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靈光:大學生辦起合作社將夢想照進現實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夢想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靈光:大學生辦起合作社將夢想照進現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靈光:大學生辦起合作社將夢想照進現實
5月20日,剛剛參加完畢業答辯的王靈光,就趕回了漯河市郾城區龍城鎮廟趙村。在那里,他合作社里的一千多畝小麥即將成熟豐收。
站在田間地頭,王靈光伸手遙指:“從這條路一直到遠處的白房子,都是我們合作社的土地。”出身農村的王靈光,不僅農活樣樣會干,還對土地有著一種天然的情結。“每每看到一望無際的農田,心里就有說不出的舒暢。”
王靈光,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大四學生,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的農業合作社在漯河、周口已經發展到了2000多畝的規模。他說:“我回到農村,就是想在農業上有一番作為,為農民實實在在做一些事情。”
在校大學生辦起了合作社
2009年7月,王靈光隨著學院李海潮教授到鶴壁參加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他第一次見識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情況,知道了合作社的基本概念和運轉模式。回到學校后,這次社會實踐的點點滴滴始終在他腦海里回想。“我決定到農村去,承包土地建專業合作社。”
從2010年開始,王靈光奔波于內蒙古、山東,尋找等待流轉的土地,但始終不能如愿。王靈光又把目光轉向了家鄉周口。他幾經周折找到了主管農業的副縣長,這名副縣長雖然認可他的想法,但也中肯地告訴他,當地土地流轉價格比較高,土地又是農民的“命根子”,要連片流轉幾百畝土地很困難。這讓王靈光認識到,要在農村創業光憑一腔熱情是不夠的,解決土地問題才是關鍵。
在請教過學校老師后,王靈光改變了策略,把合作社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初級合作社形式,以向農戶提供農資、技術服務為主;第二步是托管,農戶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由合作社來種植、管理、收割、銷售,暫不簽訂長期合同;第三步才是流轉,簽訂長期合同。王靈光說,目前這三種形式在合作社里都有,第一種多一些,“這種形式我們獲益不多,但資金鏈的風險相對較小。合作社最終發展方向是第三步”。
2010年5月,王靈光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土地。他和廟趙村種植蔬菜的趙國葉簽訂合同,共同經營200畝土地。7月份,兩人又成立了“德行豐農”種植專業合作社。
王靈光把這200畝土地分成兩半,一半采用正常的耕作技術,另一半采用合理播種、集體管理、延期收獲等新技術。收獲的時候,他請當地的農民去現場,結果采用新技術的100畝玉米地比正常種植的多收了一萬多斤。這下子,農戶們都看到了合作社的好處。2010年10月份,王靈光的合作社規模達到了1100多畝,隨后逐漸擴大,如今已經有了2000多畝。
創業難急需資金支持
王靈光說創業過程中最難的倒不是農戶們一次次的拒絕,而是總覺得“錢不夠花”。
創業初期,合作社要用錢的地方很多,買種子化肥、付地租、租用農用機械耕地。“我曾幾次到各個銀行尋求貸款,但都被拒絕了。原因無非兩個:一是涉農,二是我僅僅是個大學生。”
王靈光的啟動資金雖然只有六萬元,但幾乎都是靠借錢籌來的。“多則一萬,少了一千、五百也借。”憑借在同學、朋友間的好人緣,王靈光東拼西湊借到了四萬多,再加上家人的一些積蓄,他邁出了創業艱難的第一步。
因為缺乏資金,很多田間的農活王靈光都要親自上陣。“去年夏天,整個胳膊、臉、脖子都曬脫了幾層皮。”王靈光的手背烏黑而粗糙,手上布滿老繭。
因為缺乏資金,王靈光的合作社一直沒有大型的農用機械,每次需要的時候只能去租。2010年收玉米的時候,王靈光答應社員由他聯系秸稈還田機來統一耕作。結果事到臨頭,聯系好的車輛突然有事來不了了。無計可施的王靈光只好站在路邊,見到有人駕駛農機路過就攔下來,,求人家幫忙。在一次次近乎哀求的努力后,王靈光才把承諾的事情做完。為了此事,他連續5天5夜吃住在地頭,人也累到了極點。
今年王靈光又向農村信用社提出貸款10萬元,想購買兩臺大型的農用機械,但一直到現在,貸款還沒有批下來。王靈光說,如果有資金的支持,他們的合作社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組建團隊希望走得更遠
王靈光一副學生的文弱模樣,但他的眼神和話語中,總透出一種堅毅的精神。合作社的土地一直沒有種經濟作物,除了規避市場風險外,想為河南農業發展出點力是主要原因。“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認為我有些做作,但確實是這樣的。我到農村就是想在農業上有一番作為,為農民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據合作社統計,僅2010年小麥播收,農戶因加入合作社整體少投資6萬多元,1100畝土地每畝較往年增收了200多元。王靈光說去年自己也略有小賺,但大部分還是讓利給群眾了。
他預計今年的收益會更多。合作社這一段時間最主要的活兒是除雜。“除雜就是把高出周圍麥子的麥穗除掉,保持種子的純度。”王靈光說他們已經聯系好了種子公司,到時候來收購。如果按種子的價格,每斤能比糧食多賣一毛錢。“可不要小看這一毛錢,一畝地能增加收入100多塊。”
王靈光還有很多新想法,正在逐步實施。他準備過一段時間,再去新疆看看,因為那里土地廣袤;他正在組建一個團隊,同學樊寶山、王志鵬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還吸納了一個懂經營的人。“不僅要有技術,還要懂市場、懂經營。”王靈光說,加入的人必須要有和他相近的理念和理想。
王靈光把自己的人生道路堅定地走在基層,做這片生機勃勃大地的守望者和開拓者。他還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大學生來到農村,為農業、農村的發展出力獻策。“農村海闊天空,我們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可復制性很強,我愿意給他們指導和幫助。”但王靈光也同時表示,創業難,在農村創業更加不易,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心理準備。
如今,王靈光已經考上了河南農業大學的研究生,還是農學專業。他說,越是實踐多了,越覺得知識的寶貴,所以想一邊學習一邊繼續自己的農業合作社夢想。
王靈光的故事
王靈光是一位來自中國的大學生,他在大學期間創辦了一家合作社,將自己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他的故事激勵了許多年輕人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并付諸實踐。
王靈光的合作社主要關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實現鄉村振興。他的合作社不僅提供農業生產資料和技術支持,還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增加收入。
在這個過程中,王靈光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斷努力和學習,最終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我們就能將夢想變成現實。
【王靈光:大學生辦起合作社將夢想照進現實】相關文章:
捕捉理性的靈光05-02
將平凡的夢想做實05-06
10個動作讓你的大腦更靈光05-02
現實的作文07-17
將嘴角輕輕上揚作文(精選)09-11
將嘴角輕輕上揚作文03-13
《無將大車》原文及翻譯04-03
將信念掌握于手里作文04-28
未來的柳州將更美麗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