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雎不辱使命》說課稿1
學情分析:
初三上學期進入了議論文訓練階段。但學生的論辯思維明顯滯后于教學要求,不少學生在議論文閱讀和讀后感寫作上存有障礙。《唐雎不辱使命》是篇論辯性極強的外交辭令,他的機智與雄辯的言行是對學生進行多方面訓練的好材料。聽——聽出對手的言外之意,明白對方的真實意圖。說——口頭表達時要擊中對手要害,直陳利弊,戰勝對方。
一、教材處理:
材料提早兩天發給學生,預習:要求讀準、讀熟。
第一課時掃除字面障礙,疏通文字。
重點解決:
一詞多義: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派遣 2、出使
免冠徒跣 空空地
徒以有先生也 只、僅僅
雖然 這樣
怫然 ……的樣子
古今異義:
古 今
雖然 即使這樣 表轉折
搶 撞 搶奪
休 吉祥 休息
謝 道歉 感謝
詞類活用:
滅韓亡魏 (使動) 使……滅亡
請廣于君 擴大
通假字:
“說”同“悅”,高興。
“錯”同“措”。
“倉”同“蒼”。
第二課時
一、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教學內容和目標:
教學內容:第二課時
目標:品味語言,把握人物性格。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易”的實質。秦王性格的變化。
難點:潛臺詞的含義。唐雎的斗爭策略。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1、 導入:出示百圓與十圓鈔票。師生交換。請學生談理由。
2、 “易”的本質的認識。
用商量、命令語氣讀“安陵君其許寡人!”,選擇并陳述理由。
分析唐雎出使的形勢——安陵君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秦王詭計被識破。安陵危在旦夕。
秦王——虛偽 安陵君——不卑不亢
3、 為唐雎出使設計一套方案。選小組交流。
4、 讀第二段:男生個讀,注意語氣。學生評價。
5、 唐雎出使的方案好處在哪?
秦王——驕橫狂妄 唐雎——沉著、有膽有識
6、 品讀潛臺詞的含義: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與臣而將四矣。”
7、秦王最后的表現——“色撓、長跪而謝之”“先生”
秦王——膽怯懦弱 唐雎——不畏強暴、正氣凜然
小結:
《戰國策》的語言特色:
善于寫辯論說辭,尤其是人物對話直接生動,個性化極濃。
《唐雎不辱使命》寫秦王從以大國自居、妄圖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長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態;寫唐雎為維護國家的尊嚴和領土的完整,不畏強秦,膽識過人的勇智,均是通過直接記錄人物的對話表現出來。“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野心狡詐,“安陵君不聽寡人,……,輕寡人與?”狡詐恫嚇,軟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驕橫、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話說盡,丑態畢露。這是寫秦王。寫唐雎呢,從第二段開始,用雙重否定句和反詰句,其特點是據理力爭,堅決果斷,義正詞嚴。第三段的回答則是針鋒相對,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陳述句與反詰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運用,氣勢突兀,雄心盡示。全文就是在這樣主體對話并助以行動的描寫中,用秦王的驕橫、狂妄、狡詐和前倨后恭的種種表現反襯出唐雎的大無畏精神。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在文章的筆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們去學習、揣摩。
8、 作業:
假如你在家里做作業或在上課時聽MP3,被家長或老師收走,請寫上150字左右的文字,說服家長或老師,要回你的MP3。
《唐雎不辱使命》說課稿2
一、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標指導下的九年級上冊第22課《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章用人物對話生動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權,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
二、教學目的及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精神:九年級語文教學讓學生認識歷史著作的同時,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氣和節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勵。積累一定的文言詞語。培養良好的文言語感。在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的教學目的是:
1、積累一些具有凜然正氣的布衣之士的事跡。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
3、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
4、培養學生剛正不阿的精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把握重點字詞,理解文章內容,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弄清故事情節,了解人物形象。學習唐雎不畏強權,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可貴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教法
根據新教材的特點,目的及要求。在學習了全面推廣的“洋思經驗”之后,我采取的課堂模式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即:學生根據本課學習目標,先自學課文,在與學習伙伴合作學習,達到初步體會文章的感情,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我通過檢查,找出學生學習的差距,找出學生的凝難,困惑。通過師生討論和講解完成本課學習任務。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媒體,廣開語文資源,搜集一些具有凜然正氣的布衣之士的事跡,繼續培養他們搜集資料的能力。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領會課文內容的方法。
這樣的教法和學法,體現了新教材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在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過程中,交給方法,養成習慣,培養興趣,提高能力,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四、教學思路
根據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教學原則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我準備用2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第一課時,引導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學習課文第一段。其方法是;1,激趣,引入,解題。引導學生說說,對秦王,唐雎,安陵的認識。2,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借助注釋,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并注意做到有感情。3,學習本文的重點字詞。4,學習課文第一段,弄清楚故事的主要人物發生的背景。第二課時:理解課文,掌握文章的寫法,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下面著重談談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分以下六步進行。
第一步:復習舊知,導入新課。要求學生舉例說明史書的體例。復習本課文言詞語。這一過程大約需要4分鐘。
第二步:出示學習目標。這一過程需要1分鐘。
第三步:組織學生自學,這一過程需要8分鐘讓學生邊讀邊想,圈,點,勾,劃。抓住重點詞句,領會課文內容,找出自己的疑難點。
第四部:檢查自學成果,組織學生討論,釋疑解惑,這一過程大約需要18分鐘。首先請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表演課文內容,展示媒體畫面。給學生創設聲音,圖畫交融的藝術氛圍,激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圍繞課文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接著,通過學生的討論,教師提問,互動式的理解課文,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在思考,在發問,在質疑,在探究,豐富了課堂形式,極大的挖掘了課堂潛力。教師在引發學生思考,在組織學生討論,在點播學生思路。
第五步:結合板書,總結課文內容,這一過程大約需要3分鐘。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從部分回到整體。
第六步:當堂訓練20xx年全國中考部分省市試卷中《唐雎不辱使命》的課標試題,這一過程大約需要11分鐘。
到此,這一課時的教學結束。我這樣設計教學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2,重在引導學生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讀,說,演,做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表現,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充分發揮多種媒體教學作用,創設愉快氛圍,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會學。
《唐雎不辱使命》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是面試初中語文教師的1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唐雎不辱使命》,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本單元是文言文單元,為讀者收錄的都是傳統名篇,有的論述人生的理性抉擇,有的敘述著不畏強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時求學的艱辛,有的則是不同時代詞人們抒發的壯志豪情。閱讀這些內容,不僅可以使讀者解到古文的魅力,還可以感受到古人精彩的故事,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唐雎不辱使命》這一課以人物對話,生動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正義凜然、不卑不亢的英雄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為了國家嚴正而不畏強權,敢于斗爭的大無畏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在外交中戰勝強國的原因。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因此首先需要足夠了解學生。我所面對的是九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學過不少文言文,已經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夠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學也能說出文言文的獨特魅力。但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的意蘊,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誦讀中加強文言語感,積累文言知識。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文所在單元的把握,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三維目標設定如下:
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理解作品的內容;能夠流利并有感地吟誦文章。
過程與方法:讀悟結合,理解文章大意,學習通過對話描寫和對比、襯托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領悟言辭的巧妙美,提高鑒賞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不屈精神與正義之氣。(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結合三維目標及學生的特點,本課我將采取學生自學法、合作討論法為主,教師以講授法、引導學生朗讀法以及通過學生演繹加以引導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本課設計為如下環節:
環節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我會采用談話的方式,通過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引出《戰國策》,進而引出本文《唐雎不辱使命》。這樣的導入,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提高文學素養,而且會從情感上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期待。
環節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處方面:在初讀部分,我會先請學生回顧《戰國策》,明確本文出處及體裁:《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狀況和社會面貌,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則歷來為人們所稱道,流傳甚廣,文藝性很強,可當作文學散文或小說來讀。
字詞方面:我將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自由朗讀全文,同時結合書中注釋解決字詞,我將在多媒體展示本文生字詞,重點強調“怫然”和“以頭搶地爾”中的“搶”字的講解,幫助學生掌握分析通假字的方法。
環節三:析讀課文,體會重點深入研讀,這里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細節的解讀來理解整篇文章,體會文中情感。
層次一:分析人物形象
這里我會給學生10分鐘的時間,結合相關語句說說秦王和唐雎是分別是怎樣的人,你有什么樣的體會?我預設學生會找到以下內容:
(1)關于秦王:
性格特點一:驕橫狡詐學生將通過“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這個句子感受驕橫狡詐這一性格。我將通過創設情境以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思考秦王是如何說這句話的,體會秦王命令的語氣并明確這一句是事件的開端,點明了故事的起因。最后通過“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這個句子引導學生再次感受秦王的盛氣凌人。
性格特點二:色厲內荏我預設學生會找到“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針對這個句子,我將請學生角色扮演,指導學生演出外強中干的性格,從而總結出秦王色厲內荏的性格特點。明確秦王外表強硬內心虛弱。
(2)關于唐雎:
性格特點一:愛國忠君我預設學生會找到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針對這個句子我將提問學生:唐雎是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秦王?從而把握唐雎的不卑不亢、不畏強權。我會請學生誦讀這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唐雎的性格特點。我將順勢引導學生聯系上文比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異同?最終明確唐雎和安陵君都回絕了秦王的無恥妄想。但地點、背景不同,唐雎的回答較安陵君更為堅定有力。
性格特點二:機智勇敢我將引導學生分析“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通過詢問這句話表達了什么意思,引導學生把握“布衣之怒” 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會不惜自己的生命來保衛安陵。順勢提問: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唐雎怎樣的精神?明確唐雎善于抓住斗爭時機,視死如歸,大義凜然,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
層次二:品味語言藝術
最后通過幫助學生分析唐雎的說話技巧體現在哪些方面,明確:起初面對秦王言辭委婉言之有節以退為進,在面對秦王的威嚇后臨危不亂,針鋒相對言之有據,最后“挺劍而起”這一義無反顧的行動以行證言,言之有力。即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環節四:品讀文章,感悟生活
這一環節我帶領學生展開討論:唐雎為什么能夠不辱使命?通過唐雎的事跡感受唐雎高貴的品質,總結出: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愛國精神。通過唐雎也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的本質,反襯出唐雎的不畏強暴、英勇沉著。環節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這里我會總結本課所講,進而完善學生的學習內容。并設計開放型作業:課下寫一寫你對唐雎精神的理解感悟。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晰的把握文章脈絡和本課重難點。這便是我的板書。圖文結合的板書精簡卻重點突出,便于學生理解。
結束語: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聆聽,我可以擦板書了嗎?
【《唐雎不辱使命》說課稿】相關文章:
《唐雎不辱使命》說課稿12-17
唐雎不辱使命的說課稿03-29
《唐雎不辱使命》12-24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2-25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1-17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02-24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10-30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范文11-12
唐雎不辱使命否隨筆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