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立秋養生知識
立秋養生小常識
益肺氣滋腎陰,養肝血潤腸燥是秋天飲食之要。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如銀耳、甘蔗、燕窩、梨、芝麻、鱉肉、藕、菠菜、烏骨雞、豬肺、豆漿、鴨蛋、蜂蜜、橄欖等。當然,這只是對正常人及血虛、陰虛體質的人而言。
要“少辛增酸”。少吃辛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肝五味主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可選擇蘋果、石榴、葡萄、芒果、陽桃、柚子、檸檬、山楂等。
要吃些溫食
初秋時節,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前人對此頗多贊譽。
秋的運動――注意收斂
在秋天“養收”的時候,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
秋天宜練減肥功
盡管一年四季皆可減肥,但還是以秋天減肥效果最好。秋天,脂肪細胞開始逐漸積聚,以防止熱量擴散,如果這時不加以抑制,人體就開始趨于肥胖,這時也正是我們減肥的最好時節。
秋天宜登高爬山
秋高氣爽,山巔之間披紅掛綠,景色十分宜人。與親朋為伴,登山暢游,既有雅趣,又可健身。朝朝夕夕、月月年年的登樓梯,正是防止衰老的一種重要的運動方式。
秋天宜練健鼻功
健鼻功方法是用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在有熱感時,用拇指外側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著,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15至20次(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厘米,當鼻唇溝中)。每天搓鼻3至4次,可大大加強鼻的耐寒能力,亦能治療傷風、鼻塞不通。
“立秋早晚涼”,一日中溫差較大,深秋才是典型的秋涼時節,若到了晚秋,則秋霜降臨,氣候已經轉冷。因此,要注意對下列疾病的預防首先是做好防蚊、滅蚊,預防蚊叮所致傳染病。
所謂“早立秋冷颼颼”、“秋前秋后一場雨”。立秋首先帶來天氣變化,天氣將由熱轉涼,日夜濕差逐漸加大。此時,要注意適時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間睡覺時腰腹要蓋被子,以防受涼。此外,還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人體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立秋節氣特點
立秋節氣的特點是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天氣雖熱,但是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已開始轉變,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進入秋季后降雨、風暴、濕度等趨于下降或減少,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
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立秋后還有一個處暑節氣,處暑節氣后才出暑。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所以初秋天氣還很熱,酷暑并沒有過完,真正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
立秋由來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中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古詩詞
一、《立秋》
杜甫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二、《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三、《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三伏帶一秋,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
四、《秋詞二首》
[唐]劉禹錫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立秋的習俗
1、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2、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等都適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個比較合適。
3、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后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4、吃餃子
沈陽立秋當然要“搶秋膘”包餃子(吃黃瓜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5、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1]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6、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7、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8、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時候,常州經常發生蝗蟲災害,在立秋當天農民也會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驅趕蝗蟲。在鹽城的民間也流傳著“爭秋奪福”的說法,這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9、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10、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里,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1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12、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立秋養生知識】相關文章:
立秋時節如何養生08-01
立秋養生蔬果有哪些09-11
立秋吃這些食物最養生08-09
早餐養生知識07-30
關于立秋的基本知識03-13
秋季的養生保健知識07-25
老人夏季養生小知識09-14
寒冬飲食養生知識06-27
女性保健養生知識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