寫的意象,結合相應的修辭手法和人物的動作、心理來談。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意象:白云、高樓、妝鏡臺、簾、搗衣砧板、鴻雁、江樹,表現的是思婦與游子純真的愛情美與人性美。
修辭手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擬人的手法,表現了月的人性化,從而襯托出思婦的孤獨與寂寞。
思婦的動作,如卷簾,拂砧,這些細微動作恰好表現思婦因見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難耐的心情,從而進一步刻畫了她的相思之苦悶。
對游子的分析,重點引導學生找出其心理獨白的有關詞語,讓學生更好地體味。明確:
第三部分,抒寫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六、升華情感
1、配樂朗誦。
教師選擇詩句示范誦讀;
同學相互推薦誦讀(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樂伴誦);師生點評。
2、設問升華。
設問:誦讀和欣賞這首詩,我們收獲了很多美感享受。其中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最深、感觸最多?請從景、情、理三方面任選一例,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作形象化的解讀。
學生發言;師生點評。教師擇要點撥:
、俅航彼B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月共潮生,一個“共”字,強調了春江與明月天然的詩意聯系;一個“生”字,則又賦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潑潑的生命熱情。)
、诳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劢虾稳顺跻娫?江月何年初照人?(叩問人類本源、明月長存、宇宙永恒的宇宙意識。)
、苋松鸁o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從“水”的意象聯想到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人類的生命代代相傳是無限的,與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間。)
、菡l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游子想念思婦,愛情永恒。)
⑥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兩地相思,望月懷人,游子思婦遙寄相思,親情永恒。)
、咦蛞归e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從“落花”的意象聯想到花開花落,游子思鄉。)
、嗖恢嗽聨兹藲w,落月搖情滿江樹。(由己及人,兩地相思永恒。)
七、拓展延伸
教師導引:為何古人看到這樣的景色就會生發這樣的情感與思考,這種景和情有必然的聯系嗎?為何又能引起我們的情感共鳴,這種文化是否已積淀為一種民族的審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們就必須自己從歷代詩文中去尋找。下面我們就來分析探討這首詩的“明月”、“落花”兩個意象的寓意。
1、分組比賽,列舉詩句;
2、分析意象,體會情感;
3、綜合概括,明確寓意;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時空;
2、時間流逝、人生短暫——升落、圓缺
3、愁緒——陰晴圓缺、悲歡離合
4、愛情——花前月下
b、落花:
傷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轉、紅顏易老、生命無常
參考詩句
a、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蘇軾)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唐劉禹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張九齡《望月遠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b、落花
欲向相思處,花開花落時。(唐薛濤《春望詞》四首之一)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紗》)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宋晏幾道《臨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清《紅樓夢》)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八、布置作業
結合《春江花月夜》,從“春”、“江”、“夜”三個意象中任選一個,分析其寄寓的情感。
九、誦讀作結
欣賞春江花月夜書法作品,同聲誦讀。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11
[寫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屬清商曲辭的吳聲歌曲。其曲調,或說創自陳后主叔寶,或說創自隋煬帝楊廣。據杜佑《通典》記載,武則天長安年間,該曲調尚在流傳。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七,錄有《春江花月夜》數首,其中,楊廣兩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兩首,張的兩首的寫作年月在張若虛此詩之前。楊廣等五首詩的內容,大都是敷衍題目而描寫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則或為五言四句,或為五言六句,體制短小,格局拘束。張若虛作此詩,雖說也是沿循了前人寫舊題樂府詩往往敷衍題目的常例,但其內容有所開拓,篇制大為擴展,格調與境界更是遠在同題諸作之上。
[文學常識]
張若虛,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層次結構]
關于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春江潮水連海平”四句是第一節。這節從月出寫起,而描寫重點在月色下的春江。頭兩句寫春江水滿,江海相聯,月出潮生,在海天月色的襯托下,突出了春江浩渺的壯麗景象。第三句承潮水,明月,描寫春江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跳躍遠逝,邈遠迷茫。這景色給人遙思遐想,故啟出下句“何處春江無月明”,一下將眼前景物聯系到一個廣闊空間的想象的境界,為以下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月下游子、閨婦的相思伏筆。
“江流宛轉繞芳甸”四句是第二節。這節極寫月光皎潔。首句承上節“春江”寫“江流”,又帶出“芳旬”。“芳甸”一語即透出春天氣息。長江春水本來應該是滔滔奔騰,這里卻輕著一“流”字,而且賦予“流”的形象化:“宛轉繞”,因而春水也似有深情。上句出“芳甸”,下句便直寫“花林”。可是這時是月光下的花林,不可能有日間看到的姹紫嫣紅的色彩和真切形象。直接寫月光下的花,無法濃墨重彩渲染,往往只能淡墨勾一個輪廓。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曹植《公宴》)對于月下的蘭花和荷花(朱華)只能點到為止。張若虛這兩句詩雖然也是點到為止,卻寫得流光溢彩,表現了花林月色,相交不定,只覺花光爍爍,如霰潔白,如霰閃閃,似真似幻,創造了色彩迷離的特定境界。最后兩句寫月光的清淡、皎潔。月亮升高了,月色純凈,簡直就是“空里流霜”了。霜是不會流動的,詩人此時感覺月色如霜從空中流瀉下來。這里著一“流”字,月色便成了幻象的動態。但是此時的“霜”(月色)只是清涼的、靜謐的,因而“不覺飛”,這透明的月色似乎又動中有靜。由于月色潔凈,因而“汀上白沙”與月光融為一色而“看不見”了。這時天地、景物與人在這透明的月色中融合了,有的是純凈無瑕的快慰。詩人在這里對于皎潔月光的描寫和美感意境的追求,確實達到了極精巧的程度,真可與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印象畫派對于光色的表現相媲美。
以上第一,二節八句起筆扣題,把春、江、花,月逐層寫出,寫的是月色夜景,這“夜”自然就包括在其中了。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江天—色無纖塵”四句里的頭兩句繼續寫月,但這時已是皎月當空,境界更加開闊,由寫景轉入抒情。
“江天一色無纖塵”,一是表現了月光的皎潔,二是表現了整個人自然的純凈,景物與宇宙渾然一體。此時的直覺只有天空中一輪明月高懸,獨照今古,其他—切都退到不聞不見的地位去了。這里一個“孤”字顯得這境界實在過于廣闊了,這宇宙實在過于蒼茫了,我們似乎感到詩人一顆凄清的心在這透明的空間跳動。后兩句因景生情,進入了遙思遐想,對宇宙、對人生作了探索詰詢。兩句的兩個“初”字把現實的景物升華到一個深沉寥廓的哲學境界。表現了詩人“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李澤厚《美的歷程》)。詩人的這種意識更直接體現在下一節詩中。
下一節是“人生代代無窮已”四句。詩人在上節由人與月的關系想到時間長河的遙遠迷茫,這一節想到人生世代相傳雖然也是無窮盡的,但哪及得年年圓缺相似的江月(大自然)的永恒。詩人在尋求人生與永恒的大自然關系的解答,吐露了對人生世代變幻的迷惘。此時浮想聯翩:“不知江月待何人?”一個“待”字寫出了月也有情,它似乎也有執著的期待和追求,但無法了解它期待和追求什么。人比月應該更有情,應該有更執著的期待和追求。這時詩人進入了低回沉思,目光從月又移到江,“但見長江送流水”,留下的是對人生短暫的輕輕喟嘆,淡淡的惆悵。因為有所期待,所以也并不絕望。
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關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幢景。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浴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后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起是第三部分,;轉寫游子、閨婦,景物成為離人相思的烘托。前面有江天一色“無纖塵”,描寫大自然的潔凈無垢,這一節首句出“白云一片”,可以說是相反相成,起了襯托月色的作用,同時又是轉到另一主題的起興!鞍自啤憋h忽漸遠,似離情依依,故日“去悠悠”;“一片”又顯得孤獨無定。前人常用浮云喻游子,所謂“浮云游子意”,所以啟出下句“青楓浦上”游子愁腸九折的相思之情。以上兩句是虛寫,下兩句直寫游子、閨婦無可奈何的相思:誰家今夜有停留在江上的游子?何處的閨婦在明月朗照中的樓上思念遠方的親人?
“可憐樓上月徘徊”四句寫月下閨情。通過游子設想思婦的相思情狀!翱蓱z”自是游子憐惜明月樓上的思婦!霸屡腔病币徽Z雙關,既是把景物寫活,又是詩人的一種寄托。這里用了·曹植《七哀》詩的典故,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思婦愁,悲嘆有余哀!
“月徘徊”一語即含蓄的點出了思婦的哀愁,又與上節“白云”“去悠悠”對照設想思婦的哀傷。下句“應照”的`“應”字是“應會”的意思,是設想之詞。游子設想自己所見的月應會同時照及“離人”(思婦)的妝鏡臺。杜甫有“雙照淚痕干”句(“雙照”共照兩地相思的人)。月也有情,月光成了相思聯系的一個根線。后兩句通過閨婦兩個動作細節,刻劃其相思的內心矛盾:此時簾遮“玉戶”,皎潔的月光透過簾幕撩得閨婦心煩意亂,她想卷起簾幕將月光趕去,但是卷起簾幕,月光更是直瀉閨室,只有惹起更強烈的愁思;下句寫月光照在搗衣砧上,也使閨婦思緒煩亂不安,她又癡想把月光拂去,可又是“拂還來”(一說是拂去砧上自己的身影)。古代婦女搗衣常與制衣送征人有關,故閨婦在月下搗衣,月光照在砧上,勾起對遠方游子無限的思念。這兩句通過游子想象閨婦的兩個動作,描寫她想排遣相思的痛苦而又無法排遣。這月色給游子,閨婦何等強烈的感情色彩!
此時相望不相聞”四句中,首兩句承上節月光的“卷不去”,“拂還來”,寫閨婦的內心獨自。此時兩地所望見的是同一個月,故說“此時相望”,但是又不通音訊,故又說“不相聞”。相望不相聞”美好的愛情如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下句表達了閨婦希望追隨月光流照君前。這當然也只是癡想,事實是“鴻雁長飛”也不能將此處的月光帶到游子那里去。最后一句從游子這邊看,浦邊水里的魚龍也只潛在水里跳躍,泛起一點波紋而巳,不能代為傳遞消息。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漢掃·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焙笠蚍Q書信往來為“魚雁傳書”。這里后兩句用想象又暗用典故,含蓄地表達書信不能往來,突出了會面不可期的相思之苦。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后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昨夜閑潭夢落花”八句逐步總結全詩!白蛞埂敝竿轮,這時已是次日黎明;浜叮啻簩⒈M,人未還家。一個“夢”字點出望月思人、期待相會的虛幻。江水流,夜將盡,花已落,月西斜,霧漫漫,呼應了開頭春、江、花、月、夜的描寫,逐句收結,襯托了游子閨婦急于相會而又不能實現的惆悵。最后歸納為“不知乘月幾人歸”如此花月良宵,有多少離人虛度了,又有幾個人此時返家。無可奈何中又有美好的憧憬,因為畢竟也有良宵夜歸人啊!“落月搖情滿江樹”,月有情,最后余輝灑滿樹梢。樹有情,留得余輝滿樹梢;人有情,余輝樹影情搖搖;不知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此情此景綿綿無盡。清代人王堯衢評此詩結尾說:“余情裊裊,搖曳于春江花月之中,望海天而杳渺,感今古之茫茫,傷離別而相思,視流光而如夢。千端萬緒,總在此情字內,動搖無已,將全首詩情,一總歸結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余的無窮。(《唐詩合解》)
[內容述評]
張若虛的《春汀花月夜》聞一多先生稱:,這是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闭J為“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
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胯詩雜論》)一篇詩得到如此高度贊譽,這在中國文學史是絕無僅有的。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致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發出對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游于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盡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著對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借,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盡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著“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著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從表層看,明月長圓而人情不圓,顯示了景物與人情的乖背;明月長在而人生不再,則展示了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但從深層看,“借明月寄相思”又顯示了人心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生代代無窮己”與“江月年年望相似”,則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作者對天人關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僅僅哀嘆生命短暫的窠臼,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生命。這即體現了詩人本身對生命意義的深切體認和對天人關系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精神。因而,聞—多先生稱贊此詩展現了“窘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唐詩雜論》)
[藝術特色]
一、畫面清麗,色澤柔和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詩人不僅沿用題目,而且也沿襲了舊例,開篇便就題目敷衍生發,對春、江、花、月、夜進行描繪。一方面,詩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墜落為行文的外在線索,隨著月光的腳步依次描繪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楓、閨樓、鏡臺、江樹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統攝各種景物,有意突出它們在月光沐浴下所顯示出的清麗、空明、澄澈、寧靜。(如寫花林不繪其形狀色彩,而突出月光灑在枝頭時的景象;又如寫江水側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詩中的一切景物,均為月光所冰浴籠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連帶映照,宛如一幅筆觸淡雅的水墨長軸,顯得清麗、幽美,色澤柔和。
二、柔情似水 淡愁如煙
詩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抒寫游子思婦當此良辰美景卻天各一方的離別相思。相思離別,本是古代詩詞中司空見慣的主題,但作者寫來卻別有風味。盡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卻沒有泣涕漣漣的濃烈,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怨艾和嗔怒中,我們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婦的天真與癡情;盡管也有離別之愁,但卻不見雙眉緊鎖的沉重,在嘆息“此時相望不相聞”,“可憐春半不還家”的同時,我們也分明感受到了“愿逐月華流照君”的真誠與熱切。李澤厚說,“這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一種‘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彷徨和悲傷。所以,盡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偸禽p盈”,“依然是一語百媚,輕快甜蜜的”。(《美的歷程》)由于詩中并未涉及具體的現實人事內容,因而其對離別的哀愁傷感顯得寬泛而輕淡;但詩對相思的描繪渲染,卻因自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筆致的柔婉,顯得真切纏綿,如三月絲雨沁人心扉。
三、其他
詩中的月亮不僅是景物描繪的主要對象,抒寫離愁別緒的依托,還引發了作者對茫茫宇宙與漫漫人生兩者關系的探究與思索(“江天一色無纖塵”以下八句),使此詩在詩情畫意之中蘊含了一定的哲理。因而,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講,月光均是統領全篇的神魂。人們所以稱贊此詩詩情、畫意、哲理融于一爐,也正是由于月光的內在貫通。
此外,此詩四句一換韻,凡九換韻,平厭交替,且又多用頂針、回環等修辭手法,因而使全詩顯得聲韻流蕩,一氣流走。
[參考資料]
看了上面的簡釋,我們已初步理解這首名作的大意,現在再做—點分析,進—步欣賞、探討它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節律清新,流美婉轉!洞航ㄔ乱埂穼贅犯肚迳糖o·吳聲歌曲》,也是陳后主、隋煬帝用過的宮體詩題目。陳后主君臣原作已失傳,據《舊唐書·音樂志二》等材料記載,宮體詩不外是陳叔寶君臣在宮中唱和的艷麗佻達的艷體詩。據《樂府詩集》所錄,用這一題目所作的詩,在張若虛之前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內容仍未擺脫艷情詩的窠臼,而且都是五言四句或六句的短篇寫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顯然完全擺脫原來曲調的束縛,另創優美的七言長歌。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總感清新流暢,可婉轉輕歌,這是它節律格調上的最大特點。這種特點首先表現在詩的押韻、轉韻平仄交錯上。第一節一、二、四句用“平”、“生”、“明”三個平聲字押韻,第三句末用仄聲字“里”;第二節一、二、四句用“甸”、“霰”、“見”三個仄聲字押韻,第三句末用平聲字“飛”。以下兩節采用同樣手法押韻、轉韻。詩的第二部分前四節用平聲轉韻,最后一節轉仄聲韻。這種押韻高低抑揚交錯的手法,不僅使詩的音韻和諧,而且也切合寫景抒情的反復詠嘆和游子閨婦的無限纏綿的感情。其次,詩句平仄雖然不像律詩那么嚴格,但其中也有一些符合律詩乎仄和對偶的詩句,加強了全詩優美的節奏感。
用詞造句的復疊和回環往復。王堯衢指出此詩“題目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春字四見,江字十二見,花字只二見,月字十五見,夜子只二見。這段評論正確地指出此詩詞句復疊回環的藝術特點。如開頭四句,用詞上便“春將”兩現,“潮”兩現,“月”兩現;造句上“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種用詞造句環復、錯綜和頂真的修辭手法,使詩一開頭就把讀者引入一個江天海月的邈遠的境界中去。又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薄傍櫻汩L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薄敖鞔喝ビM,江潭落月復西斜!钡鹊,這些句子整齊中又顯自由,不拘一格,用詞似復疊而非復疊,恰當地表達了幽深邀遠的境界和纏綿相思的情態。其次,用詞造句緊扣題旨,使主體景物不斷顯現、深化。原來用這個題目作詩都得扣緊“春、江、花、月、夜”五個字的內容,張若虛的詩遠遠超過其前人并對后世歌行體產生影響之一就在使主體事物如樂曲主旋律的回環、重現,深化、如“江”便有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樹;“月”便有明月、月明、月照,江月、明月樓、月徘徊、月華,斜月、落月。“江、月”與“春、花、夜”相聯,與望月的游子,思婦的感情相聯,不斷疊現,并組成回環返復而又錯綜變化的語句,構成一個景、情,理渾融一體、迷離變幻、奇光異彩的意境。
[構思縝密]
如上分析,詩人扣緊“春、江、花、月、夜”五字作詩,但并不平均用力,而是突出特定的時間環境---月夜!耙埂笔潜容^抽象的,寫好了“月”,自然就包含夜,而且是一個特定的“夜”,所以全篇以“月”為主線,可以說句句離不開月,當然也離不開“夜”。月光下的情景如萬花筒,隨著月亮起落高低,月色的不同,閃爍變幻。先是潮涌月出,波光滟滟;繼而月光漸朗,花如珠霰,在后皎月中天,微塵不飛,碧空如洗,令人悠思遐想,上窮千古,下傷離情;往下斜月沉沉,霧茫茫,路茫茫,思緒茫茫;最后落月余輝,散落樹梢,余情裊裊。一夜月光貫穿今古,朗照天地,凈化了游子、閨婦的愛情。詞雖纖麗,但境界開闊,這是那些輕艷浮靡的宮體詩不可比擬的。
對宇宙、人生的沉思遐想。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不僅在藝術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思想內容方面顯示了初唐的時代精神。詩人對江山風月、良辰美景不停留在一般形象的感受,而是升華為對時間的永恒、空間的無限的哲理性認識;以嚴肅的態度描寫游子、思婦的純真愛情,雖有惆悵感傷,但有留戀,絕無低級庸俗成分,洗凈了宮體詩的影響,給優良的傳統愛情詩注入了新鮮的內容。聯系初唐四杰的詩,特別是與張若虛同時的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來看,此詩透露的對宇宙、人生的哲理認識,雖有迷惘,但有憧憬,這正是盛唐氣象的萌芽,時代精神的回響。但是此詩較多地描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別恨,在宇宙面前感到人生美好的短暫和惆悵,這是讀這首詩時應注意的;當然,我們也不能用當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古人突破他們時代的局限。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12
教學目的要求: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詩人借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以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方法與手段:
1.借助多媒體教學,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過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領悟作者在詩中抒發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主題,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詩人張若虛也憑借這一首詩即“孤篇蓋全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
(二)作品介紹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要求學生在欣賞配樂朗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問題: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要點: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生,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三)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五、藝術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說唐詩》中說:“此詩如連環鎖子骨,節節相生、綿綿不斷,使讀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無處尋其端緒。‘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各各照顧有情,詩真艷詩,才真絕才也!钡谝徊糠置鑼懨髟抡找碌慕志吧,以明月的漸漸升起為中心,緊扣題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開,最終構成一幅天地一體、色彩絢麗的完整圖畫,為下面的對景抒情打下基礎。第二部分,寫江月永照,引發生命短暫;用明月常圓,引發人間常別。通過景與情的對比,抒發了作者月圓人難圓的感嘆。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歸、花落、霧漫、月殘來引發思婦游子的相思之情。這里,景與情相互烘染,離別之苦顯得更加濃重。
2.運用多種手法,表達游子思婦相思之情。
為了讓詩句生動形象,詩中多處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寫花林好像披上一層霰雪。這個比喻的妙處是,它不僅生動地再現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綺麗景象,而且與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構成了有機的聯系!翱绽锪魉挥X飛”,寫空中,是抬頭仰望所見。這里由花林似霰,進而聯想到月光如霜。不過,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變化;上句是明喻,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雖則如霜,卻只覺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覺得它像霜那樣“飛”,這就寫出了月光的柔和細膩。“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兩句中的“送”、“待”兩字,則是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見長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這滔滔流水“送”走的嗎?“落月搖晴滿江樹”,則是運用了雙關修辭。“搖晴” 雙 關“搖情”,如同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個雙關的“晴”字,正寫出了游子思婦相思不得相見的苦情。此外,詩中有許多寫景之句,實際上是通過暗示手法抒寫相思之情!鞍自埔黄ビ朴啤,暗示游子遠去,“月徘徊”,暗示思婦徘徊樓臺、望月思人;月照“妝鏡臺”,暗示思婦對鏡傷懷;月光“卷不去”、“拂還來”,暗示相思之情纏綿悱惻、難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變;“夢落花”,暗示春將盡;“落月復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歸等等,都使人與物、情與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鋪墊手法的運用,也值得讀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漸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組合成一個優美完整的畫面,譜寫了一首春的頌歌,這首春的頌歌又反襯著春的憂愁。接著詩人面對春江明月,抒發宇宙永恒的感悟,從中寄寓著對人生短暫的深沉慨嘆。這種慨嘆,以其意味深長的哲理對詩的情調進一步鋪陳了感傷的氣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婦“相望不相聞”的情思哀愁。這是詩的精華、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與詩人層層鋪墊、步步烘托有關。匯細流而成江海。讀者的欣賞正好沿波討源,漸入佳境,隨步步烘托而達高潮。
3.語言優美自然,韻律婉轉。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韻,首句入韻。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加上頂真與反復的運用,推動了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展現了相互聯系而又不斷變化的畫面與思緒,從而使語言清新流暢,頓挫悠揚,瑯瑯上口,連綿不絕。
思考練習題
一.劃分這首詩的層次,并概括各層意思。
二.如何看待這首詩的思想價值。
三.分析這首詩的烘托與鋪墊手法。
四.找出詩中有暗示意義的寫景句,并說明其暗示意義。
五.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附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13
一、教學目標
1、學生熟悉我國民族樂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樂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2、通過小組學習,分析詩中重點句子含義,討論作者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并提高學生欣賞水平。
3、通過欣賞《春江花月夜》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同時引起他們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詩中所出現的樂器,例如:琵琶、簫等的音色以及其作用。
2、難點: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
情景法,朗讀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ㄒ唬毓手拢柟讨R
采用問答法引導學生復習古代描寫月亮的詩句,并討論所列舉的詩句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進而導入新課《春江花月夜》。
。ǘ├首x品味,整體感知
1、教師進行配樂范讀,引領學生初步感知詩歌意境,同時讓學生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來對文章進行翻譯,使學生了解文章大意。
2、在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教師再次范讀,引導學生注意語言停頓,語氣變化,并用斜線標注。使學生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即月之初上迷離、美妙——高亢,月下遐思——平緩,思婦對月徘徊——低回,游子夢回故鄉——哀怨,夢醒月殘倍孤寂——悠長。
3、要求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同時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并設置問題:該詩都具體描寫了什么內容,一共可分為哪幾部分?
學生得出:全詩可分三層解讀,第一層(前8句):月之色,第二層(中8句)月之問,第三層(其余句)月之情。
。ㄈ┥钊胙凶x,感悟哲理
引導學生逐層誦讀,在誦讀中品味、賞析,依次一下問題
1、讓學生誦讀第一層(前八句),并設問:作者寫了哪些意向?描繪了怎樣的場景?它們分別都有怎樣的特點呢?
2、詩人在賞月的過程中,有抒發了自己怎樣的感慨?與之前所學蘇軾,王羲之等人所感慨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詩句,有哪些異同?
3、詩中所寫的思婦懷人、游子思歸,采用的那種抒情方式?并借助了哪些意象來烘托的?
4、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深情朗讀,并分析該句好在哪里,老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進行巡回指導和點評。
小組代表發言交流,教師相機點撥,明確:詩歌描寫春、江、花、夜、月,重點寫月。描繪了一幅壯麗、寧靜、優美的春江花月夜風景圖,從而概括出所描繪的景色美,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引發了作者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生發了“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個體雖然短暫卻又代代相傳”的感慨,從而概括出心理美。然后詩人把我們引入一個情思濃郁的詩境,感受游子思婦兩地相望、相思之情。但詩人又不直說游子思婦的思念,而是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們的相思之情,繼而概括出情感美。
。ㄋ模┱n外延伸,拓展探究
引導學生列舉之前所學詩中描寫“明月”“江水”“落花”的詩句,分析與本詩所寫有什么不同,進而總結出這些景色的.寓意,老師進行適當的指導與點播。
。ㄎ澹┬〗Y歸納,布置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學生總結,老師補充,總結出本詩描繪春江花月夜美景,盡情謳歌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將之與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結合在一起,匯成一種優美深邃的境界。
作業:
借助想象,將這首詩歌改寫成一篇優美的散文。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14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重點)
2、通過置身詩境的方法,賞析本詩情景理渾然天成的詩情畫意。(重點)
3、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人生哲理。(難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春江花月夜》曲子導入。
二、作者及背景:
1、張若虛
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2、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春江花月夜》詩歌鑒賞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笔翘撝浮=焙棋珶o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眰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云”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楓浦”托物寓情。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扒鄺髌帧睘榈孛,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罢l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俺脸痢倍旨又氐劁秩玖怂墓录;“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霸隆笔窃娭星榫凹嫒谥,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蛘f“未詳所起”;或說陳后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里,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于張若虛了。
《春山月夜》閱讀練習及答案
春山夜月閱讀答案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嗚鐘處,樓臺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兩句詩妙趣橫生,為后人傳誦,請作賞析。
【答案】(1)表達了詩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將要離開時依依惜別的深情。(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弄花”句,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寫山花香氣溢滿衣衫。詩句表現了詩人可愛的童心和游玩的興致。(三個要點,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唐代詩人于良史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律詩,風格清淡閑雅,極富神韻。這首詩描寫春天山中夜景的美麗迷人,抒發了熱愛山水的情懷。詩開篇兩句提綱挈領、統率全篇,既寫出了“多勝事”是“賞玩忘歸”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詩情產生的由頭,可謂一箭雙雕。接下來的六句則是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具體描述。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 15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颇苡懈星榈卣b讀詩歌。
2、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導語設計:
在一個春天晴朗的夜晚,你置身一人來到美麗的江邊,你的頭頂上就有一輪碩大的明月……接著回顧有關月的詩句,自然引出張若虛在《春江花明月》這首詩里也寫了月。那么,他傳遞的是怎樣的情思呢?直接進入課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旅夜書懷》)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二、整體感知,品詩意
對《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千古美文,我們一定要用心去讀、去品。那么,同學們讓我們拋開一切,用心靈去傾聽詩人的心聲。(分組誦讀)
1、讀了這首詩,作者融入的是怎樣的情感?
明確:相思之情
2、根據詩中語句的描寫,寫出月亮運行的軌跡(學生活動)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根據老師的提示,概括各個部分的內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三、細度全詩,品詩韻
(一)分析景物美(1——10句)
(學生齊讀)
1、當月亮隨波而生時詩人看到了哪些美景?
2、前十句寫了一種很美的畫面,能否用自己的話描述這幅絕美的畫面?
(引導學生賞析)
3、這十句寫景的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表現了作者見到江天月夜美景的驚喜之情。
4、同學們能不能結合詩句用一兩個詞來概括這幅美景的特點?
明確:寥廓、空明、澄澈
(再次齊讀,體會作者的驚喜之情)
(二)分析哲理美(11——16句)
1、置身于如此空明純凈、澄澈寥廓的美景,所以當孤月高懸時,詩人張若虛先想到什么?
(生齊讀11——16句)
明確:想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引導學生品讀詩句)
2、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解釋一下。
明確:最早在這江畔與月亮相遇的人是誰?江月是哪一年開始普照
大地的?人生代代相傳無窮無盡,但是江月年年相似,一個樣子。
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什么人,只看見長江東流水。
3、古人都喜歡探尋宇宙人生的奧秘,許多詩句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幾句的感情,請大家看投影。下面我們來看看?
(投影)下列詩句感情有何不同?(拓展探究)
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學生討論探究并比較張若虛的宇宙人生哲理與曹植、阮籍等人的有什么不同?討論有人說張若虛為什么“哀而不傷”?
4、如果說詩歌的前十句作者描繪了澄澈空明的美景,那么這六句寫的是什么?
明確:深邃的`哲思
(師生齊讀這六句,感受作者在詩中傳達的對宇宙人生得深沉思索)
(三)分析情感美
(齊讀“白云一片去悠悠”到詩歌末尾)
1、作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時,沉浸在似水年華的體認中,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發對人生的思索,有時空的無限遐想到生命的無限,表現一種深沉而寥廓的宇宙意識;但是畢竟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因此從“白云一片去悠悠”開始全詩轉入另一重境界。作者在詩中抒發了何種感情呢?能否用詩中的一個字來概括這種情感呢?
明確:愁(以“愁”字劃分層次)
2、是一種什么愁呢?
明確:相思之愁
3、既是相思之愁,那么是說在思念誰呢?
明確:思婦思念游子,游子思念思婦。
4、婦思是如何思念游子的呢?能否就你有感觸的詩句作賞析?
(學生賞析)
5、游子是如何思念婦思的呢?能否就你有感觸的詩句作賞析?
(四)總結全詩
課堂總結《春江花月夜》美在何處?美在詩歌和諧婉轉的韻律,美在春江月夜迷人的景色,美在思想深邃的哲理,美在纏綿濃郁的離情,更美在景、理、情水乳的交融的意境!
(學生質疑,把課文說理部分引向學生生活體驗,學以致用。
(五)作業設計
比較閱讀:
《春江花月夜》和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可從意象、意境、題材、主題等方面任選一個方面進行探究。
(六)板書設計
春江花月夜
景物:幽靜空靈但清新柔美;
哲理:光陰易逝但人生無窮;
情感:相思愁苦但月可傳情。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春江花月夜說課稿02-06
《春江花月夜》說課稿09-25
《春江花月夜》說課稿范文08-12
八年級《春江花月夜》說課稿(通用11篇)08-11
《春江花月夜》說課稿4篇08-20
《春江花月夜》說課稿(精選10篇)03-22
春江花月夜說課稿(通用14篇)08-28
高中語文說課稿《春江花月夜》10-26
高二古詩課文《春江花月夜》說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