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雁門太守行》學案

時間:2024-05-21 17:52:24 好文 我要投稿

《雁門太守行》學案

《雁門太守行》學案1

  一、預習案

  (一)學習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領悟詩詞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重點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養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三)預習導學

  1.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視

  《雁門太守行》作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詩。

  2.朗讀課文、劃分節奏。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3.讀通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探究案

  1.首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

  2.“甲光向日金鱗開”的“開”字有何妙處?

  3.第三、四句是從什么角度來描寫戰爭的?

  4.“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寫出了戰士們什么樣的精神狀態?

  5.詩的最后兩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認為詩的主題是什么?

  三、課堂小結

  戰斗在易水邊發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縣,那里最著名的.古跡就是黃金臺,相傳是戰國燕昭王所筑,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臺上。“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李白也說過“感君恩重許君命”,李賀也是一樣,戰場上的戰士們也是一樣,為了報效國家,為了知遇的君恩,提攜玉龍寶劍去戰斗,何惜生命。

  這首詩不能歸入邊塞詩同,但這首詩里有英雄豪情。豪情如畫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輕,疏淡與濃郁這間,揮灑出每個人心中的英雄容顏。詩人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爭風云,構成了奇特的意境。這也是李賀詩歌的風格,務求新奇,被人稱為“奇才”“鬼才”。

  四、拓展延伸

  戰爭歷來是殘酷的,在很多的詩詞歌賦中都有對戰爭場景的描寫,尤其是邊塞詩。請同學們看看這些詩人是如何描繪戰爭場景的?

  投影: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北朝民歌《木蘭詩》

  參考答案

  一、

  2.péngxiāojìyān雁都

  3.

  敵軍似烏云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艷得如紫色。寒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到死!

  二、

  1.首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2.“甲光向日金鱗開”的“開”字有何妙處?

  “開”字形象地展示出將士們飽滿的情緒,與“摧”字相對,更反襯出邊防將士維護國家統一的無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從什么角度來描寫戰爭的?

  作者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寫戰斗的激烈和悲壯。用嗚咽的角聲、紫紅的秋色,渲染悲壯慘烈的氣氛,寫激戰中邊塞風光的悲壯之美。

  4.“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寫出了戰士們什么樣的精神狀態?

  紅旗“半卷”是為乘夜偷襲敵營。抓住戰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精神,再現了作戰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5.詩的最后兩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認為詩的主題是什么?

  詩的最后兩句運用典故,點明主旨,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愿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即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和愛國情感。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詩人用極其簡潔的方式從總體上概括了這場戰爭的艱苦性,高度贊揚了官軍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給他們的斗爭染上了悲壯的色彩——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這是一支振奮人心的戰歌。

《雁門太守行》學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詞義和句意;背誦默寫課文;理解詩詞的基本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感情;

  2、欣賞詞語和句子;體會語言和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欣賞詞語和句子;體會語言和寫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感悟法

  2。聯想想像法

  3。探究學習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給字注音城欲摧( )金鱗( )燕( )脂( )

  臨易水( )提攜( )凝夜紫( )( )

  2、檢查課文背誦

  二、出示目標

  三、復習檢測

  1、理解詞義和句意

  (1)《雁門太守行》選自,作者,唐代詩人。

  (2)雁門:(3)摧:(4)、甲光:

  (5)金鱗:(6)角:(7)聲不起:(8)玉龍:

  2、劃分朗讀節奏

  3、理解詩詞的基本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感情

  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后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斗的殘酷。

  頸聯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

  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4、欣賞詞語和句子

  (1)、“黑云壓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試分析其成為名句的原因。

  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2)、賞析“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所描繪的悲壯的'戰斗場面。

  戰局像烏云重壓要把城墻摧垮,鎧甲在陽光照耀下像魚鱗般閃耀著光華。“黑云”象征敵情,“甲光”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3)、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一景象入詩,要表現什么?

  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寫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爭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5、達標測評一、默寫

  1、“詩鬼”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寫敵人兵臨城下,戰云籠罩,使人透不過氣來,而戰士整裝待發,士氣還很旺盛的詩句是:

  2、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描寫白天戒備森嚴,無比威嚴的詩句是。

  3、《雁門太守行》中運用比喻,夸張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和城內將士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

  4、抒發誓死報國忠心的詩句是。

  5、“角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6。“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易水”二字使人聯想起戰國時刺客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7。“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所筑,渴望賢才,置千金于臺上,延請天下奇才。詩人借用這個典故,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的稱頌。

  二、選擇題。

  8。對這首詩內容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敵人大軍壓城的氣勢,第二句“金鱗”比喻鎧甲在太陽下反射的閃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邊塞泥土的顏色怪異,包含著當時戰況嚴峻的象征意義。

  C。第六句,“寒聲”指戰鼓的聲音低沉重濁,“不起”指戰士們在這樣沉重的鼓聲中斗志難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戰士們為了報答君王平日里對自己的重視,決心奮戰沙場,為君王獻身。

  9、請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個景象入詩要表現什么?

  提示: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10、“黑云壓城城欲摧”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該句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現在人們常用來形容(局勢的危急)。

  11、賞析“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這兩句詩活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黃金臺上以招賢才的典故,表現了將士們誓死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

  12、對于“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兩句詩,王安石曾批評說“方黑云壓城豈有向日甲光”,楊慎卻稱自己確曾見到過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不知詩。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云壓城守軍到陣也未必有日光前來

  映照助威。詩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詩人用來營造意境的手段。

  13、李賀寫詩,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試以這首詩為例作具體說明。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不但鮮明而且濃艷,它們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色彩斑斕的畫卷。

  14、由“半卷紅旗臨易水”的“易水”,你聯想到什么?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雁門太守行》學案3

  【教學內容】

  《雁門太守行》是唐朝詩人李賀借用樂府舊題,描繪了一場邊關戰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詩人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爭風云,構成了奇特的意境。

  【學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鄉結合部,大多數學生缺少主動學習的意識,語文能力普遍不強。尤其對詩歌不感興趣。因此,引導他們認識詩歌的魅力,感受詩歌的豐富內容與情感,激發他們熱愛的詩歌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目標】

  1.以讀激趣,感知內容。

  2.以品感悟,領會詩情。

  【教學重點】

  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

  【教學難點】

  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講述李賀以詩求見韓愈的故事。內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當時的小青年李賀帶著一首詩去求韓愈。當時,韓愈剛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準備休息。當他的門人把這首詩送給他時,他一邊脫著衣

  服,一邊很隨意地看了送過來的詩歌。可是,當他看到開頭兩句詩時,便大為震驚,連忙請李賀進來詳談。而這僅以開頭兩句就打動韓愈的詩,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雁門太守行》

  2.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測預習:

  1.請兩名學生上臺默寫。

  2.在強調字形、讀音的基礎上,初步讀通古詩。

  三、整體感知:

  1.讀注釋,弄清古詩內容。重點交流夜紫易水金鱗等詞意思。

  2.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戰爭場景,請根據詩歌內容找出戰事的季節、時間、地點以及簡要歸作戰的經過。

  明確:季節秋天

  時間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點塞上、易水

  經過黑云壓城(兵臨城下)、甲光向日(嚴陣以待)、半卷紅旗(夜襲敵營)

  3.提問:除了描寫戰事的具體內容外,詩人還在詩中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環境角色滿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報君黃金、玉龍為死

  4.師生交流后,老師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體如下:

  黑云壓城、甲光向日、角聲滿天、燕脂夜紫、半卷紅旗、霜重鼓寒、報君黃金、玉龍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問:這里的玉龍為死,你能體會到什么?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嗎?

  2.師生交流時,明確:

  死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板書:視死如歸) ⑴黑云運用比喻,寫出敵軍強大,隨時可能犧牲。

  ⑵城欲摧隨時城破兵敗身啟。

  ⑶甲光將士披掛上陣,準備戰斗,做好獻身的準備。

  ⑷角色滿天軍情緊張,戰斗隨時打響,暗示戰爭之殘酷。

  ⑸易水用典,像荊軻刺秦王一樣,不打算生還。

  ⑹霜重鼓寒環境描寫,北地的秋夜,風疾霜濃,但將士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⑺報君用死來報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營造蒼涼、悲壯的氛圍,暗示戰事緊張、殘酷,隨時可能陣亡。

  3.指導感情朗讀。

  五、領會特色:

  1.引導:戰爭歷來是殘酷的,在很多的詩詞歌賦中都有對戰爭場景的描寫,尤其是邊塞詩。請同學們看看這些詩人是如何描繪戰爭場景的?

  投影: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辛棄疾《破陣子》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北朝民歌《木蘭詩》

  2.簡單交流后,提問:李賀在本詩中又是如何描繪戰爭風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礎上,老師用紅色粉筆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鱗燕脂夜紫紅旗霜重黃金玉龍等詞。

  4.總結:詩人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爭風云,構成了奇特的意境。這也是李賀詩歌的風格,務求新奇,被人稱為奇才鬼才。

  六、拓展閱讀:

  1.投影出示:

  馬詩 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轡頭,戴在馬的頭上

  2.思考:《馬詩》奇在哪兒?

  3.明確:寫景之奇,以馬寫人之奇

  七、感情誦讀:

  1.交待李賀大致生平,內容如下:

  李賀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外出時背一破錦囊,得句即寫投囊中,暮歸足成詩篇。后來因用心過度,27歲就死了。

  2.全班誦讀《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學案4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

  領悟詩詞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余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

  三、解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四、分析課文

  1、講解字詞。

  ①黑云:烏云,這里兼指戰云,形容敵軍攻城人多勢眾。

  ②城:雁門郡城關,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來被稱為易水的不止處,詩人借用,不一定實指,使人聯想到荊軻的《易水歌》。

  2、朗讀課文,感知課文

  《雁門太守行》詩人選取三個畫面描寫軍旅生活: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尾聯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愿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維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詩中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作者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

  3、問題探究

  理解重點句子

  首聯開頭,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就交織了古戰場特有的悲壯。以一個壓字,點明邊塞風云突變,惡戰甫臨或剛過。再用甲光去印證城欲摧,表現出邊塞將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壓愈堅的英雄氣概。

  接下來兩句,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半字最為傳神,直陳了戰爭的殘酷、持久。臨易水三字巧妙地升華了將士們慷慨抗敵的情感。人們由此可聯想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易水悲歌,這是何其悲壯、慘烈!

  五、全文小結

  李賀的詩,用詞新奇、構思獨特、想象豐富、色彩斑斕、風格怪異。這首詩描寫一場慘烈的戰爭:孤城被敵軍團團圍困,危在旦夕,將士浴血奮戰誓死抵抗。增援部隊趕到,但敵軍強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但將士們毫不氣餒,奮勇沖殺,表現了為國效命戰死疆場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黑云壓城城欲摧常被用來形容邪惡勢力猖獗,形勢嚴峻。

  六、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板書設計

  雁門太守行

  李賀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

【《雁門太守行》學案】相關文章:

《雁門太守行》優秀導學案03-08

雁門太守行作文10-08

雁門太守行原文翻譯03-02

雁門太守行的原文及賞析11-14

雁門太守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三門沙灘行作文08-07

雁南飛作文10-06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01-04

雁舞滄海作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