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中地理知識點

時間:2024-09-07 12:49:42 登綺 好文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知識點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是不是經常追著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容,有時候也叫“考點”。掌握知識點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學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知識,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知識點

  高中地理知識點 1

  1、水循環:

 、侔雌浒l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

  ②水循環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鬯闹匾饬x在于: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僖杂晁a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谖覈鞅钡貐^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

  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谘罅髁飨蚝秃K葴鼐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诒卑肭蛑懈呔暷鏁r針方向洋流圈

 、勰习肭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儆绊憵夂颍ㄅ鳌鰷卦鰸瘢鳌獪p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塾绊懞胶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

  ①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于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知識點 2

  1.天體與天體系統

  天體是就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天體系統是就天體的運動關系而言的,是指運動著的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所構成的相對獨立和層決不同的系統。

  2.流星體、流星現象與隕星

  運行于行星際空間的固體塊和塵粒稱流星體。當它高速沖入地球大氣層,與空氣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燒產:生的光跡稱為流星現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燒盡的流星體的“殘骸”則稱隕星。

  3.晝夜之分、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而晝夜長短、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命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周年變化的現象。

  4.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15.為劃分標準,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氣。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5.氣溫遞減率與地溫遞增率

  前者表示對流層內氣溫隨高度而逐漸下降的變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后者表示常溫層以下一定深度內,地溫隨深度逐漸增高的變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溫度增高3℃。

  6.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是一個物理概念。是指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太陽輻射強度是一個物理變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鐘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其大小隨緯度、太陽高度和時間而變。而太陽常數是一個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下,地球大氣上界太陽高度角為90°時的太陽輻射強度。其數值為8.16焦/厘米·分。

  7.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侯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在濱海地區,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象。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季風是一種大范圍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但有季風的地區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分布的才是季風氣候。

  8.氣象、天氣與氣候

  氣象是表明大氣特征的物理狀態和物理現象的總稱。包括氣壓、氣溫、溫度、風、云、降水等要素。天氣是指短時期某地義氣中的氣象變化情況。它是由各種氣象要素綜合表述的大氣物理狀況。氣候則是指一地區多年現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氣象情況。天氣是多變的,而氣候則較為穩定。

  9.水體與水圈

  水體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體,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氣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種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的不規則的圈層。

  10.徑流與徑流量

  徑流是指降水扣除蒸發量等損耗后沿地表、地下運動的水流。徑流量則是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單位:立方米/秒。

  11.汛期與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時水位上漲的現象。洪水期則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過正常水位達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時期。

  12.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狹義的水資源則是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告的應用于灌溉、給水、發電、航運、養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容“水利資源”。水力資源屬于水利資源的范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13.地殼、軟流層與巖石圖

  地殼的范圍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約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處。巖石圈則從軟流層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關系可表示為:巖石圈=地殼十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14.礦物、礦產與礦床

  礦物是形成礦產和礦床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于礦產,只有當有用礦物富集起來達到基農業利用要求時才為礦產。有礦產不一定就叫礦床,只有礦產的富集地段才稱為礦床。礦產是巖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礦床在一定地質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質作用、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16. 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巖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生的,只有當巖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斷層。形成斷層,巖石必定斷裂,但巖石產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于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17. 印度詳板塊與印度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全球六大板塊之一,主要以大洋地殼為主,屬于大洋板塊。而印度板塊從屬于印度洋板塊,是它的一個子板塊,為小板塊,由陸殼組成,屬大陸板塊。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板塊(而非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形成的。

  18.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b是在靜態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覺察,而侵蝕是在較為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于察覺。

  19.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的聚合體。其中的各種生物由于彼此間相互影響、緊密聯系并與其生存環境進行著連續的能量和物質交換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即生態系統。二者關系可簡單表示為: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十生存環境。

  20.熱帶雨林與熱帶季雨林

  熱帶雨林分布在終年濕熱的赤道地區,由高大茂密、常綠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落。熱帶季雨林不連續分布在熱帶雨林外圍干濕季喬交替的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由旱季落葉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與雨林相比,外貌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群落組成種類和結構比較簡單。

  21.土壤、土地與土地資源

  土壤是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物的疏松表層。土地比土壤內涵豐富,除土壤外,土地還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巖石和巖石風化物。因此。土地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而土地資源是對人類利用而言的,指人類在目前和預見到的將來能開發利用的各種類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屬性,又具有土地的社會屬性。

  22.森林覆蓋率與林木蓄積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的占有情況。后者則指森林面積上生長著的林木的材積總量,是測定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資源總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23.草原、草地與草場

  草原指生長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場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統稱。草地屬于土地資源,而草原、草場屬于生物資源。

  24.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為沒有經過加工的天然能源;屬于自然資源。而二次能源是經過人為加工轉換后得到的另尸種形式的能源,不屬于自然資源如沼氣與人二沼氣;煤與煤氣、天然氣與液化氣、核能與核電等都是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的關系。

  25.大農業與小農業

  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通過人工培養和養殖,來獲得農產品的一個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其中大農業是指廣義的農業概念,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而小農業是指狹義的農業概念,專指種植業。

  26.耕作制度、復種指數與墾殖指數

  耕作制度是指農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技措施的總稱。復種指數是一農業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而墾殖指數則是一國或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與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別及映出某地農業生產 力水平、耕地重復利用和開發的程度。

  27.工業分布與工業布局

  工業分布是已形成的工業生產的地區分布。工業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義之外,還有把工業生產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

  前者是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如民工流動、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變動。二者的區別表現在是否有較長時間變動居住地。

  29.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量

  前者是對污染物而言,是指環境對污染物的最大允許量。而后者是對人口而言,指一定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所能養活的人數。

  30.領土、國土與國土資源

  領土和國土都是從國家主權的角度指一國主權管轄的也域空間。但領土是國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權的部分。國土除領土外,還包括國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權利但不具有絕對占有權的海洋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部分,國土資源指一個國家主權管轄范圍內的一切資源的總和。廣義的國土資源是指國家的全部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口資源和社會經濟貸源。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各位愉快!

  高中地理知識點 3

  第一章 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節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土地。礦產資源。森林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第三節 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的判斷:空間位移;變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對人口遷出地: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經濟發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氣候,土壤,水源,地形,資源 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訊發展

  政治:政策。戰爭,政治中心變更,

  第二章 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 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區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氣候:中低緯(溫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運輸,軍事

  人文:礦產。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商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大

  工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小

  OA商業付租能力最強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強 BC工業付租能力最強

  城市等級越大,數目越少,服務范圍越大,服務種類越多,級別越高。

  第二節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城市化的標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開始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發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區域產業活動

  第一節 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和區域聯系 生產協作聯系:工序—協作(布)工業聚集部件—生產(車)工業分散 商貿聯系:區域貿易。國際貿易

  第二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氣候:熱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勞動力,科技裝備,生產技術,種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

  種植水稻區位條件:

 、贇夂颍杭撅L氣候(雨熱同期)

 、诘匦危浩皆貐^,地勢低平

 、廴丝冢喝丝诔砻,勞動力豐富

  ④科技

  特點:

 、傩∞r經營,人均耕地少。

 、趩挝幻娣e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芩こ塘看。

  第三節 工業區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

  原料指向型工業 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家具制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工業布局:

  1.遠離河流上游

  2.分布在盛行風下風向

  3.盛行風垂直郊外

  4.最小風頻上風向 工業聯系

  (1)投入——產出(工序)(2)輕,薄,短,小(部件)

  第四節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筑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占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部分資源短缺趨于枯竭,人均資源擁有量減少 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受損 環境污染,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

  第二節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古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天人合一

  現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可能論→適應生態和和諧論→可持續發展論(20世紀80s)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發展的觀念,公平的觀念,環境的觀念,權利的觀念 第四節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 控制人口規模 2. 轉變發展模式

  3.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協調人地關系,從我做起

  高中地理知識點 4

  1.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經緯法

  3.圖例和注記①符號②文字與數字

  4.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①山脊與山谷②陡坡與緩坡③斷崖

  5.地形剖面圖的作圖法①建立橫座標②建立縱座標③畫出交點④連接成線

  6.疆域的四至點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爾(73°E).烏蘇里江(135°E)

  7.陸疆和陸上鄰國20000多千米.鄰國15個(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錫不越老緬)

  8.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

  9.隔海相望的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10.領海和內海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瓊州海峽.

  11.主要島嶼和半島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

  12.三級行政區的劃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

  13.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省會及位置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港澳是特別行政區.

  14.中國人口數量12.95億(20xx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億(20xx年1月6日)

  15.中國人口的突出特點①人口基數大②人口增長快

  16.中國民族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8.主要山脈及其分布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內蒙古(平坦).黃土(黃土).云貴(崎嶇)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準噶爾(最北).柴達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①氣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國的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高寒區.

  25.冬.夏季氣溫分布的'總特點①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②南北溫差小.全國普遍高溫.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帶的推移與降水的季節變化

  5月(南嶺).6月(長江流域).78月(華北.東北).9月回撤.

  28.我國的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

  29.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0.我國的氣候特征及其成因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幅員遼闊.地形復雜.

  31.我國的災害性天氣旱災.洪澇.寒潮.臺風.

  32.我國的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200mm年等降水量線

  33.主要內流河塔里木河

  34.主要淡水湖鄱陽湖(贛).洞庭湖(湘).太湖.洪澤湖(蘇).巢湖(皖)

  35.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納木錯(藏)

  3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結冰期

  37.長江的源流概況源頭(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劃分(宜昌.湖口)

  38.長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烏江.漢江.湘江.贛江.黃浦江

  39.長江的開發利用葛洲壩.三峽.黃金水道

  40.黃河的源流概況源頭(巴顏喀拉山).上中下游劃分(河口.舊孟津)

  41.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2.黃河的開發利用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

  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東江

  44.京杭運河六省市(京.津.冀.魯.蘇.浙).五大水系(海黃淮長錢)

  45.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運量.運速.運價)

  46.主要鐵路干線5縱3橫(京滬.京九.京廣.焦柳.寶成-成昆.京包.隴海.浙贛-湘黔

  47.主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陽.寶雞.昆明等

  48.長江對外貿易港宜賓.重慶.宜昌.武漢.九江.蕪湖.南京.張家港.南通.上海

  49.沿海十四個開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煙青連.南上寧溫.福廣湛北.

  50.主要的商業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陽.武漢.廣州.重慶.西安.

  51.主要的旅游資源自然風光.文化寶藏.革命圣地.民族風情.

  高中地理知識點 5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脆弱的環境:快速增長的人口,對土地資源的壓力很大。人口增加解決吃飯問題開墾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態、經濟的惡性循環。

  2.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暴雨的沖刷

  人為因素是形成現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植被的破壞;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使原來的`林草植物被破壞殆盡,地法恢復;

  開礦。露天煤礦的建設,大面積挖開原生地面,破壞了植被,使礦區土壤抗蝕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觸發機制,河道灘地開礦使大量泥黨小組直接進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挖掘水資源潛力,用現代農業技術措施提高土地生產率,建成高產農田,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擴大林、草地面積,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場和植被:確定合理的載畜量,加強放牧管理,實行輪封輪牧、保護草場,保持水土

  4.小流域的綜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當于坳溝或河溝的溝道流域,可以看作為一個完整的地域單元。從泥沙的生產到輸水輸沙,均在小流域內完成?梢岳眯×饔虻慕涷灒M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點: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林牧業秤體系。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三者并用,有機結合效益互補。工程見效快,工程養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產率,農業技術是關鍵

  模式:見第二冊選修課本P63頁

  治理方針:保塬、護坡、固溝

  高中地理知識點 6

  一、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圖判讀出地形,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勢低平或地形平坦開闊。

  數量:地廣人稀土地廣闊,土地租金低。

  氣候:由地圖判讀出是×氣候,(雨熱同期、光熱水組合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小)。

  水源:臨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區、地下水、降水),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場:該地區人口稠密或工礦業發達或城市較多,市場廣闊(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交通:臨近河或湖,水陸(海陸)交通便利或河流交匯處,內河航運發達(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政策:國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勵、國家惠農政策)。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發達。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勞動力廉價。

  工業基礎:工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為農業生產提供先進機械,農藥、化肥。

  3.自然對農業的不利的區位因素

  洪澇、干旱、臺風、春季低溫、寒潮等氣象災害;熱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堿度偏高。

  二、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臨近某原料產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業。

  能源:臨近某能源產地(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風能…),能源充足──動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開闊,利于建廠。

  水源:臨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經濟因素

  市場: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場廣闊(對市場指向工業更明顯)。

  交通:臨;蚝8邸⑴R河湖或河流交匯處、臨鐵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密集型工業。

  技術:科教發達或臨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勞動力素質高──技術密集型。

  農業基礎:臨近商品糧基地或農業產區,農業基礎雄厚或農業發達。

  3.社會因素

  國家政策:國家政策的扶持、鼓勵,國家政策變化(解決就業的工廠設在不盈利的區位;為縮小經濟差距進行的西部大開發)。

  國防安全:某時期國防需要。

  個人行為(或偏好):如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

  工業慣性:考慮搬遷費用或政府的影響或出于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

  4.環境因素

  風向:嚴重污染大氣的工廠,應該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地帶,或者在與季風風向垂直的兩側選擇廠址,多風向區布置在當地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

  水源:有廢水排放的工廠應布局在遠離水源地或遠離河流上游區;自來水廠布局在居民區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區。

  距離居民區、農田的遠近:占地面積小無污染的工業,布局在城區;用地規模較大、污染較輕的工業可布局在城市的邊緣或近郊地區;嚴重污染難以治理的大型企業,宜布局在遠離市區的遠郊或郊外 。

  生態環境:工業布局應遠離生態環境脆弱地區。

  三、城市區位因素分析

  (一)城市區位的宏觀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線地形圖判讀出地形,平坦開闊 。

  氣候:由題設得出是什么氣候,總結出降水適度,氣溫適中。

  河流:由地圖判讀出臨河

 、龠\輸功能:河流交匯點、過河點、河口、河運的起點或終點,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臨近河流,水源充足或豐富。

  2.社會經濟因素

  自然資源:判讀圖中某地是否有某種自然資源或臨近某種自然資源。

  交通:由地圖判讀圖中某地是否臨鐵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碼頭、以及多種交通方式的交匯處,交通便利。

  農業基礎:本地農業基礎雄厚。

  其他因素:

  ①是否是政治、宗教、軍事中心;

 、谑欠袷锹糜巍⒖萍贾行(新因素)。

  (二)城市內部的微觀布局:城市各功能區的分布,主要受經濟和環境因素影響,如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距離和通達度決定)、河流流向(地形地勢)、風向等,形成以中央商務區為核心的.城市地域結構(其余的影響因素有歷史、社會、行政等)。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央商務區,這里交通便捷,人流匯聚。其余的商業區則位于交通干線兩側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還會出現幾個副中心;住宅區位于中央商務區周圍,并且有明顯的分化:高級住宅區往往位于地勢高、上風處、環境優美的城市外緣,接近文化區,而低級住宅區往往與工業區相連;工業區一般位于市區外緣,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還需要考慮風向和河流流向問題,但無污染的高科技工業區,可考慮接近高教園區。

  四、交通線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質: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建設、城鎮發展的關系。

  ②山地:盡量沿等高線修筑,盡量避開地形地質復雜的地區(隧道避開斷層,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彎曲或開鑿隧道)。

  水文:避開沼澤地,盡量避免跨越河流,減少橋梁總長度、投資、施工量。

  氣候:注意暴雨、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凍土、積雪的深度,橋涵孔徑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據當地暴雨強度來設計。

  2.經濟因素

 、藕侠聿季纸煌ㄟ\輸,促進沿線經濟發展。

 、畦F路、公路國道線基本方向以直達為主,并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通過城市時應從城市邊緣經過(減輕對市內交通的影響)。

 、鞘〉赖鹊胤叫怨,則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需要為主,可以通過當地的居民點、車站、碼頭等。

  3.社會因素

 、凫柟虈、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或革命老區經濟發展。

 、诖龠M資源的開發、帶動沿線經濟的發展。

 、蹏宠F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發展邊境貿易)。

  高中地理知識點 7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的含義

 、鸥拍睿簠^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铺卣鳎壕哂幸欢ǖ膮^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積,其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

  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于北緯30度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緯43-48度,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跉夂驐l件差異:長三角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艿V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频乩憝h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賹r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小麥等,一年一熟。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趯ど虡I:長三角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第二節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

  ⑴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⑵類型: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

  ⑶應用領域: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導航等。

  2、遙感(RS)

 、鸥拍睿喝藗冊诤娇掌魃侠靡欢ǖ募夹g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茟茫涵h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

  3、全球定位系統(GPS)

 、鸥拍睿豪眯l星,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統。

 、谱饔茫簽楦黝愑脩籼峁┚艿娜S坐標、速度和時間。

 、翘攸c: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

  ⑴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

  ⑵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遙感(RS)獲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統(GPS)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GIS)處理信息,分析表達結果。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西北地區概況

 、盼恢梅秶何挥诖笈d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频匦翁卣鳎簴|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侵饕坝^:干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葍炔糠之悾阂再R蘭山為界,以東為半干旱草原帶,以西為干旱和極端干旱地區。

  2、荒漠化

 、鸥拍睿喊l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我國西北地區最為突出。

 、窃颍

  自然因素:①氣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谥苯釉颍哼^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艃热荩孩兕A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圃瓌t: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谴胧孩俸侠砝盟Y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資源現狀

 、艑傩裕杭仁亲匀毁Y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巧址植迹簛喓畮п樔~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欧植迹簾釒в炅种饕植荚诔嗟滥媳眱蓚,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怯炅稚鷳B

 、賰炘叫裕喝旮邷囟嘤,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诖嗳跣裕河炅稚L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葻釒в炅制茐

 、俑驹颍寒數匕l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谌丝诩眲≡鲩L,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

  保護放在第一位。①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②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③森林選擇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④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趴稍偕茉矗ㄅe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倜禾抠Y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谑袌鰪V闊:一是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畚恢眠m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芙煌ū容^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撇扇〈胧孩贁U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4、能源的綜合利用

 、抛兏镌颍寒a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谱兏锬J剑航Y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煤鐵鋼、煤焦化。

 、悄茉淳C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盘岣呙旱睦眉夹g:推動以潔凈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技術產業和旅游業。

 、恰叭龔U”的治理:①廢渣:回收再利用;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淀凈化。

  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胖匾裕簺Q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情_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忍锛{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煤鐵銅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⑴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后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砰_發的核心:河流的梯級開發。

 、崎_發項目:防洪、航運、發電、旅游、供水、養殖等。

 、浅尚В焊瘟撕闉模r林牧漁業、工業、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忍锛{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水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⑴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熱量的影響。(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诘匦畏植迹焊咴ㄐ竽翗I)、平原(種植業)、山地(林業)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弁寥溃汉谕痢⒑阝}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⑵社會、經濟條件:①良好的工業基礎;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農業布局特點

 、鸥鬓r業區: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②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屏謽I和特產區:①林業: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切竽翗I區: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②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3、東北商品糧基地

 、派a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破渌R: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最高。

  4、農業發展方向

  ⑴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商品糧豆等的生產,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莆鞑坎菰瓍^: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巧絽^農業:森林資源保育,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虐l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橇己玫膮^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殴I化的推進: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都處于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制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瞥鞘薪ㄔO相對落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深圳、香港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巧鷳B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噪聲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取俺侵写濉保撼鞘薪紖^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第五章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抛匀辉颍孩賲^域分布不均勻;②自然資源一般不具流動性。

 、平洕颍簠^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盼覈茉促Y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能源資源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普{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③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戰略接替區,發展戰略是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艑χ形鞑拷洕l展(輸出地)的影響:①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③有利于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茖|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②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③有利于凈化大氣環境④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⑴產業轉移

 、俑拍睿浩髽I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诜诸悾簠^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勰康模航档统杀,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朴绊懏a業轉移的因素:

 、賱趧恿σ蛩兀壕哂谐渥恪⒏咚刭|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③市場因素;④其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污染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糯龠M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發達國家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②發展中國家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拼龠M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①發展中國家發展處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占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②發達國家發展處于開發期或增長期的產業;發達國家占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歉淖兞藚^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伴隨著污染轉移和擴散,發展中國家應注意產業轉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雀淖儎趧恿蜆I的空間分布:①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常常引起失業人口增加,如日本;②發展中國家接受產業轉移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高中地理知識點 8

  備戰高考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工業區

  1、工業區位選擇的一般規律:

 。1)、從經濟因素看,要考慮土地成本、原材料、運輸、消費市場、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分析;

  (2)、從環境因素看,需要考慮風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布局時應選擇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與冬夏季風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水污染嚴重的工廠則要考慮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體廢棄物污染嚴重的工業則要遠離農田和居民區。

  2、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注:

 、僭诜治瞿车毓I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l: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

  (1)均位于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于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2)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

  (3)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臺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長江人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2)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長江人?,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3.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興安嶺以西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游牧業為主。

  高中地理知識點 9

  名詞解釋

  1、遙感:遙感即遙遠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對目標或自然現象遠距離探測和感知的一種技術。一般指的是電磁波遙感。p1

  2、電磁波:根據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它的周圍引起變化的磁場,這個變化的磁場又在較遠的區域內引起新的變化電場,并在更遠的區域內引起新的變化磁場。這種變化的電場和磁場交替產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遠在空間內傳播的過程稱為電磁波。p1

  3、干涉:有兩個(或以上)頻率、震動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電磁波在空間疊加時合成的波振幅為各個波的振幅矢量和。因此會出現交叉區域某些地方震動加強,某些地方震動減弱或完全抵消的現象成為干涉。P2

  4、衍射:光通過有限大小的障礙物時偏離直線路徑的現象成為光的衍射。P2

  5、電磁波譜:不同電磁波由不同波源產生,如果按照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波長或頻率按遞增或遞減的順序就能得到電磁波譜圖p2

  6、絕對黑體(黑體):如果物體對于任何波長的電磁輻射都全部吸收,則這個物體是絕對黑體。P4

  7、基爾霍夫定律:任何物體的單色輻出度和單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溫度絕對黑體的單色輻出度。

  8、太陽常數:太陽常數指不受大氣影響,在距離太陽的一個天文單位內垂直于太陽輻射方向上,單位面積黑體所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P6

  9、太陽光譜輻照度:指投射到單位面積上的太陽輻射通量密度,該值隨波長不同而異。

  10、散射: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并向各個方向散開,稱為散射。P10

  11、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質中不均勻顆粒與入射波長同數量級,發生米氏散射。P10

  12、瑞利散射:介質中不均勻顆粒直徑a遠小于電磁波波長,發生瑞利散射。P10

  13、無選擇性散射(均勻散射):當微粒的直徑比輻射波長大得多時所發生的散射。符合無選擇性散射條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強度相同。P10

  14、大氣屏障:遙感所能使用的電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氣中電磁波很小,甚至完全無法透過電磁波,稱為大氣屏障。P10

  15、大氣窗口:有些波段的電磁輻射通過大氣后衰減較小,透過率較高,對遙感十分有利,這些波段通常成為大氣窗口p10

  16、熱慣量:熱慣量是物體阻礙其自身熱量變化的物理量,它在研究地物尤其是土壤時特別重要。P15

  17、鏡面反射:鏡面反射是指物體反射滿足反射定律。P16

  18、漫反射:如果入射電磁波長不變,表面粗糙度h逐漸增加,直到h與λ同數量級這是整個表面均勻反射入射電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電磁輻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P16

  19、反向反射:實際地物由于地形起伏,在某個方向上反射烈,這種現象稱為方向反射。它是鏡面反射與漫反射的結合。P16

  20、反射率:物體的反射輻射量與入射輻射量之比ρ=Eρ/E。這個反射率是在理想的漫反射下整個電磁波長的反射率。P16

  21、光譜反射率:實際上由于物體的固有的物理特性,對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有選擇的反射,因此定義光譜反射率為ρλ=Eρλ/Eλp16

  22、反射波譜:反射波譜是某物體的反射率(或反射輻射能)隨波長變化的規律。P17

  23、反射波譜特性曲線:反射波譜是某物的反射率(或反射輻射能)隨波長變化的規律,以波長為橫坐標,反射率為縱坐標,所得的.曲線即成為該物體的反射波譜特性曲線。P17

  24、時間效應:地物光譜特性一般隨季節時間變化,稱為時間效應。P18

  25、空間效應:處于不同地理區域的同種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譜效應,稱為空間效應。P18

  26、地物波譜特性:地物波譜也成為地物光譜。地物波譜特性是指各種地物各自所具有的電磁波特性(發射輻射或反射輻射)p21

  27、遙感平臺:遙感中搭載傳感器的工具通稱為遙感平臺。按照距離地面的高度大體上可以范圍三類:地面平臺、航空平臺、航天平臺。P24

  28、地面遙感平臺:指用于安置遙感器的三腳架、遙感塔、遙感車等高度在100米一下。P24

  29、航空平臺:指用于安置遙感器的三腳架、遙感塔、遙感車等高度在100m以上,100km以下,用于資源調查、空中偵察,攝影測量平臺。P24

  30、航天平臺:指用于安置遙感器的三腳架、遙感塔、遙感車等高度在240km以上的航天飛機和衛星等。其中高度的GMS所代表的靜止衛星。P24

  高中地理知識點 10

  緯度越低的發射場,地球離心力越大,發射有效載荷的成本越低。目前,國際上公認理想的發射場是設在南美洲圭亞那庫魯的發射場。其位于北緯5度,由歐洲有關空間機構管理。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位于北緯28.5度,是美國靠赤道較近的發射場。種子島航天中心位于北緯30.4度,是日本靠赤道較近的發射場。俄羅斯地理緯度較高,位于北緯45.6度的拜科努爾是唯一可供俄羅斯發射載人飛船和地球同步衛星的發射場地。

  中國的四大衛星基地為:

  1、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內蒙-額濟納旗 塞漢桃來)

  2、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四川 涼山州冕寧縣)

  3、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山西 岢嵐縣)

  4、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海南 文昌市)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始建于1970年,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中心總部設在四川省西昌市西北約60公里處的秀山麗水間,衛星發射場位于西昌市西北65公里處的大涼山峽谷腹地。該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6度,全年地面風力柔和適度。這里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發射季節。

  這里具有“天然發射場”的優越條件:一是緯度低(北緯28.2度),海拔高(1500米),發射傾角好,地空距離短,緯度越低,離赤道越近,這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又可縮短地面到衛星軌道的距離,從而節省火箭的有效負荷。二是峽谷地形好,地質結構堅實,有利于發射場的總體布局,對地面發射設施、技術設備及跟蹤測量,通訊的布網有利,能滿足多個發射場的建設。三是晴好天氣,“發射窗口”好。年平均氣溫18攝氏度,是全國氣候變化最小的地區之一,日照多達320天,幾乎沒有霧天,試驗周期和允許發射的時間較多?傊鞑木暥鹊汀⒑0胃、云霧少,無污染,空氣透明度高。因此,一座現代化高科技的衛星發射中心,就高高矗立在西昌北部的大山里,這里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航天基地。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始建于1958年,位于酒泉市東北210公里處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是中國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也是各種型號運載火箭和探空氣象火箭的綜合發射場,擁有完整、可靠的發射設施,能發射較大傾角的中、低軌道衛星。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地處甘肅西北的戈壁灘中,這里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常年干燥無雨,光照時間長,周圍人跡罕至。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始建于1966年,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位于山西省的西北部,距離太原市284公里。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海拔1400-1900米之間,其東部、南部和北部三面環山,西邊是黃河。由于海拔高,周圍有高山阻隔,缺少海風影響及氣候寒冷干燥等特點,由于地處山區,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空氣清新無污染,居民和工業用水來自地下500米處,如礦泉水般清澈,生活環境安靜祥和。

  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經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中國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設新航天發射場。位于海南島東北部。建設新發射場,是為了適應中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和新型航天器發射任務需求。

  海南文昌具有建設航天基地的幾大獨特優勢:一是航區與落區安全性好。射向1000公里范圍內為無人居住的海洋,而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落點均小于1000公里,這會大幅降低發射后未燃盡殘骸造成意外的幾率。二是運載效率高。海南是中國陸地緯度最低、距離赤道最近的地區;鸺l射場距離赤道越近、緯度越低,發射衛星時就可以盡可能利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因此所需要的能耗較低,使用同樣燃料可以達到的速度也更快。

  這篇有關我國航天發射基地分布的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就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學地理的“三關三步”

  “3 X”使沉寂多年的中學地理教學“重浮水面”。針對地理教學的實際,參照高考的要求與特點,在此推介“三關三步”學習法,希望能對備考的學生有所幫助。

  所謂“三關”,即學習地理必須經過的三道關卡。首先是基礎關。任何課程均從基礎入手,這是學生必須花大力氣重點掌握的部分。地理基礎知識是人類在認識、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的長期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智慧。作為一個公民,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是重要的文化素養之一。根據其內在屬性的不同,地理基礎知識可分為地名、地理概念、地理現象、地理特征、地理規律等種類,無論哪一種,都應全面而又準確地掌握。

  其次是綜合關。綜合性與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兩大特點。綜合性是指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區域即人類與地理環境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定空間、范圍,區域的地理特征總是同該區域的位置以及自然、經濟、歷史等條件密切聯系,因而區域本身就是一個綜合體。學地理不僅要學會分析,更要學會綜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斷提高思維境界,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能力立意”的高考綜合測試。

  最后是圖像關。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工具。沒有地圖的配合,地理教學就無法有效地進行。正如此,在地理課本中配合教材內容插入了大量的地圖和其它圖像。在學習中,一是必須堅持圖文結合的原則,養成“左圖右文”的習慣。二是必須正確掌握閱讀和分析地圖的方法。

  所謂“三步”,一是接觸,通常就是指預習這一環節,不是一般地看看課本,而要擬出知識提綱,象老師編寫教案一樣,建立自己的學案。二是嘗試,根據課堂上所得的新的啟發,編知識“辭典”,列表格,對重點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建立自己的信息庫。如“美國地理概況”、“著名城市的氣候類型”等。三是全息,復習過程中要進行廣泛的發散性思維訓練,丟開書本,在心中想象一張地圖,并進行相關知識的回憶。例如盡量多地列出非洲的“世界之最”。

  科就完全在你的掌握之中了。

  高中地理知識點 11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

  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工業基礎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風)

  2.筑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設備)

  【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

  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客貨流量大小、腹地經濟性質(經濟腹地的廣闊與否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

  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

  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冰期短

  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

  【社會經濟條件】

  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系密集,運輸量大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廣,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征(a.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b.干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征(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人為原因】

  1.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區缺水原因的'分析與解決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氣候:降水較少或不充沛、蒸發量大、季節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徑流量較少

  【人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費嚴重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解決措施

  1.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節流: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如: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

  1.壩址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區域有利于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容量大)

  2.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

  3.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

  4.考慮修建水庫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遷情況,盡量減少淹沒居民點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水庫的作用

  1.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

  2.有利于發展水產養殖業

  3.有利于發展旅游業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發電價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運價值

  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于蒸發

  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

  3.地勢:平坦開闊

  【人文條件】

  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隧道的選址條件

  要選擇在背斜處(a.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b.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汽車站選址的區位條件

  1.路況:周圍道路寬闊

  2.與市內外交通聯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

  3.氣候:少云霧。

  【社會經濟條件】

  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方向

  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綠化,有計劃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

  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農村經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商品農業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民

  高中地理知識點 12

  1、水循環: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

 、谒h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鬯闹匾饬x在于: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谝员┭a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酆恿魉叵滤g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谖覈鞅钡貐^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谘罅髁飨蚝秃K葴鼐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诒卑肭蛑懈呔暷鏁r針方向洋流圈

 、勰习肭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谌牒:恿鲙碡S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于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復習之:農業區位分析

  農業區位分析

  1、灌溉農業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熱量充足,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堿化等

  2、商品谷物農業 典型地區:東北地區

  分析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熱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煌寥婪柿ο陆;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谷物農業比較:

  相同點;農業地域類型相同;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異;專業化水平不同;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高中地理知識點 13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等高線地形圖

  1.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河流峽谷處,原因:①地處峽谷處,利于筑壩;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選擇某地的理由: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和緩,建設周期短,投資少,施工容易。

  3.確定某地為盆地,判斷理由:河流向中部匯集,表明地勢中間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

  5.選擇某地為梯田,理由:該地地勢平緩,坡度較小,在此開墾梯田,既擴大耕地面積,又利于水土保持,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6.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海洋資源

  1.漁業資源集中分布在溫帶沿海大陸架海域,原因:①大陸架水域,海水較淺,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盛;②寒暖流交匯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③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類餌料充足,易形成大漁場。

  2.海底礦產資源分布規律:①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筑材料和金屬礦產②大陸架淺海海底: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③海盆:深海錳結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高中地理知識點 14

  一、洪澇災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

  雨澇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災害有密切關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區別是,洪水災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濫所造成的災害;雨澇是指因漬水、淹沒造成的災害。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洪水除危害農作物外, 還破壞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設施、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由于洪水和雨澇往往同時或連續發生在同一地區,所以進行災情調查統計和分析研究時,大多難以準確界定區別,此時統稱為洪澇災害。

  二、洪澇災害的`分布

  就全球范圍來說,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多臺風暴雨的地區。這些地區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部近海岸地區。此外,在一些國家的內陸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三、洪澇災害的危害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洪澇是最常見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種。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洪水不但淹沒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且還卷走人產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糧食,并淹沒農田,毀壞作物,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從而造成饑荒。洪水還會破壞工廠廠房、通訊與交通設施,從而造成對國民經濟部部門的破壞。

  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曾先后發生過近40次特大洪澇災害,每次都導致上萬人的死亡和千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在近幾十年中,洪澇發生頻次與災害損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國自古就是洪澇災害嚴重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水災1092次,死亡萬人以上水災每5—6年即出現一次,這種局面到現代尚無根本的改變。

  洪澇災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造成一系列其它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現。 我國的雨澇

  1951 —1990年。我國平均每年發生嚴重洪澇災害5.9次,平均受災面積667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470萬公頃,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萬間。 1991年全國有25個省、市、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400萬公頃,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799億元。

  主要的雨澇區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這個地區又被南嶺、大別山—秦嶺、陰山分割為4個多發區。我國西部少雨,僅四川是雨澇多發區。

  根據歷史雨澇統計資料,雨澇最嚴重的地區主要為東南沿海地區、湘贛地區、淮河流域,次多雨澇區有長江中下游地區、南嶺、武夷山地區、海河和黃河下游地區、四川盆地、遼河、松花江地區。全國雨澇最少的地區是西北、內蒙和青藏高原,次為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和東北地區。概括而言,雨澇分布總的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平原湖區多,高原山地少;山脈東、南坡多,西、北坡少。

  高中地理知識點 15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松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

  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生

  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干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堿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于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倨旅骈_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墾、過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壅訚傻亻_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干旱)

 、車焯铩疵娣e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干旱、洪澇多發;

  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堿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捱^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后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咿r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高中地理知識點 16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于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于降水特征、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嘘P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ㄋ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

  4、空氣密度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征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于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a、自然因素

  1、地形

  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有利于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

  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

  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

  4、資源條件

  b、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

  2、政治因素

  3、軍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

  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

  b、起伏大:若需開山、筑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

  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

  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

  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

  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

  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于:國道>)

  3、其他(盡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跡、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交通線路修筑的積極意義

  1、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絡,使交通便利通達

  2、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絡的通達度):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歷史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工業區經濟綜合整治措施

  1、調整工業布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各類資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

  4、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絡。

【高中地理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知識點06-18

高中地理知識04-02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03-12

高中地理新課標研讀體會03-07

(實用)高中地理知識大全03-12

化學知識點03-04

《春》知識點02-29

函數知識點03-01

[精選]函數知識點03-01

語文知識點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