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居易《長恨歌》之長恨
白居易的《長恨歌》為我們譜寫了一位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曠世君主與一位家喻戶曉的、傾國傾城的貴妃之間的愛情悲歌。
一、君王之恨――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歷史嚴正地告訴我們,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他任用賢相、整頓吏治、改善財政措施,進行軍事體制變革,弘揚文學藝術,使唐王朝的經濟達到了杜甫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所描繪的空前水平,是前所未有的盛世,開元天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玄宗在勵精圖治取得了這些成就以后,可以說擁有了國泰民安、四海清平的江山。此時的唐明皇覺得年華似水,人生太短,容不下太多的快樂。況且他還有些隱隱的寂寞,于是享樂主義的生活便來到了他的頭腦中。此時天不遂人愿的事發生了,伴隨玄宗十多年的愛妃――武慧妃離他而去。于是乎君王為填補愛情空缺,慰藉精神空虛,6l歲那年,寵愛上了兒媳壽王妃楊玉環,納入宮中封為貴妃。這對君王來說真可謂“魚和熊掌,二者兼得”。從此之后枕著江山、抱著美人坐享天倫之樂了。此時的他徹底被愛情沖昏了頭腦,他不但“春從春游夜專夜”、“三千寵愛在一身”,而且“從此君王不早朝。”懶得上朝的玄宗就在他覺得貴妃盡日看不足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變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到了。他嘔心瀝血創立的江山談笑間灰飛煙滅。他費盡心機得到的美女在六軍不發時無奈馬前死。一代明皇,面對江山與美人,不說二者得兼。兩全其美了,就是顧此失彼也可,可他偏偏是賠了“美人”,失了“江山”。這怎么不使君王長“恨”呢?
,二、貴妃之恨――紅顏傾國奈何薄命。詩人開篇“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首先寫出貴妃符合傾國的標準,是“天生麗質難自棄”的絕代佳人。正是因為這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后便因有色而得寵。也是因為貴妃的美艷,使得君王忘卻了自己的身份,當世界其他萬物都不存在,幾乎傾盡自己所有心思、能力去討好楊大美人。既冊封她為貴妃,又想封她做皇后,只是因為朝野反對聲音太強烈才沒能實現。其次敘寫了李楊愛情以悲劇收場的內在因素。那是因為安史之亂前唐玄宗的重色、求色,專心沉迷于貴妃的美色,不理朝政。從此他為貴妃敲羯鼓,貴妃為他承歡侍宴舞霓裳,“云鬢花顏金步搖”,可謂極盡嬌艷嫵媚之能事。他們從盛世恩愛到亂世患難,期間她掛上了貴妃的虛名也烙下了“紅顏禍水”的罪名,更留下了“紅顏禍圍”的罵名;從華清池泡溫泉輾轉至馬嵬坡生死離別,她見證過君王的無奈……無奈之下貴妃只能“花自飄零水自流”,含恨離開了人世。當然最令貴妃長恨的是她和君王的愛情從此只能“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了。那“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夢想如今被現實擊得粉碎,變得遙不可及,這便是貴妃在九泉之下死不瞑目的飲恨!
三、詩人之恨――帝王貪色終釀國禍。要說詩人之恨,還得從白樂天寫作該詩的背景說起,元和元年白居易在周至縣尉任上。一次他和朋友史學家陳鴻(《長恨歌傳》的作者)和郎訝王質夫游仙游寺時,偶然間談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大家都感嘆,并說如果這段愛情悲劇沒有文才超群的人撰寫下來將從史上消失。于是王質夫舉酒到樂天面前說,你擅長寫詩,而且感情很豐富,請寫一首詩,怎么樣?于是白居易就寫下了《長恨歌》。白居易自己對《長恨歌》的評價是:
“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他明確指出《長恨歌》是表現男女相愛情懷的。因此他自己編輯時,將《長恨歌》歸類為感傷詩。所謂的感傷詩就是那些“有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內、隨感遇而形于嘆詠者。”可見《長恨歌》正是借李揚的愛情悲劇,抒發自己被感動的內心“情理”。也就是說《長恨歌》是詩人借對歷史人物的詠嘆,寄托自己的心情。詩人的心緒就是詩人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于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分手時,詩人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后期”的沉痛詩句。而《長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幾個月,濤人為失去相親相知相愛之人而痛苦長恨。
詩人把一個盡人皆知的李楊愛情悲劇寫成詩歌,除了要抒發自己與所愛女子不能結合而產生的深摯戀情,還抒寫了自己對這段感情的憾恨之情。旨在引發人們對悲劇原因的思考:李楊愛情的悲劇到底是誰造成的?不言而喻――唐玄宗。悲劇的制造者終于成了悲劇的承受者。詩人也在反問:
“愛情的主角為何駕馭不了愛情的航向?”于是借前代帝妃的悲劇,發出了自己的吶喊:“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同時將自己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痛苦與深情留在了文學史上,讓后繼的情男癡女為之悲嘆不已。
四、讀者之恨一君妃盟誓身不由己。自古帝王無真情,他們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有的妃子姓氏名誰帝王壓根不知道。有的妃子一生連帝王之面都未曾謀過。更別奢談與帝王產生轟轟烈烈的愛情了。但當李隆基遇見楊玉環,“上陽白發人”的殘酷現實被打破,楊玉環集三千寵愛于一身。李隆基使得楊家“姊妹兄弟皆列士”。楊家因生女而一門顯赫,令人艷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玉環被君王勝過潮水般的愛深深打動了,于是在七夕長生殿上,與明皇共誓,達成了“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約定。在我看來,“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是多么誠摯、多么深情、多么浪漫的誓詞啊!唐玄宗如果只是一個尋常老百姓該多好!那他和楊玉環的故事可能真的比梁祝更加有感染力!遺憾的是,君妃的特殊身份安排他們背負了太沉重的是非輿論、千萬噸重的道德譴責!“此恨綿綿無絕期。”大概不光是說君王在陽世的凄苦孤恨,貴妃離開人世的無奈含恨,也應是玄宗與貴妃身在皇室,身不由己的憤恨。各種恨相互交錯,玄宗恨自己救不了愛妃,令她命喪黃泉。恨自己為什么會是君王,單純就做對溫飽夫妻該多好!恨與恨的糾結,自然沒有了停止的日期,變成了無日無期的長恨。天妒良緣。“安史之亂”使得相愛的兩人永遠地陰陽相隔。《長恨歌》鋪敘李楊二人相處時的種種美好,處死貴妃的殘酷痛苦和君王掩面的無奈,以及君王對貴妃上天人地的找尋,失去愛人后刻骨銘心、痛徹心扉的思念,隨著故事層層推進,感情慢慢積蓄,到最后終于進發了“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呼喊。這一呼喊讓我們讀者深感惋惜:這段君王與貴妃的愛情史實倘若能經受歷史的風雨那是多么地完美;這段君王與貴妃的愛情悲歌如果能沖破世俗的城墻那該多好;這段君王與貴妃締造的愛情使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那就是愛的永恒!
這首長恨詩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是因為其講述了一則發生在帝王與妃子之間纏綿悱惻的感情和曲折婉轉的故事,而是在于詩人用極為優美的筆調賦予了故事主人公以飽滿的感情,正是這種情感才使君妃之恨深刻史實,正是這種情感引發了歷代讀者之恨的情感共鳴。這就是《長恨歌》之長恨的真諦!
【白居易《長恨歌》之長恨】相關文章:
長恨歌之白居易10-13
白居易的 《長恨歌》07-08
白居易 --《長恨歌》07-21
白居易《長恨歌》07-31
長恨歌(白居易)05-20
白居易 長恨歌06-20
白居易長恨歌06-22
長恨歌白居易09-12
白居易長恨歌08-24
白居易 長恨歌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