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下面我們為你帶來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篇一
清明祭掃 哀往樂回
哀愁的清明。
明代的北京,每至清明,人們帶著犧牲酒水、楮錢紙錠出城祭掃,一路上人流轎馬絡繹不絕。掃墓時,人們拜酹哭祭,為墳墓除草添土,焚燒楮錠,將紙錢壓在墳頭。宣泄完對逝者的'哀思,百姓們并不在乎“子于是日哭,則不歌”的古訓,而要在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踏青嬉游。《帝京景物略》卷二載:“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哭笑無端,哀往樂回也。”
古人清明好插柳。清人楊韞華有詩云:“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云翹。”人們買回柳條,或插于門前,或編好戴在頭上。對于不戴新柳的人,有民諺調侃道:“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明代北京人簪柳踏青,好游高梁橋。此橋建于元代,位于西直門外,每逢清明,春色秀美。所謂“夾岸高柳,絲絲到水。綠樹紺宇,酒旗亭臺,廣畝小池,蔭爽交匝……”
吸引人們至此踏青的不僅是詩畫般的景色,更有豐富多彩的表演: “厥有扒竿、筋斗、筋喇(彈撥說唱)、筒子(變戲法)、馬彈解數(馬術、雜技)、煙火、水嬉。”扒竿者“立竿三丈,裸而緣其頂”,人在高空如履平地般做著各種高難度動作。再看耍筒子者,置三筒在案,先示眾人以空,之后便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但見“發藏滿案,有鴿飛,有猴躍焉。”眨眼間,諸物“已復藏于空”。此外更有各式煙火,做成魚鱉等形狀,“燃而沒且出于溪,屢出則爆,中乃其兒雛,眾散,亦沒且出,煙焰滿溪也”(《帝京景物略》卷五)。這一切就如同一場盛大的嘉年華。
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篇二
清明節三大誤區
清明是個悲傷的節日
清明是我國節日體系中,唯一把節日和節氣相結合的日子,如果追本溯源,就會發現,清明其實既是個悲傷的日子,又是個歡樂的日子。
“清明時節萬物復蘇,進入耕種時節。在宋代,清明把比它早幾天的寒食節里的祭奠內容收納進來,人們開始祭奠先祖。同時,清明還把農歷三月上巳節中的春嬉等習俗收納進來,發展了郊游踏青、戶外體育娛樂等活動,成為一個綜合性節日。”民俗專家布和朝魯介紹。
掃墓非得清明當天
祭奠先人是清明節的主題之一,掃墓則是人們緬懷先人的重要形式。不過,清明節掃墓本來就不該在清明當天進行。布和朝魯說:“掃墓的時間,最好是在節前10天或節后10天農歷的單日進行。中國文化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單日掃墓寄托了親人的吉祥祝愿。而清明當天,則是僧人掃墓的時間,僧人在這一天表達自己不能為祖先傳宗接代的.歉意。”
掃墓必須燒紙
很多人在清明節掃墓時習慣燒紙,這也是一個誤區。很多專家都認為,這種做法既不安全也不文明,而且,也并非傳統的祭奠形式。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最原始的祭掃辦法是‘掛壓灑’。就如話劇《茶館》最后一幕那樣,把紙錢向空中揚去,或者在先人墓前用磚頭壓住一張紙錢,表示后繼有人。”阿爾泰說,“現在較好的辦法是買一束鮮花祭奠先人,祭拜過后將花瓣撒在墓前。”
【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版面設計圖】相關文章:
小學生法制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9-05
中國夢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3-25
大學校園安全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3-25
環保手抄報版面大全10-12
英語手抄報版面設計10-02
雷鋒手抄報版面設計03-25
中國夢手抄報版面資料05-30
初中語文手抄報版面06-08
祖國在我心中手抄報版面設計10-14
交通安全手抄報設計圖大全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