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三年級下冊《了解空氣》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三年級下冊《了解空氣》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氣》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了解空氣”是“空氣”單元的第一個專題,本專題安排兩個課時,本課為“了解空氣”第1課時,是學生探究空氣這種自然物質的起始課。“空氣”對學生來講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這種物質有什么樣的性質。這些問題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本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感官)直接感覺及(借助媒體、實驗)間接感覺: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及空氣實實在在存在著、空氣能占據空間等屬性。同時讓學生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活動中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教學目標
在深入認識教材的基礎,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我校的實際,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方面設定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1)科學探究:引導學生經歷運用感官或借助實驗的方法。觀察與探究空氣的流動與對其它介質的“擾動”過程,經歷科學探究。研究“空氣”問題。(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積極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對空氣的感知、認識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3)科學知識:初步知道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借助其它物體感覺空氣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空氣能占據空間,并且可以流動。
3、教學重點、難點
從本課內容特點和三年級學生接受能力出發,我把本課教學重點定為“感受空氣的存在、流動及知道空氣占據著空間”。
本課教學難點定為“培養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
二、學生情況
“空氣”這個名詞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曾經玩過氣球、拍過皮球,也曾經看到過水中的氣泡……對“空氣”有膚淺的認識。但學生并未有意識地去觀察過、研究過空氣。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力圖使探究活動生動、有趣、有懸念,以此來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
三、說教學方法
施教之功,貴在導學。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設疑激趣法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鮮的、美麗的,充滿了驚喜與奇特。科學的做法可以使教育進入美好的境界,讓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隨他們生命的始終。對此,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采取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為孩子創造豐富的問題情景。在每個活動前,提出問題,讓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與眼前的“奇怪”現象產生碰撞,激發起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帶著疑問積極地投入到下面的科學觀察與探究的活動中去。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有疑”,有了“疑”,才會去探究,才會獲得新知。因此我在本課中采用了“設疑激趣法”讓學生在一個個的的問題情境中從猜想——觀察——發現——提出問題——驗證猜想的活動中獲得對問題的解決。
2、實驗教學法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科學教學的重要方法,我根據新課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則,從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以活動感知知識)出發,我在探究活動的設計上,還采用了“實驗教學法”,加強了科學學習的探究性,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無窮樂趣,感知科學概念。
四、說學法
俗話說:“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無異于讓他們手中有了開啟知識寶藏的鑰匙。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在學法指導時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采用了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感知法抓住本課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通過看、摸、按、聽等多種觀察方法感知空氣的各種特性,讓學生感受到似乎熟悉的空氣,原來觀察起來還有那么多的奧秘。
2、小組合作法《課標》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我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由基礎好的帶動基礎稍弱的學生,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3、實驗探究法
新課標確立了“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宗旨,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準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很顯然,實驗是完成《科學》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法。在實驗過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開放、創造性的探究。但是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范化操作。規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實驗時,通過規范化操作和準確的觀察,能使學生獲得最典型,最真實的感性認識,再通過思維活動順利地形成概念,總結出規律。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方法上少走了彎路,而且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最簡捷、最有效的鍛煉,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和偕的培養和發展。
因此,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的認知水平與原有經驗,本課在設計上力圖在指導學生學會規范化操作的基礎上,向學生提供充足的科學探究材料、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行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探究中感知,充分發揮他們在科學學習上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體現課程課改的精神。落實《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我設計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提出問題,師生探究”;“運用知識,思維提升”;“總結延伸,拓展視野”四個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楊利偉在神舟五號上拍攝的錄像,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
2、提出問題,師生探究
本課以“怎樣才能感覺到空氣的存在——怎樣用感官來感覺空氣——紙為什么不濕——誰趕走
了杯子里的水”這幾個問題的探究為主線,引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1)感知空氣
好奇心與動手玩是學生的天性,讓學生人人經歷捕捉空氣、運用感官感覺空氣的過程。通過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學生通過交流,通過自己的手、眼、耳、鼻、皮膚等多種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氣的存在,空氣就在我們身邊,也感知到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為本課下面的探究活動及以后課時的探究活動打下基礎。
(2)紙的奇遇
這一環節的探究活動,是本課的重點。教材中對這一環節只設計了一個:“杯子底部的紙團會不會濕”的實驗。為了讓學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體驗,我準備了讓三年級學生既感到好玩又有一定經驗基礎的探究材料,安排充分的探究時間讓學生自行探究。自選材料、合作設計出:把杯子斜著放進水中,在杯子底部扎一個小洞等實驗。真正感知到看似空的瓶子、杯子中確實有空氣充滿著(空氣占據著空間)。
(3)誰趕走了杯子里的水
這一環節的探究活動,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這個實驗對于三年級學生有一定難度,但學會這個實驗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最簡捷、最有效的鍛煉。我從學生思維訓練出發,在學生前面認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先思考“有什么辦法趕走杯中的水?”采取先思維后實驗,動腦、動手相結合的辦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
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范化操作。感知到空氣不但可以占據空間還能夠流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看不見的空氣在能看見的水里流動,形成氣泡,這樣我們就看到了空氣,這是科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見的東西,我們能借助看得見的東西看到它,這就是科學實驗的魅力所在。
(4)探究研討,整理事實
通過以上幾個活動,師生合作探究研討,整理事實,為本課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及課后應用打下基礎。
3、運用知識,思維提升
組織學生比賽。利用兩個空瓶子一個沒有蓋,另一個帶蓋,讓兩個學生分別踩,看誰能把空瓶子踩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原因。
4、總結延伸,拓展視野
我們既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又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我交給學生一個課外探究的任務:“尋找空氣在潛水艇的沉浮中發揮的作用。這個任務完成的同學請及早向同學或老師來報喜”。課雖結束了,但是探究活動并沒有結束。這一環節的安排就是要把學生的科學思維活動繼續進行下去。推動學生進行課外科學探究。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為了糸統地,有條理的顯示科學知識,讓學生能更科學的理解掌握科學概念,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我設計了如下的板書。
【科學三年級下冊《了解空氣》說課稿】相關文章:
空氣在哪里說課稿11-03
了解我們的老師說課稿11-02
三年級下冊《詠柳》說課稿12-17
大班科學公開課:好玩的空氣01-19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說課稿11-08
電控汽油噴射系統——空氣供給系統說課稿11-11
下冊科學教學總結12-02
三年級下冊《乞巧》《嫦娥》說課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