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分析總結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那么如何把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分析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分析總結 1
1、明月──寫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蘇軾一生屢遭政敵排擠,抑郁不得其志。1080年終因“烏臺詩案”而被捕,當年即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其心灰意冷之狀可知矣。此時他只有借助于游山玩水來排遣心中塊壘,而他所選景物則恰恰是遠離污濁政治的清風明月,故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純凈之美和“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的閑適之情,而“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融洽與和諧更是描繪出秋天長江的爽朗與澄凈,其悠然自得、怡然自樂之態躍然紙上。
2、明月──開啟抒情閘門的引子:
作者身處偏遠黃州的長江邊上,而身份則是低得算不上品級的區區團練副使,此時暫得偷閑于月下赤壁,有感于月出東山,才有“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詠嘆。也許神宗皇帝此時也在飲酒賞月,但他一定不會記起蘇軾這個“詩中暗含譏諷”的罪人了,而處于偏遠之地的作者,仍以“美人”比君,以示忠君之殷切。其既出仕為官,思用于世,思忠于君,而小人離間讒謗,無端羅織罪名,陷其于不義,其“哀”可想而知,但高貴的心靈往往在處于困境時更能夠表現出人格中最寶貴的東西來,此時東坡之謫黃州已有兩年光景,經過兩年的自我調節,他的思想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摧殘、肉體上的折磨并沒有使他陷入消極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反而養成了他豁達灑脫的性格,即使遭貶也還要“望美人兮天一方”。
3、明月──展開議論話題的'依托: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是從當前江月之景聯想而得,名為懷古,實為傷時。蘇軾在同年創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借周瑜的功成名就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而這里則從赤壁之戰中敗北一方曹操的角度展開評說,當其率領號稱八十萬大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困周郎于赤壁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何其壯哉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何其志得意滿,“固一世之雄也”!而結果又怎么樣呢?只落得“檣櫓灰飛煙滅”而已,“而今安在哉”?敗者不在,而那“雄姿英發”的勝者周郎呢?也還不是同“千古風流人物”一起被這“滾滾長江東逝水”所“淘盡”了嗎
?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臨江仙》)了。所謂功業,原來卻如此被歷史撥弄于股掌之間,多么可悲呀!貴為王侯將相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普通人呢?既然功業成敗與否都失去了意義,何苦為之孜孜以求呢?人的短暫的一生與永恒的歷史相比,簡直如一只飛蟲般易生易滅,如一滴水般可有可無,何不散淡江湖逍遙氣時呢?
4、明月──闡述人生哲理的憑借:
但蘇軾不愧為灑脫豪放之士,在遭受了人生與仕途的變故之后,及時地調整了心態。“客亦知夫水與月乎?”由眼前的“水”與“月”生發出變與不變的思考。蘇軾時年46歲,已逾不惑,而望知天命之年,對人生的意義已有了獨特的理解,就近取譬,不能不說是深入淺出:水雖東流長逝,但江中之水卻未曾枯竭;月雖有圓有缺,但仍是光照千古未曾損耗。清風江水明月可以永恒,不朽的人生也可以靠“立德”、“立功”、“立言”來完成,于是轉而為對不朽人生的積極追求。
這種思想的轉變是難能可貴的,由“哀吾生之須臾”到“物與我皆無盡”,從“羨長江之無窮”到“而又何羨乎”,一掃向時之哀,重新表現出正視人生的果敢和面對現實的勇氣。有了這樣的氣魄,人生的暫時得失又算得了什么?“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人生的層次不同則取舍各異,“不義之富貴,于我如浮云”。又何必孜孜以求之,而“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就是大自然最豐厚的賞賜啊!為什么要錯過呢?
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分析總結 2
《赤壁賦》因其詩情、才情、理趣為人喜愛。作為高中教材中的名篇,如何品韻,思其理。我選擇了對比的方法,將文章與前文《蘭亭集序》與學過的黃州時的《記承天寺夜游》對比,將作品放到作者生平經歷中來學習。
首先介紹蘇軾的才華、生平及仕途:蘇軾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曾自稱讀過天下所有書,識得天下所有字。21歲第一次科考拔得頭籌。可謂少年名成。他多才多藝。唐宋八大散文家“三蘇”,并“歐蘇”并稱,詩“蘇黃”,詞“蘇辛”,書“宋四家”他個性灑脫,很有生活情趣,率真而隨性,生活中處處皆得文章。因其性格和政見被羅織罪名,險丟性命。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是有名無實的官職,還需開墾荒地才能為生。人生遭遇巨大的落差。黃州時期名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初中學過《記承天寺夜游》
課文分析如下:
一、回憶《蘭亭集》,古人的游記通常會寫哪些內容?
回憶蘭亭寫了時間、季節、地點、聚會原因、人物、環境、事件、及心情:信可樂也。《赤壁賦》也無不相同的交待了這此,時間:七月既望,季節:壬戌之秋,地點:游于赤壁,人物:蘇子與客。環境: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事件:泛舟赤壁、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游之感: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樂甚)為了加深對第一段環境的理解,我設計了一問:為何會有“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覺?其一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遺世獨立)其二、萬頃之茫然(馮虛)其三、縱一葦之所如,泛舟(飄飄、御風)。
二、赤壁之樂與蘭亭聚之樂有何異同:同:游中生樂,聚中生樂,美景中生樂。異:如臨仙境,超脫人世;游目騁懷,心情開暢
三、對比《蘭亭》想想古人游歷山水時為什么會樂極生悲,為什么會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
(1)先分析主客生悲的原因:來看蘇子的歌詞抒發的感情:屈原的香草美人法在文中的傳承。楚辭的形式傳承。才華橫溢,渴望重視,有所作為。蘇子肯定由景思事:這么一個上演神話逆轉的地方不能不讓人觸目思懷。他的心情是低落的。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正是他遭遇莫大的打擊寫照,悲愴至極。客為何而悲?其一由此景想到曹操?曹操胸懷奇志,建立了偉業。當時氣勢磅礴的蓋世英雄,現今不在。其悲的原因是:羨慕曹操能施展才華,英名傳世,而自己壯志不酬。人生短暫,不能長久,終為灰燼。其二與曹操相較,自己平凡、普通,在黃州這偏遠處寄生。感受到自然的無窮,自我的渺小。
其三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即使是今晩的樂甚之游也是如夢幻一樣不可多得,轉瞬即逝,快樂太少太短,人生的主旋律是平淡和不順。
(2)從蘭亭來看:古人有“快然自足時,感慨流年似水,老之將至。”有“情隨事遷,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有“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傷。這正是游景時對眼中自然的思考,人生的反思,對生命的留戀,一種想有所作為而時不我待的積極的生活態度。此為人之長情,聯系自己的.生活有時間飛逝的感覺是什么時候,如作業多而難時,也有時間太短。
四、蘇子與王羲之是怎樣看待這種悲痛的?
(1)從身邊的景說開去:以山水為例(由景而議,過渡自然)“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此句頗有哲理。因為看問題有不同的角度:“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正如有哲學家說“人不能第二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可見蘇子的思想已經上升到哲學層面。“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多么樂觀、曠達的東坡。只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人就會有不同的思想境界。
(2)王羲之對悲的態度是“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體現的是珍惜當下,努力作為。
五、對比《記承天寺夜游》與《赤壁賦》有何相同。這兩篇黃州時的作品都有共性,《夜游》曾有此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二人也”黃州時的蘇軾就是這樣,在困境中自得其樂的。
對比中前后文章可以互補,綜合學習,知識遷移,形成能力。
【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分析總結】相關文章:
詩詞中的流水意象分析06-29
李白詩歌中劍的意象分析07-23
《赤壁賦》的美人意象08-30
李白詩歌中“劍”與“酒”的意象分析10-22
采薇的意象分析07-29
《詩經》中的植物意象06-24
王維送別詩的意象分析07-09
課文分析:《赤壁賦》06-08
徐志摩詩歌中的“飛升”意象09-11
徐志摩詩歌中“云”意象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