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孩子成長的需要是什么
曾幾何時,《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被所有媒體熱炒,家長們便捧著這本感覺如圣經的書細細研讀,期望培養出劉亦婷第二、第三……就哈佛女孩來說,其家教的確有著非同一般的方法,值得我們深思,孩子成長需要什么。但媒體報道給人的感覺卻好象是,照著她的父母的教子之法,孩子多半也能進哈佛。這就無意中吸引了許多家長盲從的進入了媒體炒做的“霧”區,只看到美麗的遠景,卻沒有冷靜地分析,這美景對自己來說是不是海市蜃樓。
看現在的各種媒體,一方面喊著進行素質教育,減輕孩子負擔;另一方卻不惟余力地迎合許多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制造各種信息,滿足家長們的需要,似乎孩子只有進軍國內外著名的高校才有美好的未來。其實君不見頂尖級的高等學府常會有學生頂不住壓力而輕生的事情發生。如果我們只注重了考試,忽視了人格健康,那么孩子不僅無法成為劉亦婷,就是成了,也難以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璞玉,等著師長們去雕琢。在學校,老師們“傳道、授業、解惑”,在家庭,家長們“言傳、身教、引導”,二者相輔相成。而作為父母,要想科學地教育好孩子,就應先對孩子的特點、性情了如指掌,了解孩子成長中需要什么,以便自己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一)孩子成長需要立志。
立志就是人生理想,人生奮斗的目標,催人奮發的永恒動因,人生路上的導航儀。家長應清醒地認識到:決定孩子命運的不是分數,而是理想。
不可否認,孩子之間存在著個性的差異。所以立什么志,做什么樣的人,成什么樣的才,應因人而異,不可一個模式仿效,因為不排除特殊情況。
一般來講,對于自制力較強,學習習慣和成績均不錯的孩子,立志,相對而言,宜早、宜遠、宜大。宜早,當然不是指小孩子幼稚單純的幻想,或跟隨大人的話學,而是在孩子入學后,隨著孩子年齡和知識同步增長,在孩子基本懂事的五年級左右,家長應及時幫助孩子樹立一個較為遠大的理想奮斗目標,但這并不意味著錯過這個階段,到了中學就晚了,初一或初二立志考取一所不錯的大學,還為時不晚,如果到了高一或高二則未免有些過晚。這也是現在有些家長常在孩子假期時,帶孩子到一些好的大學去參觀、去感受的原因。
立志宜遠,是說確定的理想目標決不可鼠目寸光,如上初中只立志考上一個高中就可以了,應從長規劃,小起點,大目標,讓孩子循序漸進地逐步走向目標的實現。立志宜大,其實也可以和遠結合起來,輕易而取的目標何為“立志”呢?只有“大”而“高”才有奔頭,才有努力奮斗爭取的勁頭,如古人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當然,立志,切忌高不可攀,不切實際,應根據先天智力、綜合素質及有關外界條件權衡而定。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那么家長與其給孩子物質方面的獎勵,不如帶孩子走出家門,親身感受幾所好的大學的氛圍,這無聲的舉動或許勝過有聲的語言教育。
前面說了,立志高低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有些孩子成績不高,學習習慣也不好,但父母期望過高,給孩子的壓力超過他的承受能力,那么結果要么是孩子失去歡笑,一味死學,要么消極對抗,產生極度厭學情緒。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應注意調節自己,穩下性子,不要讓家庭烏云籠罩,要從賞識孩子的角度出發,及時去發現孩子在某方面的優點。當孩子對某事發生興趣時,父母不應是挑剔者,應是喝彩的觀眾,讓孩子意識到“我能行”,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賞識和肯定,這樣興趣轉化為特長,孩子的理想就會樹立起來,生活就會豐富多彩,而他在“我能行”的正面影響中能揚帆前進,以點帶面,創造出奇跡!
(二)孩子成長需要溝通。
家長對孩子的衣食住行照顧的無微不至,常常忽視的卻是孩子的精神需要。當孩子遇到一些煩惱和困惑向家長傾訴,如果家長細心傾聽,幫他分析,幫他走出困惑,孩子就會感到尊重和理解,就喜歡把心扉向家長敞開,那么家長也就會知道孩子想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如果家長在孩子傾訴的時候,心情不好或聽的不耐煩,“去去去,小孩子知道什么煩惱?”久之,和孩子溝通的大門就逐漸關閉,孩子在你面前漸漸變的少言寡語,有什么事情喜歡獨自悶在心里,寧肯向朋友訴說,也不愿讓父母知道,在精神上成了貧困戶。
記得孩子一年級時,有次數學測驗第一次沒得滿分,孩子表現的很不高興。當把卷子遞給我時,我笑了笑,溫和地說:“哦,不錯呢,再做一次可以嗎?感覺你肯定不會出錯的。”孩子愣了一下,接過卷子在白紙上做起來,很快就做完了,而且沒有錯誤。為什么第一次沒做對呢?孩子自己就能看出來,因為沒看明題意再加上粗心算錯了數造成的。我又告訴她:“可不可以模仿著算錯的題目,自己給自己出道題呢?”孩子稍一思考,給自己出了兩道相似的題,解答的一點不錯。這時,我才拿著試卷說:“對成績高低,媽媽不介意,但是如果會的題因為粗心造成的,就有些遺憾了。”孩子信服地點點頭。
一直到現在,我從不在成績上給孩子造成壓力,有了問題幫孩子找出原因和改進的辦法才是上策。在這點上我常想起母親的做法,作為家里最小孩子的我,幼時有些任性,學習常隨心隨性,成績忽高忽低,而當時哥哥已在讀研究生,姐姐們憑著她們優秀的學習成績,一直是所在重點學校的佼佼者,幼兒教育《孩子成長需要什么》。對我的“另類”表現,老師們有些著急,我曾擔心母親的責罵,但母親一直表現的很沉穩,很少對我的糟糕成績做過批評,只是淡淡的說:“好好分析分析,不會的題做錯了沒辦法,會做的同樣錯就要注意了。”一直在內心深處感謝母親,因為母親表現出的平和,母親表現出的寬容,母親表現出的理解(其實母親背后一直很關注我的學習,只是不想給我造成壓力),所以時值今日,早已成人的我仍一直喜歡和母親探討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得以母親的教誨,那么對孩子我亦如此。孩子從不擔心考試,如果做錯了題也已經養成了自己分析原因的習慣,她在我這里得到的感覺是自己是個讓媽媽放心的好孩子。平時我和孩子在茶余飯后談談學校里的情況,班里的事情,和同學的玩耍,玩些什么……交談的時候從不審問,以一種平和的、信任的語氣和心態跟她談,孩子就滔滔不絕的和你交流。交談中,在認真傾聽的同時要不時的評議、肯定、微笑,那么你在交流中就走進了孩子的心靈,在交流中達到了和孩子的溝通,在溝通中你了解了孩子,孩子得到了肯定和信任,自然孩子就感覺“我能行!”
除了和孩子本人溝通,還需要學會和老師溝通。對孩子成功的教育,應是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統一,良好的配合。在這方面,家長應該更主動、更積極。學校孩子多,教師任務重,很難做到每個孩子細細關照。作為孩子家長,應擠出時間,做些“師訪”,或到學校,或通過電話等形式,以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和成長情況,與學校配合起來,對孩子“因情施教”。如果借口工作忙或因為不習慣和老師溝通,很少或沒有進行必要的師訪,可能會失去一些好的互相配合、搞好教育的機會。
(三)孩子成長需要空間。
給孩子寬泛的家庭空間。父母為孩子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應是從家庭和睦,善待老人,尊重孩子開始的。隨著物質條件愈來愈優越,獨生子女得到的是過多的呵護、關心,只要聽話、乖、學習好,就一切都好,這樣只會把孩子局于很小的生活空間,性格易于變的內向。
其實孩子很渴望被尊重,渴望有著同家長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權利。盡管年齡小,但也會以不同年齡段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去觀察,并希望自己的建議能得到家長的重視。營造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給孩子參與家政管理的機會,遇到棘手問題,一家人坐下來討論,讓孩子暢所欲言,對孩子正確的建議及時給予肯定和采納,對孩子片面的想法,也不簡單的否定,而要循循善誘,把孩子引到正確的觀點上來。這樣,孩子心理上得到滿足,就會以極大的熱情不遺余力的去做好事情。給孩子多一點信任,多一點表現的機會,不僅增長孩子的才干,也有利于孩子將來踏入社會做事為人。
給孩子交往的自由空間。家長還要學會與孩子的同學友好相處。孩子的同學來了,熱情招呼接待,增強孩子與同學交往的熱情和信心。對孩子的同學也要學會寬容,不要對自己看不順眼的,在孩子面前橫加指責。如果孩子真的交友不慎,談話也應讓孩子感覺你是從他的立場出發,為他著想,而且說服孩子的理由要充足,也就是勸說的前提要做好,避免孩子因為反感家長干涉,反而更走向極端。
給孩子發展的自由空間。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要實事求是,因勢利導。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經常同孩子談心,交朋友,及時發現孩子的優缺點,因勢利導,幫孩子分憂解難,不能采取硬逼的辦法,如各科考試必須達到多少分,必須考重點學校等過高要求,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做家長的,要配合老師,及時發現其特長,因材施教,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只會事與愿違。
其實由于各方面競爭的激烈,孩子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心理壓力,辛苦一天之后他們需要一個獨立的空間盡情發泄自己的情感。作為父母,應多了解孩子的喜好,以便和孩子擁有更多的話題,不要因為自己不喜歡就對孩子的喜好大加批評。在孩子沉默寡言時不要一勁地追問,最好等孩子情緒比較穩定時再提示孩子把心里的話說出來。但不要和顏悅色的誘導孩子說出后,有大加責罰,這樣做的后果往往不但是房門關閉,連孩子的心門也要緊縮了。此外,父母還應鼓勵孩子多出去走走,有時不妨和孩子一起散散步,談談心。
(四)孩子成長需要體驗。
現在的孩子一般一落地,就受到特殊的呵護,幾乎一切事情由家長代辦,而家長也心甘情愿的為孩子干這干那,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鍛煉,他們認為“媽媽愛吃魚頭”、“這些事都是父母干的”。這種過分的呵護,孩子沒法體驗生活,沒有生活實踐的體驗,怎能享受到第一次“我能行”的成功的快樂?當孩子第一次洗衣服、收拾書包、炒菜……做家長的一定給予肯定:“真好,能自己做事了!”即使孩子做的不完美,也不要去指責,因為失誤能使孩子學到不失誤的知識。孩子有了第一次成功的體驗,也就有了“我能行”的信心,就會以“我能行”的心態迎接新的挑戰。聰明的父母,一定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孩子學會做事、學會做人,這樣既鍛煉了孩子,又減輕了自己的負擔,讓孩子自小有成功的喜悅,在“我能行”的感覺中長大,何樂而不為之呢!
做為家長,在要求孩子學習好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還要注意適時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懂得:生活不是每天都艷陽高照,有風、有雨、有泥濘。不會一帆風順,會有失敗,會有挫折,要學會在失敗挫折面前如何去面對。
(五)孩子成長需要肯定、信任、鼓勵、幫助。
“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渴望得到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的陽光”。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要肯定他的能力,幫他分析原因,相信他一定能克服困難,走出低谷。當孩子初次犯錯誤、做錯事時,一定要注意管教方式,先以嚴為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后給孩子以鼓勵,告訴他,大人批評的、否定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這種錯誤的行為,在管教之后有一個充滿愛與信任的結尾。
表揚和批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運用的好,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促進孩子的成長進步;運用的不好,能使孩子沾沾自喜或一蹶不振。有時我們可能對孩子的點滴進步熟視無睹,對一處錯誤就盯住不放。看孩子要看主流,哪個孩子不想學習好,不想拿第一?但現實只能有一個,只要孩子在學習上用了功,盡了力,就算個好學生。
此外,家長可以適時幫助孩子,讓他們知道講究學習方法是事半功倍之要領:
教育孩子要學會學習、會休息。學習要講究高效,不要采取疲勞戰術。“做作業要象考試一樣,考試要象做作業一樣。”即做作業時,精力高度集中,提高效率,鍛煉大腦的快速反映能力和敏銳的思考能力;而考試時,憑自己平時做作業練就的功底和解題的速度,相信自己有能力按時完成試卷,保持一顆平常心,避免慌亂而影響發揮。
各科均衡發展,不可偏廢。對某些具有一定難度或技巧的典型題,要注意總結提高,舉一反三。告訴孩子如果遇到此類的題,要看一下這類題目有什么特點、有什么技巧,再回味一下,加深印象,觸類旁通,長期受益。
總之,孩子千差萬別,家庭教育也就沒有什么金科玉律,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時代在變,孩子也在一天天長大,家教的目標也在不斷調整。做為家長,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提高,才能適應變化的需要,盡好教育撫養的義務,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
【孩子成長的需要是什么】相關文章:
成長需要挫折10-12
孩子好動的原因是什么11-10
孩子怕生是什么原因11-14
畫畫對孩子成長的好處01-13
春季帶孩子出游的好處是什么04-20
夢見生孩子是什么預兆10-20
孩子纏人的心理原因是什么03-07
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是什么07-04
關于孩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04-11
孩子聲音傳感時期需要注意什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