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并就藝術手法進行鑒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復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
背景知識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余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1.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復詠唱的效果,并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2.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鄉愁即家園之思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漂泊、遠游、戰爭。
(2)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采薇》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采薇》教學設計11-04
采薇教案教學設計01-03
詩歌采薇教學設計01-03
采薇優秀教學設計01-02
《采薇》精品教學設計12-31
課文《采薇》教學設計12-29
采薇小學教學設計12-28
詩經 采薇 教學設計06-30
《采薇》名師教學設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