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說《長恨歌》作者介紹
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文章故事情節(jié)讓人印象深刻。下面是yjbys小編整理的相關作者介紹!
王安憶
(當代作家、文學家、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 編輯王安憶,1954年3月生于江蘇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縣,當代作家、文學家。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1976年發(fā)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1年初與李章結婚。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室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1996年發(fā)表個人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2004年《發(fā)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現為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
人物經歷
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縣,母親作家茹志鵑,父親劇作家王嘯平,自幼受母親影響很深。
1955年,隨母親茹志鵑遷至上海,并在上海讀小學。
1970年,初中畢業(yè)后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農村插隊。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在樂隊拉大提琴,并參加一些創(chuàng)作活動。
1976年,在《江蘇文藝》上發(fā)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
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同年發(fā)表短篇小說《平原上》。
1980年,參加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五期文學講習所學習。
1981年初結婚,丈夫李章,結婚時為徐州某樂團指揮,后調入上海音樂出版社任編輯,曾編輯出版文學傳記《孤獨與超越—鋼琴怪杰古爾德傳》。1981年,因旺盛的創(chuàng)作欲以及無法忍受坐班時間的禁錮,曠職離開《兒童時代》到徐州寫作,完成《本次列車終點》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1983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文學活動。
1985年在《中國作家》雜志發(fā)表中篇小說《小鮑莊》引起回響,獲得第四屆全國中篇小說獎。
1986年應邀訪美。
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室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
1996年發(fā)表個人的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并且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此書在當當網圖書中,成為暢銷書,且在當當小說榜中排名第45位。
2000年《長恨歌》獲選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
2001年獲第一屆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獲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最杰出的華文作家”。
2004年《發(fā)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2011年獲提名布克國際文學獎。
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2016年12月2日,中國作協(xié)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
創(chuàng)作特色
可以說在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呈現出一種傾向,那就是捕捉蘊含豐富的主題意象,用以營造象征化的、隱喻性的敘述空間,更是通過在小說中編織一連串的意象,通過意象疊加和組合的方式來結構和拓展敘述空間,使小說文本的敘述空間更富有立體感和層次感。“主題意象在作品中構建起與文本世界相呼應的象征世界,由于象征意義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它不顯示精確的語義值,這就使敘述的時空淡化了作品的情節(jié)線索和人物性格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造成一種虛實交錯、明暗掩映的模糊風格。
而在王安憶的整個創(chuàng)作中,也存在著作品與作品間、作品風格間、人物之間甚至是表層結構之間的相互對應的形態(tài),實際上這也是圓形思維在作品中的投射和表現方式,蘊含在圓形結構中對立的兩極不斷斗爭又相互轉化的運動形式,并以此對立關系為邏輯動力推動一部小說乃至整個創(chuàng)作向前發(fā)展。例如,從文本的表層結構上來看,王安憶慣用雙層對比結構,即兩個或兩組不相干、相對獨立的故事平行發(fā)展或交錯套置在一部小說文本中,呈現出多義的、不甚明晰的意旨。
【小說《長恨歌》作者介紹】相關文章:
小說《長恨歌》內容介紹06-01
長恨歌的作者08-11
小說《長恨歌》的閱讀心得05-19
我眼中的《長恨歌》作者白居易07-24
王安憶小說《長恨歌》的寫作特色10-12
柳宗元作者介紹10-04
《觀潮》作者介紹06-12
歌曲《長恨歌》演出介紹08-18
《長恨歌》句解題解評解以及作者簡介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