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錦7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二年級】
課內知識:368-199等于多少呢?
課外趣題:按數字規律填出下圖中空缺的數:
【三年級】
課內知識:操場上的學生們進行隊列表演,他們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隊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請問要去掉多少人?還剩多少人?
課外趣題:有7個數,它們的平均數是18。去掉一個數后,剩下6個數的平均數是19;再去掉一個數后,剩下5個數的平均數是20。求去掉的兩個數的乘積。
【四年級】
課內知識:(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等于多少?
課外趣題:若在等差數列2,5,8,…的每相鄰兩項中間插入三項,使它構成一個新的等差數列,則原數列的第10項,是新數列的第( )項。
【五年級】
課內知識: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約數。
課外趣題:把一個自然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碼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數,則再把它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碼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數為止。將1—20xx這20xx個自然數都經過上述方法處理后,所得到的20xx個數中,2和3哪個多?
【二年級】
1.368-199等于多少呢?
解答:原式=368-200+1
=168+1
=169
2.按數字規律填出下圖中空缺的數:
解答:本題的規律為上面兩個數的和等于下面兩個數的乘積,因此應該填7。
【三年級】
1.操場上的學生們進行隊列表演,他們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隊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請問要去掉多少人?還剩多少人?
解答:每行每列都有8個人,而這一行一列必有一個人是重復的,所以減少的人數是8×2-1=15(人),8×8-15=49(人)
2.有7個數,它們的平均數是18。去掉一個數后,剩下6個數的平均數是19;再去掉一個數后,剩下5個數的平均數是20。求去掉的兩個數的乘積。
解答:第一個去掉的數是18×7-19×6=12,第二個去掉的數是19×6-20×5=14,這兩個數的乘積為12×14=168
還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18-(19-18)×6=12 19-(20-19)×5=14 12×14=168
【四年級】
1.(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
解答:原式=(1680×8+6+3+9+1+11+5+7-2)÷8
=1680×8÷8+(6+3+9+1+11+5+7-2)÷8
=1680+40÷8
=1685
2.若在等差數列2,5,8,…的每相鄰兩項中間插入三項,使它構成一個新的等差數列,則原數列的第10項,是新數列的第( )項。
解答:在每相鄰兩項中間插入三項,則原數列的第10項之前共插入了3×9=27項,故原數列的第10項是新數列的第10+27=37項。
【五年級】
1.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約數。
解答:(7257,4018)=(3239,4018)=(3239,779)=(123,779)=(123,41)=41
2.把一個自然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碼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數,則再把它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碼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數為止。將1—20xx這20xx個自然數都經過上述方法處理后,所得到的20xx個數中,2和3哪個多?
解答:一個數除以9的余數就是它數字和除以9的余數,因此按照題目中的操作辦法,每個數最后都會變成它除以 9的余數。連續9個自然數除以9的余數都互不相同,20xx÷9=223……2,說明這20xx個數中除以9余2的有224個,余3的有223個,所以在最后得到的20xx個數中,2比3多。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及設計意圖: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估計、測量等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知道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對于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教學時應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在實際測量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
學生已經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測量物體的方法,教學時,安排了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和寬這一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引入長度單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建立了已有知識和新知的聯系。
2、在層層深入中建立長度觀念
在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時,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畫一畫等活動,在直觀-表象-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在測量中培養估測意識。
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學中,估測的活動貫穿教學活動之中,在實際測量長度前,都先讓學生進行估測,并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估測方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并能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
2、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復習米和厘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 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于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匯報、交流。
師告訴學生: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
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厘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并反饋。
2、讀準測量的精確刻度。
①電腦顯示金箍棒圖,分別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
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張圖時提問: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張圖時提問:你怎么這么快就讀出來了?你是怎么讀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線)
追問:在尺子的相鄰兩條最長的刻度線中間都有一條略長的刻度線,你知道這表示什么嗎?這樣有什么好處?
④在第四張圖時提問: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來的?
⑤在第五張圖時提問:沒有了0刻度線,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長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實際長度。
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長度,再測量。
4、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選一選。
粉筆長75(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紅身高120(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②65 ③30
鐵釘圖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毫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了10 米 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飯上學去。來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拿出17厘米長的鉛筆和8 米 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請學生把認為不恰當的地方進行改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
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教材第16~19頁圓錐的認識和體積計算、例1。
教學要求:
l.使學生認識圓錐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求出圓錐的體積。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根據教材第167頁自制的圓錐,演示測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的教具。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說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2.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及圓柱體(邊說邊出示實物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還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體(出示教材第16頁插圖)。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簡稱圓錐。我們教材中所講的圓錐,都是直圓錐。今天這節課,就學習圓錐和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圓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是這樣的圓錐體,誰能舉出一些例子?
2.根據教材第16頁插圖,和學生舉的例子通過幻燈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體圖。
3.利用學生課前做好的圓錐體及立體圖通過觀察、手摸認識圓錐的特點。
(1)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認識圓錐的頂點,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在圖上表示出這條高)提問:圖里畫的這條高和底面圓的所有直徑有什么關系?
4.學生練習。
口答練習三第1題。
5.教學圓錐高的測量方法。(見課本第17頁有關內容)
6.讓學生根據上述方法測量自制圓錐的高。
7.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體方法可見教材第18頁上面的圖)
(2)讓學生猜想:老師手中的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們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3)實驗操作,發現規律。
在空圓錐里裝滿黃沙,然后倒入空圓柱里,看看倒幾次正好裝滿。(用有色水演示也可)從倒的次數看,你發現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得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
老師把圓柱里的黃沙倒進圓錐,問:把圓柱內的沙往圓錐內倒三次倒光,你又發現什么規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教師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5)啟發引導推導出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Sh
(6)小結:要求圓錐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以高,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乘以?
8.教學例l
(1)出示例1
(2)審題后可讓學生根據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自己試做。
(3)批改講評。注意些什么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三第2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錯的要求說明理由。
2.做練習三第4題。學生書面練習,小組交流,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么內容?圓錐有怎樣的特征?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為什么?
五、課堂作業
練習三第3題及數訓。
六、板書:
圓錐
圓錐的特征:底面是圓,
側面是一個曲面,展開是一個扇形。
它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錐的體積=圓柱體積
圓錐的體積=底面積高V=Sh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在對已學知識的整理和復習中,進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能合理、靈活、正確地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2. 能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加法、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 引導觀察。
談話:下面是某新華書店銷售的三種圖書的價格。
出示:
書 名
每本書的價錢(元)
《數學故事》
12
《成語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問:觀察表格,你能從中獲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如:買一本《數學故事》和一本《成語故事》要用多少元?買三本書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級有5個班,每個班買3本《數學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隨著學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
2. 解決問題。
提問:同學們很會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數學問題,你想解答哪些問題?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樣比較快地算出結果。
學生獨立解決自己所選擇的問題,教師巡視。
反饋:你解決了哪些問題?是怎樣計算的?(著重交流是怎樣運用加法或乘法的運算律使計算簡便的)
板書:12 + 15 + 18 12 3 5
12 + 18 + 15 12 5 3
比較:觀察上面的兩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 揭示課題。
談話:看來,我們在解決問題時,經常要運用加法、乘法的運算律,使計算簡便。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律。(板書課題:運算律復習)
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律?你想怎樣復習?通過復習達到什么要求?
[說明:從現實情境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注意對復習方法進行指導,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二、 合作交流,知識梳理
談話:下面就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本學期學過的運算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整理出來,并在小組內交流你整理的結果。
學生獨立完成整理,教師巡視。
學生中可能出現的整理方法有:舉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組活動:同學們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經學過的運算律,請把你整理的結果和小組里的同學一起分享,并討論一下,能把你們小組同學的各種方法整理在一張表格里嗎?試一試。
組織交流,由小組選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據學生的整理結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舉 例
文字描 述
字母表示
加
法
交換律
結合律
乘
法
交換律
結合律
[說明:讓學生自己整理已經學過的運算律,便于學生加深對加法和乘法運算律的理解,同時,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能體會到合作學習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與同伴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 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 填一填。
出示題目:
下面的計算分別應用了什么運算律?在括號里填一填。
86 + 35 = 35 + 86( )
72 + 57 + 43 = 72 + (57 + 43)( )
76 40 25 = 76 (40 25)( )
125 67 8 = 125 8 67( )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2. 辨一辨。
出示題目:
先在括號填上適當的數,再連一連。
81 + ( ) = 0 + 81 乘法交換律
16 4 25 = 16 ( )加法交換律
184 + 168 + 32 = 184 + ( )乘法結合律
a 56 b = ( ) 56 加法結合律
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交流。
3. 比一比。
下面每組題的計算結果相同嗎?為什么?
(1) 88 + (24 + 12) (2) 28 15
(88 + 12) + 24 7 (4 15)
(3) 856 - (656 + 120) (4) 540 45
856 - 656 - 120 540 9 5
要求:比較每組的兩道題,它們的計算結果相同嗎?各是應用了什么運算律或運算性質?
4. 算一算。
出示題目:
你能分別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幾個數的和,圓中幾個數的積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說一說怎樣算比較快。
[說明:通過一組有層次的練習,引導學生在填一填、辨一辨、比一比、算一算等數學活動中,由具體到抽象地加深對運算律的理解,為靈活應用運算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 靈活應用,解決問題
1. 下面是某校學生生活區今年上半年用電情況,根據相關信息,解決下列問題。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求出一共用電多少千瓦時,看哪一組算得又對又快。
分組匯報怎樣算比較快。
提問:解決了上面的問題,你有什么想對大家說的嗎?
2. 下面是四(2)班馬小平同學閱讀三本課外書的情況統計。
提問:根據表中數據,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提問:怎樣分別求出每本課外書一共有多少頁呢?怎樣算比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獨立解決。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后,指名介紹自己的算法。
師生共同評價各種算法,并總結應用運算律使計算簡便的方法。
[說明:本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兩個具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問題中沒有要求學生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但學生通過分析題中的數據,會發現這些題具備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特征,通過計算、交流、反思等學習活動,進一步感受運算律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價值。]
五、 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提問:今天的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內容?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嗎?
學生交流,并評價自己與同伴的表現。
[說明:讓學生適時反思自己在本課學習中的所得,及時評價自己與同伴的學習行為、態度,大膽地說出遇到的困惑或困難,提出自己的觀點,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率。]
六、 課后延伸,挑戰自我
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995 + 996 + 997 + 998 + 999 125 (17 8) 4
1 + 2 + 3 + 4 + 5 + 95 + 96 + 97 + 98 + 99
25 32 125
[說明:課后安排富有挑戰性的練習,不僅可以進一步深化本課學習內容,更為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能正確運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遷移類推、歸納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學方法
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游戲導入
口算擂臺比賽,教師出示口算題目,學生快速說出答案。
教師隨機提問:你是用哪句口訣計算出來的?通過提問揭示課題《表內除法》。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引導觀察,建立表象
問題1:觀察情境圖,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
問題2: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計算出小旗的總數嗎?你是用哪句口訣計算出來的?
生:7×8=56 口訣:七八五十六。
問題3:這56面小旗,每列掛8面,可以掛幾列?每行掛7面,可以掛幾行?
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展示兩種方法,教師作出評價。
2. 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問題1:你能列出除法算式么?
生:56÷8=();56÷7=()。
問題2:要用哪句口訣求商?
生:口訣 七八五十六。
觀察發現:仔細看黑板上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
生:兩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訣。
師生共同總結算法:除數是幾就想和幾有關的口訣,利用乘法口訣求商。
多媒體出示兒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訣缺幾商是幾。請學生讀一讀。
(三)鞏固練習
多媒體出示做一做中的題目,學生獨立完成,然后交流如何計算的,集體講解訂正。
(四)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小結,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給予點評和提升。
(五)布置作業
學生搜集身邊見到的能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決的一些日常實際問題,以待下節課分享交流。
板書設計
表內除法
7×8=56 口訣:七八五十六
56÷8=(7) (七)八五十六
56÷7=(8) 七(八)五十六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26~27頁的例題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征,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
2. 培養學生初步的操作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 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以及創新意識。
4.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懂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 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1. 課件呈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卡通形象: 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們嗎?你們想想在哪兒見過我們呢?
2. 小朋友,你帶來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帶來的物體,能說出名稱的就說出來)
3. 小朋友帶的物體真多呀,看了這些物體,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4. 看來,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識還真不少。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物體。(揭示課題: 認識物體)
[說明: 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創設生動的畫面和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喚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 動手探究,體驗領悟
活動一: 看一看、摸一摸。
導語: 小朋友,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體,你有什么發現?
1. 學生認真觀察桌面上的物體,初步感知物體的外形。
2. 學生用手觸摸物體,初步感知物體的特性。
3. 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說說物體的形狀分別是怎樣的。
[說明: 理解數學知識首先要“觀察”數學現象。學生通過觀察、觸摸等活動,初步感知物體的形狀,為進一步探究物體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礎。]
活動二: 分一分、比一比。
導語: 剛才小朋友觀察了幾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接下來,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狀把它們分分類呢?
1. 以小組為單位將物體進行分類。
2. 各小組說說自己小組分了幾類,是怎樣分的。
3. 全班交流,達成共識。教師相機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名稱。
4. 各小組分別拿出一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桌面上滾一滾、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說明: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各種物體的形狀后,再通過實際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動,能進一步感知幾種幾何形體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活動三: 認一認、找一找。
導語: 現在請小朋友看大屏幕,電腦把這四類物體的形狀畫出來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課件呈現幾種立體圖形)
1. 學生看大屏幕上的圖形,說圖形的名稱。
2. 請四名學生頭戴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頭飾,其余學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舉起來,以示響應。
3. 教師指出,像這樣的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小朋友仔細看看我們的教室,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快找找看。
4. 要求學生想一想: 在哪些地方也見過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說明: 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四種形狀的物體后及時進行必要的抽象,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在找一找的活動中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學生引入更為廣闊的現實情境中進行充分的體驗活動,使學生的已有認識更為豐富、生動。]
活動四: 搭一搭、數一數。
導語: 小朋友,你們玩過搭積木嗎?現在我們就用剛剛認識的這些物體作積木,搭一件你最喜歡的東西。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 明確要求后,學生動手搭積木。
搭好后,學生可以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并進行評價。
展示部分優秀作品,并指名說說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狀的物體搭成的。
2. 數數自己的作品中,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用了幾個,把數的結果填在表格里。
[說明: 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設計開放的教學,讓學生自己進行設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創造欲望得到滿足。這樣做,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 總結延伸
1. 今天,我們和誰成了好朋友?學到了哪些知識?
2.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朋友,課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說明: 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的方法和學到的知識,體會互相合作、主動探究是學習的好方法。]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際測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
2.通過測量鉛筆長度的活動,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
3. 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發展估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
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疑
1. 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米(m) 厘米(cm)
2. 用手比一比1米和一厘米有多長?
3. 你能正確使用這些長度單位了嗎?
(1)房子高約4( ); (2)一支鉛筆長18( );
(3)米尺長100( ); (4)課桌高約7( );
二、互動解疑
1. 認識分米
(1)猜一猜課桌高約7什么呢?
板書:分米dm
(2)探究分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你對分米還有哪些了解?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3)剪一剪,1分米到底有多長?你能從紙條上找出1分米,并把它剪下來嗎?
(4)想一想,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分米?
(小棒、光碟盒的長度……)
(5)我們的直尺的長度大約是幾分米?(2分米)
2. 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
(1)請同學們在米尺上找出幾個1分米,并匯報
0——10 10——20 40——50 90——100
(2)1分米與1米之間的關系
①在米尺上數出1米里面有10個1分米,1米=10分米。
②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00厘米里面有10個10厘米
所以1米=10分米 1m=10dm
3. 認識毫米
(1)請你先估算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大約各是幾厘米?
(2)講述:當不夠1厘米時,為了測得更精確,我們要用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
①關于毫米,你都知道些什么?
1厘米中間有10個小格,每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所以1厘米=10毫米 1cm=10mm
②建立1毫米的表象
A:一張IC卡,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它的長、厚度。
B:課堂練習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4. 階段性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厘米和分米”,現在我們一共認識了四個長度單位,今后我們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單位。如果測量比較精確,我們還可以用毫米,這些長度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00毫米
三、實踐運用
1. 填一填
2dm=( )cm 70mm=( )cmm 800cm=( )m
6m=( )dm 80cm=( )dm 3m=( )cm
2. 畫線段
①20mm ②3cm5mm ③2dm
3.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練習本的長約( ); 課桌寬約( ); 一棟樓高( );
數學書厚5( ); 小亮身高135( ); 課桌高9( )。
四、總結評價
比劃所學過的長度單位。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8-27
小學數學教案【熱】07-04
【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熱】小學數學教案06-26
小學的趣味數學教案12-24
秋季小學數學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