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之珠課堂反思 推薦度:
- 東方之珠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東方之珠反思優秀[13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東方之珠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方之珠反思 篇1
為了上好本堂課,我認真地鉆研了教材,并反復地修改教案,最終確定了這樣的教學設想:
一、創設情境,走進“東方之珠”
課堂一開始用視頻《東方之珠》導入,讓學生對香港有個基本印象。教學時,我就引導學生結合課件展開想象,盡情領略課文展現的意境。
在講解海洋公園時,結合課件讓學生體會海洋公園的好玩、有趣。再采用“自助游”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讀喜歡的部分。淺水灣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舒服”?銅鑼灣部分的重點則是理解“摩天大廈、鱗次櫛比、琳瑯滿目、人流如潮”的意思,我逐幅出示圖片,讓學生給圖片配上合適的成語。這樣,學生在欣賞精美畫面、理解意思的同時也學會了運用這些詞語。
二、讀中感悟,熱愛“東方之珠”
這篇課文,無論從圖畫上,還是從語言文字中,都能讓學生感受“東方之珠”的輝煌、亮麗。因此,教學本課,我把較多的'精力放在帶領學生借助媒體和相應的語言文字,通過讀去感受“東方之珠”的迷人和繁華,通過讀去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受到熱愛“東方之珠”——香港及熱愛祖國的教育。最后,再用歌曲《東方之珠》總結,升華主題,激發學生情感。
一節課下來,感覺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存在著以下不足:
一、檢查初讀時詞語指導有意義,但是詞語過多,學生朗讀時體現不出層次性,將不同難點的詞語一股腦塞給學生,體現不出詞語中的難點。
二、課堂中的一些問題問得較瑣碎,對學生的情感激發的不夠。
三、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要不斷改進,既能激勵性,又有利于下面學生在此基礎上有所進步。
東方之珠反思 篇2
學生最愛上什么課,就是我所教學的:信息技術。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這種愛好往往表現在愛玩游戲,或者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而對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愿認真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我的教學內容中,既注重傳授知識,又注重讓學生理解電腦獨特的思維;不僅要會使用電腦,還時常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設計,這樣做有什么好處,這個程序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思路。
在課堂上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作出別出心裁的答案。學生智慧的激活,會反作用于教師和其他學生,使其能在更高層次上積極思維,從而在師生、學生間積極思維的互動中,不斷閃耀出智慧的光芒。師生可從中盡情地去體驗教學創造美的樂趣,并可獲得教案目標之處的收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關注知識的`結構和學習學習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能力的遷移,使這些結構具有適度的靈活性。讓學生成為主角。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入主體角色,主動地去發現學習從而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東方之珠反思 篇3
首先,就我個人的教態而言,太過于亢奮,而這種教學情緒不太適合《東方之珠》這課的感情基調,這是我在課堂上把握不太好的地方。這種情緒隨之而來的是:教學過程中語速較快,給人一種壓迫感,課聽起來不美。教師講解過多,剝奪了孩子的話語權,沒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其次,在處理課文的內容時,為了教學流程的完整性,總希望面面俱到,結果是重難點不夠突出。這對于應試教學下得孩子而言,是不太合適的,這樣的課堂效率就會顯得較低。首次嘗試制作微課,但是在插入的'微課教學內容以教師講解過多,如果能創設問題,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互動,效果可能會更好。
最后,在課時的安排上不太合理。前面做到了緊湊并且有條不紊,但是在微課講解后,直接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因為沒有創設情境讓學生交流,以檢驗微課的效果,所以不僅在這個環節耗時較長,學生的練筆反饋沒有預期的理想,同時這一情況也導致結課環節較倉促。
《東方之珠》這節課雖然上完了,但是仍然存在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斷的嘗試與改進,是自我提升的良方,希望在后面的教學中能繼續保持這種狀態。
東方之珠反思 篇4
一、引入情境,營造氣氛,感悟時情
《土地的誓言》是現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十周年而抒寫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再也難以遏制心中強烈的思鄉之情,不由地向著黑土地,發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愿付出一切!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不難理解,因為他們運用身邊的資源,已經了解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因而課堂氣氛很融洽,也很濃厚。
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我根據本單元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個總的教學要求,以及這篇課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語,學會使用呼告、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這個特殊要求,為此我設計的三維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和互相切磋,在熏陶感染中讓學生感受舊中國的苦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三、面臨的問題及糾正措施
在課堂上,學生似乎沒有問題,好像什么問題都會……
面對這樣的尷尬,我思考了許多,分析了產生這樣局面的原因,那就是學生擔心問問題會被同學看不起,沒有問問題的意識。
我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就是讓要讓學生產生問題,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培養。
1、要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增強學生的懷疑意識。
2、要讓學生敢問、愛問,必須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為學生的"問"營造氛圍。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東方之珠反思 篇5
1、在自主探究中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在引導學生理解"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這些內容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讀,思,議,找,全面參與學習過程,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達到了閱讀教學中"自悟自讀"的境界。
2、通過讀中感悟領略文章的中心。
這篇課文,無論從圖畫上,還是從語言文字中,都能讓學生感受"東方之珠"的輝煌,亮麗。因此,教學本課,我既注意到課型特點,更注意到教材的特點,通過讀去感受"東方之珠"的迷人和繁華,通過讀去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愛"東方之珠"——香港及愛祖國的教育。
3、創設情境,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學習。
要領會語言文字的'美,必須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語言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使學生體驗文字的美。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結合畫面展開想象,盡情領略"浪平沙細,陽光和煦"的海灣風光,不知不覺進入"漫步在金色的沙灘上,沐浴著輕柔的海風,傾聽著浪濤拍岸的聲響"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真是舒服極了"的體驗。又如在理解"琳瑯滿目"和"人流如潮"這兩個詞時,我也注意利用圖片,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我先出示銅鑼灣整體圖,然后讓學生根據畫面可以說出從"琳瑯滿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理解。
東方之珠反思 篇6
本篇課文共分五節。以大地為第一人稱,通過大地對種子、飛鳥、游魚、小草的話語,展現了大地寬容、博大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達了大地這一主人公的本性:一切有生命的精靈都是她的寶貝,一切寶藏都在她的體內。通過學習本篇課文,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感悟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能夠以“大地”或者其他人稱向與之對話的對象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也就是能夠仿照文本,繼續文本內容。從備課到執教,我有很多收獲,也有思考。
從初入文本,初步閱讀,初探感悟到再入文本,深入角色,以讀悟情,我都力求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從一開始練讀——讀通順——讀懂——有感情朗讀,到最后由讀來變成說,而且要用心來說。這就需要學生在與文本的每一次對話的時候都能有所收獲,使每一次閱讀都能及時有效。教學中,其實不需要刻意的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只要讓學生在一步步自己潛心的朗讀課文后,由讀大地的話變為自己就是大地來說自己的話,這一角色的轉變,更有利于學生與文本貼近,理解課文的中心,感悟大地對萬物的`思想感情。同時在閱讀評價中一改以往簡單的教師評價和學生生硬的空洞評價為談談聽后的感受。通過教師示范評價,自然感受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很自然的對學生的朗讀互相評價,不會很形式,也不會像以往一樣,只是說有感情、熟練等很空洞的評價。發自學生的內心,感受學生的優美朗讀。
東方之珠反思 篇7
《東方之珠》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從多方面介紹了香港的美麗和繁華。表達了作者對熱愛香港、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本課"總—分—總"文章結構清楚,學生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學生就能把課文讀懂,并在讀的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1、聯系生活情境,理解"沐浴"。
為了理解"沐浴"這個抽象的詞語,我先讓學生組詞,找到切入點,再巧設兩個臺階,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持續的對話中突破原有認知的局限性。
2、舉一反三中理解"鬧市口"的意思。
為了讓學生能理解"鬧市口",我讓他們舉例,有的學生說出當地的鬧市口,有的學生說出了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鬧市口,在學生的描述中,學生結合了自己的'親身體驗,感受到鬧市口的繁華。
新課標精辟地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這個對話的過程應體現生活性。應走出"書本語文",向"生活語文"回歸,回到現實的、流動的"生活態"中,進行真實的、廣泛的"對話"。我想,這樣教學,對知識的理解更多的是喚醒,而不是灌輸;更多的是引領,而不是強制。
東方之珠反思 篇8
剛從課堂上走下來的我仍然充滿了激情和自信;叵肫鹞液蛯W生一起走過的這難忘的四十分鐘,靜靜回味我們的真心交流,品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感到了快樂,同時也激動不已,F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把握生字學習的時機,分散識字
"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低年級的新課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記硬背的識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學舞臺。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并掌握識字的規律,從而提高自身學習生字的能力。
我在識字教學中,第一做到隨文識字,因時制宜地把生字分散在在課題中,句子里,朗讀時、板書中,兒歌總結處、寫字時。第二做到依托,不組織學生識記單個生字,因地制宜地賦予生字具體的環境。這兩點做法,目的就是在前瞻后顧和潛移默化中達到識字教學目標的水到渠成。另外,把"迫不及待、大口大口"兩個詞語的訓練放在重點句子中、朗讀體會時,生活經驗里去學習、理解、運用。導入部分出示"葡萄"圖片讀準葡萄的讀音。酸字放在課題中識記。句子中指導"串","串"是象形字,我引導學生從串的樣子上去記,有些孩子想象成冰糖葫蘆,羊肉串等等,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點,初步學會象形字的識記方法。有的是用熟字記憶法,中在加個口字,呂加豎,學生就在輕松的.環境下記住了這個字。在識記"猴"、"狐"、"貍"三個生字時,從認識小動物,到隨文認識小動物,再到讀兒歌,生字反復的復現,在到最后我讓學生觀察這三個生字有什么共同點,并出示"犭"的寫法。這樣對于這三個字的記憶會更明顯,更輕松。
二、創設情境,感悟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赏ㄟ^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獨特感受。整個讀書過程為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體驗小狐貍的角色,問問小狐貍在葡萄架下干什么,并讓學生演一演小狐貍在葡萄架下轉來轉去動腦筋想辦法的樣子。體會狐貍吃不到葡萄時的心情,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了詞語的感情色彩,朗讀時,自然能做到聲情并茂。
東方之珠反思 篇9
文章對劉老師的細致描寫,加上飽含深情的文字,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思念之情。但作者為什么如此想念劉老師?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意義何在?作者坎坷的經歷和最終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劉老師的影響,和劉老師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后我加入對作者生平的介紹,學生就不難理解了。并起到了深化主題,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讓劉老師的形象深深烙在學生的心里。真心地希望自己也能像劉老師一樣,放飛孩子們理想的風箏……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敘述事例時,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進行生動細膩地刻畫,耐人尋味。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節,咀嚼品析,反復朗讀,深入理解人物的內在品質。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讀出"笑"背后堅強樂觀的精神;第二件事領悟劉老師敬業執著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顯出甜蜜的笑"和追風箏時的動作、語言,逐層解讀,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文章的第最后小結是作者直接表達對劉老師贊美和思念。通過理解劉老師放飛的不只是風箏,而是放飛自己的理想,理解課題叫"理想的風箏";第二層次理解劉老師放飛的不只是自己的理想,還放飛著我們的理想,從而理解我走上歷史學系的學習;第三層次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理解劉老師給予他一生的影響。
東方之珠反思 篇10
1、本文以"東方之珠"命名,充分顯示了作者對"東方之珠"的熱愛之情。不同的導入方法所帶來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本節課可以直接導入,也可以用一段優美的'文字導入。我選擇用一首大家比較熟悉的《東方之珠》歌曲來導入,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優美的歌詞,美麗的畫面,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視聽效果的渲染下融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在這種感受下聽到了美妙的歌詞"小河彎彎向南流……",初步感受到了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魅力所在。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導入方式激起了學生的共鳴。
2、結合畫面理解詞語。
(1)出示群樓圖,讓學生觀察后說說"鱗次櫛比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學生觀察后自然而然說出"摩天大廈很多,一座挨著一座排列著,很密。"
。2)出示銅鑼灣整體圖,學生根據畫面可以說出從"琳瑯滿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繚亂。"人流如潮"說明人很多,銅鑼灣真熱鬧。
(3)欣賞香港美麗的夜景,感悟香港夜景的美,知道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詞句來描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于其中,學得自主、有效。
東方之珠反思 篇11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于駕馭學生的主動性并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獲。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睂W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在閱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言,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我試著給了學生更多的發言權,還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空。學生通過閱讀反思,開啟了心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于學生個人的生活閱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看法,潛心閱讀文本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閱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東方之珠反思 篇12
聽了董老師的這一節課,確實是一節以讀為主線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好課。很好的落實了語文課標提到的兩個要點:一是落實了“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二是落實了“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
教師的導讀重點在激發和保持了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而且采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讀書,取到了多法導讀的良好效果。課堂上老師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如聯系上下文理解、聯系生活理解、換詞理解、采用動作理解、看圖理解詞語等方法很多,效果也比較好。課堂上老師很關注培養學生良好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閱讀中,讓三年級學生時不時地劃一劃、圈一圈,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能到了培養。課件運用也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特別是最后課件(欣賞香港美景)的運用,不僅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還為有感情朗讀課文奠定了基礎,所以最后學生能帶著自己對香港的熱愛來朗讀全文。
我們在享受教學的同時,不妨也提出兩點建議:
1、在講到重點或難點的時是不是應多留點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因為經思考則有所感悟,才會形成自己的認知。如講打比方時;“你覺得哪些句子最有趣”讓學生讀出其有趣來,光靠朗讀的聲音來判斷是不是讀得有趣,我們覺得是不科學的,是不是應引導學生弄明白“你是怎樣讀出它的有趣”或“你讀得很有趣了,請問,你是怎么讀出有趣來的,把你的想法(方法)告訴大家吧。”
2、“舉世聞名”通過換詞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但就這里的“舉”是什么意思,學生懂了嗎?大家可以各抒己見。
最后感謝董老師、感謝三年級組老師為我們學習研討提供了這次平臺!
東方之珠反思 篇13
《東方之珠》以優美的筆觸描寫了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圖文并茂,語言精練,為讀者呈現出香港的繁榮、美麗和人們對香港的贊美之情。這篇課文,無論從圖畫上,還是從語言文字中,都能讓學生感受“東方之珠”的輝煌、亮麗。因此,教學本課,我既注意到課型特點,更注意到教材的特點,我把較多的精力放在帶領學生借助媒體和相應的語言文字,通過讀去感受“東方之珠”的迷人和繁華。
一、利用媒體,創設情景。
有時優美的意境,過度語言的講解反而會失去美感,如果讓學生直觀一點,感性一點,會有想不到的效果。香港,學生太陌生,這節課很多詞語和地方學生都不太熟悉,可是通過觀察課件,學生就能懂得了。因此我認為,多媒體的適當使用是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并能降低一定難度。在這堂課中,我就利用媒體,創設情景,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如欣賞圖片,傾聽著輕柔的鋼琴曲和學生深情并茂的朗讀,學生被不知不覺地帶到了迷人的淺水灣,水到渠成地讓學生感受到沙灘的舒服和溫馨。在學習海洋公園那一段我放了一段海洋動物表演的錄象,學生一下就理解了海豚和海獅的“頂球”、“鉆圈”、“嬉水跳躍”,非常的“精彩”。香港的晚上課文用了非常優美的三句比喻句,“一到夜晚,整個香港就成了燈的海洋。港灣了閃耀的燈光,像五顏六色的焰火濺落人間。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車燈,如同閃光的長河奔流不息!眱灻赖木渥,如果讓學生憑空現象,難以感悟華光四射的夜景。我及時出示香港港灣夜景圖和馬路上一串串車燈的圖片,學生驚嘆之余,一下子就理解了夜香港的流光溢彩。
二、抓住詞句,細細品味
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理解詞語是理解句意,領悟中心的基礎。是朗讀訓練的前奏,特別是對文中重點詞的理解,更是深入閱讀的突破口。所以要抓住文中的中心句和關鍵詞,讀出意蘊,悟出情趣。在教學研究時,我發現這篇課文詞匯豐富,語句優美,運用了排比句式,而且運用了許多比喻句。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指導學生抓住詞句,細細品味。如“你能用“東方之珠、香港”兩個詞說一句話嗎?”這里讓學生用“東方之珠”和“香港”這兩個詞說一句話,既是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也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對全文內容的概括。在學習淺水灣金色的.沙灘這自然段的時候,先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劃出讓你感到舒服的詞語或句子。很快學生找到了“漫步”、“沐浴”、“輕柔”、“傾聽”,然后從這幾個詞的來品出淺水灣沙灘的美,使人感到舒服。在學習海洋公園一段時,我重點抓住“精彩”,讓學生通過錄象觀看海豚海獅的表演體會海洋動物的精彩表演。因為動物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中外游客,因此海洋公園的“舉世聞名”也就自然理解出來了。學習銅鑼灣一段我抓住大廈的“鱗次櫛比”,商品的“琳瑯滿目”,游人的“人流如潮”突出鬧市口的繁華。
三、讀中感悟,產生共鳴。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稏|方之珠》文字優美,是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在學生初讀課文,對香港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而在第二課時通過感情誦讀課文、品味語言,進一步感悟“東方之珠”淺水灣的迷人、海洋公園的精彩、銅羅灣的熱鬧,讓“東方之珠”成為孩子們心中向往的地方,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所在。如何突破這一難點,教學中,我通過課件把學生帶入情景,去感受,通過誦讀想象、品味語言,讓文字“活”起來,在孩子們心中形成一幅幅璀璨的畫。在教學中,我設計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齊讀、默讀,對重點詞句反復品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學生也非常喜歡這篇課文,很快就沉浸在迷人的沙灘之中,被動物的表演吸引住了,驚嘆于銅鑼灣的繁榮,被夜香港的風采折服了。我讓學生們帶著這種感受去讀書,學生們讀得也很動情,出乎了我的意料。
當然這堂課存在著不少的遺憾,由于上得比較匆忙,沒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好好體會一些詞語,例如“漫步”是怎樣的走呢?沐浴和輕柔又是怎樣的呢?“傾聽”是怎樣聽呢?如果我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模擬著結伴到沙灘走走,體會這種舒服的感覺就容易多了。最后一節中的“璀璨”雖然第一課時作了一些理解,但這課還需聯系課文,作進一步的理解。
【東方之珠反思】相關文章:
東方之珠反思03-30
東方之珠課堂反思04-19
游“東方之珠”作文08-09
三年級《東方之珠》第2課時課堂實錄03-13
風箏的反思05-28
燕子的反思06-08
比武的反思06-11
讀書的反思04-30
期末的反思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