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后赤壁賦》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后赤壁賦》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后赤壁賦》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賦》是一篇駢散結合的經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選讀》中第四單元的一篇基本閱讀篇目。如何更好地鑒賞這篇課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便成為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這篇賦句式相對整齊,而誦讀是欣賞語言的節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由于文章結尾借道士化鶴故事表達的主旨比較隱晦,學生難以理解,所以設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于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很有教育意義。所以,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他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實詞和虛詞、詞類活用現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
(4)、教學難點:如何理解文章結尾道士化鶴的寓意。
3、教學步驟:兩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后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第二課時討論學習,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教學原則是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密州儋州)這首詩導入課文。從而讓學生理解政治得失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真實的蘇軾,更好地理解蘇軾的獨特人格。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悟。
朗讀時,注意作者感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之所以設計這一環節,是因為無論怎樣鑒賞一篇文章,其前提都離不開一個“讀”字,“讀”是學好文言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在讀的方式上也要做些靈活的調整,可以聽錄音朗讀,也可以單個同學朗讀等。
(三)明確文章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1、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找出文中有詞類活用現象的句子
3、本文出現的特殊句式
設計該環節是要學生明白語文的性質是姓“語”,從而突出語文工具性的性質,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母語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詞句的具體涵義,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之上,結合課文注釋,已經能夠獨自找出,教師稍做點撥即可。
(四)、結合注釋,疏通文章大意。(由學生合作完成)
(五)、布置作業:
誦讀課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要體現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教師稍做點撥,提出與文章思路相關的有代表性的問題,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個字來概括?“樂”——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在接下來的幾段中學生應該能夠找出這些詞語來。)
(三)重點鑒賞文中寫景的語句以及道士化鶴的寓意。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語文工具性的基礎之上,同時兼顧語文的'人文性,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現了寫景的語句,對于這些語句的鑒賞,學生可能無所適從,教師可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鑒賞,也可以讓學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語言擴充語段。對于道士化鶴這一情節,學生也很難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讓學生說出一些與“鶴”字有關的一些成語或熟語,從而提取鶴這一象征意義。至于道士,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職業以及終極目標是什么,他們以追求長生不老、超然物外為終極目標,這些教師只做點撥即可。
(四)、全文總結:
本文著重寫蘇軾自身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長嘯,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由“橫江東來”的孤鶴,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從而含蓄地表達自己希望超脫塵世的心情。
板書設計:
夜游黃泥坂(平靜之樂)——劃然長嘯,悄然而悲(激昂憤懣)——道士化鶴(人格升華,超然物外)
《后赤壁賦》說課稿2
1、說教材
這是一篇駢散結合的經典美文因此,它具有賦的音韻美但它還有更突出的特點:文短意深,處處關情就是作者透過文字折射出的復雜而矛盾的思想情感而這一點恰恰是學生不容易把握的,特別是最后道士化鶴更是理解的難點講授一篇文章,不外乎就是抓住表現技法和思想情感,所以我在分析課文時要緊扣文本,抓住文中的詞句解讀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與作者產生共鳴新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要求: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設計本課的教學重點為通過誦讀,抓住文中的相關信息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及原因,注重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而結尾道士化鶴意蘊隱晦,作為教學的難點
2、教學設想及思路
教授本課的教學思路是:課前自主學習、整體感悟——課堂品析與探究——拓展延伸
(1)課前自主學習本文短小精悍,對于文字表面意思的理解不太難,計劃一課時完成所以安排學生在預習時就要借助練習冊中的參考資料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部分虛詞和實詞因為文言文教學不能忽視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積累,所以在授課前進行堂上小測,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一來可督促學生預習,二來可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便于查缺補漏
(2)導入的設計關于“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的那段歷史,學生已經很熟悉,所以關于本科的背景資料不必細講導入本課時,簡單回顧《前赤壁賦》的寫作背景及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提出問題:時隔三個月,蘇軾重游赤壁,面對眼前的景象,思想感情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從而引入新課
(3)問題的設計問題的設計對于重難點的突破相當重要,如果設計大量的問題,這樣很容易變成了滿堂問,不僅把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妨礙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更會把學生問暈所以,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明確本文主要解決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復雜與道士化鶴的寓意兩個問題據此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變化?找出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詞句,體會情感是如何變化的2游玩已結束,作者為什么還要寫最后一段,這一段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含義嗎?解決這兩個問題就已經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了
學生在品析文章探討以上兩個問題時可能會遇到“卡殼”的情況,于是在探究這兩個問題時我設計了幾小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這些問題老師在課堂中靈活處理,抓住學生的分析及時提出、適當點撥這些問題如下:
①作者游之前為何而樂?
②游赤壁過程中,作者何以會悲?(結合蘇軾的一首名詞《卜算子》“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游褒禪山記》中“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③反而登舟時“放乎中流,聽其所止”這反映了作者何種心情?(結合《前赤壁賦》
中“縱一葦之所如,臨萬頃之茫然”)
①為什么要寫鶴而不是其他飛鳥?
②夢中道士化鶴、道士最終不見與“放乎中流,聽其所止”在情感上有聯系嗎?
(前三個小問題是由第一個探究題派生出來的,后三個小問題則對應第二個探究題)
(4)拓展延伸:閱讀蘇軾同一時期的作品,抓住一些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定風波》作者的情感及形象,回顧《西江月》《浣溪沙》《記承天詩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獵》《赤壁懷古》等作品,比較作者寫《后赤壁賦》時心境的不同及原因)
另外,朗讀是不能忽視的,在分析的同時還要通過朗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整節課讀的形式有多種:錄音配樂范讀、自由朗讀、個別讀、齊讀安排先聽錄音配樂范讀,把學生引入情境,然后自由朗讀,至于個別讀和齊讀我設計為自由穿插在教學過程中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落實重點字詞
二、導入
三、誦讀
a)聽范文朗讀,體會賦文節奏之美
b)自由朗讀,感受作者情緒變化
四、品析與探究
1、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變化?找出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詞句,體會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2、游玩已結束,作者為什么還要寫最后一段,這一段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含義嗎?
兩個問題逐個探討學生暢談,教師點撥,適當追問,引導學生緊扣文本解讀作者,結合已學過的課外相關詩文幫助學生理解
拓展延伸
1、閱讀《定風波&8226;莫聽穿林打葉聲》
透過這首詞,你看到的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參考:吟嘯徐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曠達樂觀的形象,鏈接《前赤壁賦》中“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2、閱讀《西江月&8226;頃黃州》《浣溪沙&8226;游蘄水清泉寺》《記承天詩夜游》
以上作品均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簡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后赤壁賦》比較,情感有什么不同及其原因
五、小結
全文表面上是寫游赤壁之樂與悲,其實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貶謫生活的郁悶,同時也是形象地演繹自己的人生哲學和矛盾復雜的思想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的悵惘,對未來的迷茫,又可以感受到蘇軾那種隨遇而安的心態、曠達開朗的胸懷
六、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四以及《名師面對面》相關練習
2、推薦閱讀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進一步走近作者,了解詞人的內心世界
板書設計
后赤壁賦
情感線索:樂——悲、恐——?
鶴:高貴優雅、超凡脫俗、隱士之風
夢中道士化鶴——追求超然物外(道家)
“笑”“悟”(禪意)
不見:
1、超脫
2、迷茫(儒家)
3、空人生如夢
教后總結
近來市教研活動推廣同課異構的教學方法,我們高二備課組在集體備課時,也嘗試備課組內實行同課異構,講授《后赤壁賦》備課組成員一起研讀教材,設計一個共用的教案母版,商定文本的重難點及教學的基本步驟,然后由各位老師根據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情況修改形成自己的個案如余麗媛老師教的是文科重點班,學生語文功底較好,而韋麗老師教的是理科次重點班,學生基礎相對薄弱且對語文的興趣不高,她們都針對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作了適當的修改,各有特色
兩位老師都突出了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作用,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而韋老師的課,注重落實學生基礎,單是從課前的一個字詞小測,她對字詞的精心選擇就可以看出來,課上選取學生答題例子投影點評,反饋及時,同時對于重難點的點撥也做得比較到位,如對鶴這個意象的理解她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進行對比理解,使學生對作者情感理解得更為深入余老師則注重設置問題,拓展深入,以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研讀課文,層層推進,把課文的重難點逐一落實理解雖然對學生的指導形式,講授方式不大一樣,但兩位老師都完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這也算是我們學習同課異構教學方法后在教學時加以實踐的一個初步嘗試吧。
【關于《后赤壁賦》說課稿】相關文章:
關于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5-02
《赤壁賦》優秀說課稿12-25
語文《赤壁賦》說課稿08-19
后赤壁賦原文及賞析02-14
赤壁賦說課稿三篇05-03
《赤壁賦》說課稿12篇02-01
后赤壁賦原文翻譯及賞析02-14
后赤壁賦原文翻譯及賞析07-22
讀《后赤壁賦》有感2篇06-28
《后赤壁賦》原文及翻譯賞析03-02