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我們手牽手》是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2課,是愛心行動篇。愛心的培養,是人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針對現在兒童都是獨生子女,只知受人關愛,不知去愛別人的現象,本單元以愛心為主題,編排了《我會珍惜》、《我們手牽手》、《親親家鄉水》、《人類的好朋友》四個主題活動,從不同層面,引導學生去觀察、探究、體驗愛的真諦,幫助學生學會愛、樂于愛。讓他們在愛心的培養中,快樂的成長!段覀兪譅渴帧愤@一主題活動,旨在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知道,要學會體會他人的情感,了解幫助他人的基本方法,并在互助中學會愛,在愛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幸福地成長。
。ǘ┙虒W目標
情感與態度: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能夠理解和尊重殘疾人,并對他們在困難面前自強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行為與習慣:能對遇到困難的人伸出友愛之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去幫助他人。
知識與技能:培養關愛他人的情感,了解幫助他人的基本方法,愛護方便老人和殘疾人的設施和標志。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去幫助他人。
(三)說教法和學法。
我在教學中針對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環節的活動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課標提倡的學習方式,我采用了:談話交流法、觀察法、換位思考法、角色體驗法等,讓學生明白關愛和幫助他人是有愛心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學會與人交往,行為文明的表現,關愛與被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以體驗去感受生活,從而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ㄋ模┱f教學重難點
本主題重點體現課程標準“樂于幫助別人,特別是老年人和殘疾人”、“關心和愛護同伴”,因此,我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情出發,制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點:
通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懂得尊重、信任同學,同情殘疾人,關愛老人是本課的重點。從本課教材看,從學生身邊的人出發,沿著關心并欣賞同學——尊敬老年人和長輩、愛護幼子——了解并愛護老人和殘疾人的設施這樣一個思路進行構建,由近及遠,由簡單到復雜,呈現牽同學的手、牽幼兒的手、牽老人和殘疾人的手的愛心圖畫。在教學中,我通過選取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懂得如何幫忙別人。牽同學的人的部分教育學生學會交朋友,并主動幫助朋友;牽幼兒的手和牽老人的手,是引導學生要尊老愛幼,學習做大哥大姐姐,為幼小樹立榜樣;牽老人的手,是引導學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關心別人,懂得感恩和回報。因此,我制定的教學重點都是緊緊圍繞這四個方面的主題展開教學。
說教學難點:
培養關愛他人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樂于幫助有需要的人。
二、說教學重點的分析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從而使學生從心靈深處真正理解、關愛他人,從行動上真正學會如何幫助別人。本課為第一年級一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教師用書對本單元教學目標明確指出:“幫助學生關愛、體現關心愛護行為的情趣,感受我與物、我與他人、我與自然、我與動物在一起的和諧生活,而通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即關愛我與他人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課課題《我們手牽手》提示我們要學會關注身邊的`人,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有人說過,助人為樂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定得到過許許多多人的幫助和關心,大家互相幫助才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社會。那么本課教材的這些主題部分就是要喚醒學生的助人意識,引導學生從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從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變小愛為大愛。最后,從當前我校一年級學生的相處狀況看,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喜歡打罵,沒有做到互助互愛;對待來接送的爺爺奶奶沒禮貌,甚至對罵,不會學會尊重老人……因此,通過在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增進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懂得尊重人是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三、說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和過程。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以下環節,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等方式進行有效學習。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三個活動進行教學:
。ㄒ唬┩ㄟ^“活動一:創設情境,明理導行”來引導學生能注意到別
人的困難,并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币虼,課始,我就給學生呈現校園里的新同學不熟悉校園環境的圖片,遇到這情況,新同學如何向同學求助,別的同學又如何幫助解決困難,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從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ǘ┪覀償M通過“活動二:你幫我,我幫你”來引導學生如何幫忙關心別人。
環節一:設計了情景表演:需要幫助的人們。分別讓三組學生通過角色扮演
。1)拿著一大堆作業本的女生;
(2)夠不著高處東西的小個子男生;
(3)不會做手工的男生。
環節二:愛心行動:誰來幫幫他?比一比,看誰動作快,競爭幫助上述同學的機會。
環節三:愛心回報:我也來幫幫你。被幫助的同學向幫忙他的人表示謝意,并以自己的方式回報幫助自己的同學。
新課程強調“開放性”,開放意味著教材的開放,教學方式的開放,更意味著對兒童發展的開放,兒童在活動中體驗得到別人幫助的喜悅,同時也讓幫助別人的同學體驗到了助人的快樂,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情緒體驗。
(三)我們擬通過“活動三:角色模擬,走近殘疾人”來喚醒學生對殘疾人的同情和關愛。
在此,我設計了體驗殘疾人的活動,主要通過三個模擬活動具體展開,以達到突出教學重點。
環節一:體驗盲人——用紅領巾蒙住眼睛,從門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東西,體驗盲人對陽光、世界的渴望。
環節二:體驗聾啞人——老師講一件事情,讓扮演者用手語或肢體語言傳達,體驗聾啞人渴望說話的感受。
環節三:體驗肢殘者——讓學生單手穿衣,單腿走路,體驗殘疾人生活的不便。
在這三個模擬活動中,使學生在活動中入情入境,真正做到以情體驗,感受殘疾人內心的渴望。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角色,體會到殘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難。緊接著,我讓他們把體驗后的感受說出來。這樣,行為的感受升華到內心的認知,很容易地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新的課程理念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只有源于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這三個模擬活動通過引導學生換位思考,使體驗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整體投入的過程,并由此產生同情、尊重殘疾人的情感。使課堂教學不再是空洞的說教和生硬的灌輸,而是對學生生活的有效引導,從而體現出本課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導生活的核心理念。
最后,我們擬通過實踐活動布置進行結課,把“關愛他人”這一教學重點落實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我們將設計以下實踐活動:走進社區、走進街道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一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品德說課稿01-27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04-06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1-28
一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1-14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07-03
品德與社會《漫畫郵政》說課稿07-19
品德與社會《神奇的中醫》說課稿07-22
品德與社會《人民的代表》說課稿04-16
品德與社會《漫畫郵政》說課稿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