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3-01-04 14:52:50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匯編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匯編15篇)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題是新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平方根”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七年級學習了乘方運算的基礎上安排的,是學習實數的準備知識。運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礎上以引入了開方運算,使代數運算得以完善。因此,本節課是有助于了解n次方根的概念,為今后學習根式運算、方程、函數等知識作出了鋪墊,提供了知識積累。

  2、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幫助學生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會進行有關平方根的運算;理解算術平方根與平方根的聯系和區別。

 、啤⒔虒W思考

  在具體問題中抽象出平方根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恰⒔鉀Q問題

  通過舉例使學生明確平方根是靠它的逆運算平方來進行,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主動參與使學生勇于面對困難并能夠解決困難,發展合作交流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重點: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質難點: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的理解。

  關鍵:求平方根(即開平方)運算要靠它的逆運算平方來進行。

  二、學情分析

  根據教學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從學生現有知識基礎、學習現狀等方面分析。

  1、學生的現有基礎

  在“平方根”的學習中,學生在七年級時已學過了乘方的運算,上節課又學習了算術平方根的運算,初步理解了根號的表示,有助于本節的學習活動進行。

  2、學習的現狀

  此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自我”和自我發展的意識,因此對新鮮事物或新內容特別感興趣,但缺乏學習的方法。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情境教學法:目的就是使學生盡快“走進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2)對比教學法:即把新舊知識,把二次方與平方根的概念,計算過程等對比起來進行教學.即使他們掌握了概念的本質,又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3)經驗交流法:即使學生在獨立練習、思考的基礎上,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經驗共享.

  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應該把過程還給學生,讓過程與結果并重。新課程也強調學生的學習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據此學生的學法我定為小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學習法.這樣,既能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學習氛圍,又能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個人魅力的平臺.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我動畫的形式,用多媒體示出問題情境:

  (1)()2=9,()2=9;()2=0.64,()2=0.64.

 。2)如果一個正數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這個正數x就叫做a的;

  (3)如果一個數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這個數x就叫做a的。

  總結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這個數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這樣的設計,其目的是通過填空,與算術平方根比較引出平方根的概念,溝通二者之間的關系,與乘方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ǘ┖献鹘涣鳎斫飧拍

  1、填空:

 。1)32=(),(-3)2=(),22=(),(-2)2=(),02=()

 。2)()2=&

  nbsp;9,()2=4,()2=0(3)有沒有一個數的平方等于負數的?

  2、想一想

  (1)正數的平方根有()個,它們互為();(2)0有()個平方根,它是();

 。3)負數______平方根(填“有”或“沒有”)

  (三)綜合訓練,突出重點

  1、出示例3求下例各數的平方根:

 。1)64;(2);(3)0.0004;(4)(-25)2;(5)11

  2、為了加深對平方根的理解,我出示課本P42頁“想一想”:

 。1)()2=();()2=();()2=()(2)對于正數a,()2=()

 。ㄋ模┱n后小結

 。ㄎ澹┳鳂IP47第3和第4題

  五、板書設計平方根

  平方根概念:……例3:---------------

  開平方概念:……解:(板演詳細解題過程)……

  法則:……

  六、設計說明:

  (一)、指導思想:

  依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及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現代教學思想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實踐第一”和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的思想。

 。ǘ、關于教法和學法

  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實例和生活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讓學生在乘方運算及其逆運算及平方根性質法則的比較中主動發現問題;應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在練習訓練中提高解題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時,采用媒體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更好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三)、關于教學程序的設計

  在教學程序設計上,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突出以下幾個注重:

  ①注重目標控制,面向全體學生,啟發式與探究式教學。

 、谧⒅貙W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圩⒅貛熒g、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2

  一、教材分析

  在現代社會里,人們面臨著更多的機會和選擇,常常需要在不確定情境中做出合理的決策。概率正是通過對不確定現象和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研究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來為人們更好的制定決策提供依據和建議。因而,義務教育蘇科版數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十三章第1節安排了《確定與不確定》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收集數據的能力,并能對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進而尋找出其中規律的基礎之上進行學習的。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現象,能對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發生的可能性進行簡單分析和判別。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夠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而有些事件的發生是隨機的,使學生能夠正確區分身邊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隨機事件,糾正學生對某些現象的錯誤認識,這也為后面進一步深入學習概率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概率主要是研究現實生活中的隨機現象,學習概率首先要弄清楚哪些現象是隨機的,哪些現象又是確定的,所以,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區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隨機事件。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少年期,已具備一定的辨別和判斷能力,能夠對一些常見事件作出正確地判斷,但由于受到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對于某些不常見事件還不能完全正確地認識,因此,我認為這一節課的難點應當是:正確地區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隨機事件。

  二、教學目標

  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因此,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背景,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的目標擬定為這樣的三個方面: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

  2、會區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隨機事件。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而,我把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擬為:

  1、經歷猜測、試驗、收集與分析試驗結果的過程,讓學生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隨機性,同時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

  2、在與其他同學交流的過程中,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三)情感與態度目標:

  1、在認識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隨機事件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隨機觀念,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增強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是我們實現教學目標的催化劑,好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我們事半功倍。七年級學生的思維仍以經驗性的邏輯思維為主,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賴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來理解抽象的邏輯關系,故本節課采用“活動——參與法”,即按照“問題情境——實踐活動——感受新知——歸納總結”的模式展開教學,在多個環節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身心感受和利用經驗來發展他們的隨機觀念,極力推行“做中學”,幫助學生由先動手后思考,逐步向先猜測再動手過渡。

  “教為不教,學為會學”;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在教學活動中,關鍵是教學生學法。因此,本節課我準備指導學生采用:實驗操作——收集數據——合作分析、處理數據——發現規律——歸納——應用的探究式的學習方法。為了更有效地開展小組活動,我打算將全班學生按4人為一組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全班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四、教學設備

  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實物教具(甲、乙、丙3個完全相同的盒子、紅球、白球、正方體骰子等)

  五、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是教學目標的體現過程,是教法學法的實施過程,是教學理念的展現過程,是使知識與能力在現實背景中自然呈現的過程。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重難點,現對教學程序做一一分析。

  教學環節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在講臺上擺上甲盒子,將五個紅球五個白球裝入盒中(球除顏色外都相同,同時將放球過程完整展現在學生面前),將盒中的球搖勻。

  請幾個學生到盒里摸一摸

 。1)從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一定是紅球嗎?說說你的想法。

  (2)摸幾次試試看,每次都能摸出紅球嗎?

 。3)從盒中任意摸出兩個球,一定都是一紅一白嗎?

  摸球游戲繼續進行著,摸球的程序照舊,不過這次換了乙盒子,里面全是白球,學生并不知道。繼續回答上述問題(1)(2)(3)

  如果換成裝有全是紅球的丙盒時,上述問題又該如何回答呢?

  此時揭示課題:確定與不確定

  讓全班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雖說只有幾位學生上講臺摸球,可這并不影響其他同學的熱情,他們也在參與“猜”的活動,可以說通過這個游戲,全班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并對不確定有了感性的認識。

  學生通過活動猜測出盒中全是白球,然后打開盒子驗證他們的推理,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讓學生對不可能事件有了認識。

  讓學生對必然事件有了認識,在學生經歷了猜測、試驗、收集與分析試驗結果、驗證等活動過程,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而有些事件的發生則是不確定的,從而引入新課。

  感受新知

  在上述活動中,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會發生的有 ;

  事先能肯定它一定會發生的有 ;

  事先無法確定它會不會發生的有 。

  由此引入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 確定事件,隨機事件等概念。

  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事件是我們確定的?又有哪些事件是我們不確定的?

  學生經歷了在摸球游戲中結果不盡相同的過程,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既避免了對概念的死記硬背,又使學生愿學、樂學。

  通過小組擂臺賽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別是內在動機,使他們能以強烈的求知欲和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充分地交流,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學以致用

  請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隨機事件?

 。1)擲一枚均勻的骰子,骰子停止轉動后6點朝上。

  (2)任意選擇電視的某一頻道,它正在播動畫片。

  (3)下一屆世界杯足球賽巴西隊奪冠。

 。4)太陽從西邊升起。

 。5)明天星期二。

  (6)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

 。7)青蛙會用鰓呼吸。

 。8)純鐵放在水里1周會生銹。

 。9)據天氣預報明天小雨,那么明天會下雨。

 。10)供電公司通知,明天電路檢修,某小區停電,該小區明天一定會停電。下列事件中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隨機事件?

 。1)367人中有2人的生日相同。

 。2)小明家將獲得500萬元彩票大獎。

 。3) 3天內將下雨。

 。4)婦幼保健院,下一個出生的嬰兒是女孩子。

 。5)你最喜愛的籃球隊將奪得CBA冠軍。

  (6)在標準大氣壓下,溫度低于0℃時冰融化。

 。7)1+3>2

  (8)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是180度。

 。9)如果a,b都是有理數,那么ab=ba

 。10)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在某次國際乒乓球單打比賽中,甲、乙兩名中國選手進入最后決賽,那么,該項比賽的

 。1)冠軍屬于中國嗎?

 。2)冠軍屬于外國嗎?

 。3)冠軍屬于中國選手甲嗎?

 。4)如果最后進入決賽的是兩名外國選手,那前面提出的3個問題的答案怎樣?

 。5)如果最后進入決賽的是一名中國選手和一名外國選手呢?情況又會怎樣?

  到醫院去注射青霉素藥水,醫生都要先給你做皮膚試驗,極少數人對青霉素藥水過敏,大約在一千人里才有一個,醫生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做呢?

  下列成語、諺語、詩句中表示必然事件的是( ),表示不可能事件的是( ),表示隨機事件的是( )(1)守株待兔 (2)拔苗助長 (3)一箭雙雕 (4)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5)失敗是成功之母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7)滾滾長江東逝水(8)清明時節雨紛紛 (9)白發三千丈 (10)燕山雪花大如席

  擲骰子游戲:

  小組相互協作:先由一名學生擲骰子,再回答問題:

  (1)“擲得的數是奇數”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骰子上不全是奇數,還有偶數;

 。2)“擲得的數是奇數”是必然發生的,因為骰子上有奇數;

 。3)“擲得的數不會超過7”是可能發生的,因為骰子上的數都沒超過7。

  摸球游戲:

  規則:共有15個白球,5個紅球.每次只能摸5個球,摸到5個紅球為一等獎,摸到4個紅球和1個白球為二等獎,依次類推。

  (1)學生動手摸獎,體會中獎的可能性。

 。2)設計游戲:你能仿照上面的游戲自己設計幾個游戲嗎?(一個是必然事件,一個是不可能事件,一個是隨機事件)

 。3)至少摸多少個球,使“其中一定有白球”成為必然事件?

  犯人為什么要吞下“生死簽”?

  在古代某地,有一縣令用抽“生死簽”的方法決定犯人的生死,有一犯人與該縣令有私仇?h令為了報復他,偷偷在兩張紙片上都寫下了“死”字,聰明的犯人抽到一張后立即吞到肚子里,要求打開另一張,縣令不得不把剩下的另一張公示于眾,只好認定犯人吞下去的那張為“生”簽,犯人得以死里逃生。你能用所學的知識說明犯人為犯人為什么要吞下“生死簽”嗎?

  對于概念的學習,要通過多次感知,不斷強化,及時地辨別分析,才能真正領悟到概念的本質,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其中(5)、(6)兩題,要注意比較、區別,(7)、(8)兩題與學生的生活常識和生物知識有關,教師可適當加以解釋,也可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9)題中明天下雨是由當天的天氣決定的,天氣預報僅僅是對明天天氣的預測,(10)題中小區停電是由供電部門決定的。

  鞏固新知,深化學習內容,通過第(7)、(8)、(9)、(10)4小題讓學生仿照再舉幾例,使學生認識到以前所學習的大量的公式、法則等一般來說都是必然事件。

  通過條件的不斷變化,讓學生發現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三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引導學生體會概念中的“特定條件”,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知識去解釋、分析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既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體現了學科滲透,又鍛煉了學生能在復雜的情境中正確判斷出各類不同的事件,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小組相互協作的能力,并幫助學生澄清一些模糊認識,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設計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摸獎活動,既能加深對三種事件的理解,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為下面學習可能性大小埋下伏筆。

  用故事的形式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解釋犯人的行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享收獲 1.你對確定與不確定有什么認識?

  2.你還有什么疑惑或沒有弄懂的地方?

  3.你還有什么想法和建議? 給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鼓勵學生多思、多想、多說,注重學生相互評價方式的運用。

  作業設計 1.用適當的語言來表示下列詞語所反映的事件發生情況?

  東邊日出西邊雨 十拿九穩 大海撈針 海枯石爛

  2.現有6個球,3個紅和3個白,這6個球除顏色外完全相同,請設計一個袋中摸球游戲,使得:

 。1)任意摸出1個球,一定是紅球;

 。2)任意摸出2個球,一定都不是紅球;

 。3)任意摸出2個球,一定是1個紅球,一1個白球;

 。4)任意摸出3個球,可能是2個紅球,1個白球。 分層次設計作業

  本題是道開放性試題,有的設計方案可以多種多樣,重在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同時也給學有余力的同學一個施展才華的空間,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著不同的發展,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附:板書設計

  確定與不確定

  不可能事件

  確定事件

  必然事件

  隨機事件---不確定事件---可能會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

  三種事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3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主要分四塊內容進行說課:教材分析;教學方法的選擇;學法指導;教學流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選自人教版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第九章第一節第二課時《不等式的基本性質》,這是繼方程后的又一種代數形式,繼承了方程的有關思想,并實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進一步學習一次函數的性質及應用有著及其重大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的目標:

 、胖R目標:主要是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三個基本性質。

 、颇芰δ繕耍号囵B學生利用類比的思想來探索新知的能力,擴充和完善不等式的性質的能力。

 、乔楦心繕耍鹤寣W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猜想與歸納的思維方式,體會類比思想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不等式的三個基本性質是本節課的中心,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所以我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點是不等式三個基本性質的學習以及用不等式的性質解不等式。本節課的難點是用不等式的性質化簡。

  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

  本節課在性質講解中我采取探索式教學方法,即采取觀察猜測---直觀驗證---托盤實驗---得出性質。使學生主動參與提出問題和探索問題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為了突破學生對不等式性質應用的困難,采取了類比操作化抽象為具體的方法來設置教學。整節課采取精講多練、講練結合的方法來落實知識點。

  三、學法指導:

  鑒于七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還比較薄弱,應以激勵的原則進行有效的教學。鼓勵學生一種類型的題多練,并及時引導學生用小結方法,克服思維定勢。

  例題講解采取數形結合的方法,使學生樹立“轉化”的數學思想。充分復習舊知識,使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水到渠成,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及自信心,從而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主要環節)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等式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指名回答.

  教師活動:注意強調等式兩邊都乘以或除以(除數不為0)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請同學們繼續觀察習題:

  觀察:用“”或“”填空,并找一找其中的規律.

  (1)55+2____3+2,5-2____3-2

  (2)–1,-1+2____3+2,-1-3____3-3

  (3)6>2,6×5____2×5,6×(-5)____2×(-5)

  (4)–2(-2)×6____3×6,(-2)×(-6)____3×(-6)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兩個(或幾個)學生回答問題,由其他學生判斷正誤.

  五、教法說明

  設置上述習題是為了溫故而知新,為學習本節內容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

  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質呢?研究時要與等式的性質進行對比,大家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所得結果仍是等式(實質是移項法則),請同學們觀察①②題,并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質.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質.

  教師活動:及時糾正學生敘述中出現的問題,特別強調指出:“仍是不等式”包括兩種情況,說法不確切,一定要改為“不等號的方向不變或者不等號的方向改變.”

  師生活動:師生共同敘述不等式的性質,同時教師板書.

  不等式基本性質1不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對比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的性質(強調所乘的數可正、可負、也可為0)請大家思考,不等式類似的性質會怎樣?

  學生活動:觀察③④題,并將題中的5換成2,-5換成一2,按題的要求再做一遍,并猜想討論出結論.

  六、教法說明

  觀察時,引導學生注意不等號的方向,用彩色粉筆標出來,并設疑“原因何在?”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負數呢?為什么?

  師生活動:由學生概括總結不等式的其他性質,同時教師板書.

  不等式基本性質2不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不等式基本性質3不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

  師生活動:將不等式-2<3兩邊都加上7,-9,兩邊都乘3,-3試一試,進一步驗證上面得出的三條結論.

  學生活動:看課本第124頁有關不等式性質的敘述,理解字句并默記.

  強調:要特別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質3.

  實質: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實質上是對不等式兩邊進行“+”、“-”、“×”、“÷”四則運算,當進行“+”、“-”法時,不等號方向不變;當乘(或除以)同一個正數時,不等號方向不變;只有當乘(或除以)同一個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才改變.

  學生活動:思考、同桌討論.

  歸納:只有乘(或除以)負數時不同,此外都類似.

  (1)如果x-54,那么兩邊都可得到x9

  (2)如果在-78的兩邊都加上9可得到

  (3)如果在5-2的兩邊都加上a+2可得到

  (4)如果在-3-4的兩邊都乘以7可得到

  (5)如果在80的兩邊都乘以8可得到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出答案,教師訂正,并強調不等式性質的應用.

  2.嘗試反饋,鞏固知識

  請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習題.

  例1 利用不等式的性質解下列不等式并用數軸表示解集.

  (1)x-7>26(2)-4x≥3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然后一個(或幾個)學生回答結果.

  教師板書(1)(2)題解題過程.(3)(4)題由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指定兩個學生板演,然后師生共同判斷板演是否正確.

  七、教法說明

  解題時要引導學生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進行對比,并將原題與或對照,看用哪條性質能達到題目要求,要強調每步的理論依據,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質3與基本性質2的區別,解題時書寫要規范.【教法說明】要讓學生明白推理要有依據,以后作類似的練習時,都寫出根據,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ㄋ模┛偨Y、擴展

  本節重點:

 。1)掌握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尤其是性質3.

 。2)能正確應用性質對不等式進行變形.

 。ㄎ澹┱n外思考

  對比不等式性質與等式性質的異同點.

  八、布置作業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4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去括號是中學數學代數部分的一個基礎知識點,是以后化簡代數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識點當中的重要環節,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接受該知識點存在一個思維上的轉換過程,所以又是一個難點,由此不難看出,該知識點在初中數學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學生經過觀察、合作交流、討論總結出去括號的法則,并較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確且較為熟練地運用去括號法則化簡代數式。

  2、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2)鍛煉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的知識分解、知識整合能力。

  3、情感目標:1)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產生、發展及形成過程,培養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去括號法則及其運用。

  難點: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應如何處理。

  ●教法與學法分析

  為充分體現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同時鑒于七年紀學生的思維所呈現出的具體、直觀、形象之特點,為突破難點,選用“情境——探索——發現”的教學模式,通過直觀教學,借助多媒體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以“自主參與、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學法為主,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

  ●教學流程圖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緊扣教學重點,力求突破教學難點,達到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置為以下幾個環節:

  復習舊知

  承前啟后

  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探究學習

  歸納總結

  動畫演示

  深化理解

  理解應用

  拓展升華

  反饋調控

  評價激勵

  問題備份

  全面考慮

  ●教學實施過程

  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ㄒ唬┗仡櫯f知,承前啟后 1、什么叫做同類項? 2、敘述合并同類項的法則。 3、若a、b、c均為有理數,請指出以下代數式中的同類項及其系數,并進行合并。 ① a+2b-c ②a+(3c+2b-a)-(2a-c)

  由于有括號學生暫時無法正確指出各項系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問題:第三問第二小題你會進行合并嗎?

  回答 (意圖:對舊知識進行進一步加深和鞏固)

 。ǘ﹦撛O情景,導入新課 問題一: 周三下午,校圖書館起初有a名同學,后來某年級組織同學來閱讀,第一批來了b位同學,第二批又來了c位同學,則館內一共有多少位同學? ① a+(b+c) ② a+b+c 1、聯系:它們等值 2、區別:①式有括號②式沒有括號。 3、從①式到②式叫去括號。

  1、你可以用幾種表達式來回答這一問題? 2、這幾個表達式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和區別? 3、從①式到②式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觀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發現見解,相互點評,達到共識。 (意圖:給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取長補短”的涵義,以求在共同學習中得到進步,同時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ㄈ┨骄繉W習,歸納總結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動畫演示: 法則:括號前面是“+”號,去掉括號及其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不變號。 1、讓學生觀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讀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間你可以發現什么? 2、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法則。 3、對學生的不同見解暫時保留,對得出的結論給予評價。 觀察討論 回答問題

  共同探討 分類總結

 。ㄒ鈭D: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加入動畫演示,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四)創設情景,繼續新課 問題二: 若圖書館內原有a位同學,后來有些同學因上課要離開,第一批走了b位同學,第二批又走了c位同學,則館內還剩下多少位同學? ①a-(b+c) ②a-b-c 1、聯系:它們等值 2、區別:①式有括號②式沒有括號。 3、從①式到②式叫去括號。

  1、你可以用幾種表達式來回答這一問題? 2、這幾個表達式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和區別? 3、從①式到②式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觀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發現見解,相互點評,達到共識。 (意圖:給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取長補短”的涵義,以求在共同學習中得到進步,同時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五)探究學習,歸納總結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動畫演示: 法則:括號前面是“-”號,去掉括號及其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要變號。 1、讓學生觀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讀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間你可以發現什么? 2、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法則。 3、對學生的不同見解暫時保留,對得出的結論給予評價。 觀察討論 回答問題

  共同探討 分類總結

  (意圖: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加入動畫演示,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斫鈶,拓展升華 解釋以下三個問題(理解部分) 1、法則以等式、文字方式出現 ①a+(b+c)=a+b+c ②a-(b+c)=a-b-c ①括號前是“+”號,去掉括號連同它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不變號。

 、诶ㄌ柷笆恰-”號,去掉括號連同它前面的“-”號,括號內各項要變號。

  2、法則中關鍵詞語的理解“連同”指括號及括號前的符號,所以去括號不僅要去括號還包括它前面的符號。 3、隱性的一個條件要求:括號內第一項為“+”號時,這個“+”號一般是不寫的,但你要把它顯現出來。

  教師點評指導。 特別是第三個問題 要予以特別說明。

  學生概括總結法則。 (意圖:使學生領悟到剖析數學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鞏固應用(應用部分) 例1:去括號 ① a+(b+c)②a-(b-c) ③a-(-b+c)④a-(-b-c) 例2:先去括號,再合并同類項 ①(x-y-z)+(x-y+z)-(x-y-z)②(a+2ab+b)-(a-2ab+b) ③3(2x-y)-2(3y-2x) 閱讀:當x=-2,y=-1時求多項式 3(2x-y)-2(3y-2x)的值 解:原式=(6x-3y)-(6y-4x)=6x-3y-6y+4x =10x-9y 所以當x=-2,y=-1時 原式=10x-9y =10×(-2)-9×(-1) =31

  例題的處理:教師啟發、引導、矯正,并從學生角度提出問題。例2③在解題步驟上要引導學生,保證解題的正確性、高效性。

  教師請不同數學素養的學生就閱讀部分給以說明,進行點評。

  學生自己探究思考后回答相應結果,并簡述理由。

 。ㄒ鈭D:體現彈性,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突出分層教學)

 。ㄆ撸┓答佌{控,評價激勵 1、練習 教科書P110練習1、2、3題

  2、課堂小結 (以問答形式,讓學生參與小結,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明確學習目標的效果)。 1、教師就學生練習分別給以指導。 2、及時表揚鼓勵。 3、強調書寫格式。

  問題: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獲?

  認真完成,適時加以討論。 (意圖:及時給予分層強化訓練,強調重點、糾正錯誤點、緊扣關鍵點。)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三角形內角和》,內容選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二節第一課時。

  一、本節課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下的設計理念:

  數學是人與人之間精神層面上進行的交往。課堂教學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它需要運用“對話式”的學習方式,采取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發展能力。新課程中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以及獲取知識的渠道都有悖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正是教師在新課程中尋找新的教學方式的著眼點。應該說,新的教學方式將伴隨著教師對新課程的逐漸透視而形成新的路徑。要破除原有教學活動的框架,建立適應師生相互交流的教學活動體系;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實現教者與學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鳴;給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認為教師角色的轉變一定會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育的長足發展,在未來的教學過程里,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教學情境的營造是教師走進新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適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學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約定,也不是現成的拿來就能用的,需要我們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去探索、研究、發現、形成。

  二、教材分析與處理:

  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揭示了組成三角形的三個角的數量關系,此外,它的證明中引入了輔助線,這些都為后繼學習奠定了基礎,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也是幾何問題代數化的體現。

  三、學生分析

  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能力自己動手,在自己的視野范圍內因地制宜地收集、編制、改造適合自身使用,貼近生活實際的數學建模問題,他們樂于嘗試、探索、思考、交流與合作,具有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他們渴望體驗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師有必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同時注意問題的開放性與可擴展性。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情境教學中,通過探索與交流,逐步發現“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并能進行簡單應用。能夠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體會方程的思想。通過開放式命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通過有效措施讓學生在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

  2.能力目標:通過拼圖實踐、問題思考、合作探索、組內及組間交流,培養學生的的邏輯推理、大膽猜想、動手實踐等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添置輔助線教學,滲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下,建立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于學數學,遇到困難不避讓,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在合作學習中增強集體責任感。

  五、重難點的確立:

  1.重點: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探究與證明。

  2.難點: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方法(添加輔助線)的討論

  六、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

  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

  采用對話式、嘗試教學、問題教學、分層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懸念引入

  一堂新課的引入是老師與學生交往活動的開始,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心理鋪墊,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破除疑難心理、乏味心理的關鍵。一個成功的引入,是讓學生感覺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學生迅速投入到課堂中來,對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欲,接下來教學活動將成為他們樂此不疲的快事了。

  具體做法:拋出問題:“學校后勤部折疊長梯(電腦顯示圖形)打開時頂端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學生測出了兩個梯腿與地面的成角后,立即說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待學生思考片刻后,我因勢利導,指出學習了本節課你便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從而引入新課。

  二、探索新知

 。保畡邮謱嵺`,嘗試發現:要求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紙板按線剪開,然后用剪下的∠A、∠B與完整的三角形紙板中的∠C拼圖,使三者頂點重合,問能發現怎樣的現象?有的學生會發現,三者拼成一個平角。此時讓學生互相觀察拼圖,驗證結果。從觀察交流中,互學方法,達到生生互動。待交流充分,分小組張貼所拼圖形,教師點評,總結分類,將所拼圖形分為∠A、∠B分別在∠C同側和兩側兩種情況。對有合作精神的小組給與表揚。

 。▽⑵磮D展示在黑板上)

 。玻畤L試猜想:教師提問,從活動中你有怎樣的發現?采取組內交流的方式,產生思維碰撞。此時我走到學生中去,對有困難的小組給與適當的引導。之后由學生匯報組內的發現。即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度。

  3.證明猜想:先幫助學生回憶命題證明的基本步驟,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畫圖、寫出已知、求證的步驟,其他同學補充完善。下面讓學生對照剛才的動手實踐,分小組探求證明方法。此環節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發現、體驗的時間,讓學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長,合作探索,找到證明的切入點,體驗成功。對有困難的學生要多加關注和指導,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借此增進教師與學有困難學生之間的關系,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合作探究后,匯報證明方法,注意規范證明格式。此處自然的引入輔助線的概念。但要說明,添加輔助線不是盲目的,而是為了證明某一結論,需要引用某個定義、公理、定理,但原圖形不具備直接使用它們的條件,這時就需要添輔助線創造條件,以達到證明的目的。

  4.學以致用,反饋練習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數?

  解:∵∠A+∠B+∠C=180°(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則∠C=?

  解:∵∠A+∠B+∠C=180°(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則∠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數?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數?

  解:設∠A=x°,則∠B=3x°,∠C=5x°

  由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數?(2)若BD是AC邊上的高,∠DBC的度數?

  第(6)題是書中例題的改用,此題由輔助線輔助課件打出,給學生以圖形由簡單到繁的直觀演示。

  通過這組練習滲透把圖形簡單化的思想,繼續滲透統一思想,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

  5.鞏固提高,以生為本

 。1)如圖:B、C、D在一條直線上,∠ACD=105°,且∠A=∠ACB,則∠B=_____度。

 。2)如圖AD是△ABC的角平分線,且∠B=70°,∠C=25°,則∠ADB=_____度,∠ADC=_____度。

  本組練習是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與平角定義及角平分線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獲得一些經驗。

  6.思維拓展,開放發散

  如圖,已知△PAD中,∠APD=120°,B、C為AD上的點,△PBC為等邊三角形。試盡可能多地找出各幾何量之間的相互關系。

  本題旨在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個性思維。

  三、歸納總結,同化順應

  1.學生談體會

 。玻處熆偨Y,出示本節知識要點

  3.教師點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合作,大膽思考給與肯定,提出希望。

  四、作業:

  1。必做題:習題3.1第10、11、12題

  2.選做題:習題3.1第13、14題

  五、板書設計

  三角形內角和

  學生拼圖展示

  已知: 求證:

  證明: 開放題: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6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學習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識及其應用,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之后,進一步探究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

  本章通過對汽車行駛速度問題的分析,使學生經歷實際問題中數量關系的分析、抽象過程,體會到現實世界中有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數量關系,既有相等關系,也有不等關系,使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了解不等式。

  2、主要知識結構

  不等式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于初一學生來說,以前接觸到的代數式及方程等知識都具有唯一性,給定字母的值,能確定唯一的代數式的值,給定方程能得到唯一的解,而這一節所接觸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卻有無數個解,需要我們去用集合的形式來表示,這對學生形象思維來說是一個大的轉變,所以我們將不等式解集的理解和表示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將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題學習力求達到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不等式的意義,不等式解的意義,并能判斷出不等式的解。

  2、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數軸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認識一元一次不等式。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經歷問題的提出→分析→探索→類比的過程,體會到生活中數量關系的多樣性,初步了解數形結合的重要數學思想。

  情感與態度: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讓學生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師生共同探索不等式的意義及找到不等式的解集的過程,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教法學法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主要以講學稿為載體,采用探索發現法,以問題為主線,體現“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與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通過情境的分析過程,強化學生的主動探索,加強對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的數學建模思想教學,體現新課程標準里,對重要的概念和數學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則。

  四、教學過程分析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課堂探究

  1、導入新知,解釋疑難

  (1)不等式的概念

  通過對前面情境的分析,學生對生活中的不等關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并對進一步了解不等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此時再引入新的情境,讓學生去分析其中的不等關系,學生樂于接受。

  問題: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在11:20距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車速應滿足什么條件?

  分析:設車速是x千米/時。

  從時間上看,汽車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則以這個速度行駛50千米所用的時間

  不到小時,即①

  從路程上看,汽車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則以這個速度行駛小時的路程要超過

  50千米,即②

  式子①和②從不同角度表示了車速應滿足的條件。

  (2)不等式的解和解集

  在了解不等式之后,學生很容易將思維轉移到什么樣的值才滿足這個不等式,光憑想像很難得出結果,此時利用多媒體的交互作用,讓學生對未知數的值進行試探。比如:若速度為100千米/時,(多媒體演示)輸入速度x的值為100,多媒體中的汽車隨之進行運動,觀察運動的結果,滿足題目的要求,所以100是這個不等式的解,從中得到不等式解的概念。

  如果學生對這個演示過程感興趣的話,鼓勵學生多進行試探,比如再輸入80、75等,同時穿插一些不滿足題意的值,如40、50等,便于進行對比,尋找這個不等式的解的范圍。在演示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不等式的解到底有多少個?

  2、這些解有什么樣的共同特征?

  學生回答后,從中歸納得到:只要是大于75的數都滿足這個不等式。用集合的形式表示為,從而得到不等式解集的概念: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圍,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簡稱解集。

 。3)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ǘ嗝襟w演示)畫數軸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過程。

  然后在黑板上按四步引導學生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畫數軸—→找點—→描點—→牽線

  2、歸納類比,尋找解集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四)歸納總結,知識回顧

  師生合作,共同歸納。由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歸納,老師進行引導、整理。歸納時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什么叫不等式的解?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

  怎樣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板書設計(略)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7

各位領導、老師:您們好!

  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向在座的領導、老師學習,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我說課的題目《是三角形的內角》。

  一、教材分析

  1、說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三角形》的第二節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與三角形有關的概念、邊、角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拼圖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猜測,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教學目標和要求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⑴了解三角形的內角

 、茣闷叫芯的性質與平角的定義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

  ⑶學會解決與求角有關的實際問題

 、瘸醪脚囵B學生的說理能力

  3、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性質,學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

  二、說教學理念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學習、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課堂教學中滲透了數學的轉化思想,數型結合思想,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三統一。

  三、說教法

  本節課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特征和依賴直觀圖形學習數學的年齡特征,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在教學中采用啟發式、師生互動式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特別是用三種拼圖法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結論,教師采用點撥的方法,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嘗試用多種方法來證明這個結論,使整個課堂生動有趣,極大限度地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和一題多解,一題多法的創新能力,使課本知識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四、說學法

  課堂中逐步設置疑問,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知識學習的全過程,滲透多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鉆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充足的體驗和發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趣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上課開始,我通過一個趣味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一個直角三角形里住著三個內角,老二對老大說:“你憑什么度數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樣大!崩洗笳f:“這是不可能的,否則我們這個家再也圍不起來了…”。設置懸念讓學生評理說理,為三兄弟排憂解難,自然導入三角形內角和的學習。

  (二)動手操作、初步感知

  提問: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由于學生在小學學過這樣的知識,所以很輕松地就可以答出。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會提出度量拼圖的方法,然后讓每個學生畫出一個三角形,并將它的內角剪下,試著拼拼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有幾種拼合方法。最后教師總結共有三種拼圖方法。讓學生從豐富的拼圖活動中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為下一環節“說理”證明作好準備,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實踐,同時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

 。ㄈ⿲嵺`說明、深入新知

  教是為學服務的,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證明方法比單純教學生證明更有效。教師設問:從剛才拼角的過程中,你能說出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這個結論的正確方法嗎?⑴把你的想法與同伴交流。⑵各小組派代表展示說理方法。⑶請同學們歸納上述各種不同的方法。教師從中挑選四種方法進行講解。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鼓勵學生傾聽他人的方法,從中獲益,增加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一題多思,一題多解的創新精神,讓學生體會數學輔助線的橋梁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初中階段一個重要數學思想―――轉化思想,為學好初中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ㄋ模╈柟叹毩、拓展新知 教育論文在線

  通過習題鞏固三角形內角和知識,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通過討論一個三角形中最多有幾個直角、鈍角,至少有幾個銳角,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有機會分享同學的想法,培養了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拓展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知識外延。

  (五)啟發誘導、實際運用

  出示例題,并提出了兩個問題:1、請你結合圖形解釋一下題中的方位角有那幾個。2、角ACB是哪個三角形的內角?通過例題的解析,讓學生體會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滲透初中階段另一數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使學生鞏固概念加深認識,初步具備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然后讓小組交流不同的解法,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的空間。

 。┓答伋C正、注重參與

  通過課堂練習,強化學生對這節課的掌握,為此我設計了兩道習題,第一道是開放題,這道題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第二道題采取了客觀題的形式,難度中等,使學生掌握概念并能簡單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說理能力,可挑選中等成績的學生起立回答。便于了解學生掌握的總體情況。

  六、課堂小結

  采用用先讓學生歸納補充,然后教師再補充的方式進行:⑴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知識?⑵你有什么收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七、板書設計(出示課件)共分了三大塊:一塊是三角形的拼圖方法;

  第二塊是用四種方法證明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第三塊是例題解析。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實現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 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8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多項式中同類項的概念,會識別同類項。

  2、使學生掌握合并同類項法則,能進行同類項的合并。

  3、通過觀察、比較交流了解教學的分類思想,并能準確判斷出同類項。并熟練運用法則進行合并同類項的運算。

  4、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同類項的概念、合并同類項的法則及應用。

  難點:正確判斷同類項;準確合并同類項。

  三、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式教學、合作、交流、觀察、練習、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作為農村學生,我們都知道自己家的菜園里會把西紅柿、黃瓜、茄子、蔥分別栽培在一起,為何不把它們交叉種植呢?

  再如,在小學時,老師會讓我們把水果和非水果進行分類,生活中處處有分類問題,在教學中我們也會遇到一種分類問題,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

  根據下列單項式的特征試將其分類:

  8n、 -7ab、3ab、2ab、6xy、5n、-3xy、-ab、

  2、形成概念:

  以上式子歸為同類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導學生看書,讓學生理解同類項的定義)

  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的項,叫做同類項。

  注意:(1)同類項與系數無關,與字母的排列順序也無關

  (2)幾個常數項也是同類項。

  (二)強化練習:

  1、思考:下列各組中的兩項是不是同類項?為什么?

  (1)ab與3ab; (2)2a b與2ab ;(3)3xy與- xy;

  (4)2a與2ab (5)-2.1與 ; (6)5與b ;

  2、請同學們思考下面的問題?

  3ab+5ab=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4xy2+2xy2=_______ 理由是_______

  -3a+2b= 理由是_______

  3、不在一起的同類項能否將同類項結合在一起?為什么?

  例如:試化簡多項式3x y-4xy -3+5x y+2xy +5

  解:3x y-4xy -3+5x y+2xy +5--------------找出

  (用不同的標志把同類項標出來!)

  =3x y+5x y-4xy +2xy -3+5 ----------加法交換律

  =(3x y+5x y)+(-4xy +2xy )+(-3+5)--加法結合律

  =(3+5)x y+(-4+2)xy +2 ---------乘法分配律逆用

  =8 x y-2 xy +2 ----------合并

  探討:

  合并同類項后,所得項的系數、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數與合并前各同類項的系數、字母及字母的指數有什么聯系?

  (三)例題講解

  例: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類項:

  1).2a b-3a b+ a b 2).2a b+2ab +a b-ab

  3).6a -5b +2ab+b -6a

  解:1).2a b-3a b+ a b=(2-3+ )a b=- a b

  方法是:(1)系數:各項系數相加作為新的系數。

  (2)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數不變。

  2).-2a b+2ab +a b-ab --------------找出

  =-2a b+a b+2ab -ab ----------加法交換律

  =(-2a b+a b)+(2ab -ab)--加法結合律

  =(-2+1)a b +(2-1)ab ---------乘法分配律逆用

  = -a b+ ab ----------合并

  3).6a -5b +2ab+b -6a

  =(6a -6a )+(-5b +b )+2ab-------沒有同類項照抄下來

  =-4 b +2ab

  思考:合并同類項的步驟是怎樣?

  (四)鞏固練習

  1、嘗試訓練:(1)3x +x ; (2)xy - xy ;

  (3)4a+3b+2ab-4a-4b

  2、請你完成:

  (1) 3x-8x-9x (2) 5a2+2ab-4a2-4ab

  (3) 2x-7y-5x+11y-1

  3、知識延伸:

  已知 與 是同類項,求m.n的值。

  4.如果2abn+1與-4amb是同類項,則m=____,n=____;

  5.若5xy+axy=-2xy,則a=___;

  6.在6xy-3x-4xy-5yx+x中沒有同類項的項是______

  (五)課堂小結:

  談一談: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相同字母的指數一樣

  所含字母一樣

  ②交換律

 、劢Y合律

 、芊峙渎

 、僬页

  A.系數相加減;

  B.字母和字母的指數不變。

 、莺喜ⅲ

  合并

  法則

  要點

  (六)布置作業

  1、在下列代數式中,指出哪些是同類項。

  2x2 ,0 ,-3x ,-x2y ,(x+y)2 ,xy2, x2y ,6x ,

  -x2y , 0.5 , -x2 ,2(x+y)2 ;

  2、合并同類項

 、3y+2y ②3b-3a3+1+a3-2b

 、2y+6y+2xy-5 ④6mn+4m2n-3mn+5mn2

  3、填空:

  (1)在( )內填上相應字母,使得2( )3( )2與5x2y3是同類項;

  (2)若x3ym和xny2是同類項,則 = ;

  (3)若(n-3)x2yz和x2yz是同類項,則 ;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9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授課的課題是“有理數的加法(二)"。下面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的設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有理數的加法運算律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讓學生根據一些現實模型,把它轉化成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總目標為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運用加法運算律簡化加法運算,并能夠理解加法運算律在加法運算中的作用。具體從以下三方面而言:一、 知識技能:讓學生熟練掌握三個或三個以上有理數相加的運算,并能靈活運用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使運算簡便;培養學生的類比能力。二、過程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經歷對有理數的運算,領悟解決問題應選擇適當的方法。三、情感態度:使學生逐漸形成事物變化、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的觀點,并在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學重點:有理數的加法運算律的理解與掌握。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加法運算律使運算簡便。

  二、教學方法和數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先讓同學們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發現有理數的運算律,并進行總結。教學過程中盡力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把教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情境,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不斷克服學生學習中的被動情況,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在掌握知識同時、發展智力、受到教育。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1、回顧: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有理數的加法法則。讓同學回憶之前的內容,漸漸進入學習狀態。

  2、引入:在引入上,讓同學們運用加法法則進行計算 ,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讓學生自已動腦思考問題,使同學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產生一種成就感,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并且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3、授課:法則的得出重在體現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通過同學的觀察和思考,并在老師的指導下總結出有理數的運算律: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在有理數范圍內適用。并準備一些相應的例題,主要采取講練結合的方式,邊做邊總結。

  4、課堂小結:歸納總結由學生完成,老師做適當的補充和引導。最后教師對本節課進行最后的說明和歸納。

  5、隨堂練習:在習題的配備上,我特別注意針對性,所以習題的配備雖簡卻精。主要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能夠對本堂課的內容理解進一步加深,同時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一種比較活躍的氛圍中學習,并解決問題。

  6、作業設計:作業的設計旨在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主要起到延續課堂的作用,讓同學們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以達到提高個人教學能力的目的。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0

  今天,我說的教材是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

  首先,我就《數學課程標準》對教材的要求及設計理念談談自己的認識與體會。

  1.課標對教材的要求知識與技能

  ●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

  ●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與態度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三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于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2.教材設計理念

 。1)數學學習素材來源于學生的現實,呈現方式豐富多彩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學生的現實或許更多地意味著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接觸的事和物,以美麗的童話故事、有趣的小游戲、小謎語、卡通、漫畫、圖片、表格,有時伴有些文字等各種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使得學生對于閱讀教材,沒有枯燥感、恐懼感,又是他們樂到接受和愿意思考的,進而產生一種愿意甚至喜愛的積極情感。(2)教材關注了數學知識的形式與應用,重要的思想概念和思想方法螺旋上升。力圖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所有新知識的學習都以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作為開始,它們是學生了解與學生這些知識的有效切入點。隨著一個個問題的研討,學生經歷了真正的“做數學”和“用數學”的過程,提高能力。(3)為學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時間與空間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設置了“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等欄目,以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識。(4)內容設計具有彈性,面向全體學生,讓“人人學到有價值的數學”,關注了不同學生的數學要求。例如就同一問題情境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或開放性的問題,使“人人都能獲解必需的數學”,對于不同的學生而言,由于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頭腦中所理解的數學帶有日程的個性色彩,通過數學活動,而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下面我結合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教材,從教材內容、編者意圖與編寫體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1、教材內容(1)數與代數——第一章整式的運算與第六章變量之間的關系教材中呈現給學生大量豐富的現實背景,并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出發點,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關注學生探究和運用數學能力的發展。(2)空間與圖形——第二章平行線與相交線、第五章三角形及第七章生活中的軸對稱教材突出空間與圖形的知識背景,吧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融合,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3)統計與概率——第三章生活中的數據與第四章概率由于內容充滿趣味、吸引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動手收集與呈現數據,做概率游戲,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4)實踐與綜合應用——課題學習:制作人口圖2.編者意圖(1)激趣方面編者通過每章節的主題圖,除了讓學生了解本章節的主要內容外,更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數學以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到數學的文化價值,利用主題圖中有趣的圖形、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的趣味與數學美,創設了情境,揭示了主題,激發了學習熱情。編者還通過“讀一讀”等欄目,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數學,開拓了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2)培養能力方面編者在提供學習素材的基礎上,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與交流的學習機會。如“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等欄目,同時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以及與同伴交流的方式,形成新的知識,包括歸納法則、描述概念、總結學習內容等,發展學生觀察、歸納、類比、概括等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下面我結合七年級下冊第一章《整式的運算》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1.基本要求①經歷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的過程,在現實情境中進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數的意義,發展符號感。②經歷探索整式運算法則的過程,理解整式運算的算理,進一步發展觀察、歸納、類比、概括等能力,發展有條理的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③了解整數指數冪的意義和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了解產生整式產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會進行簡單的整式加、減、乘、除運算(其中多項式相乘僅限一次式相乘,整式的除法只要求列復項式除以單項式,結果是整式)。④會推導乘法公式:了解公式的幾何背景,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數學的價值,發展“用數學”的信心。

  2.設計思路為了達到上述教學要求,教材設置了大量的實際背景,一方面是讓學生體會學習整式的一些有關運算的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使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符號化”的過程,培養符號感。教材幾乎為每一種整式的運算都設置了具體的探索活動,在探索活動中體會整式運算的規律,把握其算理。本章學習活動的設置,關注學生在符號感表達、有效運算合并同建項,去拓展、探索規律等方面技能和能力的螺旋上升。

  3.本章教材的重點是整式及其運算,乘法公式,難點是整式次數的確定,整式的運算意義與算理的理解,為了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材特別突出以下幾個方面:(1)以“問題情境——數學模型——求解模型”為主要線索呈現整式及其運算的內容,注重以問題情境中尋找數學關系,運用符號進行表示的過程。(2)以“觀察——歸納——類比——概括”為主要線索呈現運算法則的探索過程,注重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3)注重整式運算每一步的算理,重視冪的意義、乘法分配律等作用,滲透轉化、類比的思想。(4)從面積的角度解釋多項式乘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內容,并從直觀上理解這些內容,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4.從前后知識聯系來認識《整式的運算》(1)本章知識是七年級上冊第二章《有理數及其運算》及第三章的字母表示數》的后續與延伸,又是將來學習分式、表式及函數方程、不等式中有關計算的基礎,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分段要求、逐漸滲透、螺旋上升的設計理念。(2)從知識的整合來看,縱向聯系,整試的運算可與前面所學的“求代數式的值”“解方程”等結合應用,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與后面的函數知識中的運算結合,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橫向看,整式運算又可與幾何知識、推理證明相結合,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四、下面結合具體課例《完全平方公式》談談我的一些教學設計具體見課件教學設計思路:

  1、在教學的組織形式上,通過獨立學習、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多種形式,相信學生并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并且在此過程中有利于我發現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獨到見解及思維上的誤區,以便指導。探索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的過程:通過拼圖游戲引出法則,由于所拼的圖形的方式含有多種方法,而面積也會有多種表示方法,因而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通過對比學生都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但大多數同學對其算理不是很清楚,因而學生思維存在不足,這時需教師及時引導,有意識地從代數運算的角度將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轉化為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滲透轉化思想及體會乘法分配律的重要作用。

  2、在教學評價策略上,我經常把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獲得學習能力放在首位。通過用各種啟發、激勵的語言以及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求知態度。以上是我對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的教材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同仁們多多指教,謝謝!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實驗版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第一章有理數第四節有理數的除法第二課時p36頁例9。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有理數加減法及乘除法法則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對前面所學知識是一個很好的小結,同時也為后面的有理數混合運算做好鋪墊,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運算能力,并在現實生活中有比較廣泛的應用。

  2、教育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倌馨凑沼欣頂导訙p乘除的運算順序,正確熟練地進行運算。

 、谂囵B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運算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在解決應用題前認真審題,觀察題目已知條件,確定解題思路,列出代數式,并確定運算順序,計算中按步驟進行,最后要驗算的好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例的學習,學生認識到如何利用有理數的四則運算解決實際問題,并認識到小學算術里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同樣適用于有理數系,學生會感受到知識普適性美。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和難點是如何利用有理數列式解決實際問題及正確而

  合理地進行計算。

  二、說教法

  鑒于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強,精神不能長時間集中,但思維比較活躍。嘗試指導法,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采用了問題性教學模式!耙詫W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基礎、以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為目標。

  三、說學法指導

  本例將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動手等活動,主動探索,發現問題;互動合作,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形成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合作意識,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用投影儀出示例題,學生用搶答等多種形式完成最終的解題。

  五、說教學程序

 。ㄕn本36頁)例9:某公司去年1~3月份平均每月虧損1.5萬元,4~6月份平均每月盈利2萬元,7~10月份平均每月盈利1.7萬元,11~12月份平均每月虧損2.3萬元,這個公司去年盈虧情況如何?

  師生共析:認真審題,觀察、分析本題的問題共同回答以下問題:

  1、年哪幾個月是虧損的?哪幾個月是的盈利的?

  2、各月虧損與盈利情況又如何?

  3、如果盈利記為“”,虧損記為“-”,那么全年虧損多少?盈利多少?

  4、你能將虧損情況與盈利情況用算式列出來嗎?

  5、通過算式你能說出這個公司去年盈虧情況如何嗎?

  【師生行為】:由教師指導學生列出算式并指出運算順序(有理數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如無括號,則按“先乘除后加減”的順序進行)再由學生自主完成運算。

  【教法說明】:此題一方面可以復習加()法運算,另一方面為以后學習有理數混合運算做準備,特別注意運算順序。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觀察,分析題目的能力。為以后解決實際問題做準備。

  (三)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例9的學習懂得了遇到實際問題應把實際問題通過“觀察—分析—動手”的過程用數學的形式表現出來,直觀準確的解決問題。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要少而精,直觀性要強。能使學生清楚的看到本節課的重點,模仿示范例題熟練而準確的完成練習。也能體現出學生做題時出現的問題,便于及時糾正。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2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數學大綱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首先來看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數的加法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階段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讓學生根據一些現實模型,把它轉化成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算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初一階段完成。有理數的加法作為有理數的運算的一種,它是有理數運算的重要基礎之一,它是整個初中代數的一個基礎,它直接關系到有理數運算、實數運算、代數式運算、解方程、研究函數等內容的學習。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數的加法是本章的一個重點。有理數這一章分為兩大部分----有理數的意義和有理數的運算,有理數的意義是有理數運算的基礎,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是這一章的難點,但混合運算是以各種基本運算為基礎的。在有理數范圍內進行的各種運算:加、減法可以統一成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統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運算是本章的關鍵,而加法又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種有理數運算,學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數范圍內進行的各種運算的思考方式(確定結果的符合和絕對值),關鍵是這一節的學習。

  從以上兩點不難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介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結合微機顯示)

  教學大綱是我們確定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的依據。教學大鋼規定,在有理數的加法的第一節要使學生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理解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并運用法則進行準確運算。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是:“(1)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2)理解并掌握有理數加法的法則;(3)應用有理數加法法則進行準確運算;(4)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2、能力目標是:(1)培養學生準確運算的能力;(2)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3、德育目標是:(1)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2)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品質。有理數加法的意義與小學學習的在正有理數和零的范圍內進行的加法運算的意義相同,讓學生理解即可,有理數的加法法則的理解與運用是本節的重點內容。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理解與運用。由于本階段的學生很難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異號兩數、絕對值不相等的異號兩數和互為相反數之間的關系,這就對法則的理解造成困難。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難,是是;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理解。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有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數、負數、數軸、相反數、絕對值等概念,因此我沒有把時間過多地放在復習這些舊知識上,而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動形象的事例,讓學生充當指揮官的角色,親身參加探索發現,從而獲取知識。在法則的得出過程中,我引進了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微機,讓學生在微機演示的一種動態變化中自己發現規律歸納總結,這不但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學生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在法則的應用這一環節我又選配了一些變式練習,通過書上的基本練習達到訓練雙基的目的,通過變式練習達到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這些我將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具體體現。而且在做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互相提問,使課堂在學生的參與下積極有序的進行。

  三、教學方法和數學孚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新課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盡力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把教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情境,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不斷克服學生學習中的被動情況,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在掌握知識同時、發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1、引入:再課堂的引入上,開始我本打算選擇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過于簡單。并且不宜于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我選擇了學生們感興趣的軍事問題,讓學生在充當指揮官的同時,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并且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2、探索規律:法則的得出重要體現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我通過了一個小人在坐標軸上來回的移動,使學生在小人的移動過程中體會兩個數相加的變化規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潑的教學手段,學生能夠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問題中去,讓學生親身參加了探索發現,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最后由學生對規律進行歸納總結補充,從而得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3、鞏固練習:再習題的配備上,我注意了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習題的配備由難而易,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能夠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發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題,女生回答;女生出題,男生回答,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一種比較活躍的氛圍中,解決各種問題。

  4、歸納總結:歸納總結由學生完成,并且做適當的補充。最后教師對本節的課進行說明。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3

  一、說教材:

  1、1 教材地位和應用:

  《同底數冪的除法(1)》是蘇科版七年級數學第八章第三節的第一節課的內容。在此前,學生通過三我六步,已經掌握了《8.1同底數冪乘法》,《8.2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這為進一步學習《8.3 同底數冪的除法》做了很好的鋪墊。《同底數冪的除法》是整式的乘法和冪的意義的綜合應用,是整式的四大基本運算之一,這節課是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重要內容,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說出同底數冪除法的運算性質,并會用符號表示;會正確運用同底數冪除法性質進行運算,并說出每一步運算的依據;經歷探索同底數冪除法運算性質的過程,并進一步感受歸納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標:經歷探索同底數冪除法運算法則的過程,進一步感受歸納的思想方法,發展歸納和有條理地表達和推理的能力;通過推導同底數冪除法法則的過程,培養學生類比、歸納、猜想、推理的數學思想。

  情感目標:經歷探索同底數冪的除法運算法則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積累數學經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驗數學來自實踐中的發展特點。

  1、3 重點、難點:

  同底數冪的除法法則的理解與運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突破在于同底數冪除法法則的推導與一般意義上的除法運算上的區別,避免出現的錯誤。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應該能夠很好的解決這樣的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針對這節課的重難點,圍繞新課程理念所強調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在“教”的設計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我采用了教師啟發、總結、點拔和補充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的設計上,則注重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學習內容設計成探究活動過程,使學生在親身嘗試、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讓課堂更開放、學習更輕松、熱情更高漲,并能正確運用同底數冪的除法法則解決問題。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設計的總體思路:

  情境引入——探求新知——應用新知——深化目標——課堂訓練。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引入:

  師:我們居住在一個美麗的星球,叫做地球,你知道地球的體積大概是多少嗎?

  生:不知道

  師:大概是立方千米。那你知道太陽和地球哪個大嗎?

  生:太陽

  師:那你知道太陽的體積大概是多少呢?

  生:……

  師:大概是立方千米。同學們,你能告訴大家太陽的體積大約是地球的多少倍嗎?列個式子

  生:÷= ……

  師:其實本質就是這個問題吧。

 。谐鍪阶,板書課題《同底數冪的除法(1)》)

 。ㄍㄟ^對課本例題進行“再創造”,以測量生活問題為背景,引出數學問題。既尊重課本內容又符合加強數學與現實聯系的要求。在輔以幽默,啟發的語言調動起學生的興趣)

  四、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根據冪的定義:,進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重點強調冪的定義,強調乘方與冪的聯系。

  歸納同底數冪的除法的除法法則:底數不變,指數相減。(板書法則)

  五、應用新知,體驗成功

  例:

  計算:

  (1) (2) (3) (4)

  六、 思維訓練,拓展提升

  例:

  計算:

 。1) (2) (3)

 。ê藢︻A習檢測的題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七、課堂小結,深化目標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同底數冪的除法(1)》,大家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

  生:(略)

  師:好的,大家把今天學習的知識運用一下,看看大家學習的怎么樣。

 。▽W生課堂訓練)

  課堂教學反思:

  本節課《同底數冪的除法》的第一節課,課堂所需要掌握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可以通過教師少許的啟發和指點,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獲得。所以,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合作的“三我六步”教育法成為最佳的選擇。在選題上,從最基礎的題練習起來,在學生全數掌握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給予中高難度的練習,力爭85%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在情感調控上面,注重激情,著重在語言上做引導,對課堂進行有力的調控,從而保證學生旺盛的求知欲。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合并同類項》。本節課選自湘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的第四節,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數,學習了代數式、多項式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上,對同類項進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類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其法則的應用是一次式加減的基礎,也是以后學習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礎。另一方面,合并同類項的法則其實是建立在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之上;可以說合并同類項是有理數加減運算的延伸與拓廣。因此,這節課是一節承上啟下的課。

  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什么是同類項;二是:怎樣合并同類項。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采用引導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以此來達到他們對知識的發現,并自我探索找出規律,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 教學設計流程:

  下面我就重點講一講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1)激趣導入

  師生競賽:求代數式-x2 +2x+x2-x-1的值,其中x的值為課代表所報的數。老師和學生一起將數帶入式中,比一比誰先算出這個問題的結果,先求出正確答案者為勝。

 。ㄔO計意圖:以比賽的活動導入新課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學習數學,同時為本課的學習做好準備和鋪墊。)

 。2)探究新知

  探究活動一:什么是同類項

 、僬乙徽遥阂韵聨捉M代數式有什么相同點并用自己的話概括。

 。ㄔO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認識同類項,了解數學分類的思想。)

  ②辨一辨:判斷下列各組中的兩項是不是同類項?并簡單闡明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加深學生對同類項概念的理解,為后面合并同類項打好基礎。)

 、壅遗笥眩豪蠋煂12張寫有單項式的卡片分發給一些同學,然后讓學生上講臺給自己手中的單項式找同類項朋友,并請其他同學做裁判,看有沒有找錯朋友.

 。ㄔO計意圖:在生動有趣的游戲中,加深學生對同類項概念的理解,而同時讓沒有參加的同學當裁判判斷分類是否正確,也培養他們的公平公正嚴謹的態度。)

  探究活動二:怎樣合并同類項

 、賳栴}情景,引出概念

 。ㄔO計意圖;從實際問題中獲得合并同類項的法則,體驗自主探索找出規律的思想方法。)

 、谔剿鞣▌t

  ③探索步驟

  (設計意圖:學生小組討論,嘗試合并的法則及步驟。學生通過自己摸索嘗試,印象更為深刻,知識更加牢固,體現了數學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愉快與收獲,感受成功的喜悅。)

 。3)我會做:使學生的知識、技能螺旋式上升

 、倩鹧劢鹁:辨一辨

  (設計意圖: 讓學生掌握在多項式中判斷出同類項和運用法則進行合并同類項運算的技能,為本節課的實際應用做好鋪墊。)

 、谠囈辉:

  (設計意圖: 讓學生了解先化簡再求值的思想方法,體驗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③生活實際

 。ㄔO計意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

  (4)我會說:

  為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我采用由學生4人一組,互相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并找出在做題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然后由一位同學小結,其他同學補充,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ㄗ⒁猓涸谶@一過程中,教師應仔細傾聽,并對學生發言給予充分鼓勵和肯定,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合作的重要性。)

  (5)拓展延伸:

 。ㄌ崾荆和愴棻仨毦邆淠男┨卣?)

 。ㄔO計意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享受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他們提供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我的課堂教學設計到此為止,下面說一說本節課我的教學評價。

  二、教學評價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立足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將原本枯燥的知識興趣化,教師在教學中作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激勵者和服務者,通過設計豐富多彩,與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新理念。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5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章第一節《相交線》。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對頂角,鄰補角的定義,對頂角的性質。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形成4個角的位置和數量關系,為今后學習幾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證明幾何題提供了一個示范作用,本節對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推動作用,所以本節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從圖中辨別對頂角和鄰補角。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3)理解對頂角相等的說理過程。

  2、過程與方法

  經歷質疑,猜想,歸納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轉化,說理能力和數學語言規范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樂趣,增強學習興趣;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中充滿著探索和創造。

  (三)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鄰補角和對頂角的概念及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難點:寫出規范的推理過程和對對頂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直觀的教具演示和多媒體。增大了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使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三、學法指導

  讓學生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學會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從中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能力,并養成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孩子思維活躍,模仿能力強。同時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并歸納總結。但是受年齡特征的影響,他們對知識遷移能力不強,推理能力還需進一步培養。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立交橋、防盜網。

  設問:從這些圖片得出什么幾何圖形?學生會指出:相交線。從而引出了課題:相交線。讓學生借助已有的幾何知識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建立直觀、形象的數學模型。

  (二)新課探討

  1、對頂角、鄰補角的位置關系。

  讓學生用已備好的剪刀剪紙片、向他們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1:一把張開的剪刀能聯想出什么幾何圖形?說一說,剪刀剪開紙片的過程中有關角的變化?

  學生觀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構造想象成兩條相交直線。在剪刀剪紙片的過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間的夾角不斷發生變化,但是這些角之間存在著不變的位置和數量關系。

  通過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幾何圖形,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問題2:任意兩條相交的直線在形成的4個角中,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角?各對角存在怎樣的位置關系?

  學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組(四人為一組)為單位,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并填好表格中的內容。接著我加以適當啟發引導,讓他們歸納出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以及對頂角和鄰補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讓學生依據這些判定方法找出圖中的對頂角和鄰補角。有些同學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將肯定他們探討的熱情和發言的勇氣。同時,幫助他們進行糾正。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對他們不拋棄,不放棄,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這樣,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以至解決問題,體現了新型的課改精神。

  2、對頂角的大小關系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可以肯定鄰補角互補,也可以猜到對頂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為了讓學生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給學生操做。

  (2)讓學生通過量角器測量。

  (3)讓學生把畫好的對頂角剪下來,進行翻折。

  (4)引導學生根據同角的補角相等來推導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引導他們寫出推理過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規范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找出自己寫的和老師寫的有哪些異同點。

  學生的自主學習應接受老師的指導與引導,這也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新型師生關系,即教師是合作者,引導者。通過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學生初步養成言之有據的習慣。

  (三)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

  學生可以通過合作性交流、思考、發表見解。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對頂角的性質,體會生活中的對頂角,讓他們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打破了他們一直誤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這一觀念。增加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例題解析

  例 如圖,直線a, 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數。

  引導學生先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位置關系,再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數量關系,此題難度不大,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學一起來批改。

  (五)習題反饋

  為了再次強化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及對頂角性質的理解,我適當增加些練習,對于習題,循序漸進提高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于提高,對于趣味題和拓展題,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尋找規律,讓他們進一步感覺“知識來源于實踐”,同時學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課堂小結

  1、這節課學了哪些概念和性質?

  2、你還有什么疑惑?

  3、談談你對本節課的收獲。

  將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進一步培養他們歸納,總結能力。

  (七)布置作業

  我布置了必做題和選做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的空間,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反思學習過程的習慣。

  六、板書設計(略)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11-30

七年級數學實數說課稿09-03

七年級數學《整式加減》說課稿07-14

七年級數學復習課說課稿06-15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數軸》11-25

七年級數學算式方程說課稿06-12

七年級數學垂直說課稿06-12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數軸》06-25

七年級下冊數學《實數》說課稿09-23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數軸》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