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獲得人生的啟示。
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特點。
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言。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搜集有關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兩課時。 .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父愛。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大屏幕出示我國著名畫家靳尚誼的代表作《父親》,配以背景音樂。)
面對這樣一位蒼老而可敬的父親,他的眼神、他的手勢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他對生
活的熱愛,我們不由得升騰起一種尊重之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位值得我們尊
重的父親,認識父親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濃濃的父子親情,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7 背 影(方案A)》。
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a.學生思考:本文寫了件什么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b.劃出文中最令你感動的句子。
c.四人小組交流以上問題,朗讀感人的句子。
d.學生全班交流,簡單交流感人的句子。
明確:本文寫了父親為我送行并爬月臺為我買橘子這件讓我終身難忘的事情,抒發
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及兒子對父愛的感念之情。
■研讀賞析(上)
一篇平中見奇的散文精品。篇幅不過一千五百字,寫的是父親送兒子上火車,給兒子買水果這樣普通的事情,用的是平常的語言,但是,讀著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現的那種父親對兒子至親至愛的感情所深深打動。
學生速讀文章,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提出最有價值、最深刻、最喜歡的問題。
小組討論交流,對提出的問題篩選、整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思考問題是否有價值。
教師引導學生全班交流,將思考題逐漸引導到以下方面:
a.既然文章寫的是人間至情——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為什么不以“父愛”為題? ‘
b.聯系作者的經歷,說說當年的“我”和寫作文章時的“我”感受有什么不同。
c.請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描寫四次父親背影的情形,你認為哪一次為描寫重點,為什么?
全班深人討論,逐漸明確:
a:作者以“背影”為題,非常明顯的突出了“背影”,開頭一段就說“難忘父親的背影”,顯出“背影”非同尋常的意義,題目的懸念會使讀者集中注意力探詢父親“背影”的含義。如果改成《父愛》,則會顯得文意太過直白,沒有深度,缺乏內涵。
b.朱自清那一年20歲,北京大學的學生,寫文章時28歲,清華大學的講師。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年齡,所以對父愛的感受也迥然不同。“太聰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狀態,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聰明,一真聰明才能理解父輩的行動方式,不去計較父輩的行動方式,才能真正感受父愛。
c.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氛圍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7詳細的描繪,這是本文的重點。父親肥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地爬過鐵道邊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濃濃的離情別緒油然而生,不禁又掉下淚來。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呼應文章的開頭。
大意說對即可,不必強求學生的說法一致。
明顯可以看出第二次是重點,因為整個過程中,這一刻是父親最費勁的時刻。
【背影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背影》教學設計09-06
《背影》教學設計及反思05-10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07-17
《背影》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07-30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05-23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08-08
《背影》教學設計及點評08-09
《背影》教學設計(精選10篇)08-29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學設計07-09
精選教案: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