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邊城教案及教學反思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教案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教案及教學反思 1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沈從文的邊城中的風俗美、人性美。
2、能了解翠翠的“情竇初開”跟作者的環境描寫、人物的選擇和描繪有關。
3、理解邊城所展現的表現“人性之美”在小說中的獨特表現。
(二)教學重難點:
文章是如何通過“情竇初開”去展現“人性之美”的。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古老的湘西,同樣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過沈從文的童年,流過他心中的桃源。這里的白云清風,覆蓋著一個人類遠古的沉沉大夢。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邊城,在這美的地方發生了一個美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
師:說了什么故事?
待生說后一起讀注解。
師:故事很美吧?可這個故事讓沈從文飽受了批評,在民族危機的關頭,美化了社會,作品被批為“是一部遠離階級斗爭的作品”作者被稱為“在角落里獨自做著美夢的小資產階級”師:情竇初開(板書)
描寫到“情竇初開”的小說有千千萬萬,我們卻為什么被沈從文的《邊城》感動呢?今天我們就試著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我想問同學們:“情竇初開”一般要跟什么有關系?
(年齡、地點、對象、環境)
(教師提示獲總結:可以用這句話來表示“在合適的年齡,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間,碰見合適的人”就像沈從文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三、了解邊城的環境
▲合適的地點
師:合適的年齡就不要說了,合適的地方。我們來看一下為翠翠和儺送種下情苗的是一個怎么樣的地方?是怎樣的一種愛情土壤?
1、自然環境這里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呢?通過邊城美景圖片展示,請同學們概括:
[參考]這里的風光秀麗、美好。是一個干凈的自然所在,就象這里的人一樣。純潔、原始和無污染
——板書風景美
2、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
文本重點寫了哪個民俗?這個民俗有怎樣的特點?又有怎樣的內涵?學生討論完成。
[參考]端午節:賽龍舟、穿彩衣、畫王字、捉鴨子、吃魚吃肉、放鞭炮、包尖角粽子。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樸的特點,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生活,包含著美好的祝愿、表達著歡快的情感,充滿了吉祥如意的氛圍。更能體現人們之間的和諧親切的關系。
——板書風俗美
合適的時間:
師:為什么在三大節日中,沈從文只選擇了端午節?而不選擇“中秋”和“過年”?
(學生答不出來,引導端午都安排什么節目?端午是“競爭”展現“男性之美”的重要節日;引導學生讀P14P15頁,了解那是湘西的一個重要的節日——戀愛季節)
師總結:這種環境就是翠翠生活的背景。也是她愛情產生的地方。
問: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說,其他的環境(如革命年代戰火紛飛的戰場)也是可以產生這種愛情的土壤的,但沈從文為什么把人物置于這種怎么美的環境中呢?是不是他有特殊的目的?
師:沈從文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說過:美,是我一直在意的,如果愛能在美中產生而不是通過刻意的安排來展現,則會顯得更符合人的本性。
總結:如詩如畫的湘西,深深地打動了人,在這里展現的是一種人格化了的自然人性之美。這種美主要表現在端午節上的展現“男性之美”,這種“男性之美”描寫為打動少女的心扉,提供了一種“隱喻”這種獨特的小說的隱喻美感(板書隱喻之美),吸引千千萬萬的讀者每年都到邊城朝拜。這就是沈從文小說獨特的魅力,別人所沒有的東西。
四、了解儺送(分析見面的片段)
▲合適的對象
師:現在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愛情產生的最初時刻所碰到的人。他們的見面我覺得也很一般,但從文章后面情節的發展來看,這個時刻的見面實際上已經是“刻骨銘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作者是怎么樣去寫他們的愛情故事的?
他們的交流主要是對話,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對話,請學生男女用宜昌方言對讀12——25段。
師:從對話中,你覺得是什么讓兩顆心彼此貼緊?或者說,彼此都喜歡上了對方的什么東西?教師可以換句子來引導
儺送
言行中(帶笑說;放肆地笑了等細節)分析——純樸幽默(帶笑)
在分析儺送的性格時沈從文的話引導學生理解他的性格(“我崇拜朝氣,歡喜自由,贊美膽量大的,精力強的……這種人也許野一點,粗一點,但一切偉大事業,偉大作品就只這類人有份。”)
總結:如詩如畫的見面,含蓄卻令人心動,這種婉約經典的場面,帶著濃郁的東方古典氣息。也是展現了一種人性之美,沒有任何的功利。這種獨特的愛情,也是邊城為什么被青年男女們一遍一遍被咂摸的原因。這樣的故事,讓人很羨慕和感動,這樣的故事在今天還是有意義的,我們來看看今天的“拜金女”們,“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幸福”前顯得多美的讓人懷念。我記得有一部電影叫《山楂樹之戀》被稱為世上最純潔的愛情。為什么一個故事會引起那么多的懷念,就是因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缺少“老三”和“靜秋”。現在我們是不是能了解沈從文小說的一些魅力所在了?正是這種近似絕跡的環境中有著絕跡般的愛情描寫,造就《邊城》的魅力。或者說,沈從文的成功恰恰是避開了常見的表現愛情的很多因素,選取了“人性”的角度來表現一種“深層的文化隱喻之美”(板書人性之美),這在階級斗爭的年代,確實是不被人所容忍,但它所散發出來的東西卻是永遠的。
五、師:“在合適的年齡,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間,碰見合適的人”情竇初開的翠翠終于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節選小說還有一個很值得大家去欣賞的地方,那就是翠翠喜歡上儺送后所帶來的變化描寫,結合課文第四節末尾、第五節、第六節請同學們小組討論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
師:這種少女心扉初開的害羞,這種害羞所展現出來的美感,它只屬于一個少女,屬于15歲的翠翠,屬于一個情竇初開的心靈世界,它是那么的憂傷卻顯得甜蜜,這種感覺可以超越了時光,抵達我們的心靈世界,給我們閱讀的,反觀今天的愛情快餐,我們在情感中還剩下什么呢?其實,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座邊城。
六、生探究:一在小說的結尾,儺送會回來嗎?翠翠在癡情的等,癡癡的等,永遠的守候一個無望的日期,我想問,儺送什么時候回來,沈從文告訴你了嗎?
七、生探究:給人溫暖的作品,最后為什么處理成悲劇?美的世界里為什么有這么多不如意的東西?
參考答案:美好的人生也有沙子;美是憂郁的是缺憾的
我們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
悲劇更能使人震撼
八、作業
1、本文中還有一個人物值得大家去賞析,那就是他爺爺,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很偉大的親情,因為時間關系,我們沒有分析,自己去看。
2、有機會閱讀《邊城》全文。
總結:整篇小說,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于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里?幸而沈從文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于哀而不傷,在凄婉中結束。讓我們感懷不已!就讓我們在一首《等待》中結束此文吧!
教學反思:
必修五節選了《邊城》的第三至第六部分,在節選中主要展現的是“翠翠”生活的茶峒的環境;翠翠與儺送的初次見面;翠翠見面后的心理變化;爺爺為翠翠婚事的著急。
為了達成這種要求,《學科指導意見》中教學建議:“環境美(風景美、風俗美和人情美)的鑒賞是《邊城(節選)》的教學重點。可通過天朗、風輕、水清的環境描寫體會湘西山城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景美,通過月夜對歌、龍舟競渡,端午捉鴨、中秋舞龍耍獅等風俗畫筆體會湘西的風俗美,通過單純善良、原始可愛的老船夫、翠翠、儺送等人物形象體會《邊城(節選)》的人情美”。學生和我們一樣,在閱讀《邊城》的文本時,可以體會到風景美和
人情美,但這種美并不是簡單地通過教師的引導,通過幾個句子的讀讀就可以感受得到的,或者說我們平常所做的解讀教學(通過朗讀來體會風景美,通過人物形象分析體會人情美)是無效的,學生并不能被感動。我在想,《邊城》之所以被人一遍遍的咂摸,一定有它深層的原因。那么如何能體會到這種“美感”呢?或者說,這種美感表現在哪里?本設計我對文章作了自己的解讀,我覺得《邊城》的“美感”在于一種“隱喻之美”。這種“隱喻之美”表現在“風俗美”“人情美”中,沈從文正是有了這種“隱喻之美”的運用,才有了“流芳百世”的可能,為了更好地傳達這種“隱喻之美”我借用本節選“情竇初開”的情節來突破貫穿全文。爺孫之間的親情則舍去不教,作為補充作業。
上課的過程中學生非常積極,回答的問題精彩紛呈,讓我覺得引導學生讀文本非常重要,根據文本設計的題目一定要切合學生的實際,像學案后面設計的探究題就非常符合學生的現實情況,處于十七八歲的年紀,情竇初開。覺得不足的地方就是學生回答問題太積極,時間有點不夠用了。
邊城教案及教學反思 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作者沈從文及其作品《邊城》的創作背景和藝術特色。
學習和理解小說中描繪的湘西風情及人物形象,分析其社會文化內涵。
提高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能力,學會從文本中解讀人性美與生活哲理。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原著,引導學生把握故事情節,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點。
利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互動方式,深入剖析《邊城》的藝術魅力。
撰寫讀后感或評論文章,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書面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感悟鄉土文化的獨特韻味。
引導學生體驗并珍視淳樸的.人際關系和善良的人性光輝,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邊城》的.主要內容,理解翠翠、儺送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挖掘小說所展現的人性美和獨特的湘西風情。
難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沈從文在《邊城》中寄托的對理想社會和美好人性的追求,以及作品背后的社會文化寓意。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簡述沈從文生平及其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引出《邊城》的主題和創作背景。
2、主體講解:分章節精讀《邊城》,分析人物性格、情節設置、環境描寫等方面,探討作品的人性美和社會價值。
3、小組討論: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關鍵問題進行討論,如“如何理解《邊城》中的愛情悲劇?”、“如何看待作品中呈現的理想化鄉村社會?”等。
4、深度探究:選取特定篇章或段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文本細讀和深度解析。
5、總結提升:引導學生總結《邊城》的藝術成就和思想內涵,鼓勵他們撰寫讀后感或小論文,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四、作業布置:
1、閱讀指定章節,并完成相關思考題。
2、根據課堂討論,撰寫一篇關于《邊城》中的人物、情節或主題的短文。
五、教學反思:
在實際教學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和學習效果,調整和完善教學策略,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
邊城教案及教學反思 3
學習目的:
了解小說主旨。
欣賞.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重點:
1.小說主旨。
2.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難點
1.小說怎樣表達普通生活中的愛。
2.環境對人物心理活動有怎樣的影響。
學習方法
鑒賞、分析、品味
學習過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況
沈從文,現代小說家。原名沈岳煥,湖南人。生活經歷比較豐富。十五歲入軍隊當文書,還當過警察所辦事員,輾轉于湘川鄂黔一帶。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經過自學,開始寫小說。從一九二五年發表作品起,到建國前出版過六七十種作品集。是現代文學史上多產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取材范圍比較廣泛,都市鄉村都有所涉及,寫過各種人物,農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紳士、教師、學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現。然而,描寫最多、最成功的,還是他家鄉一帶——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風景畫和風俗畫。西南僻遠山區特異的風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濃郁的抒情性和明顯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變的形式,自然流暢的語言,使他的小說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文章導讀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篇中篇小說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靜生活為背景,展開了一個悲劇故事。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作者曾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這些話正可證實小說的主旨。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動細膩,山光月色描寫得詩意盎然。著名評淪家李健吾稱沈從文的《邊城》是“一部田園牧歌式的杰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亞洲周刊》在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時,將《邊城》評為百強第二名,真是很有見地。
三、小說的情節發展
雖然是節選,但小說的結構還是相對完整的,大體情節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從“黃昏來時”到“你將怎么樣?”)
(二)祖孫的依戀(從“老船夫回到家中時”到“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從“老船夫做事累了”到“還有人在夢里作宰相中狀元咧。”)
(四)祖父的秘密(從“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個字”)
(五)祖父的暗示(從“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結尾)
四、課堂活動
簡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業
故事結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綠,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邊城》,那就是:“美”和“愛”。
[邊城中無處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頭所為。靜靜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可計數。”作者用簡簡單單的文字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美麗的桃源。在這樣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樸活潑,具有大自然賦予的活力。在讀者面前,她是這樣一個生動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撐船擺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端陽龍舟,令人神往,他卻忠于職守,寂寞地守著渡船。過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他,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地忠實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美”。邊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義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
教學反思
《邊城》是詮釋愛的,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父子之愛、友朋之愛、鄉鄰之愛、鄉土之愛組合成的人倫社會之愛。《邊城》是要闡釋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還包括作品本身結構行文的詩性的美,無處不美。而這愛和美的背后無疑暗伏著一種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畫的人生、社會本身的缺憾,比如“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的凄涼的故事結局,“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小說流溢的神秘宿命氣息等。這愛和美在從很久以前開始的現實中的消失,這就是所謂“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
《邊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會理想的訴求。“我將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于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作樸素的敘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于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里很寂寞的從事于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小說踐行著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結實、勻稱的供奉‘人性’的中國的希臘小廟”的理想。
如此美麗,如此豐富,“邊城”讓人心馳神往,想來教和學都該是極其美麗的事情。但是我顯然被沖昏了頭腦,忽略了學生可能存在的閱讀障礙,也忽視了對最佳課堂結構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嘗試是失敗的。
本課的教學關鍵就在于找到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并且營造讓學生迅速進入的“場”。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在哪兒,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替學生做主,得讓他們自己說,于是就有了課堂開始階段“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表達你的閱讀感受”的環節設計,學生的表達指向是豐富的準確的,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意蘊深刻的問題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請問這究竟是一篇小說還是散文?學生肯定會說是小說,因為教材就是這樣介紹的。但是我將堅持說《邊城》更像散文,因為她具備散文情意真、內容美、形式自由的三個特質。然后讓學生去尋找文本中的美點,探討美在何處,怎么美,為什么美。于是引領學生或者說被學生引領共同走入《邊城》的角角落落,在沈從文如詩的文字美麗的肌理褶皺里,領略茶峒的秀麗風光,體會邊地淳樸的民風,理解翠翠美麗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儺送等人間真摯、樸素的愛和閃耀在他們身上的美麗的人性光芒,為故事的憂傷而憂傷,為這一曲古樸的愛和美的頌歌而神往,悄悄逼近《邊城》這一次對人生、社會“觀”“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諧的有張力的“場”。《邊城》的“場”在何處?城市少年看得見天空中被夕陽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嗎?杜鵑的叫聲是怎樣一種叫聲?泥土草木和各種甲蟲類氣味是怎樣一種氣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變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鶯夜半的吵鬧和閉著眼的安睡與繁密如落雨的蟲聲是怎樣美妙的復奏?……我曾試圖利用音像的資料來幫助我建造這個“場”,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紹典主任“課堂要原生態”的叮囑更堅定了我遠離現代技術的主意。因為所有形象直觀具體的解釋都有可能是對豐富的簡化,對真實的歪曲,對深刻的疏離。于是我赤手空拳,試圖用最原始的說和寫,思考和交流來營造這個“場”。轉接是流暢的,過程是自由的,氣氛是民主的,不要預設,拒絕灌輸,在行走中尋找閃亮的星星,撿拾美麗的珠貝。當然還有開頭那“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另外一種人生”,結尾“蘊藏的熱情、隱伏的悲痛”的點撥,幫助我營造著這個“場”。我們所依靠的只是我們那一顆顆敏感善良的心、聰慧正直的腦。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從心,我還是覺察到了學生、我與《邊城》的疏離,我和學生的疏離,我和所有在場者的疏離,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邊城中去,逃到那一個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發現我的官能的不足,發現我的認知的淺薄,我渴望將自己的這些體驗匯入到《邊城》所在的那一條人類整體經驗的河流中去,雖然未知前方在何處。
邊城教案及教學反思 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了解沈從文的生平及其作品風格,掌握《邊城》的主要人物、情節和主題思想。
2.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分析,引導學生探討小說中人物性格、環境描寫與主題的關系,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品中展現的純樸人性與美好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邊城》中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交融,以及這種交融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動情節發展。
難點:深入分析翠翠、儺送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探討作品所反映的道德觀念與人生哲理。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展示湘西地區的風景圖片或簡短視頻,引入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世界,激發學生的興趣。
2.作者介紹:簡述沈從文的生平背景和創作特色,為理解《邊城》奠定基礎。
3.文本閱讀:分段閱讀,引導學生關注重要情節和細節描寫,如翠翠與爺爺的生活、端午節賽龍舟、翠翠與天保、儺送的情感糾葛等。
4.小組討論:
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點及其成長變化。
探討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討論《邊城》所展現的人際關系與現代社會的`對比。
寫作練習:讓學生寫一篇關于《邊城》中人物命運的小論文或讀后感,鼓勵個性化解讀。
總結與拓展:總結小說主題,引導學生思考作品的現實意義,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人性的純真與美好。
教學反思
1.學生參與度:觀察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反思是否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如何提高那些較為沉默學生的參與度。
2.教學深度與廣度:反思教學內容是否既涵蓋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又適度地引導學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3.教學方法與手段:評估采用的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是否有效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興趣,是否需要調整以適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
4.情感教育:反思是否成功地將作品中的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傳遞給學生,以及這如何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
5.技術與資源運用:考慮是否有效利用了多媒體和其他教學資源,以及這些資源如何增強了教學效果。
【邊城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邊城》的教學反思02-12
《邊城》的教學反思8篇02-12
《邊城》的教學反思(8篇)02-13
《邊城》的教學反思合集8篇02-15
《邊城》教案06-09
邊城的教案11-21
有關邊城的教案11-14
沈從文《邊城》教案11-18
邊城教案(精選15篇)10-19
《邊城》教案(精選10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