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大班數學教案

時間:2022-07-04 12:16:32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模板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模板5篇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尺子,了解其用途,發現其區別,進而發展幼兒的觀察、思維能力。

  2、初步學習直尺的使用方法,培養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3、幼兒能積極的參與活動,并感受到和同伴一起探索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各樣的尺子,并了解尺的名稱,特點及用途。(如:不同材料、不同長度的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2、幼兒每人直尺一把。(含三種長度:10厘米、20厘米、30厘米。)3、操場上畫一條寬為120厘米的“小河”。

  三、活動過程:

  1、認識各種各樣的尺子。

  (1)分組討論交流。

  請幼兒將自己收集到的尺子在小組介紹。要求說出是誰幫助收集的,在什么地方收集的,叫什么尺子,有什么特點和用途。

  (2)集中交流。

  請小組推薦,介紹比較有趣、特殊的尺子。

  (3)引導幼兒歸納有些什么樣的尺子,各有什么用途。

  2、找找尺的不同點。

  (1)分組討論。

  提問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這么多的尺子都是不是一樣的?有什么不同?

  (2)集中討論。

  個別幼兒發言,其他幼兒補充。

  (3)引導幼兒歸納,從用途、材料、形狀等不同方面進行小結。

  3、找出尺子的共同點。

  (1)提問引發思考:尺子有這么多不同,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2)引導幼兒歸納提升:它們上面都有刻度,都是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4、測量活動。

  (1)學習測量長度的方法。

  ①請幼兒拿出自己的尺子,嘗試測量桌子的長度。(以各自的尺為單位測量。)②請幼兒說說是怎樣測量的。

  ③引導幼兒小結測量長度的方法:測量時尺子與被測量物的起點要對齊,每量一尺要做上記號,接著量時尺的一端要與記號對齊,要記住量了多少尺,不能漏計,也不能多計,最后的測量結果就是物體的長度。

  (2)測量操場上“小河”的寬度(120厘米寬)。

  ①幼兒用自己的尺子測量,老師將幼兒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可讓幼兒反復測量,確認后再記錄。)②集中觀察記錄表,看看小河有多寬,讓幼兒思考,提出問題。

  ③集中討論:為什么小河的寬度會出現三種不同的數字?

  ④引導幼兒小結:尺子的長短不同,所以量出的結果也不同。

  ⑤分別請量出三種不同結果的幼兒說出自己的尺子上刻度最大的數字(表示尺子的長度),教師幫助測算出小河的寬度(120厘米)。

  四、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感受到數學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五、活動延伸:

  在活動中投放各種直尺,供幼兒選用。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學習用數圖形的方法測量和比較各種事物面積的大小。

  2. 在觀察和操作活動中探索發現三角形與正方形的相互變換。

  3.在看、比、說的過程中感受發現和表達的快樂。

  4. 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

  5.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活動準備:

  白板課件、操作單人手一份、記號筆、泡沫地墊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場景,以小燈籠的角色引出課題。

  (二)學習活動,師幼共同探尋用數圖形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1. 師:這里有兩張床,到底哪張才是最大最好的呢?

  2.教師演示并記錄第一張,幼兒操作并記錄第二張

  3.教師小結:能鋪下的坐墊越多,床呀就越大。

  (三)鞏固經驗,比較鏡子的大小。

  1.出示兩面鏡子,猜猜哪張的大。

  2.教師介紹操作單,幼兒操作。

  3.教幼小結:能鋪下的手帕越多,鏡子就越大。

  (四)第二次操作,鋪泡沫墊。

  1.幼兒分組地面操作。

  2.指導幼兒看白板,教師根據幼兒回答記錄數據。

  3.指導幼兒觀看flash演示。

  4.師幼共同得出結論。

  (五)拓展活動。

  1.出示畫面,引導幼兒比較禮物的大小。

  2.教師交代要求,將操作留給幼兒課后完成。

  教學反思

  在認識時鐘的活動中,以往我們的教學方法往往是這樣的:教師拿出一面鐘,讓幼兒看看上面有什么。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小結。然后讓幼兒看一個整點,觀察時針和分針所在的位置,告訴幼兒這是幾點鐘。最后請幼兒撥整點鐘。這樣的教學活動,老師的主體地位是很明顯的,幼兒是機械地學習。

  而在這次活動中,我以謎語引入,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誘發幼兒主動探索。材料有助于幼兒在探索、操作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問題:鐘面到底有什么?應該怎樣排列?從而達到認識鐘面、制作正確鐘面的目標。在制作鐘面的環節中,幼兒能充分調動已有經驗,而教師引出的“順時針”則適時地為幼兒提升經驗。在認識整點的環節,我通過讓幼兒嘗試——討論——觀察——結果,這樣的學習來獲得答案,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訴幼兒。以認識時間貫穿在一日生活記錄里,體現了數教育目標之一:在生活中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如:知道7點要干什么等等。

  此次活動充分體現了綱要精神,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了“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理念。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

  2、繼續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活動重點:

  學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

  活動難點:

  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完整的鉛筆、積木、回形針、橡皮等測量工具(幼兒人手2份)

  記錄表格(見活動材料)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問題。

  師:小朋友,瞧,圖上有誰?它們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鴨,它們在比賽跳繩)再看下面一幅圖,想知道它們在說什么嗎?再來看第三幅圖,它們現在在做什么?(在測量跳繩的長度)它們用的測量工具一樣嗎?(不一樣)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圖,發生了什么事情呢?(它們在爭論誰的跳繩長。)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長度的工具和方法。

  師:請你們也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可以測量跳繩的長度呢?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二、遷移幼兒已有測量長度的經驗。

  師:我們中班的時候已經學習過測量長度的方法了,你們還記得嗎?那我請一個小朋友用黑板擦來量一量黑板的'長度,你們仔細看他測量的方法對不對。

  師:他測量的方法,對嗎?誰愿意來跟大家說一說。并示范一下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呢?(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量一下記錄一下。)

  三、幼兒嘗試測量,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1、幼兒自主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

  師: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經掌握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了,現在我想請你們每人自己選擇兩個不同的測量工具,分別量一量課桌的長度,并在表格上記錄用每個工具測量的次數和結果,(教師可示范記錄方式)

  師:你們剛才用兩種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一樣還是不一樣?請你說一說,你剛才是用哪兩個工具測量的?桌子有幾個XX長?用XX測量時量了幾次?桌子有幾個XX長,用XX量了幾次?(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我們測量的是同一個物體,為什么每個人兩次測量的結果都不一樣呢?是不是我們搞錯了呢?現在我們都用這種工具(積木和回形針)來量一量我們書本的長度,看看結果有什么變化,好嗎?

  2、集體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

  師:現在請你們用回形針和積木量一量你的幼兒用書有多長,并像剛才一樣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好嗎?這次測量結果一樣嗎?幼兒用書有幾個回形針長?用回形針量了幾次?幼兒用書有幾個積木長?用積木量了幾次?

  3、引導幼兒討論并小結。

  師:我們每次的都是同一個物品,為什么測量的次數和結果不一樣呢?仔細觀察你們的記錄表,你會發現什么?(引導幼兒發現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就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次數就多的道理。)

  師:小結,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數次就多。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觀察并發現飲料排列的規律,能按規律填補空缺。

  2.能仔細進行觀察,并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3.提高數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能力。

  4.能與同伴合作,并嘗試記錄結果。

  活動準備:

  不同顏色的三種飲料卡片若干,幼兒用書第22~23頁活動過程:

  一、不同的飲料教師出示不同顏色的三種飲料卡片,引導幼兒發現它們的形狀、顏色不一樣。

  二、貼貼樂1.教師將第一種飲料卡片貼在長條紙上,按顏色不同貼成一個紅色的、兩個綠色的、三個藍色的規律(飲料卡片不少于兩組規律)。請幼兒觀察并說出是怎么排的。

  2.請個別幼兒按規律再貼一組飲料卡片,集體檢查是否正確。

  3.請幼兒閉上眼睛,教師取走三張卡片(必須保證有一組規律是完整的),再觀察少的卡片應該是什么顏色,并將其貼上。

  4.教師用另外兩種飲料卡片貼成三三規律,幼兒觀察并說出規律。

  5.教師抽取走四張飲料卡片,幼兒觀察并填補卡片。

  三、幼兒操作1.請幼兒打開幼兒用書,觀察畫面上飲料卡片的排列規律。

  2.請幼兒思考空缺的地方應該是什么飲料,從貼紙上取下該飲料卡片,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3.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換幼兒用書,相互檢查貼的對不對。

  4.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嘗試自己排列出一定的規律,引導幼兒相互觀察、發現同伴的規律,提高整體感知規律的能力。

  教學反思

  1、本節課環節基本齊全,目標基本達到。

  2、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幼兒很感興趣。

  3、教學過程中不能照顧到所有幼兒。

  4、今后我要更加努力,改進自己教學中的不足。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操作學習材料的過程中,發現規律并運用規律。

  2、發現自然材料的美,體驗成功的樂趣。

  3、培養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發現周圍環境中一些物體的規律,激發幼兒探索問題的興趣。

  4、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5、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活動準備:二張示范照片、相片若干、不同種類的種子若干、漿糊若干、抹布若干、蠟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幼兒興趣

  現在是什么季節?秋天是一個豐收、成熟的季節。前幾天老師帶你們去秋游了,并且收集了許多不同的種子,還幫你們拍了很多的照片。今天老師要求每個小朋友把你們收集到的種子給照片鑲上美麗的邊框,你們愿意嗎?

  二、集體活動

  老師這兒有兩張鑲好的照片邊框,你們看這邊框上的種子是怎樣擺放的?

  三、小組活動

  要求小朋友在做的時候要用三種種子,而且要有規律,還要注意圖形的擺放,顏色的搭配。

  四、評議

  展示幼兒作品,讓他們上來說一說。請小朋友找找我們周圍環境中還有哪些有規律的物體。

  重點:引導幼兒在操作學習材料的過程中,發現規律并運用規律。

  難點:發現周圍環境中一些物體的規律,激發幼兒探索問題的興趣。

  教學反思

  我設計本次活動是讓孩子們能大膽地動手,在音樂中感知美,創造美,從活動看來幼兒都充分發揮出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有的幼兒還想出了各式各樣的舞蹈來展示這個舞會,效果很不錯。但也有一些不足,個別幼兒的衣服被顏料弄臟了,還有蓋子反復使用使顏色有一點混亂了,這些都需要改進。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幼兒數學教案07-02

大班數學教案08-20

大班數學教案07-31

《分類》大班數學教案11-12

新車-大班數學教案08-08

大班數學教案《鋪路》01-15

大班級數學教案01-12

數學教案《5的加減》(大班)01-09

大班《認識球體》數學教案10-17

大班數學教案大全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