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3年小暑養生知識
2023年小暑養生知識1
小暑節氣養生知識
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蘆葦下、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發祥地,只要有綠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閃閃移動,在徐徐的風中,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正因為是忙季,我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系,有其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癥;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爛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
小暑節氣養生題型:宜少動多靜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降雨增多,人們可能感到悶熱、煩躁,精神不振,甚至會出現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多種疾病。從中醫理論方面講,小暑時人體陽氣旺盛,陽氣具有護衛體表、抵御外邪的功能。保護好自身的`陽氣,人體才得以健康無恙,所以應做到少動多靜。
同時,小暑期間人體能量消耗較大,為避免陽氣過于外泄,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每天作息應有規律,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運動時一定要掌握好強度,避免強度過大。夏季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也應隨之作一些相應的調整。
另外,小暑節氣正值初伏前,就日常飲食而言,人們應注意清熱祛暑,盡量避免進食大量肥甘厚味之品,以免滋膩礙胃。此外,一定要注意夏季的飲食衛生,防范腸道疾病。
小暑時節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食辛辣油膩之品。如綠豆百合粥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消暑止渴、降膽固醇、清心安神和止咳的功效。南瓜綠豆湯同樣具有清暑解毒、生津益氣的功效。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絲瓜、南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
小暑節氣吃什么生食品
河蚌
河蚌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B1、B2,夏季來臨,人們常呆空調房也會誘發“干眼病”,中醫認為蚌肉有清熱解毒、滋陰明目功效,對人體有保健功效。河蚌做法很多,燒、烹、燉均可。水煮河蚌是很多人喜愛的美食。
需要提醒的是,河蚌性寒,脾胃虛寒、腹瀉的人不宜吃。
荔枝
荔枝果肉中含豐富的葡萄糖、蔗糖,總糖量在70%以上,列居多種水果的首位,具有補充能量、增加營養的作用。研究證明,荔枝對大腦組織有補養作用,能明顯改善失眠、健忘、神疲等癥。
吃荔枝前喝點鹽水、夏枯草涼茶,或冬瓜湯、綠豆湯等對上火有預防作用。或吃荔枝的同時,多喝鹽水,也可用20-30克生地煲瘦肉或豬骨湯喝,或與蜜棗一起煲水喝,都可以預防荔枝病。
紅豆
紅豆,性平偏涼,味甘,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B族、鉀、鐵、磷等。紅豆能促進心臟血管的活化,利尿;有怕冷、低血壓、容易疲倦等現象的人,常吃紅豆可改善這些不適的現象。另外,紅豆還有健胃生津、祛濕益氣的作用,是良好的藥用和健康食品。
小暑時節重養心,紅豆有清心養神、健脾益腎功效,加入蓮子、百合更有固精益氣、止血、強健筋骨等作用,能治肺燥、干咳,提升內臟活力,增強體力。
姜
俗語有“冬吃蘿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小暑過后,盛夏來臨,不少人會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夏日人們好貪涼,喜愛電扇空調,很容易引起傷風感冒。這時及時喝點姜糖水有助于驅逐體內風寒。
而且,生姜中含有辛辣和芳香的成分,含有姜油酮、姜辣素、淀粉和纖維,用于風寒感冒,可通過發汗,使寒邪從表而解。姜辣素對口腔和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欲,可使腸張力、節律和蠕動增加。姜油酮對呼吸和血管運動中樞有興奮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
小暑節氣養生原則
1、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清淡適量
小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于高發癥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
所以,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2、平心靜氣以養心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
心為五臟六腑之首,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臟的養護尤為重要。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于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3、不要貪涼沖涼水澡、多進冷食
天熱了,人們就喜歡吃冷飲,冰淇淋、雪糕、冰鎮飲品很受大家的青睞;有的人從外面一回來就沖澡,還喜歡沖涼水澡。
殊不知,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或者埋下健康隱患。
貼心提示:炎熱的氣候,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所以千萬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哦。
4、小暑以遲睡早起為宜
這是小暑養生的注意事項之一,不可馬虎大意。
夏季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遲睡早起為宜。定時起睡最好,可保護生物鐘不受影響。
小暑時節,應該遵循定時起睡的原則。雖然個體差異很大,但大多數人可能是這樣:晚上10點-11點就寢,早上5點半-6點半起床;午飯后半小時進行短時午睡。此外,三餐及鍛煉、用腦、休閑的時間均應明確。
5、小暑衣著勿赤膊
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在夏天光著上身乘涼,認為赤膊涼爽。其實未必如此。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
因為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
6、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并盡量避開午后太陽熱辣時外出。
2023年小暑養生知識2
1、忌烈日下運動
運動時間盡量調整在清晨或是晚上,小暑時節氣候炎熱,使人容易莫名地感到心情煩躁,食欲下降,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這個時候如果還在大白天曝曬容易引起外邪侵襲和中暑。
2、飲食宜清淡適量
小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于高發癥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所以,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3、保持心態平和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于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4、外出注意防暑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并盡量避開午后太陽熱辣時外出。
5、充足的睡眠
夏季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遲睡早起為宜。定時起睡最好,可保護生物鐘不受影響。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好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并且要保持午休的習慣。
6、少吃冷飲
天熱了,人們就喜歡吃冷飲,冰淇淋、雪糕、冰鎮飲品很受大家的青睞;有的人從外面一回來就沖澡,還喜歡沖涼水澡。但是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或者埋下健康隱患。
7、避免在外露宿
小暑節氣由于天氣炎熱難以入睡,很多人喜歡在室外露宿。這種習慣不好。因為當人睡著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斷向外分泌汗液,整個肌體處于放松狀態,抵抗力下降。而夜間氣溫下降,氣溫與體溫之差逐漸增大,很容易導致腹痛、頭痛、關節不適,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
8、小暑時節多曬霉
六月六,曬紅綠”的民諺流傳甚廣。這一天是一年中日照時間最長,陽關輻射最強的日子,鄉村人家多會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好好消毒一番,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鄉間還有“曬水”的習俗,將暴曬熱的水給小孩洗澡,說對皮膚病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小暑飲食調理
專家指導,女性婦科病的高發期是在夏季,并且更易復發,而且在夏季人們的消化系統會變得較為脆弱,因此,夏季飲食應該以清熱利濕、健脾益氣以及消暑生津為主,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最佳,過于油膩的食物要盡量少吃。
多吃紅黃色蔬果
紅黃色蔬果其顏色來自番茄紅素、類胡蘿卜素及花青素。西紅柿、胡蘿卜、木瓜、紅薯、柑橘類水果等,都是代表。這類蔬果還富含維生素C。這是“永遠的美膚圣品,具有強抗氧化能力,可以提升皮膚抵抗力。英國研究發現,每天攝入16毫克番茄紅素,曬傷危險系數能下降40%,而類胡蘿卜素能有效阻擋紫外線。研究人員還將“最佳防曬食物的桂冠,頒給了西紅柿。
多飲茶
研究人員對炎熱天喝溫茶水和喝飲料的兩組人員的測定表明,溫茶能降低皮膚溫度1-2度,而冷飲只能使口腔周圍變冷;喝茶者感覺清涼舒適,渴感全消,而喝冷飲者,周身不暢,渴感未消。高溫作業者,如能在溫茶中適當加點鹽,以彌補出汗過多而丟失的鹽分,對預防中暑更有裨益。
多吃蔬菜
天熱濕氣重,人們一般都喜歡吃清淡味鮮而不油膩的食物,而青菜既有這種特點,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元素。所以,應盡量多吃青菜,如各種豆類、瓜類、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涼拌生吃,也可放少許瘦肉絲炒熟吃。
推薦幾種很適合夏季食用的食物:綠茶、香瓜、西瓜、黃瓜、綠豆湯等。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注意
1、對于冷飲不可多吃。夏季適量吃冷飲可防暑降溫,但冷飲吃得太多則有害無益。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就會加快蠕動,縮短食物胃腸里的停留間直接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的吸收。由于夏季氣溫高體內的熱量不易散發胃腸內的溫度也比較高,如果驟然受到大量的冷刺激有可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
2、夏季瓜果對維持人體內酸堿度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但過量食用會增加腸胃負擔重則會造成腹瀉,這由于此節氣中陰氣已生所以生冷硬的食物便會對腸胃有所傷害。
做適量戶外運動
如果說冬天過于寒冷所以不太適宜戶外運動,那么夏季則是最好的戶外運動季節。進行有效的運動,可以改善氣血,使女性的'陰陽氣血融合,疏通血脈,并能促進新陳代謝和排毒護膚。由于夏季的炎熱,建議在早上或傍晚時分進行運動,即使只是散散步也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其次還有快走、慢跑、瑜伽、健身操等。不要擔心夏季出汗問題,要知道出汗可以起到排毒的作用,另外,注意不要長時間吹空調,小心患上空調病。
調整情緒
專家稱,夏季容易出汗,容易傷及心氣,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的不良情緒,所以,夏季在補水的同時還要注重調養心氣,可以為自己泡一杯清爽的養心茶,以及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或者來一次旅行。
小暑時節要預防中暑
進入小暑氣節后,極易感到心煩不安,疲倦乏力,這是炎熱天氣下正常的身體反映,不必驚慌,但出于保護身體需要,有必要加強做好一些防暑降溫工作。
出行躲避烈日
套一副黑色的太陽鏡,打一把漂亮的遮陽傘,這是夏日里愛美女士的普遍裝束,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方法。夏日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10時至16時在烈日下行走,因為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發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有條件的最好涂抹防曬霜。
避免中午高溫外出
外出應調整時間,避免中午高溫外出。有些老人此季節中常感到煩躁疲乏無力食欲減退甚至頭暈胸悶惡心等這些癥狀,中醫講“暑傷氣,民間則說“苦夏。對此可適當進補,以補充身體中氣之不足,并且要保證睡眠的充足并利用午睡間以彌補夜晚睡眠之不足。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小暑時節溫度高,而人體內的濕氣也更重,此時多注意心理保健非常重要,心里郁結也會引起“火氣大,平時要學會靜心。“工作狂們要注意多休息,盡量減少夜生活,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消暑降溫的保健養生功效。
小暑節氣有什么氣候特征
1、高溫天氣
小暑我國的南方地區在小暑時節平均氣溫一般為33℃左右;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7月中旬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于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2、出梅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結束。江淮一帶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結束,有些年份出梅期會延遲。梅雨結束后,絕大部分地區進入了盛夏高溫季節。
3、入伏
華南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小暑后南方應注意抗旱。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7日是在小暑來臨后的第10天。
4、多雨季節
小暑開始我國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
5、雷雨天氣
小暑前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
2023年小暑養生知識3
食新丨“吃新”乃“吃辛”
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
封齋丨據傳誤食招災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吃暑羊丨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
舐牛丨舐牛喝了不淌汗
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干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曬伏丨去潮去濕
農歷六月六,小暑前后,傳說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此時氣溫高,日照長,家家戶戶都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柜子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吃伏面丨頭伏餃子二伏面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欲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面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面做的面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
2023年小暑養生知識4
小暑民俗
“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候,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小暑是進入長夏的第一個節氣。長夏在五臟屬脾,長夏最大的特點是濕氣太重,脾最怕濕邪來犯,受“濕邪”的侵襲容易出現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惡心出汗、手足水腫、大便稀溏等癥狀。下面看小編教你長夏如何養生。
1、養陽關
暑天易傷氣,這將導致體力、元氣不足,人體機能下降。如出汗過多,水分不及時補充,人就容易傷津脫液。就會引發感冒、腸胃方向等疾病。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心臟功能容易混亂。簡單講,夏季陽氣從旺盛的頂點慢慢下降,所以夏季養生要注意“養氣”,以防止冬天陽氣不足。
小編支招:調好室內溫度,不能與室外溫差太大。室內溫度保持在27度,不宜太低。切忌因貪涼而引發各種疾病。
2、飲食
飲食不宜過飽,七、八分飽即可,但要注意均衡、全面的營養搭配,不要挑食、偏食。因天氣原因,食欲不振,可吃些清淡食物。夏季應多食用低糖、低鹽、高蛋白食物,少吃辛辣、油炸食品。
小編支招:夏季宜吃,冬瓜、白蘿卜、番茄等,化濕通淤類食物,有助于改善腸胃功能的'食物;夏季應多吃淡水魚,少吃紅肉。宜喝決明子茶、大麥茶、菊花茶、苦丁茶、綠豆湯等飲料。
3、情緒
夏季天氣炎熱,情緒波動大,導致血壓高、加重心臟復擔、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發作。夏季中風發病率也很高,需要引起重視。特別提醒:情緒波動大也會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哮喘的發病與情緒有很大關聯。
小編支招:自我要學會調節情緒,保證睡眠(成年人保證7小時高質量睡眠 )。如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在夏季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緒,以降低發病的風險。
4、濕熱
夏季濕氣重,表現為頭重腦疼,易抑郁、倦怠、胸悶、胃口不好。如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夏季一定注意保養,以防咳嗽、氣管疾病反復發作。體質濕熱癥狀:手心腳心經常發熱,便秘,大便黃而臭。
小編支招:飲食要清淡,便于消化。宜吃些消熱利濕的食物,如: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等。同時,要注意調節室內濕度,多開窗通風。
2023年小暑養生知識5
2023年小暑養生知識
1、小暑時節養生要保持心態平和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于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2、小暑時節外出要注意防暑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并盡量避開午后太陽熱辣時外出。
3、小暑時節養生要充足睡眠
夏季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遲睡早起為宜。定時起睡最好,可保護生物鐘不受影響。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好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并且要保持午休的習慣。
4、小暑時節養生要多吃蔬果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石,成人每日的食譜應包括人體需要的礦物質、脂類、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水和膳食纖維七大營養素。其中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糖類和纖維素,增強人體抵抗力,暢通腸胃。古醫師提醒我們,“蔬菜不能代替水果,水果不能代替蔬菜”,蔬菜水果中各自含有不可替代的營養素,能補充人體所需各種營養物質,每天應至少補充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
5、小暑時節養生不宜長時間吹空調
出汗本身就是一種排毒,是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的一種方式,人們如果上班空調、下班空調、坐車空調,出汗排毒的機會就少。因此她主張,不要太過于依賴空調。
開空調要注意溫度不要太低,由于人體熱時毛孔張開,一進入到溫度太低的空調房,身體不能及時適應低溫,導致受涼感冒,正常室溫應以26℃為宜。要不時地開窗通風,不要整晚開空調。晚間睡下時注意蓋好腹部,以免受涼導致腹痛、拉肚子。
小暑時節養生吃什么
1、藕
我國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早在清咸豐年間,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中醫學認為,藕生食有清熱生津、潤肺、散瘀消腫、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熱病煩渴、吐血、淋病等癥。
需要指出的.是:煮藕時忌用鐵器,以免引致食物發黑;沒切過的藕可在室溫中放置一周的時間,但因藕容易變黑,切面孔的部分容易腐爛,所以切過的藕要在切口處覆以保鮮膜,可冷藏保鮮一個星期左右。
2、綠豆芽
小暑節氣的第三大寶是綠豆芽。常吃綠豆芽,能清腸胃,解熱毒,利濕熱,潔齒,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臨床上用綠豆芽煎湯治療癤瘡、燙傷等外傷感染。綠豆芽中含有的核黃素可用來治療口腔潰瘍,還能調五臟、通經脈、解諸毒,可用于飲酒過度、濕熱郁滯、食少體倦。
烹飪方面,炒豆芽時應熱鍋快炒,使維生素c少受破壞。綠豆芽性寒,烹調時宜配上一點姜絲,中和它的寒性。炒綠豆芽時加入一點醋,既可防止維生素b1流失,又可以加強減肥作用。
小暑節氣的氣候特點
1、天氣炎熱,降雨增多。
2、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并進入伏旱期。
3、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
4、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
5、小暑前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
6、華南東部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
總的來說,小暑節氣是夏季的轉折點,天氣炎熱,且降雨增多,各種氣象要素相互交替,天氣變化多端,對農業生產有一定的挑戰。
2023小暑節氣該怎么調神?
1、情志調節須戒怒
中醫認為七情過激都會引起人體的生理、心理的疾病,傷及人體五臟,而怒則傷肝。小暑節氣要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切忌發怒,神清氣和,思想平靜下來,避免心肝火內生。
2、情志調節戒過喜
雖然喜讓人情緒放松,正常情況下有益人體身心健康,但過分大笑大喜卻會對人體熬成傷害。中醫認為過喜反而傷心,可使人氣泄,心神渙散或發狂。夏季人體本身心火較旺,大喜之下會對精神和心血管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引發高血壓、心臟病。所以喜也要有度。
3、情志調節重在養心
中醫認為夏季宜養心,養心最重要的莫過于靜心,越是天熱,遇事越要心平氣和。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情緒轉移,尤其在夏季的午后,悶熱最甚,使人難以入眠,情緒容易急躁,這是可以采取靜坐、聯系書法、繪畫、聽音樂等方式讓那個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
4、情志調節打坐冥想
中醫自古以后就有打坐靜心調神的療法,與之呼應的是現在比較流行的養心安神療法——瑜伽冥想,每天早晚起床后和睡覺前盤坐后閉上雙眼,放空大腦,將全部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5分鐘即可。
2023年小暑養生知識6
小暑節氣養生知識
起居養生
少動多靜。從中醫角度來講,小暑時氣候炎熱,人體陽氣趨于體表,而體內陽氣則較虛,再加上外界陽熱較盛,出汗較多,人體的能量消耗較大,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每天作息應有規律,宜晚睡早起,且中午一定要午睡。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
小心防寒。進入小暑,要防暑還要防寒,日入三伏,人體血管也處于擴張狀態,腠理開泄。如果此時進入空調溫度過低的房間,或進食冰冷的食物,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所以開空調溫度不能過低,應避免長時間直吹,并保護好人體薄弱的部位,頸部和后心。夏日,人體易出現外熱內寒、上盛下虛的癥狀,所以對于平常氣血不足,陽虛的人,可以艾灸關元,神闕,腎俞,命門,脾俞等穴位,溫陽驅寒。
勿久坐木。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節氣氣溫高、濕度大,室外露天的木料,如戶外的木椅木凳,經過霜露雨淋,容易吸收水分,人坐在潮濕的木頭上,濕氣容易侵犯人體。晴天雖然木頭表面看似干燥,但留在木頭內部的水分經日曬蒸騰,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誘發風濕,關節炎等病,因此小暑節氣后不宜在戶外的木質凳椅上久坐。
飲食養生
小暑節氣恰在初伏前后,因此在飲食上應注意清熱防暑,苦寒之品易傷脾胃,所以宜選擇性味偏甘涼的食物,比如藕、綠豆芽、西瓜、黃瓜、絲瓜、冬瓜、苦瓜、蓮子等蔬菜和水果。藕非常適合夏季食用,生藕可以清熱生津,熟藕可以益胃健脾,暑天吃藕還有安神助眠的作用。小暑時節還可以多吃點綠豆芽,綠豆芽性涼味甘。不僅能清暑熱、解諸毒,還能利尿、消腫,特別是小便不利,大便干結的人可以經常食用。
進入小暑,我們還可以采用一些清熱利濕、藥食同源的中藥代茶飲,比如用金銀花、菊花和百合花,泡水飲用,可以清熱除煩,安寧心神。 夏日,人容易昏沉、困重,我們可以用荷葉、淡竹葉和薄荷葉沖泡飲用,可祛熱解暑。還可以多吃點“三豆”,即綠豆、赤小豆和黑豆,中醫稱之為“夏季滅火器”,能清熱降火,祛濕解毒。如果確實濕氣較重的人可以用茯苓、扁豆、薏苡仁、豬苓、澤瀉等材料煲成的湯飲用。
入伏后,可多吃面食,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天人們有吃餃子、面條的習俗。小麥性味甘平,可養心安神,益氣除熱,養陰除煩,補虛健脾。小暑時節,暑熱較重,最宜平補,餃子正適合,餃子含糖類,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營養豐富,容易消化。
運動養生
小暑時節運動強度應避免過大,可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也可選擇游泳、瑜珈、旅游等。無論選擇何種運動方式,都應注意避免太過劇烈而出汗過多,應以薄汗為度。
穴位養生
按壓特定的穴位可以醒腦提神。可以按摩天柱、風池,大椎和曲池等穴位。天柱穴位于后發際正中旁開1.3寸處,也就是斜方肌外側凹陷處;風池位于后枕部兩側入發際一寸的凹陷處;大椎穴位于背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曲池穴位于手肘窩橫紋頭外端。
情志養生
小暑時節氣候炎熱,心火亢盛,容易產生急躁、倦煩的情緒,從中醫養生角度出發,持清靜愉快的心境,切忌發怒,使人體氣機通暢,順應自然,注意保持“心靜”。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戒躁戒怒,保持心氣平和,做到“心靜自然涼”。
小暑飲食調理
專家指導,女性婦科病的高發期是在夏季,并且更易復發,而且在夏季人們的消化系統會變得較為脆弱,因此,夏季飲食應該以清熱利濕、健脾益氣以及消暑生津為主,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最佳,過于油膩的食物要盡量少吃。
多吃紅黃色蔬果
紅黃色蔬果其顏色來自番茄紅素、類胡蘿卜素及花青素。西紅柿、胡蘿卜、木瓜、紅薯、柑橘類水果等,都是代表。這類蔬果還富含維生素C。這是“永遠的美膚圣品,具有強抗氧化能力,可以提升皮膚抵抗力。英國研究發現,每天攝入16毫克番茄紅素,曬傷危險系數能下降40%,而類胡蘿卜素能有效阻擋紫外線。研究人員還將“最佳防曬食物的桂冠,頒給了西紅柿。
多飲茶
研究人員對炎熱天喝溫茶水和喝飲料的兩組人員的測定表明,溫茶能降低皮膚溫度1-2度,而冷飲只能使口腔周圍變冷;喝茶者感覺清涼舒適,渴感全消,而喝冷飲者,周身不暢,渴感未消。高溫作業者,如能在溫茶中適當加點鹽,以彌補出汗過多而丟失的鹽分,對預防中暑更有裨益。
多吃蔬菜
天熱濕氣重,人們一般都喜歡吃清淡味鮮而不油膩的食物,而青菜既有這種特點,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元素。所以,應盡量多吃青菜,如各種豆類、瓜類、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涼拌生吃,也可放少許瘦肉絲炒熟吃。
推薦幾種很適合夏季食用的食物:綠茶、香瓜、西瓜、黃瓜、綠豆湯等。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注意
1、對于冷飲不可多吃。夏季適量吃冷飲可防暑降溫,但冷飲吃得太多則有害無益。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就會加快蠕動,縮短食物胃腸里的停留間直接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的吸收。由于夏季氣溫高體內的熱量不易散發胃腸內的溫度也比較高,如果驟然受到大量的冷刺激有可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
2、夏季瓜果對維持人體內酸堿度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但過量食用會增加腸胃負擔重則會造成腹瀉,這由于此節氣中陰氣已生所以生冷硬的食物便會對腸胃有所傷害。
做適量戶外運動
如果說冬天過于寒冷所以不太適宜戶外運動,那么夏季則是最好的戶外運動季節。進行有效的運動,可以改善氣血,使女性的陰陽氣血融合,疏通血脈,并能促進新陳代謝和排毒護膚。由于夏季的炎熱,建議在早上或傍晚時分進行運動,即使只是散散步也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其次還有快走、慢跑、瑜伽、健身操等。不要擔心夏季出汗問題,要知道出汗可以起到排毒的作用,另外,注意不要長時間吹空調,小心患上空調病。
調整情緒
專家稱,夏季容易出汗,容易傷及心氣,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的不良情緒,所以,夏季在補水的同時還要注重調養心氣,可以為自己泡一杯清爽的養心茶,以及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或者來一次旅行。
小暑時節要預防中暑
進入小暑氣節后,極易感到心煩不安,疲倦乏力,這是炎熱天氣下正常的身體反映,不必驚慌,但出于保護身體需要,有必要加強做好一些防暑降溫工作。
出行躲避烈日
套一副黑色的太陽鏡,打一把漂亮的遮陽傘,這是夏日里愛美女士的普遍裝束,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方法。夏日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10時至16時在烈日下行走,因為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發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有條件的最好涂抹防曬霜。
避免中午高溫外出
外出應調整時間,避免中午高溫外出。有些老人此季節中常感到煩躁疲乏無力食欲減退甚至頭暈胸悶惡心等這些癥狀,中醫講“暑傷氣,民間則說“苦夏。對此可適當進補,以補充身體中氣之不足,并且要保證睡眠的充足并利用午睡間以彌補夜晚睡眠之不足。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小暑時節溫度高,而人體內的濕氣也更重,此時多注意心理保健非常重要,心里郁結也會引起“火氣大,平時要學會靜心。“工作狂們要注意多休息,盡量減少夜生活,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消暑降溫的保健養生功效。
小暑節氣有什么氣候特征
1、高溫天氣
小暑我國的南方地區在小暑時節平均氣溫一般為33℃左右;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7月中旬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于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2、出梅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結束。江淮一帶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結束,有些年份出梅期會延遲。梅雨結束后,絕大部分地區進入了盛夏高溫季節。
3、入伏
華南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小暑后南方應注意抗旱。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7日是在小暑來臨后的第10天。
4、多雨季節
小暑開始我國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
5、雷雨天氣
小暑前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
小暑節氣的傳統習俗
1、吃藕
一直以來,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2、曬書畫、衣服
小暑時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3、小暑吃黃鱔
俗語: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4、吃芒果
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據傳說,當時有個虔誠的信徒曾將自己的芒果園獻給釋迦 牟尼,好讓他在樹蔭下休息。
5、喝消暑湯或粥
“熱在三伏”,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天氣熱的時候要多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6、小暑“食新”
小暑的到來,意味夏季高溫天氣即將開始。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炎熱氣候,同時表示對最早一輪谷物收獲的感恩,中國社會在幾千年的時間里逐漸形成“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習俗。“食新”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表示對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7、喝羊湯
北方則會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第一可以滋補身體;第二“羊”與“陽”諧音,古人認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這樣能夠增加陽氣。
8、不坐久置露天的木料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暑過后,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小暑吃什么傳統食物
1、黃瓜+煮雞蛋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2、吃三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3、食新(食辛)
小暑食新,是客家人的一種民俗活動。客家人,即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小暑過后嘗新米,客家人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4、吃餃子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5、吃面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6、吃蓮藕
每逢小節氣,暑民間有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有清熱涼血作用,可用來治療熱性病癥。
【小暑養生知識】相關文章:
小暑養生先辨體質02-29
小暑養生吃什么蔬果好02-29
早餐養生知識07-30
秋季的養生保健知識07-25
寒冬飲食養生知識06-27
老人夏季養生小知識09-14
小暑三候是什么意思以及養生常識03-09
女性保健養生知識09-21
養生知識大全有什么10-23
女人日常養生知識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