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的琥珀》說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奇異的琥珀》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奇異的琥珀》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我是xx,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奇異的琥珀》。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奇異的琥珀》是一篇精讀科學小品文。它主要寫了一只琥珀被發現以及科學家推測它的形成過程,全文語言易懂,描寫生動形象,意在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想象出琥珀的形成過程,理解科學家推測的過程是合理嚴謹的。細讀課文,字里行間顯現著“奇異”。
2、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滲出、澎湃、粘稠、詳細”等詞語,積累“美餐、熱辣辣、淹沒、沖刷”等詞語。
(2)了解課文中這塊琥珀的奇異之處及琥珀的形成過程,激發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3)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句的表達效果。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人們推測的故事中,了解這塊奇異的琥珀形成的過程。
難點:明白人們是根據什么推測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條件,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篇課文是以自然科學密切相關,要以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探索文中答案;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討論、交流并播放多媒體(琥珀圖片、動畫展示形成過程)來深入理解課文。在反復品讀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認真領會說明的道理,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從小培養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三、說教學過程
我將本課分成兩課時進行教學,課堂結構是:質疑導向——初讀感知——簡述形成——感受奇異——小結背誦。
愛因斯坦曾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于文章題目發人深省,又與文章中心緊密相連,因此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
第一個環節:引導。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會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說這塊琥珀是奇異的?誰發現的?
第二個環節:初讀感知。這一環節包括:檢查自學生字詞,理解重點詞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概括課文大意,分段。在對文章有大致了解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環節。
第三個環節:可采用畫箭頭、文字描述等不同方式,簡述琥珀形成過程。(主要先由學生自主完成,然后指名上臺板演或簡述。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意識而顯得活潑生動。第一課時宣告結束。
第四個環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奇異。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在設計這一部分教學時,我從課題中的“奇異”二字入手先理解“奇異”的意思:跟平常的不一樣,奇怪而特別,與眾不同令人驚異。再以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逐層深導,感受“奇異”。
1、透過樣子,感受“奇異”。學習課文最后一段,引導觀察課文中的圖片,觀察課件(琥珀圖片)。
2、揣摩形成過程,感受“奇異”。上節課我們了解了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先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變成化石。把關鍵詞“松脂球——化石”板書出來。下面我們再認真地讀讀文章第一大段,看看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松脂球又是如何變成化石的?讓學生邊讀邊畫。第三步:先同桌互相說然后指名學生說說琥珀形成過程,再找學生補充,教師板書。第四步動畫演示形成過程。
3、談論“發現”,感受“奇異”。我們學習第二段,看看琥珀的發現是否也存在一種巧合呢?讓學生齊讀,引導找出答案“赤著腳”。
4、分析推測,感受“奇異”。那么我們是否也在為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感到驚異呢?讀第十八自然段,學生體會。理解"推測"的意思:從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再讓學生分析科學家推測的依據是什么?(松脂球形成化石等相關知識,琥珀的樣子,發現琥珀的過程。)
第五個環節:小結課堂,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提問學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思考,講述。
課后作業:用自己的話寫寫琥珀的形成過程。
《奇異的琥珀》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我是來如意,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奇異的琥珀》。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奇異的琥珀》是六年制小學s版教材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科學與發現”主題的一篇精讀科學小品文。它主要寫了一只琥珀被發現以及科學家推測它的形成過程,全文語言易懂,描寫生動形象,意在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想象出琥珀的形成過程,理解科學家推測的過程是合理嚴謹的。細讀課文,字里行間顯現著“奇異”。
2、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滲出、澎湃、粘稠、詳細”等詞語,積累“美餐、熱辣辣、淹沒、沖刷”等詞語。
(2)了解課文中這塊琥珀的奇異之處及琥珀的形成過程,激發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3)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句的表達效果。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人們推測的故事中,了解這塊奇異的琥珀形成的過程。
難點:明白人們是根據什么推測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條件,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篇課文是以自然科學密切相關,要以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探索文中答案;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討論、交流并播放多媒體(琥珀圖片、動畫展示形成過程)來深入理解課文。在反復品讀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認真領會說明的道理,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從小培養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三、說教學過程
我將本課分成兩課時進行教學,課堂結構是:質疑導向——初讀感知——簡述形成——感受奇異——小結背誦。
愛因斯坦曾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于文章題目發人深省,又與文章中心緊密相連,因此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會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說這塊琥珀是奇異的?誰發現的?
接著進入第二個環節:初讀感知。這一環節包括:檢查自學生字詞,理解重點詞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概括課文大意,分段。在對文章有大致了解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環節:可采用畫箭頭、文字描述等不同方式,簡述琥珀形成過程。(主要先由學生自主完成,然后指名上臺板演或簡述。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意識而顯得活潑生動。第一課時宣告結束。第四個教學環節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奇異。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在設計這一部分教學時,我從課題中的“奇異”二字入手先理解“奇異”的意思:跟平常的不一樣,奇怪而特別,與眾不同令人驚異。再以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逐層深導,感受“奇異”。
1、透過樣子,感受“奇異”。學習課文最后一段,引導觀察課文中的圖片,觀察課件(琥珀圖片)。
2、揣摩形成過程,感受“奇異”。上節課我們了解了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先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變成化石。把關鍵詞“松脂球——化石”板書出來。下面我們再認真地讀讀文章第一大段,看看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松脂球又是如何變成化石的?讓學生邊讀邊畫。第三步:先同桌互相說然后指名學生說說琥珀形成過程,再找學生補充,教師板書。第四步動畫演示形成過程。
3、談論“發現”,感受“奇異”。我們學習第二段,看看琥珀的發現是否也存在一種巧合呢?讓學生齊讀,引導找出答案“赤著腳”。
4、分析推測,感受“奇異”。那么我們是否也在為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感到驚異呢?讀第十八自然段,學生體會。理解"推測"的意思:從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再讓學生分析科學家推測的依據是什么?(松脂球形成化石等相關知識,琥珀的樣子,發現琥珀的過程。)
第五個環節:小結課堂,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提問學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思考,講述。課后作業:用自己的話寫寫琥珀的形成過程。
《奇異的琥珀》說課稿3
教材分析
《奇異的琥珀》是一篇科學故事。全文扣住“奇異”這個詞,課文的一到十一節,向人們介紹了奇異的琥珀的形成,十二到十三節介紹了琥珀是如何被發現的,最后一節描述了琥珀的價值。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激發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想象的合理。
教學方法:講授法、閱讀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第x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激發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叫《奇異的琥珀》。(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你們知道什么是琥珀嗎?(琥珀是古代松樹脂的化石,可以做裝飾品。)
三、指導學生自學,理解課文內容
1、提出自學要求:認真閱讀課文,想一想,這塊琥珀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價值。
2、學生按要求自學。
3、討論交流。
(1)這塊琥珀是什么樣子的?這塊琥珀是透明的,一個蒼蠅一個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根毫毛。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從這塊琥珀,可以推測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從這塊琥珀還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
(2)課文中哪一部分講了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從“一個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3)請同學們把講這塊琥珀形成經過的部分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把形成經過說一說。
(4)課文的其他部分是講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講故事發生的時間;從“海風猛烈地吹”到“這是很少見的”,講這塊琥珀怎么被發現的;最后一個自然段,講這塊琥珀的樣子和它的價值。)
(5)請四個學生分段朗讀課文。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1、練習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板書:21、奇異的琥珀
思考:這塊琥珀是什么樣子的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有什么價值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2、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過程:
一、老師談話引入
時間的估算有科學依據,那作者對琥珀形成過程的推測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學習課文
(一)理解松脂球形成的各種條件,體會作者推測的合理性。
1.同學們默讀課文,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幾個條件,并說說理由。
①第一個條件必須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熱。
②夏季也有陰天、雨天,因此要有陽光,而且強烈。
③陽光不強,松脂可能滲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書:陽光強烈
2.請同學們找找看,文中有幾處是描寫太陽的,各是怎樣寫的,氣溫的變化集中體現在哪幾個詞上。(有三處:①太陽暖暖地照著,②太陽照得火熱,③晌午的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氣溫的變化通過“暖暖”“火熱”“熱辣辣”可以看出來。)
3.師問:陽光熱度的變化點明了當天的炎熱,為兩只小蟲遭遇不幸作了鋪墊。那么還需要
什么條件呢?(①蒼蠅必須飛在松樹上,只有松樹才有松脂。②必須發生在松樹林,而且必須落在一棵老松樹上,因為樹多,才會有多年生的老樹,只有老樹才會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湊巧也不行。必須是蜘蛛剛撲到蒼蠅身上,吧嗒,松脂滴下來了。)
板書:蠅、蛛、巧遇、松脂滴
4.由此可見,作者在推測過程中已經把各種可能都考慮到了。還有必需條件嗎?
(“松脂繼續滴下來”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必須有,如果就那么一滴,倆家伙目標一致,沒準兒還能掙扎出來。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許無法形成球,球太小了,也許經不起幾千年幾萬年時間的腐化、風化。)
板書:松脂繼續滴
(二)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去理解課文內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個必需條件都找到了。作者對它們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節不但
合情合理,而且生動有趣。現在請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層,找找看,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要點:
①“展開”“飛舞”“穿過”“飛進”這幾個詞,把小蒼蠅的快樂勁兒寫出來了。
②作者把蜘蛛寫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簡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③前三個小節銜接得非常緊,太陽暖,蒼蠅才會出來飛,聞到香,才會飛進松樹林,飛累了,想歇會兒,它歇了,蜘蛛乘機想吃掉它。
④“樂極生悲”也許有點道理,這兩個家伙,一個想美美地歇歇,一個想飽餐一頓,哪能想到大禍就要臨頭!
⑤“剛好”這個詞用得好,說明事情發生得太巧了。
⑥“小蒼蠅不能撣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這句話很幽默,這兩個家伙太可憐了。
(三)了解化石形成所需的條件,體會想象的合理性。
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要有什么條件。
(松脂球變成化石需要4個條件,“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時間一轉眼過去了”“又是幾千年過去了”,這說明時間長;“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說明地殼發生過變化,水把森林淹沒了,樹腐爛了,松脂球被淹沒了,這又是2個條件。)
板書:松樹林松脂球
三、談收獲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又初步體會到了作者推理的嚴密,真是收獲不小哇!
四、總結課文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21奇異的琥珀
地殼運動
松脂球化石
漫長歲月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上我認為自己有如下兩點成功之處:
一、發展學生思維,注意培養想象力。這篇課文在內容上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很好載體,因此在課堂上理解形成過程的合理性,應該需要哪些條件,啟發學生緊緊以課文內容為依據,培養想象力。
二、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輔助學生學習,引導孩子深入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
《奇異的琥珀》說課稿4
一、 說教材:
《奇異的琥珀》是第十冊新教材中第三單元的課文,此單元以“神話傳說,科學天地”為主題,訓練的重點是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反復推敲重點詞句,記錄自己的疑惑和體會,也可以查找一些資。同學們會隨著語言文字進行特殊的旅游。根據這些要求,我以我校一貫堅持的培養學生十大創造性學習習慣為核心,努力關注文本,關注學生,盡力把讀的時間,說的機會,問的權利,評的自由還給學生,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了教學過程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作者說明語言的生動準確;二是體會作者推測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生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形成的 過程以及這樣想象的依據。
2、復述故事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三)、發展目標:培養學生的默讀、朗讀、理解、想象能力。
本課教學的重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
教學難點:理解科學家想象的依據。
三、 說設計理念:
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切感受作者說明語言的生動準確;體會作者推測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教學中重朗讀、重感悟、重情感、重創新。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 說教學思路與意圖: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回顧舊知,教師導入:(課件出示課題)
2、課件出示琥珀的圖片,設懸: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個小動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這塊琥珀里同時存在著兩個小動物,還有掙扎過的痕跡,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有趣的故事吧。
[意圖:回顧舊知,鞏固上節課所學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展示圖片,給學生設置懸念,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學習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課件出示有聲動畫——松脂球形成的過程(學生觀看動畫)
[意圖:用動畫課件展示這一過程既直觀又形象,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也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看后,教師問:你覺得這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2—9自然段,邊讀邊用直線畫出相關的句子。
(3)、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條件,教師巡視幫助。
(4)、全班匯報交流。
學生讀出相關句子,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歸納出松脂球形成的相關條件。(課件展示)
(5)、師:請同學們找找文中有幾處是描寫太陽的?太陽光熱辣辣的, 這會與松脂球的形成有什么關系呢?(指名讀相關句子)
(6)、師:課文中哪一句話說蒼蠅、蜘蛛同時巧遇松脂球呢?在這里“剛好”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讀相關句子,出示課件,理解句子。
(7)、分角色讀2—9自然段,邊讀邊想象這個松脂球形成的過程。
2、學習形成化石部分(10—12自然段)
(1)、過渡:松脂球的形成我們都了解得很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應該是古代松樹脂的化石,下面我們繼續來了解一下由松脂球變成化石的過程。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10—12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松脂球成了化石的原因。
(3)、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松脂球成為化石的原因(學生邊說教師邊隨機出示課件)
指名讀相關句子體會漫長的變化過程:“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時間一轉眼過去了。”“又是幾千年過去了,”“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水把森林淹沒了,樹腐爛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
(4)、[課件出示動畫——松脂球化石的形成過程]
a、我們知道了由松脂球形成化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來展開想象,看看整個形成過程是如何變化的?
b、出示松脂球化石的形成過程的動畫課件,激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
[意圖:在已有的文字教學的基礎上,再次用動畫展示琥珀完整的形成過程,讓想象,畫面,文字完美統一,更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c、教師小結,過渡:我們知道了琥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一種地殼運動、滄海桑田巨變的結果。那這塊琥珀又是怎樣被人發現的呢?
3、簡單了解琥珀的發現過程
(出示課件,指名反饋)
4、復述故事過程
先同桌之間交流,再指名全班復述,然后完成下面說一說的練習:(課件出示練習)
a、琥珀是由松脂球變成,推測出( )
b、琥珀中有蒼蠅和蜘蛛,推測出( )
c、蒼蠅和蜘蛛的腿的四周有好幾圈黑色的圓環,推測出( )
d、琥珀是海灘上發現的推測出( )
[意圖:這一環節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能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歸納概括能力。]
5、學習了解琥珀的科學價值部分(18自然段)
a、教師導入,請同學們快速默讀最后一段
b、默讀思考:科學家研究這塊琥珀有何科學價值?
c、指名反饋后,出示課件
d、齊讀最后一句。
[意圖:精讀課文這一板塊是本堂課最重要的一環,這一環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看、讀、思、議、畫等手段,教師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力量,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逐步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以及條件,體會科學家合理的想象。]
(三)、談收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了解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及時給予一定評價)
(四)、總結全文。
(五)、布置課后作業:收集了解一些其他化石的形成過程,如: 恐龍、大象等。
[意圖: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奇異的琥珀》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奇異的琥珀》是S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21課,此單元的主題是“科學與發現”,訓練的重點是默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認真領會說明的道理,培養學生對科學,對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質疑、探索的精神。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體會作者說明語言的生動準確;二是體會作者推測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我努力關注文本,關注學生,盡力把讀的時間,說的機會,問的權利,評的自由還給學生。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了教學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生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本課10個生字以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熟悉課文內容,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推測這塊琥珀形成和發現的過程的,明白這樣想象的依據是什么。
4、復述故事過程。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讀、認讀、識記、組詞、聽寫等方式掌握本課生字,借助字典、詞典的工具書來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2、通過朗讀練習和指導,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和熟悉課文內容的目的。
3、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討與交流,明白這塊琥珀為什么是奇異的以及這塊琥珀是怎樣形成和發現的。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默讀、朗讀、理解、想象能力。
(四)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體會科學家合理推測的依據。
2、難點:理解科學家推測的依據。
三、說設計理念:
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切感受作者說明語言的生動準確;體會作者推測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教學中重朗讀、重感悟、重情感、重創新。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說教學思路與意圖:
第一課時
(一)、板書導入新課:
1、教師板書課題:奇異的琥珀
2、教師談話設懸:
誰知道什么是琥珀?為什么課文的題目不直接叫琥珀而要叫奇異的琥珀?這琥珀奇異之處在哪里?【意圖】(給學生設置懸念,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學生預習課文:
1、帶著剛才的疑問去預習課文。
2、在讀課文的時候自學生字新詞。
3、初步熟悉課文的內容,明白這塊琥珀為什么是奇異的?它是什么樣子的?(分組合作學習)
(三)檢查與反饋:
1、生字新詞的檢查:
(1)指后進生拼讀生字,其余的學生認真聽,然后指學生為其正音。
【意圖】(讓后進生參與學習中來,摸清班上學生拼讀生字的能力。)
(2)指學生上黑板聽寫生字,其余的學生在稿紙上聽寫,然后同學互相訂正。
【意圖】(增強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
(3)指學生上黑板為生字組詞,其余的在稿紙上組詞,然后同學互相訂正。
(4)全班齊讀生字新詞。
2、課文朗讀的檢查:
(1)指幾個學生朗讀隨機指定的段落,其余的學生認真聽,并在有誤的地方做上記號,為評價朗讀做準備。
【意圖】(檢查學生是否對課文的任何一段話都比較熟悉。)
(2)學生評價朗讀。
【意圖】(檢查學生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
3、對課文內容理解程度的檢查:(見預習要求)
(1)各小組選舉代表發言。
(2)各小組學生互相補充。
【意圖】(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讀、想、寫、說等各方面鍛煉學生。)
(四)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肯定表現好評的組和學生,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
【意圖】(肯定和批評并行,讓學生既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又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做到取長補短。)
(五)課堂練習:
1、同學互相聽寫詞語。
2、同學互相朗讀課文。
【意圖】(當堂學習當堂掌握。)
【《奇異的琥珀》說課稿】相關文章:
《奇異的琥珀》說課稿范文02-02
《奇異的琥珀》教案07-02
《奇異的琥珀》教學設計01-15
奇異的琥珀教學課件03-29
奇異的琥珀教案范文07-04
《奇異的琥珀》課程教學反思06-12
奇異的琥珀練習題01-28
奇異的琥珀測試題06-11
奇異的琥珀教學反思精選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