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采薇寫作背景
《采薇》詩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這種情感主要是通過前3章重章迭詞反復申義的方式和末章的特殊表現力來體現的。下面我們再一起了解一下課文的寫作背景。
《小雅·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為先秦時代的漢族詩歌。全詩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鄉詩。詩歌表現了將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將這種感情放在對景物的描寫及對軍旅生活的述說中表現。
一般小學的話只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全詩六節(每八句為一節),模仿一個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興,前五節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第六節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
此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寫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后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有關《采薇》這一首詩的背景,歷來眾說紛紜。據毛序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實,真正的經典,無一例外都有著穿越時空的魅力。它曾經如此真切細微地屬于一個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屬于每一個人。所以,縱然這首詩背后的那一場戰爭的烽煙早已在歷史里淡去,而這首由戍邊戰士唱出來的蒼涼的歌謠卻依然能被每一個人編織進自己的生命里,讓人們在這條民歌的河流里看見時間,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對《采薇》,與其觀世,不如觀思;與其感受歷史,不如感受生命。
拓展閱讀:采薇教案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2、了解《詩經》的藝術特點,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復誦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
1.《詩經》六義及重章疊唱的手法是學習要點,賦、比、興手法的理解鑒別又是學習的難點。
2.詩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學習的要點。
3.有些詞句理解起來也可能有困難。
《詩經》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閱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我們在學習中首先要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預習課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反復熟讀課文直至背誦,透徹理解。學習的重點不必放在字詞句的逐一解釋上(但某些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詞語、成語一定要掌握);重點應是學習掌握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所刻劃的人物形象,所運用的賦、比、興手法以及章法結構和停頓節奏等的藝術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學習方法】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二、了解《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關于《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②孔子刪詩說。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后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有些詩,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三、理解思想內容
1.學生誦讀、翻譯。
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并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學生翻譯,盡量由學生補充、訂正,教師適時加以啟發、指點。鼓勵學生課前翻譯全詩。
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2.整體把握。
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 探討鄉思情結的內涵
讓學生找出詩歌中鄉愁出現的場景,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聯系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揣摩鄉思情結的內涵。(先分組討論:前后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再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匯總補充修正。)
鄉愁出現的場景:《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鄉思情結的內涵: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5、 確藝術特點,熟讀成誦。
再讀《采薇》,圍繞問題討論: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后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匯總。)
① 這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
分三個層次:1-3章為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4-5章為二層,直接寫戰爭。
6章為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6、交流延伸
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后,再在全班交流。
3)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采薇的藝術表現
一、意境之美
我國的文學講究情景交融,強調藝術形象,而詩歌將這一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詩經》作為早期詩歌的代表,已能體現此特點,如《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則是典型。
《詩集傳葛覃》:“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即比喻,比喻有暗喻(隱喻)、借喻、博喻(復喻)等。“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朱熹《詩集傳》)“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錄自《困學紀聞》)“賦”“比”“興”是《詩經》中常用的表現手法。表達技巧靈活恰當的運用也是詩歌成功的關鍵,以下將詩中情景結合與“賦”“比”“興”的巧妙融合進行解析。
本詩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寫的是士卒離家后在外面的所見所聞所感,即詩的前五章;第二部分描寫的是士卒踏上歸家之路的所思所想所感,即詩的第六章。
第一部分出現的事物有薇、路(通“輅”)、四牧、象弭和魚服等。“薇”,一種野菜,莖葉可食;“路”,一種高大的馬車;“四牧”,指駕車的四匹雄馬;“象弭”,用象牙做裝飾的弓;“魚服”,用魚皮制成的箭袋。詩中對薇的描寫很細致,分別有薇的“作止”、“柔止”、“剛止”三種變化,從“作”(野豌豆嫩芽長出地面)、“柔”(野豌豆長出嫩葉)、“剛”(野豌豆苗已長出堅硬的莖)了解其表層意思為薇菜已長成,實則鋪敘時間的流逝,士卒離家許久。隨著“薇”的慢慢成長,觸動了詩人內心的感情,為士卒遠離家鄉和親人,為了保衛國家的犧牲精神而歌唱,這是“興”的體。“維常之華”中常即棠棣,華是花,以棠棣花之絢爛美麗,暗喻高大的將帥之車。從“戎車既駕,四牡業業”“四牡翼翼,象弭魚服”體現了當時的軍威赫赫和軍容的整肅,同時鋪敘出威武的陣容和高昂的士氣。戰爭的勝利除統領的英明謀略,精良的武器裝備,還需要戰士強壯的體格,從詩中事物描寫可知,統領作戰指揮到位,作戰武器優良,因而達到“一月三捷”的戰果。“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連連的戰爭,士卒拼死的抗戰,“憂心烈烈,載饑載渴”可知當時嚴峻的現實狀況,但他們依舊堅持到戰爭的結束,鋪敘士卒們深深的愛國熱情。離家千里,拋家舍業只為國家的安定,心里是多么盼望早點結束戰爭,早點回家與親人團圓,這或許也是他們內心最強大的精神支柱,詩中“曰歸曰歸,歲亦莫(暮)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即是士卒內心深處的真實寫照,讀完之后,心中頓生悲涼。
第二部分出現的事物有楊柳、雪。“楊柳”詩人征戰離家時,想象柳枝隨風飄動;“雨雪”詩人歸家時,大雪紛飛。第六章只有兩個事物,也只有短短的四句詩,卻是詩的最大亮點,是本詩借景抒情最突出的地方。“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說,征人回想當年從軍離鄉之時,正值楊柳飄拂,到處一片春意盎然的時候。春天本是和親人其樂融融在一起感受春天氣息的大好時節,可是,他卻不得不離開家鄉和親人,為國家遠赴邊疆,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似乎意味著這次離別亦或是永別。此刻,路邊的“楊柳”似乎也變得通人性般隨風搖曳著柔枝,也想與征人握手或擁抱,祈望他能多停留一會兒。“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說,戰爭終于結束了,士卒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時是冬季的大雪紛飛,回家的路是那么長,雪花毫無停歇的下著,像是知道士卒心中的哀痛與離愁,大自然只是用它特有的方式在詮釋著士卒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況。如果說無限的哀痛與離愁用一個字概括,那便是――悲,悲不僅僅來自生理的“載渴載饑”,悲更來自心理的“糜室糜家”、“不遑啟居”。這些悲糾結于身心,也讓我們有種從外至里透心悲涼的感覺,讓我們切身體會士卒的悲是由內心到身體,身體再反射內心,婉轉抒發哀愁的方式,凄惻感人,意境優美。
二、圖畫之美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可根據客觀事物,或撰寫的文字,就自己的心理感受,展開聯想創設出特定的畫面,畫面再經畫筆的勾勒呈現出一幅幅生動的圖畫。下面將就《小雅采薇》中展現的事物與感情來構思圖畫。
《采薇》全詩六章,共192個字,在理解章節意思之后,可根據時代背景,特定事物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發揮想象和創造力,可將每一章都構思為一幅生動的圖畫。
第一幅圖:畫卷中到處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草木皆穿綠衣,花兒競相綻放,微風吹過,小小的薇菜也迎著風輕輕擺動,畫卷中只有一個身穿戰服,表情凝重而又略顯溫馨的士卒,讓我們不難看出,他已經無可自拔地陷入對家鄉與親人的無比思念中,他腦中或許浮現了曾經與家人一起時那一幕幕溫馨的畫面,可遠方敵人的旗幟依稀可現。
第二幅圖:薇菜長出鮮嫩的小苗,又是一年的春季,畫面中依舊是那個士卒,但面容顯見滄桑,那幾道深深的皺紋與清晰的傷痕,特別是手上繃帶與血跡告訴我們,這一年的戰事很激烈,他離家依舊很遠,家人的狀況不知,但思念的心卻始終未變。看罷,心中傷感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幅圖:遍地綠綠的薇菜使破敗凄涼的戰場增添了些許生氣,但細看可知薇菜已經開始變老,時光飛逝,除了戰爭仍然持續,除了士卒更加滄桑、憔悴,傷痕的分布更加密集,敵人的旗幟依舊在遠方飄搖,但士卒的眼睛一直朝著家的方向凝望。
第四幅圖:畫中不在僅有薇菜,還有棠棣花與之作伴,巍峨的馬車與威猛的雄馬已整裝待發,這是為即將開戰做準備,馬腿上的泥土是明亮的土黃色,這意味著上一次出兵也就在不久以前,交戰是如此的頻繁,一個月會有幾次與敵人的正面交鋒,不可估計。
第五幅圖:精良的戰車,雄壯的戰馬,威武的大將軍,士卒們以戰車做掩護正在向前挺進,士卒手中的弓箭由象牙鑲飾,箭袋由魚皮制成,戒備如此森嚴,士卒們的表情嚴肅認真,不敢有絲毫懈怠,可預見敵人的襲擊將會很猛烈,圖畫中所體現的軍中勢氣,似乎也喻示著戰事將以勝利告終。
第六幅圖:戰爭結束了,士卒踏著厚厚的積雪走在回家的路上,可士卒卻沒展現本該有的愉悅表情,他們在回憶春季與家人離別時的依依不舍嗎?連柳枝都在擺動,也許只為傳達不想士卒的離開呀!經歷九死一生后,終于踏上歸家之路,但時隔這么久,家人會是何種境況呢?會不會是“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場景?他們是否一切安好呢?加之在這大雪紛飛的冬季,沒有薇菜充饑,腳步沉重緩慢,心中負載著所有的痛與累。
一首詩歌能讓人通過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圖畫,能讓讀者似乎身臨其境,達到感同身受般的效果,魔力便體現在方法技巧上。而《采薇》中多用迭字迭句,極富音樂美的藝術效果。
三、音樂之美
《詩經》是我國詩歌傳統的起點,原是樂歌,依《風》、《雅》、《頌》分類編排。正所謂風雅興寄,弦歌鼓舞。《毛詩序》說: “風,風( 諷) 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也。”“頌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如根據《詩經秦風蒹葭》改編,由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至今廣為傳唱,由此可見,《詩經小雅采薇》也能帶來一首別具一格的旋律。
每首歌的歌詞都很簡短,但卻能很好的述說一個故事,這其中的魅力便是譜曲者在領悟歌詞者的意思之后,能給這首詞以正確、恰當的曲調。《蒹葭》表現的是一種追求意中人而不能如愿的惆悵心情。因而在聽在水一方時,伴隨著緩慢的節拍和鄧麗君所演唱出的憂傷之情,在鄧麗君甜美嗓音的襯托下,更能體味詩人的憂郁之情。《采薇》描寫戍邊士卒生活的艱辛和濃郁的思鄉之情,同時也表現出士卒為國戍邊的愛國情懷。電影《畫皮》中的采薇是根據《詩經采薇》而改編,周迅獨有的低沉而沙啞的嗓音,加之曲調的悠遠綿長,仔細聆聽時似乎都能感受到演唱者欲哭還休的狀態,很好的展現了士卒內心的悲涼之情。
樂器是音樂創作不可或缺,甚至是歌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據考究《詩經》305 篇中出現了多種樂器。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考證了二十九種樂器,后朱孟庭在楊蔭瀏先生的基礎上排除同名因素,提出了二十八種分類之說。中國的樂器按八種不同材料,來制造各種不同的樂器。《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八種材料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樂器因材料不同,所發音色也不同,即“八音”《古今律厲考記載》:
金聲舂容失之則重。石聲溫潤失之則輕。
土聲函胡失之則下。竹聲清越失之則高。
絲聲纖微失之則細。革聲隆大失之則洪。
匏聲叢聚失之則長。木聲無余失之則短。
為了還原歌曲本來的意境,不失真實情感下,兩首歌都未用很多現代樂器來演繹,在水一方以古箏為主,采薇以琵琶為主。
真正的詩歌首先應是來自勞動人民,《詩經》以鮮明的事實證明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才能。本文以《詩經采薇》為例,從意境之美、圖畫之美和音樂之美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對《采薇》的藝術表現手法作出了一定評價。首先,意境之美即情景交融,《采薇》通過將情與景的有機融合將這一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其次,圖畫之美即通過展開聯想創設出特定的畫面,《采薇》中通過畫筆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最后,音樂之美即文字與旋律的完美結合,《采薇》作為《詩經》的典型代表亦很好的突出了這一特點。《詩經采薇》的藝術魅力,讓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動人之處,它有力地推動了后世文學的發展,特別是引領文人重視民歌,向民歌學習的大趨勢。
【采薇寫作背景】相關文章:
采薇創作背景與分析04-19
采薇翻譯 采薇全文01-07
詩經采薇賞析_詩經采薇賞析04-15
《采薇》鑒賞12-29
采薇譯文02-08
《采薇》原文02-01
采薇資料06-05
采薇的說課稿04-19
《采薇》教案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