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時間:2023-02-14 09:41:12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學具模擬烙餅過程,讓學生感悟統籌思想,初步了解統籌的含義,掌握烙餅問題的統籌方法,并能實際應用。

  2、在問題探究、動手模擬、交流爭辯等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規律探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3、 通過交流爭辯活動,使學生體會交流爭辯這一學習方法的價值。

  【教具準備】大圓(鍋子)一個,小圓(烙餅)9個,多媒體課件一套

  【學具準備】每兩位學生一份學具,包括一個大圓與九個小圓,實驗記錄單四份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

  1,直接出示(鍋和餅):這是什么 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

  2,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烙餅問題 (板書:烙餅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問題,理解題意

  火車站附近的烙餅店來了五位顧客,每人想買一個餅,急著趕火車,限定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烙熟一個餅的兩面各需要3分鐘,店里唯一的烙餅鍋一次只能放兩個餅。同學們,你們說,這三個顧客能吃上烙餅嗎

  (1)生:猜想

  (2)師:到底能不能呢 首先我們要理解題意,請問:

  兩面各需要3分鐘什么意思 請用手勢示意說明。 所以烙一個餅要幾分鐘

  一次只能放兩個餅什么意思 請用手勢示意說明。 所以烙兩個餅要幾分鐘

  (3)如果烙熟1張餅,最少需要幾分鐘 (6分鐘)誰來烙一烙

  為什么是6分鐘 (正面3分鐘,反面3分鐘)

  (4)如果要烙兩張餅的話,最少要幾分鐘 (6分鐘)誰來烙一烙。

  23=6(分)中23各指什么

  師:1張餅最少要6分鐘,烙2張餅應該12分鐘才對,這怎么回事兒

  (因為一個鍋可以同時烙兩張餅)

  2,探究分組烙

  (1)那4張餅怎么烙 (43=12(分)中的4指什么 )

  (2)介紹分組烙法

  (3)6張,8張,10張怎么烙 最少需要多少時間

  (4)反饋:你發現了什么

  3,探究輪流烙

  (1)師:如果烙3張餅,怎樣烙最省時呢

  (2)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烙一烙

  1)請同學們靜靜的'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烙,用了幾分鐘,它是最少時間嗎

  2)有了想法后,先獨自用老師發給你的材料動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烙的過程輕輕的說過同桌聽。

  師: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學匯報,能讓大家聽的明白一些。

  (3)反饋交流:指名生回答:

  生1: 2張+1張,6分+6分=12分(讓一生板演)

  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鐘②拿掉

  ③①3分鐘③好了

  ①②3分鐘①②也好了

  師:誰聽明白了 指名生3再一次板演。師指導口述過程。

  (4)同桌合作,動手用學具烙一烙

  請每位同學用剛才這位同學的方法,烙一烙,算一算,驗證一下這樣烙是不是9分鐘

  (5)師:請同學比較這兩種不同的烙法,為什么烙法2就來得省時間呢

  ①請每個同學靜靜地想一想,把兩種方法對比一下,為什么 (獨立思考)

  ②匯報。根據生的匯報師小結:

  烙法1第二次的時候只放1張餅,太浪費了。烙法2每次都是兩張餅在同時烙,不浪費。看來我們烙餅的時候盡可能使鍋里有兩張餅在那里一起烙。這樣就不會浪費時間,最省時間。也就是說我們在平時解決問題時,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6)給烙法2取名字

  師:烙法2還有那么多的數學奧秘,你能給她取個名字嗎 (交替烙,輪流烙)

  4,探究分組烙+輪流烙

  (1)假如烙5張餅,怎樣烙最省時間 誰來介紹一下方法

  (2)介紹分組烙+輪流烙法

  (3)現在你會解決了嗎

  火車站附近的烙餅店來了五位顧客,每人想買一個餅,急著趕火車,限定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烙熟一個餅的兩面各需要3分鐘,店里唯一的烙餅鍋一次只能放兩個餅。同學們,你們說,這三個顧客能吃上烙餅嗎

  (4)烙7張呢 9張呢 11張呢 怎樣烙最省時間

  a,同桌合作烙一烙,并完成把結果寫在練習紙上

  b,反饋:你發現了什么 (你怎么這么快就想出來了,有什么好方法嗎 )

  (5)那烙12個餅采用什么烙法省時呢,為什么

  (6)那你覺得什么情況下分組烙省時,什么情況下兩種方法結合省時

  三,發展時間

  1,一個鍋一次能同時烙3個餅,兩面各需要烙3分鐘,烙熟6個餅最少需要多少時間

  2,一個鍋一次能同時煎2條魚,兩面各需要煎5分鐘,煎熟3條魚最少需要多少時間

  四,課堂總結

  師:學了今天這節課,你想說什么

  五,拓展延伸

  智力題:假如這個鍋一次能烙10張餅,而現在有15張餅要烙。請你想一想,需要多少時間

  教學反思:

  《烙餅中的數學問題》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通過教學除了教給學生知識外,還要給學生留下點什么 我認為餅如何烙最優以及其中蘊含的規律固然重要,但這只是知識技能的范疇,我不想僅停留在就知識教知識的層面上,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蘊含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這些才是學生持續發展,終生發展最重要的東西。本節課立足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根據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經歷探索烙餅中數學知識的過程,逐步掌握烙餅的最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優化思想。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

  1.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認認識算盤,了解 算盤的結構,學會讀寫算盤上的數,會利 用算盤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內的數。

  2. 通過在算盤上撥珠記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讓學 生知道算盤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認識算盤,學會讀寫算盤上的數,會利用算盤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內的數。

  教學難點:

  理解1個上珠表示5。

  教學具準備:

  課件、算盤

  教學過程 :

  (一)情境導入:

  1.在計數器上指出個位、十位、百位、千位。

  2.讀出計數器上表示的數:308、1000、256、760 3.介紹 算盤的歷史:

  教師:在生活中還有一種計算工具--算 盤,算盤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我們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經發明了算盤,開始用算盤進行計算,一直留傳到現在。所以算盤的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算盤還傳到日本、朝鮮、 美國、東南亞、歐洲等許多國家和 地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算盤。

  【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算盤,了解算盤的產生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出示課題:算盤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 了解算盤的構成:

  ①教師介紹算盤各部分名稱。

  學生結合課件記憶。

  ②教師手指算盤的各部位。

  學生說出名稱。

  ③介紹算盤珠子的作用。

  教師:算盤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數數和計數,下面的一個珠子表示1,上面的一個珠子表示5。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研究算盤的各部分名稱,及其算盤珠子的作用。

  2.教學用算盤計數的方法。

  ①確定數位。

  教師:用算盤表示數的時候,首先要選擇一個檔作為個位。

  提問:請你看看這兩個小朋友把哪個檔作為個位?十位、百位在哪?請你指一指。

  ②在算盤上表示一位數。

  活 動:請你在算盤上撥出1、5、6、9。 提問:怎樣在算盤上撥出5?怎樣撥出9?

  ③在算盤上表示兩位數。 活動:請你在算盤上撥出10。

  提問:你是怎樣表示的?個位 上為什么不撥珠子? 教師:個位是0 ,在算盤的個位上就不撥珠子。

  活動:請你在算盤上撥出27、30、65、99。 提問:你是怎樣撥的?

  ④在算盤上表示三位數。 活動:請你在算盤上撥出100。 提問:怎樣表示?

  活動:請你撥出254、180、309、600。 提問:1 80、309怎樣表示?

  教師小結:撥數要從高位起,哪一位上是幾就撥幾 ,如果這一位上是 0,就用空擋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在算盤上撥珠記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三)拓展延伸

  1.讀出下面各數,并在算盤上表示出來。 364、620、805、700、951、519

  2.把相同的數圈起來。

  3.你知道嗎?

  比較中國和日本算盤有什么不同?

  (四)課后小結:通過本節課是學習,你有哪些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四年級數學下 第一單元 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混合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并且教學混合運算的順序是結合解決問題進行的,其中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又是重點和難點之一。圍繞教學時側重點讓學生掌握含有幾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不足之處:

  一、運算順序沒掌握好

  1、沒有括號的運算,部分學生沒有審題,直接從左往右一次計算,如:190-805+55 變成先算減再算除最后算加。

  2、對于有括號的運算,如:6(6010+120)學生第一步先算括號里的除后直接把括號去掉,算660+120。

  二、問題沒解決好

  學生往往會有粗枝大葉的毛病,有兩個問題的題目做成一個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時分步會做,列綜合算式卻做不好。

  三、探其原因

  本人認為學生之所以出現四則混合運算和解決問題做不好的情況,可能與教材的編材體系有關。新教材將四則混合運算與解決問題融合在一起,刪掉了一部分例題,僅用了6個例題來編排。而在舊教材這部分知識是分成兩個部分一次循序漸進的,層次清晰,條理清楚,學生較易接受。

  四、對策

  今后教學應讓學生體會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并且弄清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同時加強對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的分析,并引導學生逐步學會如何將分步列式變成綜合列式。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的過程。發現并掌握商不變的規律。

  2.能正確應用進行計算,并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能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一些除法運算的簡便計算。

  4.在計算中增強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重點難點】探索與發現商不變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直接引入新課

  1.計算并觀察下面兩組題目,找一找它們的規律: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從式子中發現什么規律?

  學生計算并分析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倍,商都是4。

  2.繼續展示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從式子中發現什么規律?

  學生分析總結: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4倍,商都是2。

  3.教師引導總結:

  強調:要使商不變,被除數和除數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嗎?為什么?

  二、商不變規律的應用

  1.問:下面的式子為什么可以這樣做?

  強化學生對商不變規律的理解。

  2.王叔叔送貨從工廠到商店,一路上都是勻速行駛,下面是他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關系表格,你能把表格填寫完整嗎?

  (1)學生獨立完成,交流發現。

  (2)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從表格中發現什么規律?

  (3)根據你的發現,說說128分能行駛多少千米?

  引導學生利用規律再進行計算。

  三、應用與拓展

  問:給你一堆鐵絲,你能用臺秤測出它有多少米長嗎?

  1.學生討論并交流,教師引導:臺秤是測物體質量的,那么鐵絲的長度和質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2.讓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規律?

  四、小結本課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內容】:

  教材第88頁例9、例10。

  【教學目標】:

  1.加深商不變的規律的理解,并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除法的簡便計算。

  2.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優化問題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難點:對被除數和除數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簡便計算中余數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口算:

  140÷20=

  700÷70=

  150÷30=

  270÷90=

  160÷80=

  1200÷300=

  你是怎么口算的?

  學生口算,說出算法。

  由此可見,運用商不變的性質可以使我們口算得又對又快,筆算時能不能運用商不變的規律使計算簡便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9第(1)題。

  780÷30=

  (1)你會算嗎?是怎樣計算的?學生獨立練習,指兩名計算方法不同的學生板演。

  (2)這兩種做法對嗎?

  第2種做法為什么是對的?學生可以討論后發表自己的看法,哪種方法簡便一些?

  (3)教師小結:

  筆算時,當被除數和除數末尾都有0,我們可以運用商不變的規律使計算簡便得多。

  2.出示例9第(2)題。

  120÷15=

  (1)這道算式能運用商不變的規律使我們計算更簡便嗎?可以怎樣做呢?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試算,看看誰的方法好。

  (2)學生匯報算法,教師板書。

  120÷15

  120÷15

  =(120×2)÷(15×2)

  =(120×4)÷(15×4)

  =240÷30

  =480÷60

  =8

  =8

  (3)小結:這兩種方法是把被除數和除數都乘2或都乘4,使除數15變成了整十數,這樣方便我們口算出結果。

  3.出示例10。

  840÷50=

  (1)同學們現在都能用簡便方法計算這道題了吧。先算算,看結果是多少。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

  (2)指名學生說得數。

  商都是16沒錯,余數到底是4還是40呢?

  小組內討論,驗證一下。

  (3)教師小結:用商不變的`規律簡便計算時要注意商是不變的,但是余數變了。被除數和除數末尾同時劃去了幾個0,余數末尾就要添上幾個0。

  所以840÷50=16……40。

  4.鞏固練習:

  教材第88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十七”第3題。

  學生獨立練習,指名回答,并說說選擇的理由。

  2.教材“練習十七”第8題。

  先說說對錯,錯在哪里?再獨立改正。

  3.教材“練習十七”第9題。

  (1)學生先算出第(1)題的結果,小組內討論發現了什么。說一說小組內整理發現的規律,然后教師小結說明:

  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積,可以寫成一個數連續除以這兩個數,使計算簡便得多。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第(2)題,集體訂正。

  4.教材“練習十七”第6、7、10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交流檢查。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借助觀察、比較、概括等方法,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理解并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乘法交換律和結合率的運用。

  教具準備: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2、復習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板書:5x4=20

  因數因數積

  二、教學實施

  1、領會主題圖

  (1)、觀察圖意

  (2)、說說你從圖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據圖中帶給我們的信息,可解決那些問題?

  2、出示例1: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數量關系

  (2)、列式計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導觀察,比較兩種解決的結果,這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4x25=25x4)

  (4)、這個等式說明了什么?(把4和25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

  (5)、舉例

  (6)、歸納總結:

  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叫乘法交換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

  AxB=BxA

  說一說A、B可以是那些數?(A、B可以是任何兩個不同的數)

  (8)、找一找,主題圖中哪個問題可以用乘法交換律來解決。

  師:加法中有結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會有結合律呢?乘法的結合律會是什么樣的.?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個小組,每組要種5棵樹,每棵樹要澆2桶水。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1)、讀題,分析數量關系。

  (2)、請同學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書解題思路。

  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組討論兩種解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這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

  板書:(25x5)x2=25x(5x2)

  (5)、觀察下面三組算式,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15x6)x10( )15x(6x10)

  (125x80)x3( )125x(80x3)

  (12x25)x4( )12x(25x4)

  (6)、歸納總結:

  三個數相乘,先乘兩個數,或者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叫乘法結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AxB)xC=Ax(BxC)

  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數。

  3、比較、概括、歸納

  比較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結合律,你發現了什么?

  交換律是兩數相加(乘)的規律,既交換兩個加(因)數的位置,和(積)不變;結合律是三數相加(乘)的規律,既可以從左往右計算,也可以先把后兩個數先相加(乘),和(積)不變。

  4、鞏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 )x( )8x2=2( )

  AxB=( )x( )ax( )=15x( )

  125x7x8=( )x( )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學校教學樓共有4層,每層有5間教室,每個教室安6盞燈。一共需要多少盞燈?

  5、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6

  教學內容:

  億以上數的認識,例1、例2(教材第21——2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掌握億以上數的讀、寫法,并能正確地讀、寫出億以上的大數。

  2.進一步理解、掌握我國四位分級的習慣。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推理、探究、歸納出一以上數的讀寫法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系實際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21世紀教育網

  2、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積極思維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億以上數的讀寫法。

  教學難點:

  每級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讀寫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數位順序表。

  教學過程:

  一、復習

  練習億以內數的讀法及方法。

  補充數位順序表。

  二、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過了億以內的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但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比億大的數。

  大家都知道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果人們不好好保護它,很多年之后人類就無法生存在地球上了。

  (1)據統計,全球人口總數達到7000000000人。地球的面積是有限的,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地球發出了痛苦的呼喊:“我快背不動了!”

  (2)我國有廣闊的'海域,海洋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據20xx年統計,我國海洋主要產業總產值達400305000000元。其中,沿海旅游業已成為海洋產業中的第一大產業,產值約為10040002000元。

  3、請你們試讀出上面的數。并說說你是怎樣讀出這些數的呢?

  三、探究新知

  1、學習億以上數的讀法。

  (1)回顧讀數步驟。

  (2)把70000000000分級。

  標出級數。億級 萬級 個級

  引導學生一級一級的讀數。 70000000000 讀作:七十億

  (3)學生讀第(2)題中的兩個數。

  400305000000讀作:四千零三億零五百萬

  10040002000讀作:一百億四千萬二千

  (4)這幾個數的讀法與“復習”中的一組數的讀法相比,你發現這幾個數的讀法有什么規律?

  歸納億以上數的讀法:讀億以上的數時,只要把“億級”的數按照“個級”的讀法讀,再在后面加一個“億”字就行了。

  2、即時練習

  (1)讀出教材第19頁的“做一做”。

  提問:那些零讀,那些零不讀?

  (2)練習三第1題。

  3、學習億以上數的寫法。

  (1)教學例2。

  ①板書:三億 三十億九千萬 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

  ②請學生根據上面各數的讀法,在計數器上撥出這幾個數。

  察計數器,看你播出的這個數是個幾位數,并嘗試寫出這個數。

  三億 寫作 300000000 三十億九千萬 寫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 寫作700300200000

  ④ 說說億以上的數是怎樣寫的。

  按照億以內數的寫法來寫億以上的數。借助數位表,畫出分級線,確定數的數位,對齊各個數位上的數寫出相應數字。寫數時仍從高位寫起,先寫億級,再寫萬級,最后寫個級,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寫0占位。

  自主寫數

  教材第20頁“做一做”的第1、2題。

  練習三第6題。

  四、鞏固應用

  1、課本練習三第2題。

  2、課本練習三第4題

  分組活動:從第問題中題中選一題與同伴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五、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有哪些收獲?

  六、作業

  課本練習三第3、5題。

  板書設計:

  億以上數的讀、寫法

  1、先分級,從高位起,一級一級地往下讀

  2、讀億級數時,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上“億”字.

  3、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億以上數的寫法法則

  1、先看這個數有幾級,再從最高位起,一級一級地往下寫.

  2、哪個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個數位上寫0.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7

  教學內容:

  億以上數的改寫(教科書第20頁例3,21頁例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掌握將整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的方法,并能正確地改寫。21世紀教育網

  2、理解、掌握將非整億數用“四舍五入”法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并能正確地改寫。

  3、進一步理解“改寫”和“略寫”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交流優化寫法,正確改寫。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地探索并理解數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學重點:

  整億數的改寫,非整億數的略寫。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四舍五入”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把下面各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

  25000020000000581200000

  (1)由學生獨立完成。展示個別學生的改寫結果。

  (2)你是怎樣改寫的?這樣改寫,原數的大小變了嗎?

  引導回顧

  ①先找準“萬”位。

  ②看千位上的數,以五為準,按照“四舍五入”原則改寫。

  ③注意“≈”號的使用。

  ④最后添上“萬”字。

  二、探究新知

  學習億以上數的改寫。

  1、出示例3:(1)200000000=()億

  ①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②展示、交流改寫方法。

  ③歸納方法: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和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的方法相類似。

  練習:1000000000=()億530500000000=()億

  小結:改寫整億數,先分級,再找到億位,然后把億位后面的8個零去掉,改成“億”字。

  (2)完成20頁做一做第3題。

  2、學習例4

  1034500000≈()億

  ①學生嘗試改寫。

  ②展示、交流改寫方法。

  ③為什么要用“≈”

  3、非整億數的改寫方法

  (1)分級,找到億位上的數。

  (2)看億位右邊的數是比5小,還是

  大于或等于5,進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數,寫上“億”字,寫上約等號。

  4、把9876540000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

  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教師巡視、指導。

  ③展示交流。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21頁的“做一做”。

  2、自主設計練習。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改寫和省略,對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業

  完成練習冊11、12頁。

  板書設計:

  億以上數的改寫

  整億數的改寫:先分級,再找到億位,然后把億位后面的8個零去掉,改成“億”字。

  非整億數的改寫方法

  (1)分級,找到億位上的數。

  (2)看億位右邊的數是比5小,還是大于或等于5,進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數,寫上“億”字,寫上約等號。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復習大數的讀寫及用四舍五入法將大數按要求湊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進一法將大數按要求湊整。

  3、能根據生活實際的需求將一個數用合適的方法湊整。

  教學重點:

  掌握去尾法和進一法的湊整方法。

  教學難點:

  三種湊整方法的區別,體會四舍五入是最常見的湊整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領探究

  1. 復習讀寫和四舍五入法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問題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進行了5次人口普查,這就是我國近五十年人口增長統計圖!觀察這張統計圖,你能讀懂相關的信息嗎?

  ①復習大數的讀寫讀出1953—20xx年全國人口數這些數都比較大,讀這些數時,你有什么好辦法嗎?(四位分級)寫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數

  ②用四舍五入法湊整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表示上海總人口、全國總人口的數量時做不到很精確,這時就需要用湊整的方法取一個近似數,你學過哪些湊整的方法?將上海人口數湊整到整萬數。

  2. 揭題: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法,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湊整方法,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研究關于“大數與湊整”的知識。(出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一:去尾法

  1. 出示:小胖和小胖媽媽去商店買衣服,正好趕上商場服裝優惠促銷,小胖發現原先的價格都變成了相鄰的整十數。

  自學提問

  (1)用“四舍五入”法行嗎?為什么?

  (2)原價198元的套裝優惠后的價格是多少?

  (3)這種湊整的`方法叫什么?(提問分星級+獨立思考+求助討論)

  2. 小結:不管尾數是多少,全部舍去用“0”來占位,這樣的湊整方法我們叫“去尾法”。

  3.跟進練習:制定其余服裝的優惠價格。

  (二)探究二:進一法

  1. 出示:媽媽帶小胖去服裝店買T-SHIRT,小胖的身高是143cm,可是商店里的T-SHIRT 只有140cm和150cm兩種尺寸。

  自學提問

  (1)小胖應該買哪種尺寸的T-SHIRT?為什么?

  (2)像這樣的湊整方法叫什么?

  (3)與我們剛才學的“去尾法”有什么不一樣呢?

  2.討論匯報。

  3. 小結:不管尾數是多少,去掉尾數向前進一位,這樣的湊整方法我們叫“進一法”。

  (三)探究三

  1.練習:學生當場編題將按下列要求湊整。四舍五入法 去尾法 進一法

  2.比較這三種湊整方法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3.小結:這些都是數湊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是需要看尾數最高位上數的大小,而另兩種方法是無需看尾數的大小,直接“進一”或“去尾”的。

  三、感悟探究

  (一)基礎練

  1. 下面用哪種方法湊整更合適?

  (1)小亞有480分的積分,每200分可以換一個獎品,最多能換幾個獎品?

  (2)某商店有85根雪糕需要裝盒冷藏,每個盒子只能裝10根,至少需要幾個盒子?

  (3)小明體重35kg,一部電梯的載重為1000kg,這部電梯最多能乘像小明這樣體重的小朋友多少人?

  (4)某工地有垃圾86噸,一輛卡車每次運8噸,需要幾次才能運完?

  2.178025用“去尾法”湊成整萬數是(),用“進一法”湊成整萬數是(),它們相差()。由此可見,用“去尾法”湊整,數字總是變(),用“進一法”湊整,數字總是變()。

  (二)綜合練習選擇

  1. 按去尾法在萬位上湊整得7□8078≈740000,則□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2. 74590≈75000,它是按()規則湊整成整千數的。

  ①四舍五入或進一法

  ②四舍五入或去尾法

  ③進一法

  ④去尾法

  (三)即時反饋練習

  1. 書P90、91頁最后一題。

  2. 按“進一法”在萬位上湊整得8□3068≈830000,則□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3.一桶純凈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輛載重2噸的小貨車最多可以裝多少桶純凈水?

  20xx÷19=105(桶)5(千克)答:最多可以裝105桶純凈水。

  (四)拓展練習

  1.某個數,經“去尾法”湊整成整千數后為72000,這個數最大為(72999 ),最小為(72001 )。

  2. 某個數,經“進一法”湊整成整千數后為72000,這個數最大為(71999 ),最小為(71000 )。

  3. 某個數,經“四舍五入法”湊整成整千數后為72000,這個數最大為(72499 ),最小為(71500 )。

  四、本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掌握了三種不同的湊整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方法將數進行湊整。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9

  一、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121122頁,練習二十八第13題。

  二、教學目標:

  1、認識直線、線段和射線,能正確識別直線、線段和射線,掌握它們的聯系和區別。

  2、認識角和角的符號,知道角的頂點、邊和角的大小。

  3、學生可以用畫圖工具來角。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射線和角;知道角的頂點、邊。

  難點:總結畫角的方法;角的大小比較方法。

  四、教學設計理念:

  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程的生成性,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基礎上,師生共同生成新知識。

  五、教具和學具準備:

  教具:三角板一副、小黑板、投影片、活動角。

  學具:學生三角板一副、活動角。

  六、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師:孩子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運用了線。例如:木工師傅、建筑工程師、縫紉工人、我們的課間游戲活動跳皮筋等。在我們以前的學習中已見到過線。現在就請孩子們在紙上畫一條線(板書:線)

  生:操作。(期望:學生能夠畫出:直線、曲線、線段)

  (補救方案一:如果學生都畫出直線,教師出示曲線凸現直線的直)

  師:你兩(生1畫的是直線,生2畫的是曲線)畫的線有什么區別嗎?

  生:(一直,一曲。)(板書:直)

  師:我們把這種線叫做什么?(直線)

  師問生1:你畫的這條直線還可以像這樣一直畫下去嗎?(可以)

  師:那么,我們能量出直線的長度嗎?(不能)為什么?(沒有盡頭,無法量)

  師: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出直線有什么特點?(無限長、沒有端點。完成板書)

  師講述:我們在畫直線時,只畫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板畫: )

  過渡:在實際的生活、學習中,我們很少用無限長的直線,只用其中的一段。展示生3所畫的線段(有明顯的兩個端點)。

  (補救方案二:如果沒有學生畫出線段,由教師畫線段)

  師:這條線與直線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都是直的、直線沒有端點、線段有兩個端點)(板書:兩個端點)線段可以量出長度嗎?為什么?

  師講述:實際上這種線是直線的一段,我們以前把它叫做什么?(線段)在數學中科學的說是:直線上兩點之間的一段。(板書:直線上兩點間的一段)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射線

  引言:剛才我們進一步認識了直線和線段,下面我們來看看這條線。

  如果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就得到了一條新的線。(教師版畫: )

  大家看,這條線有什么特點?(直、有一個端點、無限長)(板書:一個端點、無限長)(如果學生不能說出無限長,引導學生可否把無端點的一邊無限延長?)

  師講述:這種只有一個端點的線稱為射線。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線的例子,比如:手電筒發出的光、電燈射出來的`光線、太陽射出來的光線,都可以把它們看成是射線。

  師出示小黑板:判斷下面圖形,哪些是直線?哪些是線段?哪些是線段?

  引導學生想象:從一點可以引出無數條射線,為學習角做鋪墊。

  師:我們已經知道,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就得到一條射線,看,這里有一個點(投影)我從這個點引出了一條射線,從這一點能不能再引出一條射線?還可以嗎?

  讓學生想一想:從這一點可以引出多少條射線?(無數條)

  (師演示后只留下兩條射線。)

  2、認識角

  師:孩子們,這個圖形,我們以前好象見過,叫什么?(角)(板書:角)

  (補救方案三:如果學生說不出來,出示三角板,讓學生指一指三角板的三個角在哪兒,形狀是什么樣)

  師:請孩子們試著畫一個角。再畫幾個。在小組內交流你自己是怎樣畫的?

  學生操作后討論。

  (學生可能說:畫兩條線。進一步引導:是兩條什么線?教師補充是共同用一個端點的兩條射線)

  那么我們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板書:一點 兩條射線)。師生同時畫一個角。

  師:根據你們畫角的方法,試著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是角?

  生在小組內交流,匯報。(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完成板書)

  師:根據你們總結的角的概念,以后我們要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該怎樣判斷?(看它是不是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在定義中的一點、引出兩條射線下面加著重號)

  師講解:我們把這一點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射線叫做角的邊。(板書:頂點、邊、邊)

  師出示小黑板: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是角?并請學生上臺來指一指角的頂點和邊。

  過渡:在以后我們研究的圖形中往往是很多個角,例如:以前學習的正方形、長方形就有四個角,那么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出示小黑板。

  師講解:角通常用符號 來表示。(板書)讀作角。(生讀)角的符號和以前學過的小于符號 < 有一點像,但不完全一樣,角的符號第二筆是平的,以后在書寫時要注意。(學生練習)角多了,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可以給它編上號,在角的符號內寫1、2、3、4,分別記作23 4

  3、角的大小比較

  師:出示活動角

  我這里有兩根硬紙條,現在并攏在一起,大家看,我把兩根硬紙條怎樣了?

  師把=根硬紙條叉開。(生可能說分開、張開、叉開、撐開等)

  師:看起來,同學們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們就說成這兩根硬紙條是叉開了。

  師講述:現在把兩根硬紙條看作是角的兩條邊, 1兩條邊是這樣叉開的, 3兩條邊呢?(叉開的比 1大) , 2兩條邊呢?(叉開的比 3小)

  教師利用活動角的投影片演示,使學生知道角的兩條邊叉開得大,角就大;叉開得小,角就小。出現在投影片上。

  師問:看起來,角的大小跟角的什么有關系?(兩條邊叉開的程度)

  師出示小黑板:下面的角誰比誰大?(屬于直觀的判斷)

  在投影片上比較,著重比較的過程。

  (三)鞏固擴展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隨意的比較角的大小,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你比較的是哪兩個角?結果是怎樣的?是怎樣比較的?

  生操作后回報。

  師引導:兩重合一觀察。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共同研討了些什么問題呢?(完成板書課題:直線 射線 線段和角)你能用嗎?試試看。

  (五)布置作業

  書上第126頁練習二十八第1、2、3題。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通過猜想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能夠借助計算器,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生活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學習中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平方千米的含義。

  難點:體會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平方千米

  1、談話引入: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土地面積單位公頃,誰來說一說1公頃有多大?先請同學們欣賞下面的一些圖片(呈現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和杭州西湖的畫面,并出示相應的文字說明),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圖片中的文字。

  2、教師提問:這些文字中都使用了什么面積單位?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平方千米”這一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一般用于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

  二、自主探究,認識平方千米

  1、教學例2。

  (1)談話:同學們,猜測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邊長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積。

  (2)說明: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

  引導:1平方千米有多少平方米呢?又有多少公頃呢?讓學生先獨立完成算一算,再與同桌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

  2、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1)出示教材第35頁天安門廣場圖片。

  (2)天安門廣場同學們都熟悉,它的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00萬人集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

  (3)1平方千米比2個天安門廣場還要大一些,想像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教材第35頁“做一做”。

  想一想、做一做、集體訂正。

  三、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1、教材“練習六”第5題。

  先獨立填寫,再說一說你是怎樣填的,強調填寫的單位要與事實相符合。

  2、教材“練習六”第6題。

  學生獨立練習,再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比較、體會兩種換算過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教材“練習六”第7題。

  可以用計算器算一算,同桌合作完成,集體訂正。

  4、教材“練習六”第8題。

  同桌兩人合作交流完成,集體訂正。

  5、教材第35頁“你知道嗎?”

  學生讀一讀。

  6、布置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六”第9題查資料。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59頁加減法與乘法的混合運算。

  教學提示:

  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整數的四則計算,這些運算的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為了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理解混合運算順序,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計算中,無論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過活動,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 題的能力。逐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這一內容的學習也為今后的小數、分數混合運算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初步理解綜合算式的含義,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對比、推理、總結混合運算的特點,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教學重點: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并進行正確的計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草稿本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到文具店買過學習用品嗎?

  生:買過。

  師:買過什么文具?

  生:買過2個筆記本和1支筆。

  師:你買的筆記本每個幾元,筆每只幾元?

  生:筆記本每個2元,筆每只1元。

  師:,你們能幫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錢嗎?

  生:5元。

  師: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筆記本的錢2×2=4(元),再算4+1=5(元)

  師:說得很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類的問題。出示課題:加減法與乘法的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例題

  師:生讀題,說說要解決的問題。

  生:買文具盒和書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師:獨立列分步算式解決問題。小組內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師:誰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個文具盒多少錢,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錢。就是42+55=97(元)

  師:誰能把這兩個算式合并到一起嗎?

  生:可以寫成:6×7+55

  生:還可以寫成:55+6×7

  師:這兩個算式對不對。(小組討論)

  生:第一個對。因為先算乘法,第二個先算加法。

  師:像上面的算式無論乘在前還是在后都應該先算,所以都對。在一個沒有括號綜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減。應先算乘,后算加減。

  講解:像同學們這樣,分列了兩個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分步解答”,這兩個算式叫“分步算式”。我們還可把這兩個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兩步的算式,這種算式叫做綜合算式。在綜合算式中,我們要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設計意圖:再現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2、試試身手。

  81-17×4

  師:計算這道題時,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減法。

  81-17×4

  =81-68

  =13

  再次總結:在一個沒有括號綜合算式里,有乘有加減。應先算乘,后算加減。

  三、鞏固新知

  1、完成第59頁試一試。

  2、將下面兩個算式合成一個綜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歲,爸爸的年齡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歲?

  答案:1、536、 1 2、20+3×5 6×8-18 3、28歲

  四、達標反饋

  1、24×3+19 (注意運算順序)

  2、森林醫生。(改正錯誤)

  16+40×8

  =56×8

  =448

  3、小紅拿50元錢去買8個6元一個的筆記本,應找回多少錢?

  答案:1、91 2、16+40×8 3、2元

  =16+320

  =336

  五、課堂小結

  師:大家回顧一下,綜合算式中有乘有加減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減。

  師:為什么?

  生:因為加減是同級運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總結所學,在交流反思中,意識到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和數學內容的延續性,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欲望。

  六、布置作業

  1、我會列式計算。

  3個7再加28是多少?

  71減去6個8是多少?

  2、我來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書,看了4天,每天看6頁,還剩13頁沒有看。這本故事書一共有多少頁?

  4、媽媽買來12盒月餅,每盒有9塊。送給奶奶16塊,還剩多少塊月餅?

  答案:1、49、23 2、1、45 3、37頁 4、92塊

  板書設計:

  加減法與乘法的混合運算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綜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和乘法,應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2

  設計思路

  《編碼》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身份證號碼的編排方式,體會編碼的特點,初步學會編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難點是怎樣科學合理地編碼。教學中,第一環節我以談話交流導入,利用今日說法真實案件《家中被盜一百萬》的微課,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第二環節,探索身份證號碼中的秘密,課前安排學生收集本人和家人的身份證號碼,并了解相關信息,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情況下了解到底身份證號碼中隱藏著怎樣的信息。了解每個數字用幾位數表示,新舊身份證的區別,數字編碼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數字編碼。第三環節,通過動手操作,初步學會編碼的方法。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特點:

  一、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關注生活,激發興趣,滲透編碼思想。

  三、以生為本,習本課堂思想在課堂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教學目的

  1、知識技能: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了解編碼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體會“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

  2、過程方法: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在編碼中所表示的具體含義,體會編碼中的一些規則和方法,會運用數描述某些事物的`特征,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逐步建立數感。

  3、情感態度:在利用編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欲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身份證號碼的結構與含義,初步學會用數進行編碼。

  難點:在辨析、實踐中逐步體會數字編碼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廣泛應用,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情境導入

  【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破案嗎?生:喜歡。

  2。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偵破一起案件。請看案件的視頻資料。

  【課堂激趣】

  1。播放《家中被盜一百萬》

  2。師:同學們,你認為誰可能是犯罪分子?

  【設計意圖】

  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找出問題的關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為學習新知奠定基礎。

  【巧妙設疑,引出課題】

  1。師:老師有一個疑問了,身份證號碼不就是一組數字嗎?為什么能幫助我們破案呢?

  2。師:也就是說身份證號碼能傳遞給我們很多的信息。其實啊,像身份號碼、銀行卡號這樣的由一組數字組成的號碼也叫編碼,是人們把數字賦予了一定的含義,并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排列。那編碼里面有哪些秘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

  【設計意圖】

  本課旨在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以此創設問題情境,力求將學生引入到生活情境,將學生對生活中數的認識和了解作為本課的基礎,既有利于學生憑借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又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習興趣。

  學與教的活動

  【探索組成、感悟特征】

  一、對比辨析,認識地址碼

  1。師:在我們中國,每一個公民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的身份證號碼,誰知道自己的身份證號碼?

  2。師:一共18位。這就是身份證號碼的統一性。不管身份證信息是什么樣的,我們統一用18位數字表示。

  3。師:那這18個數字都代表什么意思呢?身份證前兩位代表省,三四兩位的兩位代表市,五六兩位代表區或者縣。

  4。師:身份證的前六位,統一稱地址碼(邊說邊板書)

  二、猜猜我是誰,認識生日碼

  1。身份證號碼第七到第十四位是出生日期碼,七到十位是出生年,十一十二位是出生月,十三十四兩位數是出生日,接下來我們玩一個小游戲:猜猜我是誰?老師這里有一組出生年月日,你覺得是你,你就站起來。

  2。展示年份20xx很多同學都是20xx年出生的。

  3。展示月份02有同學有疑問了2月為什么不直接寫數字2,而要寫02呢?因為啊一年有十二個月,如果2月寫2是一位數,12月寫12是兩位數,那身份證的位數就不統一了。

  4。展示20xx0205師:只有一位同學了,你確定一定就是他嗎?不一定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引導學生獲取身份證上的相關信息,達到對年月日這些舊知識的整合。設計游戲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同時還讓學生簡單的介紹了身份證編碼的含義,這樣設計讓學生體會到課堂知識與生活的實質性練習,感受到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發揮想象,探索順序碼和校驗碼

  1。師:那不止他一個人,么怎么樣區分同一天出生的人呢?這應該是所有雙胞胎的煩惱了。順序碼,將同一天出生的人按照出生的先后順序進行編碼。順序碼的最后一位1。3。5。7。9表示男的,0。2。4。6。8表示女生。有了順序碼,即使雙胞胎的身份證也不一樣了。這就是編碼的唯一性。

  2。身份證的最后一位是校驗碼,是通過前十七位計算出來的,有數字0—9,我們常見的身份證最后一位是X,其實是羅馬數字10。師:身份證號碼看起來很復雜,其實啊我們可以把他分成四個部分:地址碼+出生日期碼+順序碼+校驗碼。

  【設計意圖】

  “先猜測,后驗證”在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本課身份證編碼的規律的得出利用觀察比較和猜測驗證的過程,讓學生真正了解身份證號碼的編排特征,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走向生活,鞏固新知

  1。學習了這么多關于編碼的知識,現在你們可以拿起知識的武器幫助警察叔叔破案了嗎?

  2。首先我們根據身份證號碼判斷,因為現場遺留的身份證中的出生年是1972, 2、3、5號犯罪嫌疑人都符合

  3。再看銀行的卡號編碼。2、3、5只有5持有甲銀行的銀行卡。所以確定5才是真正的罪犯。恭喜你們成功破案。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鞏固所學內容。

  五、自我實踐,檢驗真知。

  (一)淘氣為全校每名同學都編了一個號碼,其中20xx03321表示“20xx年入學的⑶班學號為32的同學,該同學是男生”。按照這個規則,20xx04172表示的哪名同學

  (二)我是“小小編碼師”

  師:看來編碼還是挺有用的,那你們想不想自己也來編一個號碼?在我們學校內部,為學校的每一個學生編一個號碼,想一想,它要體現哪些信息?

  【設計意圖】

  1。通過練習,學生采用自主學習的形式,讓每個學習自主思考的過程,經歷編碼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學生對于編碼思想的理解,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2。開闊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對編碼的認識,增強了課堂的數學味,將數學學習從課堂延伸到生活。

  課堂小結

  1。師:其實生活中的編碼還有很多很多,你們留心觀察過嗎?請看(出示旅館房間號和電話號碼)908室,這個編碼,你能獲得哪些信息?生:9樓08號房間,

  2。師: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那你還見過哪些編碼?生舉例子。學籍號、軍事情報、電話號碼、郵政編碼、車牌號都是編碼。

  3。師:同學們,我們的課上到這里就要結束了,通過學習,我們發現數學不僅來源于生活,更服務于生活。數學好玩,祝大家玩好數學。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科書16—18頁的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

  2、初步認識自然數。

  3、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掌握千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重難點:

  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掌握千億以內數位順序和十進制計數。

  教學關鍵:

  能夠根據已學過的萬級數的數位順序表遷移類推億級數的數位順序表。

  教學過程:

  導入:

  師:生活當中的每一天我們都在和不同的數打交道,你們都在什么時候用到了哪些數,誰來說一說。

  生:列舉略

  師:生活中我們每一天都離不開數,那數是怎樣產生的呢?今天同學們想不想了解一下,那就讓我們走進課本,把書翻開到16、17頁,大家讀讀這些內容,開始。

  一、數的產生

  師:讀完了嗎?我請同學們來講一講古代的人是怎么計數的?

  1、數的產生。

  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人們出去打獵的時候,要數一數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的時候,要數一數捕獲了多少只野獸等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2、計數符號、計數方法的產生。

  (可以出示書上圖)

  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只知道“一樣多”、“多”或“少”。

  ①計數方法

  那時人們只能借助一些物品來計數。

  如:在地上擺小石子、在木條上刻道、在繩上打結等方法來計數。

  例: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

  例:出去打獵時,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獵回來時,再把拿回來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對應起來,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樣多,如果是,就說明武器沒有丟失。結繩計數的.道理也是這樣。這些計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數的實物和用來計數的實物一個對一個地對應起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一對應。

  ②符號

  以后,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詞,隨著文字的發展又發明了一些記數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記數符號是不同的。

  現在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師問:你們觀察一下,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的差是幾?最小的自然數是誰?最大的呢?

  生小組討論完派代表發言,最后請同學進行總結。

  最小的自然數是零,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無限的就是一個一個地數,總也數不完,數出一個很大很大的數以后還可以數出一個比它多1的大數。

  二、十進制計數法

  師: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啊,還有很多很多的數都比我們以前學過的億以內的數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書上18頁插圖)。

  生:讀數

  師: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我們中國有這么多人,這究竟是一個多大的數呢?

  生:讀數

  師:你能那么快就讀出來了?請問,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生:我是從個位起,沒四位為一級,這樣分我就很快分出了三級。

  師:其實我們在分級的過程中也就是在找各個數的計算單位。那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數當中我們都用到了哪些計算單位?

  生:都用到了十億、億、千萬、百萬、十萬、萬、千、百、十、個。

  師:剛才我聽到了他說了一個十億,我們以前沒有學過對嗎?那億和十億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生:十個一億是十億。

  師: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大屏幕)我們在億位上撥一顆珠子,表示一個億,請同學們一起來數一數是不是撥到第十顆珠子了,那現在撥到第十顆珠子該怎么辦呢?

  生:撥到第十顆珠子的時候就把億位上的這十顆珠子全撥回去,在十億位上撥一顆珠子。

  師:那也就是說億和十億的關系是十個一億是十億。太棒了,再請個同學說一說。(板書)

  師:還有沒有比十億更大的計算單位呢?請你告訴我。

  生:有百億、千億。

  師:那十億和百億,百億和千億又有怎樣的關系呢?現在請同學們們拿出你們的計數器撥一撥,邊撥邊說,來體驗一下?(板書)

  十億和百億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板書)

  師: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把中國的人口數讀一讀是不是就更方便了。請同學們讀一讀。

  師:很好,請問,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意思?那9呢?那上面的兩個3表示的意義一樣嗎?今天我們新認識了幾個計算單位,現在我們就把這幾個新朋友填在數位順序表里面吧!把你們的書打開到18頁。

  師:我們新學了哪幾個計數單位?他們對應的數位是什么?億級是由哪幾個數學組成的?還有沒有更大的計數單位?我們用省略號來表示。

  師:現在請一個同學來說一說我們到今天為止,認識了哪些計數單位?那這些計算單位之間都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咱們來說一說吧,從你開火車!

  生: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10個千萬是一億,10個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百億是一千億

  師:那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發現了這些計算單位之間進率都是10 。

  師小結: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師:相鄰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

  師:像個與十,十與百,萬與十萬,千萬與億這樣緊挨著的就是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

  師:生活當中,根據不同的需要還出現了其他的進位制,你知道還有哪些進位制嗎?

  生:回答略

  師:那學習了今天的知識,你能完成下面的練習嗎?

  三、練習

  判斷

  1、最小的自然數是1。()

  2、沒有比千億更大的計算單位。()

  3、0是自然數,也是整數。()

  4、10個一千萬是十億。()

  5、任何兩個計算單位之間進率都是十。()

  6、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

  7、沒有最大的整數。()

  8、一個十一位的自然數,它的最高位在十億位上。()

  填一填

  ①一百億有()個十億,()個百億是一千億。

  ②從個位起,第()位是萬位,第()位是億位。

  ③和億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和()。

  ④()個一百億是一千億,10個()是一百億、10個億是()。

  ⑤4在十億位,表示()個()。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

  十進制計數法

  10個一億是十億,

  10個十億是一百億,

  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介紹古人的記數法、記數符號(數字)的產生及其發展演變過程,來吸引學生,讓學生了解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介紹阿拉伯數字和自然數。順勢介紹生活中存在更大的數,認識計數單位“十億”、“百億”、“千億”,將數位順序表由萬級擴展到億級,科學的認識“十進制計數法”。

  對于這個內容的教學,當時主要是想通過學生自行閱讀課本的內容,再經歷小組交流,全班匯報,來達到鍛煉交流、閱讀等能力的培養,最終完成教學目標。在課堂上也是這樣操作,學生能簡單的感受到數字產生與發展的過程,知道可以用數字來表示和記錄物體的個數,了解到這些數字就是自然數。在介紹完自然數后,通過對第六次人口普查大數的猜測,這樣的過渡來進入“十進制計數法”的教學。這樣處理就比較的自然,然后通過在計數器上撥數,來完善數位順序表,并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內涵。

  這節課的教學很成功,在教學中合理的利用課件和白板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適時得與課外知識合理的進行整合,使數學課堂更加的有趣,內容更加的豐富。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4

  一、鞏固準備

  1、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35÷7 42÷6 80÷4 39÷3 63÷9 56÷8

  45÷5 96÷8 54÷6 72÷6 64÷4 51÷3

  3×20 4×12 27×2 45-39

  2、誰最棒

  47-(23+14) 63÷(14÷2)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1)說說我們在計算中,見過那些括號?

  (2)我們已經知道,在列式時為了改變算式中的運算順序,要用到括號。但有時只用小括號還不夠,還要用到中括號。(板書[ ])

  說明:像這樣的括號,叫做中括號。(說明中括號的寫法)這節課,我們就學習帶有中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式題。

  2、教學例題。

  現在請大家認真觀察這道算式,(板書例題):請大家說一說,這道題有怎樣的特點?說明小括號外面還有中括號。讓學生說一說要先算哪一步。

  ⑴認真觀察,全班交流討論

  ⑵匯報觀察的結果,全班交流討論

  ⑶教師提問:有了中括號的參與,你明白了運算順序嗎?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

  規范的進行算式計算的板書

  3、算一算、比一比

  請學生先說一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

  三、課堂練習

  1、教材上的'練一練

  2、補充練習

  為支援受災學校的學習,新華小學部分學生開展了捐書活動,四年級捐書120本,

  五年級比四年級多捐20本,六年級捐的書是五年級的3倍,根據新華小學捐書的本數,25所這樣的學校可以捐書多少本?

  問: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認識了誰?

  2、說說帶有中括號的算式,它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板書設計:中括號

  47-(23+14) 360÷[(12+6)×5]

  =47-37 =360÷[18×5]

  =10 =360÷90

  3÷(14÷2) =4

  63÷7

  =9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5

  教學目的:

  1.知道這兩種運算的意義(即:什么叫加法,什么叫減法)

  2.知道加法和減法各部分的名稱及互逆關系

  3.可以熟練對一個算式各部分進行轉換

  教學重點:

  學會利用關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數(必須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通過實例探究加、減法的互逆關系

  教學內容:

  一、預習、新課呈現

  1.舉例:班上有30個女生,12個男生,則班上共有多少個同學?(算式為30+12=42),提問讓學生思考什么叫加法?加法的定義: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相加的兩個數叫做加數,加的的數叫做和。

  2.舉例:班上總共有42個學生,其中男生有12個,那么有女生多少個?(算式為42-12=30),提問讓同學們思考什么叫減法?減法的定義: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已知的加數叫做減數,要求的`加數叫做差。

  思考:如果已知的是班級總人數和女生人數,那么算式應該怎么列,各部分的名稱又是什么?

  3.根據上面給的兩個例子,思考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嘗試總結加法和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加數+加數=和,和-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

  二、課堂練習

  1. 根據3468+475=39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

  3943-3468= 3943-475=

  2、根據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寫出另外兩個等式。

  例:28+19=47 47-19=28 47-28=19

  (1)247+435=682

  (2)643-175=468

  (3)569-346=223

  3、猜猜我是幾?

  (1)我減去56得120 (2)483加上我得數是792 4、下面各題應該用什么辦法計算,為什么?

  (1)滑雪場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59張門票。滑雪場全天一共賣出多少張門票?

  (2)文具店運來一批練習本,賣出370包,剩下630包。共運來多少包練習本?

  三、課堂總結

  串講知識點和容易出現的問題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上冊教案12-25

數學上冊教案12-25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1-27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08-26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學教案11-22

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6-15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05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4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